有什麼“輸了一場戰役,贏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邪惡小羊羊


戰爭史上最大、最成功的殲滅戰,卻是最悲催的贏了戰役輸了戰略的戰役! 基輔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7月7日發生於烏克蘭的一場大型包圍戰,它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它作為巴巴羅薩作戰在1941年8月23日[1]至1941年9月26日,在蘇聯歷史中它被稱為基輔防禦戰役。對德軍而言,從戰術上來看無疑是一次成功的傑作,而且獲得了富饒的烏克蘭和頓涅茨盆地。然後再來進攻莫斯科。然而佔領烏克蘭廣袤的平原讓德國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為了維持對烏克蘭的控制德國也不得不留下大量的部隊維持,這讓自攻入蘇聯境內後一再攤薄的德軍能用於莫斯科方面的兵力兵器更加捉襟見肘。當德軍向莫斯科挺進時,它所有的東線步兵師戰鬥部隊已經減半了,而且德軍對於冬季作戰並無充分的準備。

雖然在基輔的巨大勝利,不過,向莫斯科的進攻被推遲了四個星期,這在之後的莫斯科戰役中已被證明,戰略的決定性勝利沒有達到。德軍取得基輔戰役的勝利,但卻錯過了最寶貴的時間,當他們來到莫斯科城下時,被寒冷徹底擊敗!對於基輔戰役,古德里安在回憶錄中寫道:“基輔戰役無疑意味著一次巨大的戰術成功,然而問題是這次戰術成功是否也同樣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這令人懷疑。”也就是說,基輔戰役德國取得了戰術勝利,但在戰略上卻失敗了。與古德里安持相同意見的還有德國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他說基輔戰役是“東征過程中最大的戰略失誤”。





天津陳紅文


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大將與國軍名將張靈甫的對決,就是典型的輸了一場乃至兩場戰役,卻贏得了戰略勝利的例子。

解放戰爭期間,張靈甫率領的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由抗日鐵軍第七十四軍改編而來,裝備了全部美械,戰鬥力驚人,被稱為蔣介石的御林軍。解放戰爭中整編七十四師來勢洶洶,我華東野戰軍雖然在第一次漣水戰役中擊敗對手,但卻在淮陰戰役、第二次漣水戰役中連續在張靈甫身上吃了大虧,形勢似乎朝著對張靈甫有利的方向發展。

但粟裕將軍畢竟是不世出的名將,他利用張靈甫的驕橫心理,層層設餌,最終將張靈甫引入孟良崮絕地。當時張靈甫有恃無恐,他滿以為自己上孟良崮吸引我華東野戰軍主力後,可以由周圍其他國民黨軍隊對我軍實現反包圍,全殲我華東野戰軍。無奈國軍實在是一盤散沙,與張靈甫素來不和的李天霞只是派出一個營的兵力敷衍了事。

其他國民黨軍更是毫無反應,只有驍勇善戰的黃百韜率領25軍拼死馳援,卻被我軍狙擊在距馬山,難以突破。結果可想而知,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全軍覆沒,粟裕大將威名遠播。在二打漣水中吃了大虧的王必成縱隊率先攻上孟良崮,失利的陰霾一掃而空。


林屋公子


延安保衛戰更具有代表性。

1947年3月,國民黨鑑於全面進攻沒有更大收穫的情況下,為了摧毀中共指揮中樞,決定集中兵力實行重點進攻。胡宗南帶領25萬精銳力量,向延安發動猛烈攻擊。當時西北野戰軍只有3萬人,裝備更是處於絕對劣勢。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黨中央決定,先誘敵深入,適時放棄延安,在北部山區創造時機,逐步消滅國民黨有生力量。

延安保衛戰進行了七天七夜。西北野戰軍利用一切條件狙擊、騷擾和破壞敵人的進攻線路,仍然無法阻止敵人前進。3月19日,國民黨佔領延安,蔣介石喜出望外。毛主席卻豪邁地說:“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來的。”

從戰術上看,解放軍輸了延安。延安是一座孤城,帶不走,受不住。從戰略看,卻是國民黨輸了全局。沒有抓住中共首腦,還把主力耗在西北。有限資源沒有用在刀刃上,不是輸還是什麼?而戰略,決定著戰術。

為什麼這麼說呢?

國民黨大軍佔領延安後,猶如進入牢籠,在陝北軍民天羅地網的包圍下,機動性喪失,活動空間反而大為縮小,更容易遭到西北野戰軍的強烈襲擾和周旋。

彭德懷先後組織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蟠龍戰役,兩次攻打榆林,調動敵人東奔西走,積小勝為大勝,不斷殺傷敵人主力。

國民黨這25萬精銳力量被牢牢拖在陝北高原貧瘠地帶,猶如拳頭打到棉花上,找又找不到,打又打不好,撤又不能撤,完全疲於應付。

更重要的是,大大減輕瞭解放戰爭其他戰場的壓力。在西北,是敵多我少。在其他戰場,則是我多敵少。我以中共首腦+3萬拖住敵人25萬精銳,太值了。

1948年,時機成熟後的解放軍在西北發起大反攻,3月取得瓦子街戰役大捷,大量消滅敵人有生力量。4月22日收復延安。一年後西北全境解放。毛主席的話應驗了。

國民黨的25萬人越打越少,後來殘兵敗將撤退到成都。成都戰役,全部覆滅。


樸素文明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當然是淞滬會戰了。

在淞滬會戰之前,日軍在華北集結重兵,沿著平原四面出擊。

這就是古代遼國、金國、蒙古人、滿清的套路。

這些異族憑藉軍隊戰鬥力的優勢,特別能在平原上發揮威力,以一當十。

而在這些區域作戰,對於中國人來說是很不利的。

以當年的軍事作戰來說,平原地帶士兵超過八成的傷亡,均是來自於火炮。

而國軍壓根就沒幾門火炮,完全被日軍吊打。

比如保定戰役,石家莊戰役,雖然都造成日軍一定傷亡,但我方傷亡更慘重的多,也無法長期抵抗日軍的推進。

這種地形,國軍甚至想吃掉1個日軍大隊也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火力相差太大。

這就像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即便包圍了一些美軍但就是很難吃掉。

同時,平原地區的道路比較完善,便於日軍機動行軍和後勤運輸。

當時日軍雖然不算摩托化機械化,但部隊裝備大量戰馬,機動和運輸能力都大大強於國軍。

當時日本在上海僅有幾千人,而在華北平原已經集中了幾十萬大軍。

如果中日僅僅在華北平原決戰,最終結果就是國軍在短時間內大敗,華北被敵人迅速佔領。因敵我力量懸殊,日寇很可能傷亡較少就獲得巨大勝利,下面無論是強行佔有華北停兵不動或者繼續南下猛攻,都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國民政府巧妙的把日軍引到上海地區。

這裡是江南的水網地形,到處都是湖泊、河流、稻田、樹林,尤其沿著長江西進武漢,沿途更是無數山地和丘陵。

不要說作戰,即便日寇行軍也是非常困難的。日軍重武器運輸困難,連戰馬都陷入淤泥中蹣跚前進。

這樣一來,就會大大阻礙日寇的推進,造成日軍較大傷亡,讓抗戰陷入持久戰。


為此,我們投入了中央軍幾十萬主力,日寇果然上當,也將本來用於華北的部隊紛紛投入上海。

結果上海血戰3月才淪陷,其後幾十萬日軍陷入水網中不能自拔。

而華北的壓力大幅度減輕,出現了太原會戰重創日軍、徐州會戰甚至在臺兒莊直接擊敗日軍的戰例。

由此,抗戰被拖入持久戰,三月亡華不可能,甚至3年也不可能了。


薩沙


輸了一場戰役而贏得戰略勝利甚至整場戰爭勝利的例子在歷史上還是有不少的,我習慣性的稱為逆向型皮洛士式勝利,我就在歐洲近代的戰役裡選取4個經典戰例吧。


1566年西蓋特堡之圍

雙方兵力:神羅:2,300-3,000 VS 奧斯曼:10萬+

結果:奧斯曼得不償失的勝利

簡述:1566年蘇萊曼一世率領軍隊向歐洲腹地發起大規模攻勢,但在圍攻西蓋特堡期間,城堡內兩三千馬扎爾人和克羅埃西亞人進行了頑強的防禦,最終奧斯曼用了1個月的時間以2至3萬人的代價拿下了這座城堡。而蘇萊曼一世則在勝利的前夕死去。這場戰役雖然奧斯曼人獲得了勝利,但確使其進攻維也納的計劃無限期擱置。而疲憊的奧斯曼人則在此後27年間暫停了對歐洲內陸的大規模軍事行動。

1709年馬爾普拉凱戰役

雙方兵力:法國:7.5萬 VS 大聯盟(英國、荷蘭、神羅、普魯士、丹麥輔助軍團)8.6萬-11萬

結果:大聯盟戰術上勝利;法軍戰略性勝利

簡述:作為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期間的決定性戰役之一。1709年9月在法國東北部的馬爾普拉凱村北,維拉爾和布夫萊公爵指揮約7.5萬法軍與兵力處於優勢的11萬大聯盟軍隊展開激戰。戰役的結果是大聯盟聲稱自己取得了勝利,原因是他們迫使法軍撤退。但大聯盟兩倍於法軍的傷亡,慘烈巨大的重創傷亡使英國國內掀起反約翰·丘吉爾的浪潮、以致於反法盟軍內部震驚恐懼而開始出現議和的意見,役後法國扭轉了戰爭中期的不利局面,並直到戰爭結束。對於法國而言這不失為一場戰略性勝利。

1794年光榮的六月一日

雙方兵力:英國25艘風帆戰列艦 VS 法國26艘風帆戰列艦

結果:英國戰術性勝利;法國戰略性勝利

簡述:1794年5月在北大西洋法國護航艦隊遭到豪勳爵指揮的英國艦隊重創,所幸豪勳爵十分疲憊,無法再繼續帶隊,接下來他的下屬表現太差勁,居然允許法軍受傷的戰艦逃跑,而且沒能截住那支有117艘船的穀物運輸船隊,這使得豪勳爵的戰術勝利所得到的戰略成果被白白浪費了。所以從戰略上看,法國達成了從美洲到本土運貨的目的並緩解了國內的糧食危機,對法國人而言這不失為一次戰略性勝利。

1813年包岑戰役

雙方兵力:法國:14.3萬 VS 俄國、普魯士:9.6萬

結果:法國勝利

簡述:聯軍在呂岑戰役中失敗後,撤至包岑附近沿施普雷河右岸預先構築好的陣地上。陣地左翼緊靠波希米亞森林山支脈,右翼沒有天然屏障,由騎兵掩護。俄普聯軍有9.6萬人,火炮636門。拿破崙軍隊約有14.3萬人,火炮350門。拿破崙的企圖是:首先攻擊俄普聯軍陣地中央和左翼,迫使其消耗預備隊,然後用內伊軍團對敵右翼實施迂迴突擊,深入維特根施泰因軍隊的後方。5月20日,拿破崙軍隊向近2萬人守衛的聯軍前進陣地發起衝擊,並迫使其撤至主陣地。5月21日,法軍進攻聯軍陣地中央和左翼,緊接著內伊軍團向聯軍的右翼彼得·維根施泰因的俄軍實施突擊。儘管內伊兵力佔優勢,但未能擊破俄軍的抵抗和實現向霍赫基爾希實施縱深迂迴機動,維根施泰因的部隊撤向拉克爾。維特根施泰因考慮到法軍在數量上佔優勢,一旦法軍再次進攻聯軍就有被包圍的危險,於是率部撤到勒包河對岸。最終拿破崙未能圍殲俄普聯軍,這就使法國的政治和戰略形勢大為惡化。拿破崙被迫於1813年5月23日至7月29日進行和談和簽訂停戰協定。簽訂停戰協定是拿破崙犯下的一個戰略性錯誤,奧地利和瑞典因此倒向了反法聯盟。


黎塞留的野望


輸了一場戰役,贏得了整個戰爭,這明顯說的是解放戰爭中的青樹坪戰役。

淮海戰役後,國民黨五大主力全部被消滅,國民黨敗局已定。但是國民黨軍隊中的桂系軍閥,始終跑的快,第三野戰軍、第二野戰軍都找不到桂系軍閥主力進行決戰,如果將來這支20多萬的桂軍逃到大西南山區,對中國解放事業是很大的損失。

這時,一場敗仗改變了這個局勢。這場敗仗就是青樹坪戰役。

在青樹坪吃敗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戰軍中的名將鍾偉。鍾偉擔任49軍軍長,和40軍軍長韓先楚並稱為四野兩大好戰分子。在三下江南戰役中,時任二縱五師師長的鐘偉敢抗命堅持己見,使林彪改變原定作戰計劃,取得了靠山屯戰役全殲國軍87師的勝利,這一戰,鍾偉直接從師長提拔為縱隊司令,這是解放戰爭中的唯一。

青樹坪戰役,也創立了解放戰爭渡江戰役後的唯一一敗。鍾偉的49軍渡江之後求戰之心很急切,49軍的146師孤軍冒進和後方失去聯繫,在青樹坪被第46軍236師伏擊,桂系頭號王牌第7軍的171師、172師又前來助攻。鍾偉和146師取得聯繫後派出145師進行接應。這一戰,146師陣亡877人,傷2000餘人,可謂元氣大傷,前來接應的145師也有470人的傷亡。這是桂系軍閥在解放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遭遇解放軍的惡戰大戰,從此以後,鍾偉的49軍再也沒能擔任主力部隊出擊,基本一直在二線擔任預備隊,鍾偉也因此在建國後僅被授予少將軍銜。

青樹坪戰役,雖然解放軍49軍被重創,也同時讓桂軍驕傲輕敵,與我軍死磕,很快被全殲。

衡寶戰役,幾乎是把青樹坪戰役複製了一遍,國民黨第一名將白崇禧,猜到了開頭卻沒有猜到結尾。

四野第45軍第135師孤軍深入,被桂軍白崇禧集中5個師圍攻,幾日後,林彪集中了54萬軍隊不僅把桂軍20萬人圍困在衡陽到寶慶的公路周圍,同時封鎖了桂軍逃往雲南貴州和廣東的道路,當白崇禧發現這一點時,已經大勢所趨。

衡寶戰役後,殲滅國民黨軍4.7萬餘人,桂軍的精銳師全部被殲滅,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區,從此以後,桂軍再也不能發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話。

不過,平心而論,桂軍的實力比起蔣軍來說,還是差很多,都解放戰爭了,桂軍還是的主力兵器還是漢陽造的老套筒,與蔣介石軍隊的全美械軍隊相比,簡直是不入流的窮親戚。渡江戰役後,解放軍的裝備甚至略好於桂軍。

桂軍最大的戰鬥力就是跑得快,青樹坪一戰,桂軍不跑了,那還不是等死了。

經過青樹坪戰役,桂軍自信心膨脹,以為自己可以和解放軍死磕,就註定了驕兵必敗結局。


歷史知事


輸了一場戰役卻贏得戰略性勝利,最著名的莫過於越南戰爭中越軍對美軍發動的“春節攻勢”和“復活節攻勢”。

越南戰爭分五個階段,在第一階段,美國只是向南越政權進行援助,派遣軍事顧問。第二階段,美軍開始向南越派遣特種部隊,隨後,美軍飛行員開始駕機支援南越軍隊作戰。以“東京灣”事件為標誌,越南戰爭進入第三階段,真正意義上的越南戰爭開始。



1965年3月,美國總統約翰遜批准“滾雷行動”,對北越展開了大規模轟炸。3月8日,3500名美海軍陸戰隊在越南峴港登陸。此後,戰爭規模不斷擴大,美軍不斷向越南增兵,最高時駐越美軍達五十餘萬。同時,中蘇加大了對北越的援助,中國派遣了高炮和工程兵部隊,蘇聯向越南派遣了地空導彈部隊。

美海軍陸戰隊在峴港登陸,越南戰爭開始



時間來到1968年1月底,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解放陣線發動了春節攻勢,在南越大範圍內對美軍發動總攻。向西貢等64個大中城市及美軍軍事基地展開了猛烈攻擊。

春節攻勢中的自貢街頭



面對攻擊,掌握有絕對制空權,制海權的美軍,依靠強大的火力向越軍展開了反擊。經一個多月的戰鬥,美軍在付出五千多人的傷亡後殺傷了更多的越軍,打退了越軍的春節攻勢。

春節攻勢形勢圖



隨後看一下大事表:

1968年3月,約翰遜政府宣佈部分停止對北約的轟炸。

1968年5月,越美兩國巴黎和談開始。

1968年10月,美軍宣佈停戰,從1969年開始逐步從南越撤出美軍。

1968年11月,美國宣佈完全停止對越南北方的轟炸。

從這個大事表就能看出,擊敗了越軍春節攻勢打了勝仗的美軍,其在戰略上是步步後退的。

春節攻勢中腿部負傷的美軍,1968年2月,順化。



從1969年開始,越南戰爭進入第四個階段。

美軍在撤軍的同時,積極武裝南越軍隊,同時開始了對柬埔寨的轟炸,妄圖截斷通過柬埔寨向越南南方運輸物資和兵員的“胡志明小道”。更是在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在國外訪問時,策動柬埔寨國防大臣朗諾發動政變推翻西哈努克。朗諾上臺後馬上宣佈改變國策,支持美國的侵略戰爭,1969年4月,三萬多名美軍進入柬埔寨。

從這能看出,美國是不甘心從越南撤出的。還妄想著通過截斷北越對南方的補給和增援來逼迫北越就範。

復活節攻勢中的美軍



1972年3月,越南集中了幾乎全部武裝力量,發動了比“春節攻勢”大得多的“復活節攻勢”。這一次,美國採取了更大的報復行動。美國總統尼克松命令美海軍封鎖北越港口,命令美空軍加大對北越的轟炸,動用B52戰略轟炸機對北越進行地毯式轟炸。面對絕對優勢的美軍火力,越軍的復活節攻勢損失很大,至少有十幾萬戰士犧牲。最終,復活節攻勢失敗。

轟炸越南的B52機群



在隨後進行的巴黎和談中,美國表現得比北約積極得多,多次主動提出結束越戰的建議。雙方爭議的焦點是美國希望美軍和北越軍隊同時撤出南越,以爭取到一個體面的撤軍。但是北越不予理會。

1972年12月29日,美國政府決定暫停對北越轟炸,1973年1月15日無限期停止了對北越轟炸。1973年1月27日,《巴黎和平條約簽訂》,隨後兩個月美軍全部從南越撤出,換來的是北越從2月開始釋放美軍戰俘。

後面的第五階段就很清楚了,1975年1月19日,北越向南越發動了總攻。

1975年4月30日7點53分,在一家旅館樓頂上,搭載最後一批美國人的直升飛機起飛。五個小時後,北越人民軍攻入南越總統府。

北越坦克攻入南越總統府



可以看到,在“春節攻勢”失敗的越南,戰役後得到的是逼迫美軍停止轟炸,坐到談判桌前談判如何結束戰爭的戰略性勝利。而更大的“復活節攻勢”失敗的越南,戰役失敗後獲得的是美軍被迫灰溜溜的全部撤出越南,取得了對美國的越南戰爭的戰略上的完全勝利。

越南戰爭中的美軍直升機群



其實,擁有絕對壓倒性優勢火力的美軍,在越南戰爭中幾乎打贏了每一場戰役和戰鬥,但是面對在中蘇支持下的北越,面對不怕犧牲抗戰到底的越南軍民,美國不得不吞下戰爭失敗的苦果。


我淡如菊


奧索維茨要塞包圍戰(奧古斯圖戰役的一部分)

過程以及背景:德國統帥部將1915年戰局的重心從法國戰場轉移到俄國戰場後,計劃以第10和第8集團軍的兵力(超過15個步兵師和1.5個騎兵師)向俄軍右側實施迂迴戰略。擬用突擊集團從北、西兩個方向實施兩面夾擊,圍殲在希萊嫩西南170公里正面上展開的俄國第10集團軍(11.5個步兵師和2.5個騎兵師,司令為西韋爾斯將軍)。2月7日德第8集團軍在奧古斯圖夫方向對俄軍左翼(南翼)發起進攻,翌日德第10集團軍向韋爾日博洛沃和蘇瓦烏基方向上的俄軍右翼(北翼)實施迂迴突擊。德軍這兩個集團軍的進攻出乎俄軍統帥部的意料。2月14日前,德國第10集團軍突擊集團迂迴到了西韋爾斯集團軍右側,迫使其步兵第3和第20軍東撤。俄軍左翼各步兵軍在雷克、賴哥羅德地域頑強抵抗,阻止了德國第8集團軍的前進,但因交通線受到來自東北方向的威脅,而不得不撤往沿博布爾河構築的陣地。在俄第10集團軍總退卻時,步兵第20軍(4個不滿員步兵師)陷於困境,在進行頑強的防禦戰鬥中被圍困於奧古斯圖夫森(在奧古斯圖夫東南)。該軍的頑強的抵抗阻止了德軍進攻達10天之久,使俄國第10集團軍的主力得以撤至利普斯克—奧索維茨要塞一線。德軍向東南方向進攻的道路被封鎖了。在奧索維茨要塞包圍戰中,德軍釋放芥子,德軍隨後向俄軍發動攻擊,俄軍利用白布遮住自己的鼻口,向德軍發起反擊,德軍以為是死去的俄軍復活了,因為在當時沒有什麼人能抵擋芥子氣,於是紛紛潰散,俄軍以慘重的傷亡抵擋了德軍的進攻,以免整個波蘭突出部的俄軍被圍殲,乃是一次重大成果,但隨後沙皇下令撤出第十集團軍,奧索韋茨要塞就此淪陷,奧古斯圖戰役最終以俄軍的全面撤退而告終,但保留了數個集團軍主力

總結:奧索維茨要塞包圍戰中俄軍英勇的頂著毒氣進攻,讓人敬佩,雖然失敗了,但是保留了有生力量


Dark清帝國傅儀


我能想到兩個例子。

第一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坦能堡戰役。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東線的一場大戰。因為俄軍威脅東普魯士,德軍為了支援東線,從西線抽調兩個集團軍。此次會戰俄軍兩個集團軍幾乎全滅,損失兵力不計其數。德軍獲得了輝煌的勝利。

但是為了打這場戰役,從西線抽調的軍隊削弱了西線的力量,導致西線沒能完成施裡芬計劃。最終讓法國得到喘息之機,死裡逃生。德國沒能在最快的時間內打垮法國,從此德國陷入了最不願看到的兩線作戰境地,並最終戰敗。

協約國方面輸了一場戰役,卻贏了整個戰爭。

第二個例子是湘軍和太平軍的靖港之戰。

曾國藩統帥的湘軍被太平軍打得大敗虧輸,曾國藩本人羞憤交加,投水自盡,被部下就起。

但同時就在靖港邊上的長沙,湘軍卻打敗了太平軍。從此太平軍離開了湖南,並再也沒有進入湖南。而湘軍卻從此可以利用湖南為基地,逐步延長江推進,最終滅亡太平天國。

可以說,太平天國的失敗,最初卻源於就靖港大戰的勝利。


唐律疏議


抗日戰爭中的“武漢會戰”正是如此,中國軍隊雖然最後沒能守住九省通衢之地的武漢,但是在歷經三個月的大會戰中,通過層層防禦和不斷消耗敵人,實現了“以血肉換空間、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構想。而日寇受佔領區擴大、補給線加長和精銳師團傷亡嚴重的影響,在攻取武漢後一度失去了進攻能力,抗日戰爭由此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日軍佔領武漢城區)

中國軍隊吸取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的教訓,正確提出了“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的戰略指導思想,即在武漢外圍利用山川地利,逐次抵抗和消耗日軍有生力量,一旦外圍各要地和要塞失守,則絕不死守武漢城區,主力轉進長江兩岸繼續威脅日寇側翼。

事實證明,近35萬日軍雖然使出吃奶的力氣達成了戰役目標,溯江西上經過苦戰於1938年底攻入武漢,但未能殲滅中國軍隊任何一個師級建制,反而是其長江補給線完全暴露在第五和第九戰區和大別山桂軍的攻擊範圍內,只得到一座空城而已。



(武漢衛戍總司令陳誠)

日軍“速勝論”的戰略就此標誌破產,叫囂“三個月解決中國事變”更成為一句夢話,從1937年7月戰爭爆發到1938年10月武漢失守,整整15個月過去了,國民政府沒有絲毫屈服的跡象,在戰役指揮上反而日趨經驗老道,整個武漢會戰期間,軍事委員會對戰爭指導和戰略判斷無一重大失誤,一反淞滬和南京的混亂,這是非常難得的。

百萬中國軍隊雖然損失也很慘重,傷亡大約10餘萬人,但基本保持了建制完整,主力兵團戰鬥力仍在。已開始著手把部隊分為三部分準備持久戰:即正面作戰部隊、敵後遊擊部隊和後方整訓部隊,其中作戰部隊和整訓部隊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輪換。而日軍卻從長江下游開始向中游伸進,形成一個“蝌蚪狀”軍事態勢,極易受到來自南北兩個方向的壓迫,漫長的交通線和廣大的佔領區都需要分兵守衛,勢頭銳減。



(日寇第11軍司令岡村寧次)

武漢會戰結束後,由於傷亡高達40000餘人,日軍的素質比例嚴重下降:1937年的現役士兵只剩11%,其餘的全部是預備役、後備役和補充役士兵,年齡最大的甚至超過40歲。幾個精銳師團為了恢復元氣,也不得不調回國內休整,比如第9、第16師團等,同時將新組建的第33、34、39、40等二流師團派往中國戰場。

比如後來大破日軍的上高戰役,羅卓英當面之敵就是第33和第34兩個新建師團,戰鬥力遠不如那些老牌師團。中國軍民一年半的堅持抗戰,使日本軍費開支巨增,國內物價飛漲,國力不足的惡果開始顯現出來。



(武漢警備總司令羅卓英)

在武漢會戰期間岡村寧次第11軍消耗彈藥達39400噸,而後面三年(1939到1941)總共才用掉13300噸,顯然庫存不夠了;更由於武器不足,日本人把軍校的訓練用槍都集中起來送到新兵手中,傾舉國之力進行的會戰,滿以為一戰即可決定勝負,最後才發現毫無結果。

武漢會戰的另外一個成功之處,是國府有充足的時間將大批物資、工廠、院校和機關內遷,通過宜昌轉運大西南後方,為抗日戰爭的持久戰做好了人員與物資的儲備,重慶的兵工廠加班加點生產出來的步槍和手榴彈被運往前線,而富金山、萬家嶺等戰役也讓中國軍民信心重塑:日本人不是不可戰勝的。



武漢淪陷後,以武漢三鎮為中心點,南至湖南長沙、北至河南信陽、東至江西九江、西至湖北宜昌戰火四起,中國軍隊甚至有能力進行局部反攻,而日軍被壓縮在狹窄的長江兩岸,戰略上反而非常被動,短期內試圖迫使國民政府投降的夢想破滅,戰略上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潭。

為了摧毀國民政府的抵抗意志,切斷外援通道,日本人只好在武漢會戰之後繼續用兵廣州、南寧、越南,開始威脅英法關閉滇緬公路和滇越鐵路,進而引起美國警惕,終於使自己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武漢會戰後的江南局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