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输了一场战役,赢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邪恶小羊羊


战争史上最大、最成功的歼灭战,却是最悲催的赢了战役输了战略的战役! 基辅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7月7日发生于乌克兰的一场大型包围战,它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包围战。它作为巴巴罗萨作战在1941年8月23日[1]至1941年9月26日,在苏联历史中它被称为基辅防御战役。对德军而言,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而且获得了富饶的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然后再来进攻莫斯科。然而占领乌克兰广袤的平原让德国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而为了维持对乌克兰的控制德国也不得不留下大量的部队维持,这让自攻入苏联境内后一再摊薄的德军能用于莫斯科方面的兵力兵器更加捉襟见肘。当德军向莫斯科挺进时,它所有的东线步兵师战斗部队已经减半了,而且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

虽然在基辅的巨大胜利,不过,向莫斯科的进攻被推迟了四个星期,这在之后的莫斯科战役中已被证明,战略的决定性胜利没有达到。德军取得基辅战役的胜利,但却错过了最宝贵的时间,当他们来到莫斯科城下时,被寒冷彻底击败!对于基辅战役,古德里安在回忆录中写道:“基辅战役无疑意味着一次巨大的战术成功,然而问题是这次战术成功是否也同样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令人怀疑。”也就是说,基辅战役德国取得了战术胜利,但在战略上却失败了。与古德里安持相同意见的还有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他说基辅战役是“东征过程中最大的战略失误”。





天津陈红文


解放战争期间,粟裕大将与国军名将张灵甫的对决,就是典型的输了一场乃至两场战役,却赢得了战略胜利的例子。

解放战争期间,张灵甫率领的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由抗日铁军第七十四军改编而来,装备了全部美械,战斗力惊人,被称为蒋介石的御林军。解放战争中整编七十四师来势汹汹,我华东野战军虽然在第一次涟水战役中击败对手,但却在淮阴战役、第二次涟水战役中连续在张灵甫身上吃了大亏,形势似乎朝着对张灵甫有利的方向发展。

但粟裕将军毕竟是不世出的名将,他利用张灵甫的骄横心理,层层设饵,最终将张灵甫引入孟良崮绝地。当时张灵甫有恃无恐,他满以为自己上孟良崮吸引我华东野战军主力后,可以由周围其他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实现反包围,全歼我华东野战军。无奈国军实在是一盘散沙,与张灵甫素来不和的李天霞只是派出一个营的兵力敷衍了事。

其他国民党军更是毫无反应,只有骁勇善战的黄百韬率领25军拼死驰援,却被我军狙击在距马山,难以突破。结果可想而知,张灵甫的整编七十四师全军覆没,粟裕大将威名远播。在二打涟水中吃了大亏的王必成纵队率先攻上孟良崮,失利的阴霾一扫而空。


林屋公子


延安保卫战更具有代表性。

1947年3月,国民党鉴于全面进攻没有更大收获的情况下,为了摧毁中共指挥中枢,决定集中兵力实行重点进攻。胡宗南带领25万精锐力量,向延安发动猛烈攻击。当时西北野战军只有3万人,装备更是处于绝对劣势。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决定,先诱敌深入,适时放弃延安,在北部山区创造时机,逐步消灭国民党有生力量。

延安保卫战进行了七天七夜。西北野战军利用一切条件狙击、骚扰和破坏敌人的进攻线路,仍然无法阻止敌人前进。3月19日,国民党占领延安,蒋介石喜出望外。毛主席却豪迈地说:“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来的。”

从战术上看,解放军输了延安。延安是一座孤城,带不走,受不住。从战略看,却是国民党输了全局。没有抓住中共首脑,还把主力耗在西北。有限资源没有用在刀刃上,不是输还是什么?而战略,决定着战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国民党大军占领延安后,犹如进入牢笼,在陕北军民天罗地网的包围下,机动性丧失,活动空间反而大为缩小,更容易遭到西北野战军的强烈袭扰和周旋。

彭德怀先后组织青化砭战役、羊马河战役、蟠龙战役,两次攻打榆林,调动敌人东奔西走,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杀伤敌人主力。

国民党这25万精锐力量被牢牢拖在陕北高原贫瘠地带,犹如拳头打到棉花上,找又找不到,打又打不好,撤又不能撤,完全疲于应付。

更重要的是,大大减轻了解放战争其他战场的压力。在西北,是敌多我少。在其他战场,则是我多敌少。我以中共首脑+3万拖住敌人25万精锐,太值了。

1948年,时机成熟后的解放军在西北发起大反攻,3月取得瓦子街战役大捷,大量消灭敌人有生力量。4月22日收复延安。一年后西北全境解放。毛主席的话应验了。

国民党的25万人越打越少,后来残兵败将撤退到成都。成都战役,全部覆灭。


朴素文明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是淞沪会战了。

在淞沪会战之前,日军在华北集结重兵,沿着平原四面出击。

这就是古代辽国、金国、蒙古人、满清的套路。

这些异族凭借军队战斗力的优势,特别能在平原上发挥威力,以一当十。

而在这些区域作战,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很不利的。

以当年的军事作战来说,平原地带士兵超过八成的伤亡,均是来自于火炮。

而国军压根就没几门火炮,完全被日军吊打。

比如保定战役,石家庄战役,虽然都造成日军一定伤亡,但我方伤亡更惨重的多,也无法长期抵抗日军的推进。

这种地形,国军甚至想吃掉1个日军大队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火力相差太大。

这就像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第三次战役,即便包围了一些美军但就是很难吃掉。

同时,平原地区的道路比较完善,便于日军机动行军和后勤运输。

当时日军虽然不算摩托化机械化,但部队装备大量战马,机动和运输能力都大大强于国军。

当时日本在上海仅有几千人,而在华北平原已经集中了几十万大军。

如果中日仅仅在华北平原决战,最终结果就是国军在短时间内大败,华北被敌人迅速占领。因敌我力量悬殊,日寇很可能伤亡较少就获得巨大胜利,下面无论是强行占有华北停兵不动或者继续南下猛攻,都是非常有利的。

所以,国民政府巧妙的把日军引到上海地区。

这里是江南的水网地形,到处都是湖泊、河流、稻田、树林,尤其沿着长江西进武汉,沿途更是无数山地和丘陵。

不要说作战,即便日寇行军也是非常困难的。日军重武器运输困难,连战马都陷入淤泥中蹒跚前进。

这样一来,就会大大阻碍日寇的推进,造成日军较大伤亡,让抗战陷入持久战。


为此,我们投入了中央军几十万主力,日寇果然上当,也将本来用于华北的部队纷纷投入上海。

结果上海血战3月才沦陷,其后几十万日军陷入水网中不能自拔。

而华北的压力大幅度减轻,出现了太原会战重创日军、徐州会战甚至在台儿庄直接击败日军的战例。

由此,抗战被拖入持久战,三月亡华不可能,甚至3年也不可能了。


萨沙


输了一场战役而赢得战略胜利甚至整场战争胜利的例子在历史上还是有不少的,我习惯性的称为逆向型皮洛士式胜利,我就在欧洲近代的战役里选取4个经典战例吧。


1566年西盖特堡之围

双方兵力:神罗:2,300-3,000 VS 奥斯曼:10万+

结果:奥斯曼得不偿失的胜利

简述:1566年苏莱曼一世率领军队向欧洲腹地发起大规模攻势,但在围攻西盖特堡期间,城堡内两三千马扎尔人和克罗埃西亚人进行了顽强的防御,最终奥斯曼用了1个月的时间以2至3万人的代价拿下了这座城堡。而苏莱曼一世则在胜利的前夕死去。这场战役虽然奥斯曼人获得了胜利,但确使其进攻维也纳的计划无限期搁置。而疲惫的奥斯曼人则在此后27年间暂停了对欧洲内陆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1709年马尔普拉凯战役

双方兵力:法国:7.5万 VS 大联盟(英国、荷兰、神罗、普鲁士、丹麦辅助军团)8.6万-11万

结果:大联盟战术上胜利;法军战略性胜利

简述:作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的决定性战役之一。1709年9月在法国东北部的马尔普拉凯村北,维拉尔和布夫莱公爵指挥约7.5万法军与兵力处于优势的11万大联盟军队展开激战。战役的结果是大联盟声称自己取得了胜利,原因是他们迫使法军撤退。但大联盟两倍于法军的伤亡,惨烈巨大的重创伤亡使英国国内掀起反约翰·丘吉尔的浪潮、以致于反法盟军内部震惊恐惧而开始出现议和的意见,役后法国扭转了战争中期的不利局面,并直到战争结束。对于法国而言这不失为一场战略性胜利。

1794年光荣的六月一日

双方兵力:英国25艘风帆战列舰 VS 法国26艘风帆战列舰

结果:英国战术性胜利;法国战略性胜利

简述:1794年5月在北大西洋法国护航舰队遭到豪勋爵指挥的英国舰队重创,所幸豪勋爵十分疲惫,无法再继续带队,接下来他的下属表现太差劲,居然允许法军受伤的战舰逃跑,而且没能截住那支有117艘船的谷物运输船队,这使得豪勋爵的战术胜利所得到的战略成果被白白浪费了。所以从战略上看,法国达成了从美洲到本土运货的目的并缓解了国内的粮食危机,对法国人而言这不失为一次战略性胜利。

1813年包岑战役

双方兵力:法国:14.3万 VS 俄国、普鲁士:9.6万

结果:法国胜利

简述:联军在吕岑战役中失败后,撤至包岑附近沿施普雷河右岸预先构筑好的阵地上。阵地左翼紧靠波希米亚森林山支脉,右翼没有天然屏障,由骑兵掩护。俄普联军有9.6万人,火炮636门。拿破仑军队约有14.3万人,火炮350门。拿破仑的企图是:首先攻击俄普联军阵地中央和左翼,迫使其消耗预备队,然后用内伊军团对敌右翼实施迂回突击,深入维特根施泰因军队的后方。5月20日,拿破仑军队向近2万人守卫的联军前进阵地发起冲击,并迫使其撤至主阵地。5月21日,法军进攻联军阵地中央和左翼,紧接着内伊军团向联军的右翼彼得·维根施泰因的俄军实施突击。尽管内伊兵力占优势,但未能击破俄军的抵抗和实现向霍赫基尔希实施纵深迂回机动,维根施泰因的部队撤向拉克尔。维特根施泰因考虑到法军在数量上占优势,一旦法军再次进攻联军就有被包围的危险,于是率部撤到勒包河对岸。最终拿破仑未能围歼俄普联军,这就使法国的政治和战略形势大为恶化。拿破仑被迫于1813年5月23日至7月29日进行和谈和签订停战协定。签订停战协定是拿破仑犯下的一个战略性错误,奥地利和瑞典因此倒向了反法联盟。


黎塞留的野望


输了一场战役,赢得了整个战争,这明显说的是解放战争中的青树坪战役。

淮海战役后,国民党五大主力全部被消灭,国民党败局已定。但是国民党军队中的桂系军阀,始终跑的快,第三野战军、第二野战军都找不到桂系军阀主力进行决战,如果将来这支20多万的桂军逃到大西南山区,对中国解放事业是很大的损失。

这时,一场败仗改变了这个局势。这场败仗就是青树坪战役。

在青树坪吃败仗的是林彪第四野战军中的名将钟伟。钟伟担任49军军长,和40军军长韩先楚并称为四野两大好战分子。在三下江南战役中,时任二纵五师师长的钟伟敢抗命坚持己见,使林彪改变原定作战计划,取得了靠山屯战役全歼国军87师的胜利,这一战,钟伟直接从师长提拔为纵队司令,这是解放战争中的唯一。

青树坪战役,也创立了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后的唯一一败。钟伟的49军渡江之后求战之心很急切,49军的146师孤军冒进和后方失去联系,在青树坪被第46军236师伏击,桂系头号王牌第7军的171师、172师又前来助攻。钟伟和146师取得联系后派出145师进行接应。这一战,146师阵亡877人,伤2000余人,可谓元气大伤,前来接应的145师也有470人的伤亡。这是桂系军阀在解放战争中第一次大规模遭遇解放军的恶战大战,从此以后,钟伟的49军再也没能担任主力部队出击,基本一直在二线担任预备队,钟伟也因此在建国后仅被授予少将军衔。

青树坪战役,虽然解放军49军被重创,也同时让桂军骄傲轻敌,与我军死磕,很快被全歼。

衡宝战役,几乎是把青树坪战役复制了一遍,国民党第一名将白崇禧,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尾。

四野第45军第135师孤军深入,被桂军白崇禧集中5个师围攻,几日后,林彪集中了54万军队不仅把桂军20万人围困在衡阳到宝庆的公路周围,同时封锁了桂军逃往云南贵州和广东的道路,当白崇禧发现这一点时,已经大势所趋。

衡宝战役后,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桂军的精锐师全部被歼灭,解放了湘南和湘西大部地区,从此以后,桂军再也不能发起有效的抵抗,白崇禧的“小诸葛”的大名,成了大笑话。

不过,平心而论,桂军的实力比起蒋军来说,还是差很多,都解放战争了,桂军还是的主力兵器还是汉阳造的老套筒,与蒋介石军队的全美械军队相比,简直是不入流的穷亲戚。渡江战役后,解放军的装备甚至略好于桂军。

桂军最大的战斗力就是跑得快,青树坪一战,桂军不跑了,那还不是等死了。

经过青树坪战役,桂军自信心膨胀,以为自己可以和解放军死磕,就注定了骄兵必败结局。


历史知事


输了一场战役却赢得战略性胜利,最著名的莫过于越南战争中越军对美军发动的“春节攻势”和“复活节攻势”。

越南战争分五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美国只是向南越政权进行援助,派遣军事顾问。第二阶段,美军开始向南越派遣特种部队,随后,美军飞行员开始驾机支援南越军队作战。以“东京湾”事件为标志,越南战争进入第三阶段,真正意义上的越南战争开始。



1965年3月,美国总统约翰逊批准“滚雷行动”,对北越展开了大规模轰炸。3月8日,3500名美海军陆战队在越南岘港登陆。此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美军不断向越南增兵,最高时驻越美军达五十余万。同时,中苏加大了对北越的援助,中国派遣了高炮和工程兵部队,苏联向越南派遣了地空导弹部队。

美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越南战争开始



时间来到1968年1月底,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解放阵线发动了春节攻势,在南越大范围内对美军发动总攻。向西贡等64个大中城市及美军军事基地展开了猛烈攻击。

春节攻势中的自贡街头



面对攻击,掌握有绝对制空权,制海权的美军,依靠强大的火力向越军展开了反击。经一个多月的战斗,美军在付出五千多人的伤亡后杀伤了更多的越军,打退了越军的春节攻势。

春节攻势形势图



随后看一下大事表:

1968年3月,约翰逊政府宣布部分停止对北约的轰炸。

1968年5月,越美两国巴黎和谈开始。

1968年10月,美军宣布停战,从1969年开始逐步从南越撤出美军。

1968年11月,美国宣布完全停止对越南北方的轰炸。

从这个大事表就能看出,击败了越军春节攻势打了胜仗的美军,其在战略上是步步后退的。

春节攻势中腿部负伤的美军,1968年2月,顺化。



从1969年开始,越南战争进入第四个阶段。

美军在撤军的同时,积极武装南越军队,同时开始了对柬埔寨的轰炸,妄图截断通过柬埔寨向越南南方运输物资和兵员的“胡志明小道”。更是在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在国外访问时,策动柬埔寨国防大臣朗诺发动政变推翻西哈努克。朗诺上台后马上宣布改变国策,支持美国的侵略战争,1969年4月,三万多名美军进入柬埔寨。

从这能看出,美国是不甘心从越南撤出的。还妄想着通过截断北越对南方的补给和增援来逼迫北越就范。

复活节攻势中的美军



1972年3月,越南集中了几乎全部武装力量,发动了比“春节攻势”大得多的“复活节攻势”。这一次,美国采取了更大的报复行动。美国总统尼克松命令美海军封锁北越港口,命令美空军加大对北越的轰炸,动用B52战略轰炸机对北越进行地毯式轰炸。面对绝对优势的美军火力,越军的复活节攻势损失很大,至少有十几万战士牺牲。最终,复活节攻势失败。

轰炸越南的B52机群



在随后进行的巴黎和谈中,美国表现得比北约积极得多,多次主动提出结束越战的建议。双方争议的焦点是美国希望美军和北越军队同时撤出南越,以争取到一个体面的撤军。但是北越不予理会。

1972年12月29日,美国政府决定暂停对北越轰炸,1973年1月15日无限期停止了对北越轰炸。1973年1月27日,《巴黎和平条约签订》,随后两个月美军全部从南越撤出,换来的是北越从2月开始释放美军战俘。

后面的第五阶段就很清楚了,1975年1月19日,北越向南越发动了总攻。

1975年4月30日7点53分,在一家旅馆楼顶上,搭载最后一批美国人的直升飞机起飞。五个小时后,北越人民军攻入南越总统府。

北越坦克攻入南越总统府



可以看到,在“春节攻势”失败的越南,战役后得到的是逼迫美军停止轰炸,坐到谈判桌前谈判如何结束战争的战略性胜利。而更大的“复活节攻势”失败的越南,战役失败后获得的是美军被迫灰溜溜的全部撤出越南,取得了对美国的越南战争的战略上的完全胜利。

越南战争中的美军直升机群



其实,拥有绝对压倒性优势火力的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役和战斗,但是面对在中苏支持下的北越,面对不怕牺牲抗战到底的越南军民,美国不得不吞下战争失败的苦果。


我淡如菊


奥索维茨要塞包围战(奥古斯图战役的一部分)

过程以及背景:德国统帅部将1915年战局的重心从法国战场转移到俄国战场后,计划以第10和第8集团军的兵力(超过15个步兵师和1.5个骑兵师)向俄军右侧实施迂回战略。拟用突击集团从北、西两个方向实施两面夹击,围歼在希莱嫩西南170公里正面上展开的俄国第10集团军(11.5个步兵师和2.5个骑兵师,司令为西韦尔斯将军)。2月7日德第8集团军在奥古斯图夫方向对俄军左翼(南翼)发起进攻,翌日德第10集团军向韦尔日博洛沃和苏瓦乌基方向上的俄军右翼(北翼)实施迂回突击。德军这两个集团军的进攻出乎俄军统帅部的意料。2月14日前,德国第10集团军突击集团迂回到了西韦尔斯集团军右侧,迫使其步兵第3和第20军东撤。俄军左翼各步兵军在雷克、赖哥罗德地域顽强抵抗,阻止了德国第8集团军的前进,但因交通线受到来自东北方向的威胁,而不得不撤往沿博布尔河构筑的阵地。在俄第10集团军总退却时,步兵第20军(4个不满员步兵师)陷于困境,在进行顽强的防御战斗中被围困于奥古斯图夫森(在奥古斯图夫东南)。该军的顽强的抵抗阻止了德军进攻达10天之久,使俄国第10集团军的主力得以撤至利普斯克—奥索维茨要塞一线。德军向东南方向进攻的道路被封锁了。在奥索维茨要塞包围战中,德军释放芥子,德军随后向俄军发动攻击,俄军利用白布遮住自己的鼻口,向德军发起反击,德军以为是死去的俄军复活了,因为在当时没有什么人能抵挡芥子气,于是纷纷溃散,俄军以惨重的伤亡抵挡了德军的进攻,以免整个波兰突出部的俄军被围歼,乃是一次重大成果,但随后沙皇下令撤出第十集团军,奥索韦茨要塞就此沦陷,奥古斯图战役最终以俄军的全面撤退而告终,但保留了数个集团军主力

总结:奥索维茨要塞包围战中俄军英勇的顶着毒气进攻,让人敬佩,虽然失败了,但是保留了有生力量


Dark清帝国傅仪


我能想到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坦能堡战役。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东线的一场大战。因为俄军威胁东普鲁士,德军为了支援东线,从西线抽调两个集团军。此次会战俄军两个集团军几乎全灭,损失兵力不计其数。德军获得了辉煌的胜利。

但是为了打这场战役,从西线抽调的军队削弱了西线的力量,导致西线没能完成施里芬计划。最终让法国得到喘息之机,死里逃生。德国没能在最快的时间内打垮法国,从此德国陷入了最不愿看到的两线作战境地,并最终战败。

协约国方面输了一场战役,却赢了整个战争。

第二个例子是湘军和太平军的靖港之战。

曾国藩统帅的湘军被太平军打得大败亏输,曾国藩本人羞愤交加,投水自尽,被部下就起。

但同时就在靖港边上的长沙,湘军却打败了太平军。从此太平军离开了湖南,并再也没有进入湖南。而湘军却从此可以利用湖南为基地,逐步延长江推进,最终灭亡太平天国。

可以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初却源于就靖港大战的胜利。


唐律疏议


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正是如此,中国军队虽然最后没能守住九省通衢之地的武汉,但是在历经三个月的大会战中,通过层层防御和不断消耗敌人,实现了“以血肉换空间、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构想。而日寇受占领区扩大、补给线加长和精锐师团伤亡严重的影响,在攻取武汉后一度失去了进攻能力,抗日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军占领武汉城区)

中国军队吸取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的教训,正确提出了“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战略指导思想,即在武汉外围利用山川地利,逐次抵抗和消耗日军有生力量,一旦外围各要地和要塞失守,则绝不死守武汉城区,主力转进长江两岸继续威胁日寇侧翼。

事实证明,近35万日军虽然使出吃奶的力气达成了战役目标,溯江西上经过苦战于1938年底攻入武汉,但未能歼灭中国军队任何一个师级建制,反而是其长江补给线完全暴露在第五和第九战区和大别山桂军的攻击范围内,只得到一座空城而已。



(武汉卫戍总司令陈诚)

日军“速胜论”的战略就此标志破产,叫嚣“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更成为一句梦话,从1937年7月战争爆发到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整整15个月过去了,国民政府没有丝毫屈服的迹象,在战役指挥上反而日趋经验老道,整个武汉会战期间,军事委员会对战争指导和战略判断无一重大失误,一反淞沪和南京的混乱,这是非常难得的。

百万中国军队虽然损失也很惨重,伤亡大约10余万人,但基本保持了建制完整,主力兵团战斗力仍在。已开始着手把部队分为三部分准备持久战:即正面作战部队、敌后游击部队和后方整训部队,其中作战部队和整训部队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轮换。而日军却从长江下游开始向中游伸进,形成一个“蝌蚪状”军事态势,极易受到来自南北两个方向的压迫,漫长的交通线和广大的占领区都需要分兵守卫,势头锐减。



(日寇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

武汉会战结束后,由于伤亡高达40000余人,日军的素质比例严重下降:1937年的现役士兵只剩11%,其余的全部是预备役、后备役和补充役士兵,年龄最大的甚至超过40岁。几个精锐师团为了恢复元气,也不得不调回国内休整,比如第9、第16师团等,同时将新组建的第33、34、39、40等二流师团派往中国战场。

比如后来大破日军的上高战役,罗卓英当面之敌就是第33和第34两个新建师团,战斗力远不如那些老牌师团。中国军民一年半的坚持抗战,使日本军费开支巨增,国内物价飞涨,国力不足的恶果开始显现出来。



(武汉警备总司令罗卓英)

在武汉会战期间冈村宁次第11军消耗弹药达39400吨,而后面三年(1939到1941)总共才用掉13300吨,显然库存不够了;更由于武器不足,日本人把军校的训练用枪都集中起来送到新兵手中,倾举国之力进行的会战,满以为一战即可决定胜负,最后才发现毫无结果。

武汉会战的另外一个成功之处,是国府有充足的时间将大批物资、工厂、院校和机关内迁,通过宜昌转运大西南后方,为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做好了人员与物资的储备,重庆的兵工厂加班加点生产出来的步枪和手榴弹被运往前线,而富金山、万家岭等战役也让中国军民信心重塑:日本人不是不可战胜的。



武汉沦陷后,以武汉三镇为中心点,南至湖南长沙、北至河南信阳、东至江西九江、西至湖北宜昌战火四起,中国军队甚至有能力进行局部反攻,而日军被压缩在狭窄的长江两岸,战略上反而非常被动,短期内试图迫使国民政府投降的梦想破灭,战略上陷入长期战争的泥潭。

为了摧毁国民政府的抵抗意志,切断外援通道,日本人只好在武汉会战之后继续用兵广州、南宁、越南,开始威胁英法关闭滇缅公路和滇越铁路,进而引起美国警惕,终于使自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武汉会战后的江南局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