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器”,海洋三所有怎樣的絕活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打造的“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正式面向全國科研單位開放。

“科技成果,特別是應用性科技成果,是否能夠成功轉化為生產力,是其經濟社會價值的重要體現。”海洋三所研究員、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項目負責人洪專告訴記者,“中試平臺正是科技成果轉化的‘中轉站’和‘孵化器’。”

一直以來,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中試是難點和痛點。每年全國科研單位產生大量具有應用潛力的研究成果,由於缺乏配套的中試研發能力,許多成果只能以論文的形式存在,失去了“開花結果”的機會。

該中試平臺在前期技術體系構建過程中,探索出了一套“專業引領、多元賦能,面向應用、因需服務”的運營模式,並實現良性運轉。這或許能為當前“以投入為主”的中試平臺建設管理提供一個可資借鑑的路徑。

成果轉化的“中試之痛”

作為承上啟下的中間環節,中試在科研中發揮著四種功能:一是實現技術從實驗室設備向生產型設備的遷移,為後續的規模化生產奠定重要的裝備基礎;二是實現對實驗室技術的驗證和完善;三是通過中試過程,較為準確地進行規模生產的技術經濟效益分析,從而得出技術經濟指標;四是通過中試產品在應用端的試用,考察其是否存在某些技術缺陷,以便進行改進。

據介紹,不少科研單位的研究人員在開展中試研究時,常常會遇到幾個共性困難。

第一個難點就是設備問題。中試實驗所用的不少設備為大型專用設備。僅固液分離設備,就包含了管式離心機、板框壓濾機、三足式離心機、臥式離心機等不同種類,分別針對不同的物料類型。對於大多數科研人員而言,憑藉一己之力、一個實驗室,難以配齊所需設備。這常常迫使科研人員到處尋找能夠匹配的設備,過程麻煩而痛苦。因此,很多成果無法完成中試,只能被束之高閣,令人痛惜。

再比如高校,研發團隊的配備模式是導師+學生,由於學生流動性大,高校團隊在積累中試經驗方面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同時,中試實驗研究屬於技術工程化問題,以此研究發表論文難度大,導致普遍性的意願缺乏。

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器”,海洋三所有怎樣的絕活

“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建築外景。

近年來,隨著對中試技術瓶頸問題重視程度的提高,各地紛紛立項資助中試平臺項目建設。不少平臺在建設時未對後期運營給予足夠的關注,導致相當一部分平臺在建成之後服務功能降低,巨資購置的設備利用率不高,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

因此,從中試平臺建設和運營角度來看,如何為中試平臺配備結構合理的運作團隊,如何構建運營機制以實現良性的運轉,是一個難度大,但又非常值得嘗試的探索。

一個關於開放共享的夢想

海洋三所是一家有60年曆史的海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究機構,重點發展深海生物研究與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全球變化與區域海洋響應、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保護、應用海洋學等學科領域,為我國海洋管理、公益服務、海洋經濟發展及海洋安全提供科技支撐。

中試之難,他們也曾同樣有著切膚之痛。十多年來,打造出具有高度開放共享特性的通用型中試技術研發平臺,一直是海洋三所人的夢想。

2017年,經過不懈努力,海洋三所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平臺中試設備覆蓋了提取反應、膜分離、濃縮、發酵、乾燥等功能模塊,所配備的中試設備品種較為齊全,實現了對行業中試裝備的系統化整合,可基本滿足開展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技術領域中試研究的需要。該平臺在自然資源部和廈門市海洋發展局支持下,由海洋三所建設,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共建,並且得到了中國海洋學會、中國海洋學會海洋生物資源專業委員會等單位的技術指導。

為避免設備閒置,海洋三所在建設“海洋生物產業化中試技術研發公共服務平臺”之初,就高度重視平臺的運營機制建設,通過創新方式,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使平臺具備了多重優勢。

據悉,該平臺的運營團隊成員擁有多種學科背景,具備豐富的中試研發經驗,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協作以快速完成預定任務。自平臺試運行以來,正式簽約承接的中試業務全部在合同期內順利完成,贏得了良好的業界口碑,很多新客戶正是由老客戶主動介紹到平臺。平臺針對不同的客戶類型,構建了多種技術服務模式,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平臺完善的日常管理制度規範,保證了設備的完好程度始終維持在較高水平。

該平臺建成當年即產生預期的效果,大幅降低了科技成果中試和轉化的難度、費用和風險。

多元賦能實現良性運轉

目前,該中試平臺初步實現了規範化的良性運轉。試運行至今,該平臺已為40餘家科研單位(或企業)提供了技術服務,包括中試服務、新產品研發、產品技術升級、樣品測試、技術人員培訓、設備試用等。已有數家企業通過建立與平臺的合作而受益。

主營藥用植物提取物生產的福建中益製藥有限公司自2016年12月成立後,即委託該平臺開展核心技術攻關,研發提取物中關鍵成分的國家標準樣品。2018年5月,該公司與平臺建立了深度合作關係,共建聯合實驗室。平臺向公司開放研發場所和全部設備,並輸送畢業生5名,公司亦向平臺派出常駐人員,與平臺團隊共同工作。合作期間,公司繼續向平臺委託技術開發項目2項,與平臺合作申請項目2項獲得立項,獲批專項經費700餘萬元。與平臺的密切合作推動公司快速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

打造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器”,海洋三所有怎樣的絕活

提取反應模塊。

廈門大學、寧波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福州大學、集美大學、寧波海洋研究院……越來越多的科研院所來到中試平臺,讓科技成果從論文中的公式和數據,“孵化”為支撐產業發展的“新密碼”。

記者:鄂歆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