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鉴宝靠什么?他的水平有多高?

二娃游戏解说


民国时期,很多原本藏在大内深宫的奇珍异宝,通过各种非法途径流落到了民间、海外,有不少人淘到了宝贝,不清楚真假或价值,就找到退位的宣统帝溥仪,溥仪拿在手里摆弄一番,就能给出结论:“假的”、“仿的还不错,亏吃大了啊!”


溥仪鉴宝的故事,在民国时期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悦史君认为,要了解他鉴宝的能力,要结合他的人生经历来。

作为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对皇宫里的一切,尤其是值钱的宝贝很熟悉,退位后,他还继续住在紫禁城,直到1924年才被迫搬出来。

溥仪在这段时间里,读书学习之外,欣赏那些数量浩大的宝贝,也是一个重要消遣方式。


由于收入少开销大,不仅溥仪、后宫嫔妃等通过太监宫女亲信等,往宫外变卖宝贝,内务府、太监宫女等也偷偷往外卖宝贝,致使大量紫禁城宝贝流落到民间、海外。

溥仪1924年被迫出宫后,直到1932年被日本人带去长春,在天津等地住了8年,这段时间他和各界名流接触较多,也就留下的各种鉴宝故事。

在流传下来的故事中,溥仪鉴宝是很厉害的,基本拿在手里看看,有的甚至只是瞟一眼,就能鉴定真假,甚至还能头头是道讲半天。


溥仪的鉴宝本领,靠的就是他对故宫珍宝的熟悉,以及他耳濡目染地熏陶。

但如果遇上其他的宝贝,溥仪的鉴赏力就下降了,因为他学习并不上进,认定的学历并不高,没有系统的知识做基础,自然鉴宝也是玩票性质了。

但溥仪作为多年帝王,他的鉴宝水平,悦史君认为,比一般人还是要高出一大截的。


历史这样说


导读:一位退休金曾经高达400万白银的北京阔爷,鉴宝“真的爷们儿小时候玩儿坏了,这个肯定是假的”!


背景:溥仪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慈禧抱上了龙椅,做了大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伴随着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溥仪又被革命军拉下了龙椅,虽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文物鉴定知识,不过溥仪多年身处紫禁城从小身边都是到处都是珍贵的文物。值得多说一句的是溥仪退位后袁世凯给了他每年400万两白银的退休金!

鉴宝:这个东西感觉和小时候家里的不一样

溥仪:没有记载能够证明溥仪有系统的学习过鉴宝知识,不过在一些有趣的故事里面可以看出溥仪是有一定的鉴宝知识的,有一次溥仪去到王国维家中,王国维非常兴奋的把收藏多年的宝贝一股脑的都拿了出来让溥仪帮着自己鉴宝,溥仪看了一会儿,说全部都是假东西,惹的王国维非常不高兴,要知道他自认为是非常精通历史、考古和古文字的,玩儿了这么多年文物早就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不过由于溥仪身份特殊王没有反驳他,问其原因,溥仪只是说了一句这些东西和自己小时候家里的东西感觉不一样!



趣闻:等到建国后,溥仪一些朋友邀请他一起去故宫里参观,其实溥仪打心底不太愿意到故宫参观,毕竟这里是他的伤心地,故地重游不知道他是否有唏嘘感叹,以前的游玩生活的地方现在去还要花钱买票!



故宫鉴宝:听古玩界的朋友说他们这行有句俗话,家有三院墙,再入古玩行!

故宫行:溥仪来到故宫参观后,看着身边物是人非的景象,落寞过后他也开始津津有味的参观了起来,一边还给生边陪同的朋友讲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儿,他对历史可谓了如指掌,一些故宫中鉴定不清楚的文物,他也能给出与一些旁人不同的意见和注意到一些的细节琐事,而且还能讲出门道,甚至一些专家都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是对的!


搞笑故事:溥仪参观到光绪房间时,一张光绪的老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气的他火冒三丈,指着照片说这是假的,周围人听过后的议论纷纷,也引起了管理人员的注意,听溥仪说后非常不客气的说,“这是经过很多专家研究确认的这就是光绪的人像照片,你怎么敢在这里大放厥词”,溥仪气极了说“这是我的父亲我怎么会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照片”故事不论真假,好玩儿而已!

夏慈史


自己鉴定自己家的东西,水平当然高了,换你你也行,你能不认识自己家的东西吗!

首先我们说几个小故事。话说王国维有一次收购了一些文物,邀请溥仪来鉴赏一番,溥仪看了一下就把其中几件拎出来说:“你这几件可能是有假的。”人王国维本身就是国学大师,他还是有点文物鉴赏水平的,怎么可能买了那么多假货呢?王国维就问:“你有什么根据啊?”溥仪就说我也没什么根据,就是吧,你这东西跟我家里的不一样。

再说溥仪的一个段子,溥仪进了紫禁城,这时候已经不是他家需要买票了?他就买票进去,到了光绪的房间,发现里面有张照片,上面写着“光绪照片”。溥仪就说:“这个照片不是光绪呀。”普通工作人员也不认识他,就说:“你谁呀,怎么来故宫指导我们工作啊,这照片专家给的,错不了,请你别瞎操心了。”溥仪挺生气的,就说:“错了就是错了。”当时陪着溥仪去的,还有前国民党军政大员杜聿明,他看不下去了,就说别吵了,把专家请出来问一问。专家来了,溥仪就说这是醇亲王载沣。专家听了不高兴,叫我来就算了还对我指手画脚。就问溥仪:你谁呀?就难道我连醇亲王都不认识吗?我会搞错?溥仪回道:你认不认识我不知道,但我肯定认识醇亲王,因为那是我爹,我爹就是亲王载沣。

当然,关于溥仪的这种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当时有一群专家认为手里的画是正品,但是有几个认为绝对是假的,然后僵持不下。有人就请了溥仪。溥仪看了一眼就说:“是假的。”众人问为什么,溥仪说他年轻的时候在宫里临摹,不小心滴了一滴墨上去,这个画没有那滴墨就是假的。

大家都知道溥仪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皇宫,家里的摆设都是极品,如果有赝品,那也是那种很有年代的高级赝品,比如王羲之的临摹字画。所以他吃的用的都是古董,如果有一件东西放你面前很多年。那你怎么的也该知道这件东西是真是假。





魅力平常心


溥仪是大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虽然他只经历了短暂的帝王生活,但是要说他的故事还真的不少。比如你问题中提到的鉴宝,说到对古玩的鉴定,那么其本人肯定要有不俗的文化底蕴,溥仪的水平到底相当于高中还是大学呢?其实真正落在纸上的证据就是溥仪的户籍登记资料,新中国成立后自然不会再有皇帝的存在,溥仪也会像一般人一样成为一个普通公民。当时溥仪在办理户口登记手续时,当地的户籍民警在填写其文化程度一栏也有点犯难,但怎么也不能空着不填,所以最后以初中文化定格。


以上咱们说到溥仪的文化程度,大家会不会以为他只有初中文凭有点低,其实溥仪的学的东西真不少,只是没有毕业证等材料证明,填写户口簿时无法鉴定罢了。清王朝对皇子和储君的教育非常严格,有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不管是皇上或皇子都很重视学习,每天清晨早早的就会开始学习。溥仪这个幼年登基的小皇帝,自然也不会放弃学习,虽然清末内忧外患国体已经破财不堪,但维持皇宫内基本的日常用度还没问题,那么为溥仪请些顶尖的老师学费更是小菜一碟。那时候溥仪有多个学识渊博的老师,甚至还有外国老师专门教溥仪外语和国外文化,据记载溥仪最少会满、汉、英三种语言。而且溥仪知识涉及的范围还很广,咱们现在都讲专业教育,溥仪那是什么都学,不能说他学富五车吧!但两车三车还是有的,所以说溥仪的文化程度并不低。


溥仪的文化基础没问题了,那么他的鉴宝能力到底怎么样呢?在众多溥仪的相关记载中,并没有特殊交待他对此的道行有多深,甚至都没有说过他学习过鉴宝这门技能。溥仪对古玩的鉴别能力主要和他生活环境有关,皇宫里什么高档货没有,清百年留下的货底子估计都数不清,溥仪随便从身边拿起个物件估计都不是件凡品。有个“耳语目染”的词放在此时恰好不过,溥仪主要是在生活接触中无意间练出鉴宝这门本事,现在个别的鉴宝大师都是书本上的经验,哪能和溥仪实践中的真知相比。


话说大名鼎鼎的王国维,曾经请咱们这个末代皇帝到家中做客,二人客套闲谈一番,王国维就把自己家中的瓶瓶罐罐拿出来让溥仪掌眼。溥仪看了看那堆东西,从中挑拣出一些说和自己接触的不太一样,后来王国维找人鉴定果然溥仪挑出的都是假的,由此可见溥仪还真有鉴宝的能力。


追记历史


文物鉴赏其实一个书看积累知识,一个就是看大量的实物,真东西看多了,碰到假的自然一眼就能看出来。

这就像喝茶,你的口粮茶就是三百一斤的茉莉香片,有一天走进茶叶店,你要三百一斤的香片,伙计认为你不懂,给你拿来三百一吨的冒充,喝一小口就能喝出假来。

溥仪从小在宫里,那些宝贝都是看惯了的,对很多和皇宫里有关的东西的真假,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

比方民国时候他去逛故宫,发现故宫里挂的光绪皇帝的像有问题,喊来工作人员说:您这挂的不对。

工作人员说:我们这是经过专家鉴定的,就是如假包换的光绪皇帝。

溥仪说:你把专家叫来,我和他交流交流。

专家来了,怒气冲冲的问溥仪:你质疑我的眼光啊,你要知道我是这方面的专家,我的鉴定就是板上钉钉的真实,我说这人是光绪他就是光绪。你个老百姓瞎质疑个啥,你知道我多忙吗?我刚考完博士,现在收到博士后的入学通知,我很忙的。

溥仪说:博士啊,我知道您很忙,但是我就跟你交流一下照片上这人真的不是光绪皇帝,这次你真的错了。

专家说:你知道1+1=2吗?你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吗?我怎么能错,我怎么会错,我是专家,我是博士呢。

溥仪说:您真的错了,上面这人不是光绪,这人是我亲爹摄政王载沣。

这时候杨振宁的老丈人杜聿明听到消息,匆匆赶来,和专家轻声说了溥仪的身份,这时候专家才认怂,承认自己真的错了。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个故事,专家已经证实了,假的。但是也从侧面说明了溥仪其实还是有眼光的,毕竟论文物过眼的数量,溥仪应该是冠绝当时的。

清朝文物在乾隆和嘉庆时期就已经完成了鉴定工作,并且编了好几本书《石渠宝笈》、《宝笈续编》、《宝笈三遍》、《天禄琳琅书目》、《书目后编》、《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等。

这些书大约溥仪也是看熟了的,后来被赶出故宫时,他也是按照这些老祖宗的鉴定结果把宝物偷偷带出宫里的。

还有一个比上面更假的故事,也说明溥仪鉴定文物是有一定眼光的,那就是溥仪和王国维的故事。

说有一次溥仪去王国维家做客,王国维向这位逊位皇帝展示自己收藏的宝贝,溥仪看的直皱眉头。

王国维还问,您觉得这些宝贝怎么样?

溥仪说,我觉得你这些东西真的不多。

王国维说:怎么会呢,我看了半天觉得每一个都很真啊。

溥仪说:我也不懂你们鉴赏那套东西,我只是感觉和我家里的(故宫)不一样。

和我家不一样的文物就是假的多霸气啊,不过这故事中溥仪和王国维的时间线对不上,24年溥仪被赶出皇宫后就在日本使馆和了天津生活,而且当时他惶惶不可终日,不太有心情去王国维府上做客。

不过这个段子也说明了对于文物,溥仪因为看真的看得多,所以眼光很好。


一西兰


曾经有一个笑话,溥仪逛故宫,发现专家把光绪帝的画像弄错成了恭亲王载沣。溥仪找专家更正。专家不屑“我研究了一辈子,难道会认错”。溥仪怒怼到,这画像上是我的父亲我难道会弄错?故宫那么多的宝物都是溥仪的,他什么没见过?自然有很深的造诣了,每天把我不同的宝贝。对不同宝物的亲身理解时别人所不及的。


wxy52014


鉴宝靠的是和他从小在宫的见过的东西做对比。但是他用的这个方法还是挺准确的,也许这就是他当皇帝的一个好处吧。


念塑


当然是靠他的见识了,有名的东西自己家里都有,看自己家的东西还需要什么能力吗


影视大人物


眼力,没有仪器可不是只能靠眼力,但是眼力来自于阅历,说白了人家见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