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学术之外的季羡林,13年不曾与儿子来往

季羡林是近代最有名的学者之一,生前学术成就卓越,对国学、佛学、语言学都有很深的研究,通多国语言,也是世界上仅有的精通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被世人奉为学界泰斗,国学大师。

他给大家的印象大概是一个百岁老人,勤俭朴素,学识渊博,但又很接地气,儒雅大方。

然而每个人都有他的两面性,他与妻子相濡以沫60年,却13年不与自己的亲生来往,这究竟为何?网传一是因为儿子季承不愿出母亲的丧葬;二是因为他不赞成儿子与保姆的婚姻,父子关系从此变僵。但笔者认为这后面还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原因,因为这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大家都是普通人。

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学术之外的季羡林,13年不曾与儿子来往


包办婚姻

季羡林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县,是山东有名的贫困地区,父母都是农民,家庭条件可以说是贫中之贫。父亲是个好面子的人挣了钱就请乡邻吃饭,苦了家里人,困难的时候一年只吃一两次白面,多数时只有高粱饱腹,吃饭时母亲为了能让孩子吃饱,只是坐在旁边,看着孩子吃,不吃一口。

季羡林六岁时不得已离开双亲,投靠叔父,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父亲也在几年后去世,所以季羡林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父亲的关爱。叔父也没有像亲生儿子那样对他,只是希望他能认真读书,光宗耀祖。好在季羡林聪慧好学,十八岁就已经是前程大好的知识青年。

这时叔父就想着季羡林可以早点成婚,为季家传宗接代了。那时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况且季羡林还要依靠叔父生活,哪有拒绝的余地。在叔父的撮合下,季羡林娶了比自己小四岁的彭德华,彭德华只有小学文凭,也不识得几个字,可想而知,他们之间的交流是话不投机半句多,即使之后有了一儿一女,依然没有什么精神上的交流,与其说他们相濡以沫,倒不如说相敬如宾。

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学术之外的季羡林,13年不曾与儿子来往

成婚后季羡林进入清华学习更加肆无忌惮,沾花惹草。他在日记中写道“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睡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工作后,季羡林又与北大教授马理小姐纠缠不清,这放到现在来说就是妥妥的渣男啊,可是在那个时代,大家都觉得这无可厚非。


十年留学

1935年,季羡林获得一个机会来到德国的哥廷根大学留学,房东的女儿名叫伊姆加德,时年二十三岁。1937年,季羡林开始准备博士论文,但却得知论文要打印成稿才能交给老师,可是这时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

正当他苦恼时,伊姆加德造访了他:“我父亲工厂淘汰了一部打字机,而我正想练习打字。”季羡林高兴地跳了起来,但他紧接着追问:“你该不会要很高的报酬吧,我可是个穷学生。”伊姆加德咯咯地笑了起来,用蹩脚的中文回答:“

我要的报酬就是让你陪我走遍哥廷根。”此后的四年他们在一起朝夕相处,过着浪漫又平淡的生活。

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学术之外的季羡林,13年不曾与儿子来往

在此期间,伊姆加德帮助季羡林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四年后季羡林完成学业,他既想留下来,又觉得愧对妻儿,思索再三,他决定回国,后来伊姆加德因此终生未嫁。季羡林的这段婚外情在别人看来是一个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爱情故事,却不知这其实伤害了两个女人

。妻子彭德华在他留学十年期间,独自照料两个孩子还有公婆,十年没有丈夫的慰藉,独守空房,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而孩子更是没有在最需要父亲的年纪,得到来自父亲的关爱和教育。

当季羡林回国时,不到四十岁的彭德华已满脸皱纹,看起来竟比季羡林还要老。而伊姆加德小姐终身未嫁,搭上了一生的幸福。笔者对他的做法不敢苟同,以这样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待感情,如何能称他为“圣人”,“大师”。


我与父亲季羡林

《我与父亲季羡林》是季羡林儿子季承所写,书中季羡林被儿子描述为无情、自私、寡义之人,控诉父亲没有给母亲真正的爱,他和姐姐更是没有得到来自父亲应有的关心和爱护

里面有一个片段,写季羡林与儿子吃饭,小孩说爸爸我要喝牛奶,季羡林冷冷地看着儿子,之后不断倒牛奶,牛奶溢出杯子了还要继续倒,太可怕了,这是有多刺痛他儿子的心啊。

季羡林作为一个学者或许是优秀的,但他作为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却是不合格的。生了儿子却不承担养儿子的责任,耽搁妻子一辈子的幸福,笔者只感到一种冷漠和无声的残忍。从小没得到父亲的爱的人,又怎会知道如何去当好一个父亲呢,这就是他的可悲之处吧,伟人也有冰冷丑陋的一面。

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学术之外的季羡林,13年不曾与儿子来往


有国无家

对学问是那么地投入,他把自己的一生心血,包括他的谦和,包容都给了这个国家和社会,而他把自己最不好的一面都留给了家庭。他宁愿十三年的时间一个人在北京过着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过来;宁愿给外孙女买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话》也不把自己的书借给她;他对猫、乌龟比对妻儿还要好;对保姆说过的感人肺腑的话却从来未曾对家人说过……

笔者理解他对妻子没有感情,那大可以离婚,让两个人都解脱,他也没有,他怕背上无情无义的骂名,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拒绝离婚,也不肯爱妻子和孩子。可怜他的妻子做了一辈子的贤妻良母却换来了这样的结局。从这个层面来讲,季羡林不过是一个道德上的伪君子。

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学术之外的季羡林,13年不曾与儿子来往

由于家庭积怨已久,加上季羡林又强烈反对季承与季家保姆的婚事,1995年季羡林与儿子的关系彻底僵化,之后十三年都不曾来往。直到2007年季承老年得子,促使他体谅了父亲,两人关系得已缓和,并在季羡林生前最后一年侍奉左右。

然而另世人没想到的是,季羡林一死,儿子季承就将北京大学告上法庭,原来季羡林死前将自己大部分收藏都捐给了北京大学,留给儿子家人的东西寥寥无几。他就是死的时候也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没想到给家人留一条后路。这也难怪季承会失望,会去争。站在儿子的角度来说,面对这种薄情寡义之人,还要考虑他的面子吗?

世上没有真正的圣人,学术之外的季羡林,13年不曾与儿子来往

如今提到季羡林说得最多的不是他的学术研究而是他死后的遗产争夺风波,生前受多少外人尊重,死后却不得安宁,这结局不免让人唏嘘。笔者不免感叹一句他事业的成功不过是用做人的失败换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