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有一部電視劇叫《暖春》嗎


前段時間,著名藝術家田成仁老師離開了人世,不久,著名藝術家魯園老師也走了,小花的爺爺走了,小花的奶奶也走了。

想到兩位德高望重的老藝人,自然想到了那部特別催淚的電視劇《暖春》。

這部質樸的農村題材電視劇,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但我相信看過的人都是流過淚的。

2008初看暖春這部電視劇,那是還是個學生,但清晰的記得當時為了這部劇流了全家人多少的眼淚。10年過去了但依然記得這份感動,10年後再次重溫了一遍,暖春卻給我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動。

為什麼說帶來了不一樣的感動,因為這部劇讓我不管從人格還是生存方式都有了一種重塑價值觀的觸動。在劇中,小花是一個八歲的孩子,為了回報爺爺的收養之恩,即使面對凶神惡煞對自己百般刁難排擠的嬸孃(爺爺兒子的媳婦),依然是抱有感激回報之心,依然發自內心的對一個討厭自己的人好:甚至把自己辛苦砍柳條攢的學費,以及過世父親的撫卹金拿出來幫助嬸孃還債,等等一系列的完全利他的純潔的善良之心。我想,通過小花人物性格的塑造,體現出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善良的品性,而應該是每一個人都不該缺失的人性本善。就像小花一樣,不管嬸孃怎麼對她,她都知道嬸孃她是爺爺的家人,雖然爺爺保護她,但她更希望保護爺爺的家人。她被爺爺的善良收養,也讓自己成為了善良本身。

當然,整部劇最偉大還是要說小花的爺爺,年輕時為了一個收養的兒子終身未娶,年老時又收養的小花,不顧家人的反對,可以自己不吃不喝,即使一貧如洗也想盡一切辦法供小花上學。奉獻的不僅僅是大愛至極,更是一個人的一生。在劇中與多少次爺爺和小花兩個人的畫面一度讓觀眾眼淚失控,爺爺為了讓小花上學,即使年邁也要堅持上山去砍柳條,小花為了讓爺爺少受累一點,半夜起來自己默默編柳條。小花土豆沒有煮熟,爺爺說好吃。小花哭了,觀眾也哭了。

雖然這是一部電視劇,但是,10年後再次觀看,真的感觸很深。在那個吃不飽的年代,人們踏實努力的奮鬥,哪怕吃一個白麵饅頭,都已是很知足。而今天的我們,有多少人接受不了別人的評價,焦慮,迷茫,頹廢等等似乎成了一部分群體的代名詞。有多少人,那些每天進入夢鄉前發誓要讓自己變得優秀,第二天起床便又是依舊刷著手機吃著外賣,說著人生迷茫,卻又無動於衷。

太多人體會不到滿足的快樂,太多人也失去了讓自己滿足的能力。

所以,在一無所有的人生面前,不要覺得低級的努力配不上“富有的自己”,因為你的人生可能真的很貧瘠。

當我們做回一個特別容易滿足,且懂得推遲幸福感的時候,當我們把每一次小小的收穫以及每一次哪怕微薄的收入,都當成是一種幸福和快樂的時候,我們才會有努力的踏實,未來才會在每一個平凡的日子中變得可期。

清零,初心,我理解為日日不忘初衷,踏實前行。用最原始簡單的真善美,在複雜且快速發展的社會中保持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