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战线路图告诉你为何“卫青不败”


作战线路图告诉你为何“卫青不败”


作者 | 莲悦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这是王维《老将行》中的一句。

李广和卫青,都是汉代北击匈奴的名将,但二人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李广出生武将世家,少年成名,历经文景武三朝,一直都是历任帝王倚重的抗匈名将。

然而,李广终其一生,却始终没能建立起足以封侯的功勋。

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李广运气不佳所致,所以才会有王维“李广难封缘数奇”的慨叹。

卫青则是骑奴出生,因为异母姐姐卫子夫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这才进入皇帝法眼,得以带兵出征。

卫青一生七伐匈奴,不仅未尝败绩,而且战功赫赫,首战匈奴便取得龙城大捷,随后又为汉王朝收复河南地,并在漠南之战中击溃匈奴右贤王军队,在决战漠北时与匈奴单于正面较量大获全胜……

北伐匈奴的战功不仅让卫青受封长平侯,食邑万户,更官至大司马大将军,统领全国之兵。

从奴隶到将军,卫青的赫赫战功真的如王维诗中所言,乃是因为“天幸”吗?

我们不妨从卫青首次带兵出征取得龙城大捷的汉军作战线路图出发,进行分析。

关市之战是马邑之谋后汉军策划的又一次北击匈奴的重大战役。

这一次,汉军兵分四路,由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卫青各领1万骑兵偷袭长城下关市附近驻扎的匈奴军民。

作战线路图告诉你为何“卫青不败”

从这张地图和《史记》《汉书》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人员分配和出击线路上,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卫青还是已经名满天下的李广,他们的机会都是均等的。

然而这一战,李广却被匈奴人生擒,所领1万骑兵全军覆没。

卫青却取得了龙城大捷的胜利,这也是汉军在对匈战争中的首次胜利。

在关市之战中,出击的四路汉军,失败的不仅仅是李广军。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损兵7000,同样大败而归。

那为什么只有卫青能取得龙城大捷呢?

细看四路汉军的作战线路图,我们不难发现,卫青军的出征线路远远超出了长城下关市附近这个概念。

如果我们再看看谭其骧先生编撰的《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全图》可见,公孙贺、公孙敖、李广、卫青出兵时所在的云中、代郡、雁门、上谷,都属于边郡,向北出击大约50公里左右就能抵达长城脚下汉军预设的战场。

作战线路图告诉你为何“卫青不败”

然而卫青军出上谷后,在长城脚下并未取得战果,很有可能在预设的战场他并未遭遇匈奴军队。

这个时候卫青有两个选择,要么像同样没有取得战果的公孙贺那样无功而返,要么孤注一掷。

事实上,卫青选择了继续向北。从出塞的上谷郡(今河北怀来东南)到匈奴的龙城(位置不定,但卫青军所至的龙城一般认为在今天内蒙古正镶白旗附近),距离大约是300公里,这恰好是古代轻骑兵一日一夜所能奔行的距离。

我们可以想见,卫青和自己的1万骑兵很可能没有携带任何粮草辎重,因为这次出击本身极可能就在计划之外。但卫青果断地突入匈奴腹地,在龙城杀了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

卫青的确是依靠姐姐卫子夫的裙带关系上位。但皇帝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能否抓住这些机会,决定因素还在自身的能力和才华,甚至于胆识、勇气上。

汉匈战争进行到汉武帝时代,汉军能否长时间深入匈奴腹地进行远距离攻伐,已经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所在。

李广虽然在文帝时期便已经成名,但历经文景两朝,长时间对匈奴采取防御作战的战法,到汉武帝时代,李广的经验逐渐固化成保守的思维模式。

而卫青带领骑兵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却让他赢得了汉匈战争汉军的首次胜利。

所以说,“李广难封”和“卫青不败”,最直接的原因其实是战术思想是否适应时代发展所致。


本公号作者新书由三联书店出版

该书以汉匈百年战争为切入点,着重反思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和重农抑商的国家发展模式对西汉王朝盛衰的深刻影响,并与同时代发展的古罗马进行相应的横向对比,力图还原一个更接近历史真实的汉武帝时代和汉匈战争。


作战线路图告诉你为何“卫青不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