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雍正王朝》中康熙帝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红雨说历史


太子胤礽在康熙五十七年第二次被废后,康熙再也没有确定新的太子。对于空下来的太子之位,其他皇子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想抓住机会,在康熙面前表功,好当上太子。


康熙五十七年的青海叛乱,无疑是个难得的机会。由于之前朝廷派遣传尔丹率领六万大军去平定叛乱,结果全军覆没,使得康熙不得不在皇子里面找一位出来当这个大将军王去西北带兵。


在康熙时期,兵权一直是牢牢被康熙抓在手里的。除了平定葛尔丹是康熙亲自出马外,平定三藩,康熙用的是自己的哥哥;即使打台湾用的是施琅,供应粮草的也是康熙最信赖的人。现在康熙要指派一位皇子去带兵打仗,这个信号无疑是告诉各位皇子,谁能当上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天子,毕竟那时候的康熙已经到了风烛残年,日子不多了。


不过在各位皇子中,能出任大将军王的也仅有三位而已,分别是大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三人。而大阿哥和十三阿哥已经被圈进起来,剩下的只有十四阿哥。仿佛这就是康熙的“萝卜招聘”,为十四阿哥特地安排的选举,因此十四阿哥也在意料之中当上了大将军王。


可是四年后,十四阿哥却得知,康熙传位给了四阿哥胤禛,这无疑对十四阿哥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不是说谁当上大将军王谁就是未来的储君吗?其实大部分人也不信康熙会传给给老四胤禛。


那康熙当年指派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的意图是什么呢?



第一,西北战事胶着,康熙必须指派一位大家都能接受的皇子去

传尔丹全军覆没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后方粮草不济,逼迫传尔丹找到叛军决战,导致了传尔丹判断失误,走进了敌军的埋伏圈。康熙正是看到了前车之鉴,所以才想在皇子中找一位大家都能接受的皇子去。不然即便派别人去,结果也会适得其反。


身处老八阵营的老十四就成为了大家都能接受的人选,一是他是老八的人,老八虽然心里不爽,但老十四当着众人面发誓不和老八争夺皇位,也让老八稍微心安,老十四的当选也可以让老八掌管的兵部全力以赴支持前线战事;二是老十四符合硬件条件,能带兵打仗;第三,老四胤禛通过邬思道的分析,积极推荐老十四当大将军王。


所以,老十四脱颖而出,成为了老四阵营和老八阵营都能接受等人。这看似一道选择题,其实问题的答案很明确。



第二,康熙瓦解老八阵营

老八的实力在众皇子中是最强大的, 可偏偏康熙不喜欢老八,除了因为他的生母地位低下,再就是老八的做派太虚假,用国家资源来收买良心,而这背后其实就是为了夺嫡。


通过老十四当上大将军王,可以很好得在老八阵营内部打开缺口,造成他们的内讧。老八在老十四身边安排鄂伦岱就可以说明一切,后来鄂伦岱被老十四策反,无疑加大了老十四和老八的裂痕;在康熙寿宴上,老八调换了老十四送过来的礼物,用一只死鹰才做贺礼,这无疑导致了老十四和老八的公开决裂,使得老八实力大损。


第三,通过选举大将军王,对雍正进行最后考核


康熙的帝王之书不是谁都能摸得准的,除了邬思道。也因为邬思道的指点,使得胤禛可以步步为营,哪怕成为“孤臣”,也要按照康熙的意思走下去。再加上雍正本身的能力和气魄,使得康熙知道,治理这摇摇欲坠的大清,雍正才是最合适的人选。


可是雍正这个人藏得太深,把自己的意图刻意隐瞒,连康熙都要对他进行多次考核,毕竟选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是一件非常的重要的事,康熙不敢马虎。当然康熙直到临死前,才流露出让雍正接班的意思,除此之外,康熙也没有流露出一丝痕迹,生怕走漏了消息,未来的储君又成为众皇子的众矢之的,毕竟前太子就是前车之鉴。


康熙要在皇子中选一位出来当大将军王,除了对众皇子是一次考核,更关键的是对雍正进行一次考核,看雍正举荐谁。上面说过,这是康熙的“萝卜招聘”,唯一合适的人选就是老十四胤禵。如果雍正举荐其他人甚至是自己,那康熙就又要重新考量了。毕竟西北战事迫在眉睫,而你雍正却为了自己的私事,耽误国家大事,岂不令康熙失望。


但是在邬思道的指点下,雍正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不但得到了康熙的赞许,更是得到了老十四的感激。当雍正提出让年羹尧当陕甘总督负责为老十四供应粮草,老十四是一口的答应,这里面什么鬼康熙自然是知道的。康熙同意年羹尧当上陕甘总督,其实也是最终认可了雍正。


至此,雍正成为了康熙心里内定的皇储。


对此,你认为康熙指派老十四的意图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评论。


历史局中人


康熙帝最终决定派十四爷胤禵出征西北,大抵有以下三层考虑:



第一,最直接的意图当然是看中了胤禵的军事指挥能力。相比于其他皇子,胤禵拥有很强的军事能力,估计除老十三胤祥外,基本无人匹敌。康熙很清楚他的这些皇子的优势和劣势分别在哪儿,如在他去世前,他对胤禛说起胤禵来,评价他道:“十四阿哥这几年整军经武很见成效,但他胆子过大而胸襟狭小,用于治兵尚需谨慎得当,用于治国则必然要坏事。”可见康熙对胤禵的军事能力还是很认同的。而当时胤祥又恰好在圈禁中,所以胤禵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



第二,分化八爷党。自推举新太子一事后,八爷胤禩便失去了康熙的信任。由此,他开始为最后的夺嫡做准备。而康熙也在暗中准备,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分化八爷党。朝野都在议论,谁当了大将军王,谁就是储君,皇子们争这个大将军王也是为了这个储位。而此时康熙让胤禵担任大将军王,就是在故意挑拨胤禩等人与胤禵的关系,让八爷党内部互相猜忌,削弱他们的力量。否则到时候他们团结一致,胤禩坐镇京城,胤禵手握重兵,即便康熙传位给胤禛,胤禛也很难再翻身了。



第三,顺势将胤禵调出京城权力中枢,以防他给胤禛继位带来麻烦。一旦康熙病危,谁坐镇在京城,谁才更有利。所以康熙也是有意将胤禵调出京城,并默许胤禛和胤禵私自交易,把年羹尧安顿在陕甘一带,这样就能制衡胤禵的行动,为胤禛继位扫清障碍。


达摩说


雍正王朝最后一次较量应该就是大将军王事件了,也是八爷党和四爷党的最后一次较量。

为何这么说呢?康熙一开始其实就没有让十四阿哥当储君的意思,因为十四阿哥缺点太明显。


简单来说十四阿哥同大阿哥其实就是一类人,这类人过分的相信武力,相信军功。

他们不明白朝堂上是看不见的明枪暗箭,更不明白用人之道,这类人当上皇帝,缺点是非常要命的。

因为对于一个朝廷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帝王的独断朝纲,真正重要的是用人之道。

所谓权谋其实就是用人,而十四阿哥虽然有军事才能,可是无容人之量。



这样的人能担得起一个急需改革的国家吗?显然是不行的,所以康熙当年一定是没有立十四阿哥的意思。

立八阿哥都强过于十四阿哥,因为八阿哥没有太大的缺点和优点,当个守成之君还是可以。


而康熙之所以让十四阿哥当大将军王,就是为了四阿哥顺利即位,因为此举可以让所有人的矛头都指向十四阿哥。

如此一来,四阿哥在朝中反而是少了危险,同时康熙此举也是深谋远虑,因为他笃定十四阿哥不敢造反。

为什么呢?这还是因为康熙太了解十四阿哥了,他性格乖戾,当年羹尧控制其粮草之后,他没有破釜沉舟的魄力。

加之十四阿哥是个不错的将军,所以康熙让其当大将军王,一点都不奇怪,反而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小司马迁论史


逝去即历史,我的回答与众不同。

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派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的意图其实是一石三鸟之计。

1、平定西北叛乱,维护国家稳定。

康熙和弘历练完剑后,对张廷玉和马奇问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西北战报,所以西北战况是清朝但是重要而紧急的事情。

要想西北取得胜利,后勤就要有保证,这需要掌管户部的八阿哥胤禩配合。

康熙皇帝是心知肚明的,所以派懂得行军打仗的八爷党成员胤禵就成了唯一的选择。

康熙的第一个意图就是西北必须取胜。

2、掩盖自己传位目标,为胤禛减轻压力。

放出风声和烟雾,大将军王就是将来的皇位继承人,分化八爷党。

使八爷党的注意力转移到十四阿哥胤禵身上。

减轻了胤禛的继位压力,使皇位交接顺利进行。

3、测试胤禛的心胸、大局观。

康熙一直都在对胤禛进行观察,即使到最后也在观察胤禛究竟是将国家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还是把自己的利益的是放在第一位。

如果胤禛能够推荐或是接收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说明胤禛能够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利益。


能够为了大局放下眼前的利益之争,才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眼光和心胸。

如果胤禛没有通过考验,将大位传给老十四胤禵,也不是不可能的,毕竟传给给谁,都是在康熙的一念之间。

朋友,感谢你的阅读,动动小手点个赞吧!


逝去即历史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这段剧情,有很多人有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安排,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西北准格尔叛乱,康熙首要目标是派一个能打胜仗的人来出任,因为夺嫡之争,皇子之间相互掣肘,只有派一个两边都不反对的人才行。

其次,太子两次被废,康熙已经有意传位于四阿哥,但是八爷党势力过大,必须要分化八爷党势力,任命十四爷为大将军王,给众人一个假象要传位给老十四,让八爷和十四爷内斗,转移注意力,这种办法可谓用心良苦一石二鸟。




沵笑他人太疯颠


历史上对于雍正即位有很大的争议,传言康熙是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而非四阿哥雍正,雍正联合隆科多篡改诏书,而继承大统!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完全是不可信的!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可谓是是十分的惨烈,太子两度被废,以老八为首的“八爷党”和老四则成为皇位的竞争者,在皇位面前没有人能挡住其诱惑,当传尔丹兵败时,向来以老八仰首是瞻的老十四则也蠢蠢欲动,对皇位燃起了无比强烈的欲望,也想当皇帝。因为,目前皇子中,没有人比自己更适合抚远大将军王这个职位。


传尔丹兵败的原因,邬思道向雍正分析的十分的透彻,不是因为打不过,也不是因为不谨慎落入圈套,而是粮草跟不上!掌管粮草的就是“八爷党”,他们要的就是传尔丹兵败,然后自己的人去做抚远大将军王这个位置,不惜牺牲朝廷六万大军。

对于传尔丹的兵败的原因,康熙难道会不知道?答案是康熙是肯定知道的!那为什么明知道是老八和老十四搞得鬼,还要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呢?康熙千古一帝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确实是有大智慧!

第一:目前也只有老十四能打胜仗。

对于西北战事,康熙也只能从自己的皇子当中选择一位,而这个人选也只能是十四阿哥。在老十三众多皇子当中,能胜任大将军王的也只有两个人:老十三和老十四。老十三已经被圈进宗人府,而且即使把老十三放出来,也会像传尔丹那样兵败。康熙对自己的儿子都十分的了解,老十三性格豪爽、重义气,特别是兄弟之间的情谊看的十分的重,难免被人利用,把他圈进宗人府完全是出于保护。


第二:稳定朝政。

康熙对老八十分的反感,结党营私,虽然之前重创了老八一党,彻底的把老八打入了冷宫,但是康熙知道老八仍然不会死心,反而会变本加厉。康熙此时对自己的皇位继承人已经确定了,不是老十四,更不是老八,而是老四胤禛。西北的战事固然重要,但在康熙看来,远远比不上自己的继承人重要,自己年老体迈,精力已经大不如以前,在此时一切以稳为主,不能生乱。已经有过传尔丹的一次教训,不能接连重演,否则朝廷必将大乱。


第三:离间作用。

康熙知道这个抚远大将军王的位置,自己的儿子们都很眼红,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尤其是老八。看似关系十分牢靠的老八和老十四,此刻就有了裂痕,两人对这个位置十分的在意,此刻老最终受益的则是老四。在所有人看来,谁担任大将军王,谁就是下一任的继承人,可事实真正是这样吗?

太子之所以被废两次,就是因为康熙不想让自己的江山交到这样的人手里,更何况在战事面前,老八和老十四背后捣鬼,导致兵败,康熙难道会把自己的江山交给老十四?老八和老十四互相争斗,正是康熙所愿意看到的。当老四在朝堂之上举荐老十四的时候,老八的表情就像吃了一只苍蝇一样,有多难看就有多难看。



第四:是对雍正最后的考验

老四胤禛一开始也是想推荐老十三,邬思道一番话让他转过来去主动的推荐老十四,深得康熙的心,直白的表明,我胤禛在国家大是大非面前,我一点也不含糊,以国事为重,顾全大局,这正是一个帝王最基本的素养。你说是大将军王重用还是赢得康熙的心重要?


很明显,一直引而不发的老四胤禛,最后通过了康熙对他的考验,赢得了帝王的心!大将军王你就是在厉害,粮草被我掌握着,你飞不上天去!康熙就是在下一盘棋,局势的确是向着自己预想的那样发展着,即稳定了朝政,又考验了人心,自己晚年最重要的事已经完成了!


灯下萤火学历史


果然,大家对这件事还是有很大的疑惑,是啊,在夺嫡关键时刻,康熙帝为什么要指派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

毕竟在当时所有人看来,此举就如同把老十四胤禵定为了储君人选,难道康熙帝就不怕给下一任君主留下祸害?

直到康熙帝驾崩之时,他也没有讲出选老十四胤禵出任大将军的原因,但不妨碍我们来推一推他的真实意图!

一、

《雍正王朝》整部剧的主线就是围绕着钱展开的,同时前半部又夹杂着九子夺嫡的剧情。等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整个夺嫡的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谓九子夺嫡,实际上等时间的车轮走到这里的时候,已有三人退出了竞争:

老大胤禔是最早退出的,倒不是说他实力不行,而是智商不足,玩什么魇镇,最终被康熙帝大骂蠢猪,被永久圈禁;老三胤祉是第二个退出的,虽然他也努力地讨好康熙帝,可实力确实较弱,因跟老大胤禔互掐,被康熙帝骂书都读到了狗肚子里去;再就是太子胤礽,本来他安安稳稳地做太子,行光明正大之事便不会出问题,偏偏他也学习其他兄弟争宠,最终两次被废。

剩下的几位皇子,真正能竞争皇位的,只剩下老四胤禛、老八胤禩和老十四胤禵。

实际上在上次复立太子胤礽时,康熙帝就陷入了深思,因为他见识到了老八胤禩裹挟百官的实力。复立了太子胤礽,也仅仅作为挡箭牌使用,也就是这个时候,老十四胤禵发现了机遇,勇于蹦出来跟老十三胤祥干了一架。

关于老十四胤禵蹦出来打架之事,其实他也是出于恐惧,不得不蹦出来破局:

当初为什么要废太子胤礽,导火索就是因为他“发兵”包围了八大山庄,而老十四胤禵心中明白,这份太子手谕是假的。

不仅是假的,他还是模仿的老十三胤祥的笔迹写的,这样就把嫌疑指向了两个人,一个是老十三,一个是太子。可是老十三胤祥被康熙帝以爱自己的孩子为由放了出来,太子胤礽又再次被复立,也就证明,这俩人的嫌疑已经被消除,他俩被消除了,康熙帝又不傻,咋办?

此时的老十四胤禵必须要给自己洗脱嫌疑,而洗脱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屎盆子往老八胤禩头上扣,给众人造成一种这都是老八胤禩指使的错觉。

二、

所以,大家看当时整个打架的过程,老十四胤禵是替老八胤禩出头,结果大家都看热闹,只有老八胤禩急着要拉开双方。

更重要的是后面老十四胤禵跟康熙帝的争辩:

“皇阿玛,你当时不是也说过,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吗?”

康熙帝说这句话的时候,老十四胤禵可不在场哦,那么谁把这话传给他的呢?除了老八胤禩,还能有谁?

这句话,就是把老八胤禩按在火里烤啊,关键是还挑不出什么毛病,面对康熙帝的愤怒,他不惜说出这话:

“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当然,他成功地激起了康熙帝的愤怒,最终康熙帝举剑要砍,老四胤禛来了个空手接白刃……

但是,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走了一步险招,把自己说成了光明正大之人。变成了对某人有意见,或者看不惯某事,会直接说出来,甚至是面对皇帝,也是“诤子”,既然是一个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之人,当然不会做出伪造太子手谕之事啊!

不得不说,老十四胤禵能入了康熙帝法眼,跟这件事关系非常之大。事后,康熙帝不仅没有处罚老十四胤禵,还给了他兵部的差事,并把乌雅氏升了皇贵妃。

这也说明,康熙帝已经忌惮八爷党的势力了,而且也发现大家根本不把太子胤礽放在眼里。也就说明,从这时起,康熙帝就开始瓦解八爷党联盟,同时,着手考虑储君人选。

不要觉得,康熙帝就被老十四胤禵给忽悠住了,如果这点小伎俩他都看不出来,他也就妄称康熙大帝了。关于他为什么不处罚老十四胤禵,反而给他升官,我们之前讲过多次,这里略过,回到我们的题目。

三、

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老十四胤禵出任抚远大将军之事:

之所以要选一位皇子出任抚远大将军,就像邬思道分析的那样,传尔丹兵败不是偶然,是必然!一方面供应粮草的户部是老八胤禩管辖,不及时供应粮草。兵部又是老十四胤禵管辖,一个劲地催传尔丹出兵,结果传尔丹孤注一掷,冒进,中了埋伏,全军覆没。

对于康熙帝来讲,他不傻,当然也明白这里面的道道儿,此时的康熙帝身体已经不适,不然的话,说不定他就御驾亲征了。

其实根本不用选,在康熙帝心中只有一个人能胜任,他就是老十四胤禵:

1、能带兵打仗的将领很多,但是在当时兵部和户部被八爷党控制下,谁去都避免不了败仗。如果让八爷党的人去带兵,风险太大,很难保证储君顺利即位。思前考后,皇子中老十三胤祥被圈禁,只剩下老十四胤禵能带兵,毕竟大敌当前,打胜仗最关键。

2、此时的康熙帝年岁已高,在当前的局势下,他已经基本确定了老四胤禛为接班人。如果老十四胤禵仍然在京城,同样风险太大!试想一下,如果老十四胤禵在,刚放出的老十三胤祥真的能顺利接管丰台大营吗?

3、再有便是进一步分化八爷党,实际上从复立太子事件之后,八爷党就已经不稳固了。那次把乌雅氏封为皇贵妃,就等于宣布老四胤禛和老十四胤禵,夺嫡希望最大。再加上抚远大将军给老十四胤禵,还传播出,谁当大将军谁就是储君的言论。以此成功地转移火力,使得老八和老十四互掐,而老四韬光养晦。

4、当然,此举也是对老四胤禛的考验,让众人举荐大将军,就是看大家有没有大局观。而朝堂之上,老九和老十的吃相相当难看,举荐什么老八胤禩出任大将军,连废太子的老师王琛都看不过去了,举荐废太子来恶心他们。反观老四胤禛,一切为江山社稷着想,不惜举荐八爷党的人为大将军,这才是帝王胸怀。

四、

事实上康熙帝此举非常巧妙,老四胤禛紧随圣意,暗地里安插年羹尧、李卫去遏制老十四胤禵。老八胤禩等人也识破了康熙帝的用意,不仅在老十四胤禵身边安插了奸细,还一个劲地催他别打胜仗。

但是老十四胤禵不这么认为啊,他觉得老八胤禩那是嫉妒他,当初举荐大将军王的时候,他们就没把自己放在眼中。

康熙帝也是故意的,说了这么句话:

“朕决定从皇子中择一贤者代朕出征,封为大将军王。”

看了没,明明知道号称贤王的就是老八胤禩,偏偏讲自己要选一位贤者出任大将军王。这也就有了老八胤禩假惺惺地对老十四胤禵讲,要举荐他当大将军王,实际上这是笑里藏刀,老十四胤禵并没中计:

“八哥,无论年资还是德望,十四弟都不及你一分,你这样说便是怀疑我,我愿歃血为盟以明心志。”

但心里肯定不服啊,为了防止老十四胤禵被人举荐,老九胤禟甚至先人一步堵上老十四胤禵的嘴:

“回皇阿玛,胤禵现管着兵部,儿臣以为应听听他的见解。”

举荐,只能举荐别人,哪有自荐一说,不然,表现地也太过了,只要没有人举荐老十四胤禵,那么老八胤禩就成了唯一人选。可惜康熙帝不傻,一眼就识破了,马上堵上了:

“是呀,胤禵是管兵部,但朕现在想听听你的见解。”

这也等于进一步离间了老十四胤禵跟八爷党的关系!

最终,康熙帝的选择是正确的,老十四胤禵急于表现自己,一上任就连打胜仗。更是在康熙帝寿辰之际送上大获全胜的大礼,暂时解决了边境大患,这也成为了老十四胤禵的鼎盛时刻……

直到雍正帝都即位了,老十四胤禵仍然坚定地认为皇位是自己的,真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呢,变着法儿坑儿子的,也就康熙帝了!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相信看过《雍正王朝》的观众都有自己的一些见解,那么小妹来谈谈对于“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一事的理解。



首先,雍正继位以后,作为总理王大臣的八王爷胤禩说过一句:“军政大事不是民政,做错了是不可能重来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支训练良好的部队是需要很多时间,更需要大量的金钱。毕竟枪炮一响,黄金万两呀。


清朝情况本身就很特殊,本身就是强行趁乱夺取了中原政权。朝廷十几万的大军可是相当重要军事力量,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康熙的儿子都要重要。毕竟康熙有那么多的儿子。可是如果朝廷的十几万战败了,朝廷西北形势便万分危急,更有可能危及朝廷的存亡。加上这是康熙晚年,国库空虚,吏治腐败,朝廷要是有这场大败仗,可是雪上加霜的事情。这也是为什么康熙非要找一个会打仗的人去做抚远大将军的缘故。

那么,为什么邬先生能够料到康熙一定会选择十四阿哥?因为在几个皇子之中,只有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是能够带兵打仗的。由于目前十三阿哥被圈禁在宗人府,而且十三阿哥和当时的叛军还有些联系,所以十四阿哥明显是最适合的人。至于诸子夺嫡,康熙只要活着,他这皇子是做不了什么的,毕竟康熙还是能够牢牢控制朝政的。所以,康熙这样做会觉得安心!

有句话说得好,屁股有时候能够决定脑袋。康熙可是当时大清朝的当家人,他做事情一定是以朝廷的利益为主的。这是和八爷、和雍正,这些人不一样的,因为八爷和雍正并不是大清真正的当家人。这并不是说他们不忠于朝廷,只是他们立场不同。以他们的情况来看,他们迫切需要的是扩长自己的权力,以便自己在夺嫡的时候占据更多优势。





因此,康熙派十四阿哥当抚远大将军王的主要意图还是以朝局为主。康熙是不可能拿十万大军来开玩笑,更不可能想到自己什么时候会去世的。康熙派十四阿哥去担任大将军王是康熙五十六年,这离康熙去世还有五六年之久。在这期间会发生什么,康熙是预料不到的。从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到拥立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康熙并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只是时不时的维持一下权力平衡,他仍然是大清的当家人!


此外,康熙也发现十四阿哥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光明正大!这也注定了康熙对十四阿哥的信任度要更高。尤其是自己的其他儿子为了争夺储位,要么勾心斗角,要么阴沉深刻,明哲保身,没有一人像老十四这样光明磊落,为了兄弟奋不顾身,因此康熙后来对十四阿哥的偏爱越来越明显。不管康熙立储的最终决定如何,至少在他的心中,十四阿哥始终都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优秀候选人。因此,康熙派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也恰恰是对他的信任!


小胡讲电影


《雍正王朝》中,康熙派遣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带领十万大军前往西北平定叛乱,可谓是下了一手“一箭三雕”的大棋,体现的是康熙超凡的帝王心术,让人深感佩服。


康熙大限将至,此时此刻,绝不能再出现能够左右朝局和夺嫡形势的重臣。

历史上的康熙就是一个将兵权牢牢控制在爱新觉罗家族手中的皇帝,除了收付台湾时启用施琅外,平定三藩倚重的是自己的两个哥哥,裕亲王福全和康亲王杰书,征讨噶尔丹,不是康熙带兵御驾亲征,就是由福全带兵出征,始终将兵权掌握在皇家手中。《雍正王朝》西北叛乱,康熙指明了要找一名皇子出任大将军王,带领十万大军出征,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军权不能旁落。

而更为重要的是,此时的康熙已经六十多岁,不得不考虑到接班人的问题,这个时候如果安排外臣或者再安排其他的宗室成员带兵,手握重兵,大权在握,必然引得众位皇子的极力争夺,特别是八爷党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拉拢,如果不是八爷党的人,或者不能为八爷党所用,那么结局一定就和传尔丹一样,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这些都是康熙所不希望看到的,特别是信任的大将军成为左右朝局和夺嫡形势的重要力量,那时,整个局面也会使得康熙无法控制。

而在阿哥们当众,能带兵打仗的只有大阿哥胤禔、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这个时候大阿哥和十三阿哥都被圈禁了起来,十四阿哥也就成为了唯一适合的人选。


这也是康熙对于八爷党内部的一次非常成功的分化瓦解。

八阿哥胤禩,是何等聪明的人,康熙刚说出自己想要从皇子中择一人带兵出征,立马就想到了谁是大将军王谁就是康熙的继位人,而这一点康熙不可能不想到八阿哥的前面,而康熙这样做了,就是为了从内部瓦解掉八爷党。

八阿哥的皇帝梦虽然受到了康熙无情打压,但是却一直不肯放弃,康熙也就这样欲擒故纵的保留着八阿哥的爵位和差事,同时也在重用十四爷,这次西北战事,启用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为的也是继续增加八爷党内部的猜忌,从内部将八爷党瓦解,削弱八爷党的力量。从这一点上来说,康熙是成功的,八阿哥让鄂伦岱监视十四阿哥,但是鄂伦岱反被十四阿哥策反,而八阿哥一众又调换十四阿哥的礼物陷害十四阿哥,这都说明了,康熙这样的安排,让八爷党内部出现了矛盾与内耗,也是极大的削弱了八爷党的实力,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雍正的顺利登基。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康熙让十四阿哥担任大将军王,也是将十四阿哥调离京城,削弱八爷党在京城势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对于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把控能力,这样九门提督隆科多的重要地位就能体现出来,康熙控制隆科多相对容易,因而也能更好维持京城的安稳,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康熙也是通过这次推举大将军王,来对雍正进行考察。

康熙临终前对雍正说:“善待你的臣民,善待你的兄弟,不到万不得已,不要伤害他们。”康熙之所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些都是康熙所担心和顾虑的。

“九子夺嫡”让康熙的儿子们打做一团,关系势同水火,一方上台,其余众人难免会受到清算,这些都是康熙多不愿意看到的,也不想让发生的,他希望的是一个能有包容心的新皇帝上台,这样不仅能让阿哥们人尽其用,有利于朝廷,也不至于兄弟阋墙,骨肉自相残杀。

而雍正在康熙面前举荐了十四爷出任大将军王,不仅赢得了康熙的赞赏,更是赢得了康熙的信任,也让康熙放下心来。推举大将军王,是康熙考察雍正以及其他皇子的最后一道题目,目的就是要看看皇子们有没有人君的气宇,能不能包容兄弟和臣下,而此时的雍正,交给了康熙最为满意的答卷,康熙也就此最终决定将大位传给雍正。


雍亲王府


《雍正王朝》中,十四阿哥胤禵西征,他的对手是准噶尔汗国的策妄阿拉布坦。

噶尔丹大家都知道,那是一波凿穿蒙古草原来撩康熙的主,康熙对他很是头疼。这个策妄阿拉布坦是噶尔丹的侄儿,比噶尔丹更狠,就是他把噶尔丹逼死的。

面对这样的“大怪”,一般的人打不了,康熙又老了,身体不允许他御驾亲征,所以他只能从众皇子中选一个人作表他去打准噶尔人。

九子夺嫡如火如荼,一些没有野心的皇子不愿意沾事。所以,康熙可供选择的西征皇子并不多,也就三、四、八、九、十、十四这六位皇子。其中,三皇子侧重于文事,他选择弃权;八、九、十皇子,他们这三位共举老八;胤禛保举的是十四皇子,胤禵本心愿望西征。

康熙最后选定十四阿哥作为抚远大将军王,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择呢?



第一,国本为重,外患次之。

准噶尔人入寇西藏,很多皇子都认为:谁能当上抚远大将军,谁就是圣心默定的皇位继承人。就连在高墙圈禁的废太子,也千方百计地想出来带兵。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呢?

1,康熙和他上面的清朝皇帝,因为当时的形势,都熟悉和亲自指挥过战争。

2,二次废太子以后,康熙对王位继承人透露出来的消息很少,大家无法判断。刚好碰上西征选帅这件事,在当时的朝中,这是件大事,也是一个机会。于是有些皇子私下认为,谁能在西征选帅中获得康熙的青睐,那么皇位继承人的天平就会倾向于他。

这种判断准确吗?

我以为不靠谱。原因如下:

1,西藏平乱,叛军靡乱半个西藏,波及面积相对来说并不大。即使打赢了,也不能代表西征皇子拥有扭转乾坤的能力。

2,战事难料,如果西征皇子真的是圣心默定的继承人,万一打败了,那不是让未来的皇帝威风扫地?

3,如果出现了更坏的情况,西征皇子被俘或者被杀,那岂不是动摇了国本?土木堡之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后来,邬思道为胤禛剖析时局,他说:“西征是国家大事,保举西征皇子要出于公心,控制西征军队的关键在于粮道。”

邬思道的解读很接近于康熙的想法。

康熙是位高瞻远瞩的皇帝,他知道西藏平乱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更知道在皇位继承人这个国本和西藏一地之乱两者间孰轻孰重。他不会在自己年高体弱的时候,轻易让储君远离朝廷而孤身犯险于西陲边远之地。

因此,他选择抚远大将军的时候,是一定会排除掉皇位继承人。

第二,综合考评,能者居之

胤禛很聪明,没有在西征选帅一事上瞎掺和,本着为国家负责的态度,他保举了十四阿哥。他的表现,赢得了康熙的印象加分。

西征选帅,康熙需要的是能够解决西藏问题的皇子,在为将能力这一块,八阿哥相较于十四阿哥,显然是不够看的。

西藏平乱的战场在青藏高原,海拔高度在四千米以上,身体不好的人根本适应不了,更不要说扬鞭跃马地指挥战斗。



(老八是个双下巴,一看就身体不行)

在《雍正王朝》剧中,老八的形象是个中年胖子,还有小肚腩和满脸的婴儿肥。这种身体状况,一看就是缺少锻练的亚健康,万一有个剧烈的高原反应啥的,是很动摇军心的。

十四阿哥就不一样了。在众多的阿哥中,他和十三阿哥是功夫最高的,他的身材修长、面容坚毅、熟读兵书,康熙夸他懂得带兵之道。



(十四阿哥气宇轩昂,长得精神)

后来,十四在西征时十分勇敢。一些大臣害怕他稍有闪失后不好向康熙交待,就要求他留在后方。他不干,亲自带兵驰骋在青藏高原上。

第三,性格直爽,动机单纯

十四阿哥除了军事能力强于八阿哥外,在康熙的眼中,他的性格直爽、动机相对更加单纯。

如果老八的军事能力更强,康熙也不敢将率领二十万军队的军权交给他。

1,老八这个人太会邀买人心,在朝中有很大的势力。

2,老八在对储位的争夺上太执着,可以用死缠烂打来形容。

康熙害怕一旦百年之后,传位给其它皇子,老八外有兵权、内有党羽,会进行武装抢权。

十四阿哥就显得纯粹些。他在西征期间尽心尽力地为国平乱,只返朝过一次,没有卷入太深的夺嫡之争。后来雍正登基,他轻装简从地返京祭灵,没有动谋反的心思。

第四,高手布局,留有后招

康熙任命十四阿哥为抚远大将军王,同时任命陕甘总督年羹尧掌管西征大军的粮道。

这种布局有两层含义:其一,挑选最有能力的将领配合胤禵,全力打赢西征这一仗;其二,如果胤禵拥兵造反,年羹尧就会断其粮道,使其部不战自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