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相比于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的名字,知道的人其实不多。至于他在两弹中的卓越功勋,所知大概就更是寥寥无几了。

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这或许源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和邓稼先一样,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于敏这两个字被完完全全地从公众的视野中抹掉了,而另一方面则是,相比于钱学森和邓稼先,于敏的出身并不显赫,父母都是普通百姓,他考入北京大学的经费都是同学父亲帮忙资助的,其后他一路靠着自己,一点点走入核能研究所,从助理研究员做起,直至成为两弹研究的核心专家。

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更让人惊叹的是,在当时权威的核物理人才中,没有喝过洋墨水的人,他几乎是独一个,因此被大家亲切地调侃为“国产土专家”。

那么于敏在氢弹研发方面的贡献究竟是何种程度的?这么来讲,目前有5大国拥有氢弹,但构型只有两种,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

1960年,钱三强请于敏参与这个项目时,我国在氢弹方面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和于敏一起工作的何祚庥院士曾讲过,当时完全是一张白纸,三大问题:材料,原理,构型,一个都不知道。只能凭着基础理论,慢慢地一步步往前摸索。

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例如既然叫氢弹,又通过核裂变和聚变产生能量,那必然和同位素氚有极大的关系,但这个氚到底是提前注入的,还是后面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却不知道。

如果是提前注入,那么这就遭了,自然界中根本没有这种元素,用何祚庥院士院士的话,比大熊猫还珍贵,一旦人工生产,加上试验,这个成本可能高达数亿人民币,实在贵得根本做不起来。但后来于敏用自身扎实的基础理论证明,人工注入是没有意义的,根本达不到预想的成果。

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于敏的这一说法,让同事们都大吃一惊,几个人将他的理论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的抠,却发现找不出破绽,因而最终认定这个结论是可信的,预想的试验也没有进行。后来才发现,美国就曾做过相似的实验,的确是精力和经费上的双重浪费。

诸如此类的困难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攻克也越来越艰辛。更让大家头疼的是,当时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几乎是同时进行,但我国经济实力有限,国内只有一台高速计算机,九成时间用在了原子弹上,氢弹方面的计算几乎靠得都是人工。于敏小组的组员,人手必备一个计算尺和算盘,每天需要在成千上万的稿纸上进行密密麻麻的演算,几班人马轮番上阵,不分昼夜。

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1965年9月,于敏带领小组去往上海研究所,在那里,于敏发现了解决氢弹技术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热核材料的自持燃烧。当时原本是为了优化加强型原子弹的性能的,因为这个问题不解决,氢弹也没法更进一步。而他们在优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就是,热核材料燃烧不充分,威力一直无法完全释放。

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于敏将整个物理过程拆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进行深入分析,甚至每个数据都仔细推敲和思索,最终找出了解决方案,前后历经三个多月。后来人们把这个时期称为:

核武器研究史上的百日会战。

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于敏这个发现一出来,立马就给邓稼先打了个后世都十分著名的隐语电话。因为担心这个高级机密泄露,两人用了类似谍报世界的暗号来传递消息。

于敏接通电话后第一句话告诉邓稼先:我们去打猎,打到了一只松鼠。邓稼先一听身心一震,当即明白这是有了重大突破,便回问道:你们好好地饱餐了一顿?这是询问他们后续的实验结果如何,是否确定?

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于敏回道:还没吃呢,因为松鼠身体构造特别,需要进行解剖研究,但是人手还不够......,言尽于此,邓稼先理解了,基本上已经确定,但仍需要他的帮助,来做下一步的计划。于是他立即告知于敏,会尽快赶到。

于敏有重大技术突破,用暗语给邓稼先打电话,网友:不愧是中国人

氢弹的关键性研发问题被一只松鼠给承载了,在两位著名科学家之间进行了信息交换,网友们也调侃这个暗语别有特点,不愧是以吃为本的中国人。在此之后的1966年12月28日,氢弹的原理试验获得成功,5个多月后的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玻尔都忍不住称赞于敏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