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第一排:涂铭旌、于敏、梁敬魁、金国章、高长青、王业宁、孙伟;

第二排:阮雪榆、沈自尹、容柏生、李恒德、宁滨、孔祥复、孙忠良;

第三排:汤定元、李济生、查全性、卢永根、陈家镛、章综、王补宣;

第四排:卓仁禧、李玶、季国标、韩其为、曾融生、胡亚美、张嗣瀛;

第五排:孟执中、田波、陈星弼、陆士新。



涂铭旌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8年11月15日—2019年1月1日,男,出生于重庆市,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

涂铭旌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强度与断裂的研究,特别是在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与应用,综合强化,耐寒高强钢的低温脆断规律、机理、判据及安全评价,以及重大机械装备失效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镇,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

人物评价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院士题词

于敏填补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科学家 钱三强)

原子核理论是于敏自己在国内搞的,他是开创性的,是出类拔萃的人,是国际一流的科学家。(科学家 彭桓武)

于敏在氢弹研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 朱光亚)

于敏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是“中国的氢弹之父”。(诺贝尔奖得主、核物理学家玻尔)

在氢弹原理突破中起了关键作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核武器分册》“于敏”条目)



梁敬魁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1年4月28日—2019年1月19日,男,汉族,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两学科博士生导师。

梁敬魁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


金国章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7年6月6日-2019年1月29日,出生于浙江永康,药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金国章长期从事神经药理学的研究。


高长青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60年1月1日——2019年1月8日,男,汉族,内蒙古包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心血管外科学专家,是亚洲机器人微创心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

高长青长期从事心血管外科专业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开创了中国机器人微创外科,引领并推动了国际机器人微创外科的发展。


王业宁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6年10月4日-2019年2月22日,出生于安徽安庆,原籍安徽六安,物理学家。从事固体中相变与缺陷的内耗(声衰减)研究。

王业宁从事固体中相变与缺陷的内耗(声衰减)研究。



孙伟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5年11月16日—2019年2月22日,女,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土木工程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


阮雪榆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3.1.6—2019.2.3,男,广东省中山人,压力加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阮雪榆长期从事冷挤压技术研究。


沈自尹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8年3月—2019年3月7日,浙江镇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

沈自尹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思路和方法的开拓、肾本质的研究和传统老年医学研究。



容柏生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0年8月27日-2019年5月11日,男,广东省珠海市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终身荣誉总工程师。

容柏生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和研究工作。



李恒德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1年6月30日—2019年5月28日 ,汉族,河南省洛阳市人。著名的核材料、材料科学专家,中国核材料和金属离子束材料改性科学技术的先驱者之一。

李恒德在国际上最早进行铍单晶塑性形变研究并阐明了铍的脆性机制和本质。他对中国核反应堆用铸管的轧制工艺和氢化物分布关系、核燃料微芯试制以及带电粒子束辐射效应的早期和中国的核材料教育事业都作出了巨大贡献。


宁滨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59年5月1日-2019年6月14日,男,汉族,出生于山西稷山,控制系统工程(轨道交通运行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交通大学原校长。

宁滨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国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包括地铁、普速铁路和高铁列控系统)。



孔祥复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42年9月4日-2019年6月17日,男,1942年9月4日出生于重庆,原籍湖北阳新,分子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防疫研究中心病毒学讲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教授。

孔祥复先生长期从事功能基因组学、应用组学研究和人类基因治疗。他于1981年在全世界第一个研制出用于临床治疗的α-干扰素,获得发明专利并由美国食品卫生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临床;阐明了Ras基因和肿瘤的关系、β-半乳糖苷酸的生物合成及调控机理以及HCG制品抗HIV的作用机理。



孙忠良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6.08.26-2019.06.29,微波毫米波技术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1960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无线电工程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微波、毫米波技术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汤定元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0年5月12日—2019年6月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物理学家,中国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汤定元参加和指导研制了硅太阳能电池、高能粒子探测器等多种光电器件;研制了硫化铅、锑化铟、锗掺汞、碲镉汞等各种红外探测器的材料和顺件。


李济生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43年5月31日—2019年7月28日,山东济南人,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和卫星测控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技术部总工程师、研究员。

李济生在人造卫星轨道动力学研究方面,发现了低轨道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的摄动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提高了定轨精度。建立了中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满足了中国各型号卫星对定轨精度的要求。



查全性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5年4月11日—2019年8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电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查全性主要从事电极过程动力学研究,研究领域涉及电极/溶液界面的吸附、电化学催化、半导体电化学、高比能化学电源、燃料电池、生物电化学等。


卢永根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0年12月2日—2019年8月12日,出生于香港,作物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前校长。

卢永根长期从事作物遗传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领域包括稻的遗传资源、水稻的经济性状遗传、稻的雄性不育遗传和栽培稻的杂种不育性遗传等方面。



陈家镛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2年2月17日-2019年8月26日,生于四川省金堂县,中国著名的湿法冶金学家、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对气溶胶过滤及聚酯连续聚合反应工程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主要研究领域为化学工程和湿法冶金。



章综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9年5月16日-2019年8月27日,出生于宜兴宜城镇,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章综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X射线,中子散射结构分析方法开展凝聚态物质的物性和晶体结构的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利用强流散裂中子源来推动晶体结构的方法和应用。



王补宣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2年2月5日-2019年8月3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热工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热物理学科的开拓者与传热学带头人。

王补宣的学术研究涉及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热物性、动力机械、能源系统规划、热湿环境预示和控制以及模拟监测技术等领域。其中,他创立了高速流动膜沸腾传热理论 ,深化了多孔介质热湿迁移理论与应用技术 ,提出了能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规划,发展了新型测试监控方法。



卓仁禧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1年2月12日-2019年8月6日,男,福建厦门市人。高分子化学家。著名化学家、中国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历任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生物医学高分子材料开放实验室主任、科技委员会委员、应用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卓仁禧长期致力于有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有机硅化学、生物医用高分子研究等方面尤有建树,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发明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多项科技进步奖。



李玶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3年4月1日—2019年9月10日,湖北大悟人,地震构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李玶长期致力于中国重大工程区地壳稳定性和地震危险性评价。


季国标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2年3月-2019年9月5日,江苏省无锡人,化学纤维工程技术专家,中国化纤工程技术带头人之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华大学现代纺织研究院院长。

季国标参与主持了保定化纤厂、南京化纤厂、兰州化纤厂和仪征化纤联合厂的建设。参与组织制定中国20世纪后期化纤发展的总体规划。90年代初参与组织领导“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引进技术国产化”专项评估、论证。


韩其为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3年11月2日-2019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北松滋,中国工程院院士、泥沙与河床演变专家。先后在长江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融生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4年8月16日-2019年10月22日,男,祖籍福建平潭,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融生在中国首次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强震发生的统一动力学模式,以及印度—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新模式。



胡亚美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4年4月27日—2019年10月3日,女,北京市人,儿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儿童医院名誉院长、教授。

胡亚美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和预防方案;20世纪60年代悉心研究婴儿腹泻的病因,临床和病理生理,制定并推广了合理的输液方案,使该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20世纪70年代末,对组织细胞增生症X、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类溶血性贫血,特别是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进行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五年无病存活率达74.4%,属国际先进水平,挽救了无数危重病儿的生命。


张嗣瀛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5年4月5日-2019年10月4日,出生于山东章丘,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嗣瀛长期从事运动稳定性、最优控制、微分对策等理论研究工作。


孟执中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4年12月16日-2019年12月14日,中国气象卫星专家,浙江诸暨人,曾任“风云一号”卫星总设计师,现任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风云三号”卫星总设计师,主持新一代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的研制工作。


田波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1年12月25日—2019年12月15日,汉族,山东桓台县人,教授,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3年在国际上首先应用病毒卫星RNA作为生防制剂防治植物病毒病获得成功。


陈星弼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31年1月28日-2019年12月4日,出生于上海,半导体器件及微电子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星弼从事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的理论与结构创新方面的研究,被誉为“中国功率器件领路人”。



陆士新

2019年32位两院院士去世

1929年12月—2019年12月6日,出生于江苏盐城,病理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陆士新主要从事肿瘤的化学致癌与癌变原理的研究。



是他们的工作引领中国科研事业的前进,他们的付出普惠与大众,他们的研究虽少为人知,但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他们的成果。

他们是600万科研工作人员的一小份子,是支撑起中国科学事业的脊梁,正是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国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科研强国。

最后,记住这些名字,记住他们辉煌壮阔的事业 ——

涂铭旌、高长青、于敏、梁敬魁、金国章、阮雪榆、孙伟、王业宁、沈自尹、容柏生、李恒德、汤定元、宁滨、孔祥复、孙忠良、李济生、查全性、卓仁禧、卢永根、陈家镛、章综、王补宣、季国标、李玶、韩其为、胡亚美、张嗣瀛、曾融生、陈星弼、陆士新、孟执中、田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