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之長子陶鬲,它是我國古代先民使用的鍋

史前時代,人類發明了人工取火、建造房屋、耕種作物、紡麻繅絲和燒製陶器,這些發明徹底改變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式,使人類告別漂游穴居、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從而加快了社會的文明進程。其中,誕生於窯火中的陶鬲堪稱是了不起的發明。  


史前文明之長子陶鬲,它是我國古代先民使用的鍋

長子縣北高廟水上公園陶鬲壇


一般而言,用黏土做成坯後在窯火中燒製而成的器皿叫陶器,簡稱陶。它是我國古代先民使用的炊具,如同今時人們做飯使用的鍋。最早的鬲為陶製,所以叫陶鬲。從漢字的象形意義來看,鬲字字形與其所指實物吻合,說明鬲即指我們祖先用來燒水煮飯的器皿。不言而喻,火和陶鬲促發了人類飲食文明的開端,在人類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長子陶鬲,出土於我省長子縣,經專家鑑定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存,屬龍山文化鬲,或稱黑陶文化鬲,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作為史前文明的實物見證,具有十分重要的考古價值。  

長子陶鬲為黑灰色夾砂陶,口徑17釐米,高19.5釐米,文物名稱為新石器繩紋三乳足分襠鬲,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藏長子縣文物旅遊局文物館中。它是1972年在長子縣城北北高廟熨斗臺東北方向200米處出土的。  

周觀此鬲,通體敦實渾厚而不失端莊優雅,古樸簡潔而內涵科學理性。三隻乳足,足上中空,自下而上形成腿長襠深模樣的立體結構,這在當時無灶臺燒柴的條件下,能充分利用堆火的熱量而大大提高了熱效率。鬲口呈園形,口沿外傾,便於掇起搬移,具有原始炊具的共性。仔細觀察鬲的材質,可以肯定,如果不是用細膩純淨的夾砂泥為原材料,或不經封閉性較好的窯火燒製,決不可能如此質地堅固,經久耐用。鬲的外表光滑瑩亮,著色統一,有壓印的繩紋和刻劃的飾紋,紋理細密,線條流暢,繁而不紊,曲而舒緩,巧然精工,自然清新,堪稱藝術之美。  

一隻陶鬲,在其風采的背後不乏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  

長子,因上古帝堯長子丹朱受封於此而得縣名,足以佐證長子是帝堯及其部屬主要的活動地域之一。堯治時代是製陶工藝趨於成熟、陶器盛行的時代,陶鬲實物無疑見證了這一時期長子的文明史蹟。華夏民族最古老的神話傳說之一“精衛填海”發生地也在長子,2007年7月,長子縣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評為“千年古縣”。  

堯號陶唐氏,史稱唐堯。堯把自己的名號冠以“陶”,或許自認為是製陶的先師。在長子縣城東北方向約3公里處有一個陶唐村,古傳堯曾率民在此築窯燒陶,人們稱此村為“陶唐”,顯然有紀念意義,此地也確實有許多古陶窯遺蹟,並與陶鬲出土遺址相距不遠。  

無數陶器在漫長的歷史中破碎成“文明的碎片”,史載陶鬲誕生於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興盛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繼夏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出現,直至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後漸漸被淘汰而消亡。當然,今人仍在使用的砂鍋或陶質火鍋,未必不是陶鬲的“後代”。  

堯上承炎黃,下傳虞舜,興稼穡、重農耕、授曆法、施教化、推禪讓、垂衣製陶,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將社會推向文明。孔子說:“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今天,在陶鬲出土遺址附近的北高廟水上公園,建有一座以館藏陶鬲為原形的標誌性建築,名為陶鬲壇,壇擁臺聳,碩大的“陶鬲”擎天而立,承古韻而迎今朝。(王鴻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