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

沈静轩


事实上在明朝末年的时候,那些官员都是相当的富有,但是国家却没有多少钱,以至于根本筹集不了足够的军饷去对付敌军。同时也因为国家没钱,赈灾不利,导致农民起来造反,最终推翻了大明王朝。



说得通俗一点,崇祯皇帝时代就是因为贫困分化过于剧烈,最终导致了大明朝的灭亡。后来李闯王进京的时候,就拷打那些明朝的王公大臣勋贵,敲出了数千万两银子。可见当时如果崇祯皇帝能够把这些钱弄到手的话,不说灭掉李自成,至少应付当时的危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崇祯皇帝当时也殷切的恳求那些王公大臣们能够出一些银子,帮助大明朝渡过难关,可惜那些大臣一个个都在那哭穷,硬是不出银子,最后导致大家一起完蛋,结果还是便宜了李闯王。为什么当时崇祯皇帝不肯动,用极端的手段,把银子从那些王公大臣里面抢来,或者直接抄他们的家。



事实上崇祯皇帝很难这么做,因为那些人和崇祯皇帝都是同一个阶层的。崇祯皇帝只能够保证他们的利益,他们才会服从皇帝的统治,同时称赞皇帝为尧舜禹汤。否则的话,皇帝不但不能抄了他们的银子,反而自己会有性命之忧。据说崇祯皇帝的一个儿子,就是因为崇祯做得有点过分,就会被那些大臣暗中害死的。崇祯就不敢再继续下去了,否则的话,下一次死的就可能是他了。



我是平安读历史,期待您的关注与点评!


平安读历史


很多人觉得一个皇帝想从大臣手中拿到钱不是很容易吗?随便抄抄家就是一笔巨款啊,不过崇祯皇帝早年,他也确实抄没过获罪大臣和外戚的家产。但是,当他通过抄家弄了几百万两银子后,他发现此路不通。于是最后也就放弃了这条弄银子的“歪门邪道”。

当然也有人说崇祯实在是太仁慈了,他宁愿哀求大臣和亲戚,也没有抄他们的家。以至于最终落得个上吊自杀的悲剧。其实崇祯当初强迫大臣拿钱,谁知道这些大臣早已羽翼丰满,结果没多久崇祯一个儿子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据说是被众大臣联合吓死的,甚至他们还放言威胁要杀光皇子。于是崇祯只好收手。这就是崇祯为什么借钱打仗却不直接抄家的原因!

崇祯帝自己也明白,大明王朝已经时日不多了。既然如此,再用残酷手段逼迫这些大臣有什么用呢?崇祯帝很清楚,一点意义也没有。

  打仗并非全靠物资,并不是国库充盈军队就能够打胜仗。要想挺过危机,最重要的就是人心紧系,与国共患难。

  但这一点,崇祯帝丝毫看不到,所以他自己也放弃了拯救大明,最终决定为大明陪葬,这是他最后能为大明做的一件事。



满山红遍


崇祯是个孤家寡人,虽然勤奋,然而却是平庸之君,治理一般的时代能力有余,治理乱世气魄不足。他手下的大臣他根本调度不了,阳奉阴违,要不然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也不至于屡次三番造反。用人不聪明,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他不抄大臣的家,根本原因还是他需要这些大臣的支持,抄了他们的家就人心就更散了。总之,他缺乏个人魅力,不懂用人,忠奸不分,最主要的是缺乏自己的嫡系人马,不能给他有利支持,抄了大臣家的后果可能就是大臣们先造他的反。




国家网文化


抄家是对重大犯罪的惩治手段之一,比如谋反、重大经济犯罪等等,崇祯期间的各位王爷都对皇帝服服帖帖,没有被抄家的理由。

一、明末各位藩王都是既得利益者,无人谋反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孙们做了很好的安排,封给他们王侯的爵位,大量的封地,优厚的俸禄,子孙一出生就有封号,就有俸禄。

所以,朱元璋就像养猪一样,给子孙们创造了最好的物质基础,这些子孙们个个以纳宠生育为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收入。

他们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不会有谋反的心思,没有这个大罪,崇祯皇帝无缘无故的不会抄家的。

至于欺压良善,兼并土地,欺男霸女等等,都是从建国开始就这样的,这些对朱家子孙来说,都不叫罪过,所以只要不谋反,就不会被抄家。

二、崇祯皇帝顾惜名声,手段用尽

崇祯是大明的亡国皇帝,但是他本人是励精图治,希望能中兴大明,做一代英主的。他为了挽救大明,用尽各种手段,好言好语的劝说皇亲国戚,出钱捐钱,帮助大明政府镇压起义军,对抗满清,无奈这些皇亲国戚,个个爱钱如命,就连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家财万贯,也舍不得多出钱,天天哭穷。最后都便宜了刘宗敏,都被他搜罗一空。

崇祯皇帝一心想当明君,有道之君,所以自己的皇亲国戚,只要不造反,没有任何理由抄他们的家。


陈健4396


首先回答不能。


1,官员不是一两个官员,而是一个个因为利益、姻亲、世交、同年、门生、地缘组成的大大小小的集团。

2,这些集团可能会有斗争,但是他们实际上都从属于一个更加庞大的集团——文官集团。

3,除开一部分官员,大部分的官员都是乡绅阶级的利益代言人,这个阶级是文官集团的根基,他们要维护的首要利益不是国家利益,而是本阶级利益。

4,这项法令在朝堂之上没办法通过,阻力太大,只会引起人人自危。

5,即使皇帝和内阁强行推动,结果也不会很好,参考万历苏州抗税,结果只会比它更可怕。动摇的将会是整个帝国……

6封建集团的利益一致性,迫使崇祯皇帝没有去抄那些王爷的家


国服君


明朝末年,国家财政枯竭,使得国家空有百万军队,却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那么国家财政枯竭崇祯为何不对宗室王爷动手呢?

崇祯十分在乎自己的名节,不会允许自己子啊历史上留下污点的。

这一点其实我们从明朝灭亡的情况就可以看出,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身亡,致死都不没有投降,做到了真正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事实上,崇祯皇帝完全由机会南下的,甚至当时的朝廷都已经在商量南下,然而崇祯不愿背负历史的骂名,最终拒绝了这一决定,选择与国共存亡,实为刚烈至极。



崇祯没有名分对宗室王爷出手,不占道义。

首先就是崇祯皇帝没有对宗室动手的名分,道义。如果贸然动手的话将会引起天下各宗室的反弹,尤其是在当时皇帝难以掌控军队的情况下,(历史上,历朝历代采取的削藩政策,都是基于中央对军队由足够掌控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中国策略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这样的方法行不通,那就可以退一步让宗室,官僚捐款。事实上,崇祯确实是做过这样一件事,但是受到的效果极为微小,对于需要庞大供养的军队来说,这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所以没有办法的崇祯只能任由时局败坏下去。

在权术上,崇祯比天启皇帝差远了,天启起码知道要通过魏忠贤来收权,去压制“笔杆子”,尽管被说为木匠皇帝,可是在天启朝的魏忠贤确实是做了很多家大事,起码的一点就是狠狠的搜刮士族阶级的财富,保障了辽东军饷充足。

而崇祯又想做出成绩,又不想背负骂名,最后留下这样一个结果。


这个历史很正


这里涉及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对于明王朝来说,对于崇祯来说,到底谁才是自己人,要抢钱自然不能从自己人手里抢,要从外人手里抢,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供养宗室给明朝财政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是明朝国力不振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些脑满肠肥的朱姓王爷们,个个富得流油,却不肯拿钱犒赏军队,也不肯捐钱帮着崇祯抵抗外敌,一门心思的关起门来“造小人”,典型的国家蛀虫,但是在崇祯眼里,这些“蛀虫”只要不过问国政,就是最可信赖的自己人,是自己的亲人,抄他们的家怎么可能。

可以说朱元璋是个超级“子孙奴”,父母,兄弟被饿死的惨痛经历,使他在当了皇帝后,为自己的龙子龙孙们制定了极高的供养标准,按照他的设想,只要是他朱家的子孙,就算是最疏远的宗室都会得到奉国中尉的爵位,年奉200担,相当于当时正五品官员的俸禄。

只不过朱家的子孙实在是太能生了,到了明宣宗时期已经很难按照规定给宗室们发工资了。到了明朝中后期,有的宗室已经混的连吃饭都成问题,以至于被活活饿死的了。但是明朝的藩王们还是很有钱的,比如说崇祯时期坐镇在武昌的楚王朱奎华,此人素来贪婪,积金百万。封地在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是万历皇帝最喜欢的儿子,光给他结婚万历皇帝就花了30万两白银,朱常洵占有良田两万顷,纵情声色犬马,居然把自己养成了300斤的大胖子。百姓怨声载道。

“谓先帝耗天下以肥(福)王,洛阳富于大内”

老百姓都知道福王比皇帝还要富有,但是在明末崇祯曾经发动官员捐款,也未曾想过让这群肥的流油的亲戚们掏钱。因为对于崇祯来讲,这些藩王只要不想着造反当皇帝,就是好同志,钱是小问题,作为朱氏子孙,富得流油,穷奢极欲本来就是应该的。

崇祯不仅不会抄这些藩王的家捞银子,这些藩王想主动拿钱帮着他分担国事,还要受到他的严厉处罚,藩王参政是明朝政治的大忌,纵情享乐才是朝廷给藩王们安排的“正经工作”。

自从明成祖朱棣造反成功之后,明朝就给藩王制定了异常严苛的行为准则,王爷们平时连王府都不能出,更不准私自结交地方官员,所以藩王就藩,也被称为“藩禁”。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宅在王府里吃喝玩乐,声色犬马。

崇祯时期有位藩王曾愿意出钱劳军,那就是唐王朱聿键。在内忧外患之下,朱聿键救国心切,上疏请勤王,崇祯帝不许,他不顾“藩王不掌兵”的国规,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崇祯帝勒令其返回,后朱聿键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农民军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之后班师回南阳,但即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当时在位的崇祯帝大怒,冬十一月下部议,废为庶人,派锦衣卫把这位唐王关进凤阳皇室监狱,朱聿键高墙圈禁期间,凤阳守陵太监索贿不得,用墩锁法折磨,朱聿键病苦差点死掉,最后受尽七年折磨才得脱身。

所以在明末,藩王们不肯拿出钱来劳军也不见得全是小气,拿出钱来劳军也有可能被皇帝收拾。拿钱出来有可能被皇帝杀,不拿钱有可能被“乱民”杀,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把钱留着陪葬。

从经济体量上来说,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当时还地处东北的满清政权和明朝政府都不在一个档次上,明朝手里的江南地区才是国家的财富聚集地,也就是说明朝社会不缺钱,但是由于明朝政府的制度缺陷,朝廷没有办法把江南的财富转化为军事力量投放到战场上,即使加税,也不过是肥了经手衙门官员,政府得不到最终的“实惠”。

明朝的税收高度依赖于农业税,但是占据国家大量田产的藩王以及官员的土地又是不纳税的,只能不断盘剥原本就不富裕的自耕农,崇祯时期国家多事,加征“辽饷”,“剿饷”,“练饷”,一遍又一遍的刮地皮,逼得得百姓没有丝毫活路,于是纷纷揭竿而起。


醉美木渎


两个原因:

  • 第一,崇祯忘记了朝政的一条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朝堂稳定的关键在于互相制衡。

具体体现在打击魏忠贤的阉党过程中,打击面过大,导致朝局失去制衡,可以说崇祯的愚蠢表露无遗。

不管是朝堂还是组织,至少维持两到三股势力互相竞争互相制衡是非常重要的。

崇祯杀掉魏忠贤可以理解,去除前朝权臣,树立自己的权威,乾纲独断没错,错的是动作太大,株连太广,将整个阉党可以说是连根拔起。

打击面如此之大,对朝局的影响是颠覆性的:

明末党争中,除了比较中立的秦党、晋党之外,其他的齐党楚党浙党只不过是党争失败,依附于阉党而已,并非铁杆。

万历末,朝士分党,竞立门户。有东林之党,无锡顾宪成、高攀龙、金坛于玉立等,废居讲学,立东林书院,而常镇人附之。有昆山之党,则顾天峻及湘潭李胜芳,苏人附之。有四明之党,则沈一贯,浙人附之。有宣城之党,则汤宾尹,而宁国、太平人附之。有江右之党,则邹元标;有关中之党,则冯从吾,各同省人附之。冯尝督学山西,则山陕合。冯、邹又讲学相善,又江右山陕合也。

——谈迁《枣林杂俎》

这些人,包括顾秉谦、冯铨、阮大铖等人,既不比东林党诸君高尚,也不比东林党人品质更恶劣。在明君手里,未尝不能成为能臣。

但崇祯杀、黜、放逐数百人,朝局完全被东林党人把控,朝局的制衡荡然无存。

所以在这种局面下,崇祯可以杀某个大臣,但抄家杀人做的过分的话,很难不保证遭到这群人的反噬。

  • 第二、三方势力并存,崇祯已经失去了乾纲独断的可能。

李自成张献忠等人已经尾大不掉,关外后金虎视眈眈,这个时候逼得太狠的话,很有可能将之逼反,得不偿失。

正反两方面,都决定了崇祯的施政空间已经不大了。

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他越来越无能为力。


江上一峰青


答:不是崇祯不想抄,而是他抄不了。

前段时间,我发表了一篇文章《明朝爱好者的一厢情愿,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讲的就是崇祯的无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主页看一下。

好,我们回归问题。

我感觉这个问题应该改成为什么不抄官员的家?

王爷是皇室宗亲,国家养着他们,除了没兵权(朱棣削藩后)。人家又没谋反又没犯错,抄人家家干什么? 就算有经济问题,都是一家人也不应该太为难。官员一样有钱,抄官员岂不是更好?

要知道,就算是天子也不是可以为所欲为的。

抄家不是随便抄的,你得有证据才能抄家,比如贪污受贿之类的。

崇祯朝的官员有钱是众所周知的,北京城破之后,官员们纷纷向李自成投降。

这些对崇祯一毛不拔的官员们,被大顺抄家后,一箱一箱的黄金往外拉。

那么崇祯要拿官员开刀,他是要有“爪牙”替他办事的,可惜的是他没有。

他反复无常、过河拆桥的性格使人不愿意替他办事,东厂西厂锦衣卫在那时候都不强势。

不是说他不想抄,而是他抄不了!

魏忠贤的时候,那些官员的家不是说抄就抄吗?

说到底,还是崇祯这个人没能力、没手段,只有一腔热血。


陆一说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说明朝,是灭亡于财政枯竭,崇祯皇帝没有钱,无法调动那些骄兵悍将。所以致使明朝空有百万大军,却在帝国最危急的关头,没有一支军队前来勤王救驾。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崇祯皇帝可谓是煞费苦心,有人说那些王爷们这么肥,为什么不去抄了王爷们的家呢?

确实,明朝的王爷经过200多年的积累,都是很有钱的。尤其是崇祯皇帝的那位好叔叔福王,那是相当的有钱,可是你能因为他们有钱就抄他们家吗?总得需要一个借口吧?

这些王爷们,既不谋反,又没有太大的过错,崇祯皇帝找什么借口去抄他们家?借口有经济问题的话,那还不如直接去抄那些官员的家,明末的官员几乎99.99%都是贪官,一查一个准。可是崇祯皇帝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

中国古代的皇帝从来就不是为所欲为的,他们受到许多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不能随意惩处官员分配,他们的财产,如果他们这样做的话,相信他们会被朝廷上漫天的口水所淹死。

要想查抄一个官员的家,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证据,抄家应该算是君臣二人已经撕破了脸,如果弄到最后,查无实据,那皇帝的脸面应该往哪里搁呢?

而崇祯皇帝恰恰又是一个特别好名的人,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非常有作为青史留名的皇帝,所以他不允许自己的名声尚存在哪怕一点点的污点。这种个性就限制了他的行动,他不敢对大臣们动手,这一点完全不能和当年叱咤风云的9000岁魏忠贤,魏公公相比。

人家魏公公抄的家还少吗?难道每次都有确凿的证据和足够的理由吗?从这点看,人至贱则无敌,这句话还真的有道理,魏忠贤不要脸,就搞到了很多钱,而崇祯皇帝要脸,所以就没有钱。

再者,崇祯皇帝就算要查抄官员的家,也没有人给他干黑活。其实皇帝的很多想法往往并不由皇帝提出,而是借助其他人的嘴来表达出这个意见,皇帝在最后只是顺水推舟而已。然而,崇祯皇帝干了17年天子,竟然没有培养出一个自己的亲信,这和他刻薄寡恩的个性有关。

崇祯皇帝是一个没有担当的皇帝,就拿和满清和谈这件事来说,崇祯皇帝是赞成和满清议和的。可是当事情败露之后,他把这个责任全部推给了兵部尚书,使得这位兵部尚书陈新甲老先生成了替罪羊,挨了那一刀,而崇祯皇帝继续伟光正。

这种皇帝岂不让人寒心?还有谁会对他死心塌地,谁不害怕在将来的某一天被这个皇帝无情地抛弃?所以这也导致了皇帝耳不聪目不明,在满朝都是贪官的情况之下,在满朝文武,绝大多数都有必死之罪的情况下,一个家也抄不了,一分钱也捞不到。

最后皇帝还要向大臣们行乞,向大臣们借钱去支援前线,可是早就和皇帝离心离得的这些人们,怎么可能把辛辛苦苦贪墨来的钱拿出来呢?

从崇祯拉下脸向大臣们太监们借钱,失败的那天起,大明朝就再也没有回天之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