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頭條,帶貨,關於算法的種種胡思亂想

什麼是算法?

前幾天和幾個朋友聊起短視頻,抖音和直播,不可避免地又談到了一個詞,叫做算法。

記得幾年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提到“算法”一詞進了國家的政府工作報告,看起來各個層面都在關注著算法。

其實算法是個標準的計算機專業詞彙,上大學的時候有門課程就是《計算方法》,算法一詞就是來源於此。


算法(Algorithm)是指解題方案的準確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清晰指令,算法代表著用系統的方法描述解決問題的策略機制。也就是說,能夠對一定規範的輸入,在有限時間內獲得所要求的輸出。如果一個算法有缺陷,或不適合於某個問題,執行這個算法將不會解決這個問題。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的時間、空間或效率來完成同樣的任務。一個算法的優劣可以用空間複雜度與時間複雜度來衡量。


直播,頭條,帶貨,關於算法的種種胡思亂想


大學畢業,在一所中專教書,所承擔的專業課裡面,也有《算法與結構》。那時候對算法的理解,依舊是計算機專業領域的;直到後來開始做策劃,才明白算法原來對解決營銷問題那麼重要;而當來到五十歲的門前,終於懂得算法其實是一種人生哲學,算法幾乎已經成了活法。


說點容易懂的,對於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兩個五放在一起是多少呢?那麼能夠選擇的算法很簡單也很唯一,只有加法,就是5+5=10 。但是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則不一樣,可以選擇的算法就有兩種既可以是加法,也可以是乘法。所以說,究竟你能選擇什麼樣的算法,取決於你能夠掌握多少知識,或者說有多少見識和技能的儲備。


直播,頭條,帶貨,關於算法的種種胡思亂想


算法很重要嗎?非常重要。尤其是在當下的環境中,算法的選擇直接決定著一件事情的成敗。當你不得不面臨新的問題時,如果發現算法匱乏,只能說明你的儲備不夠。這幾天接到最多的電話都是聊如何在當下觸網的,總感覺莫名其妙,疫情已經到了末期,不知道是這些兄弟們太后知後覺,還是焦慮過後已經經過了深刻的反思。


其實,互聯網從來都不是救世主,無論以前還是現在乃至將來。

2005年有人把互聯網作為第五大媒體看待,我說,不是的;2010年有人把互聯網當作銷售渠道看待,我依舊說不是的;2013年,有人說未來已來,我依舊認為不是的。

互聯網是什麼?從1998年開始作為最早一批互聯網用戶,1999年開始進行互聯網營銷,從BBS玩兒到微信、抖音,我的觀點始終沒有改變——互聯網是一種生活方式,而在當下,甚至成了一種生存方式。


面對這一切的時候,我想說的是,不要忘了,算法變了。我們不得不去不斷適應算法的改變,從企業經營的方面說,要改變的並非是營銷方式,而是整個資源的配備方式,使之與算法相適應;從我們生活的角度上說,我們也需要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之與新的算法相適應。在當下的環境下,最難的轉變並不是具體做法的轉變,最難的是需要讓自己的思維去適應電腦的思維方式,因為算法是電腦定的,遊戲規則掌握在電腦手裡。

直播,頭條,帶貨,關於算法的種種胡思亂想


說點更實際的吧,去年跑了一年的滴滴,不是司機裡面業績最好的,但是我自信是效率比較高的那種。為什麼?因為我知道如何去和系統的算法鬥。對於滴滴平臺而言,每一次的KPI變化,就意味著算法的變化,這種改變對於電腦程序而言其實簡單無比,只不過是一兩個參數的修改而已。兩年前,同樣面對著這樣的與系統的鬥法,那時的對手是抖音、是今日頭條。如今,當重新再去延續這種鬥法時,頗用了一段時日才又跟上了節奏,為什麼?算法變了。算法改變的原因是平臺的KPI改變了。


所以,對於傳統的企業主而言,如果不能隨時體驗這種算法的改變,也就永遠跟在別人後面去爬行,卻無法借勢奔跑。相信隨著微視火急火燎的壓迫下來,抖音的算法還會繼續優化,這種優化下,沒有什麼良方是包治百病的,所以說到根上,學到的術或許只能幫你一時,真正悟到算法的奇妙,才是解決問題的良藥。

在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