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有些朋友经常说:“王羲之在写字的时候,也没考虑过那么多,只不过是顺手写成的,咱们这么认真的去分析,有必要吗?”

也有一些朋友说:“你让王羲之来,他都不可能写出完全一样的两个字出来。这么一看,临帖没必要去追求太像,差不多就行了。”

还有朋友说:“很多高手在临帖的时候,看上去一点也不像。你老是要我们去照葫芦画瓢,道理何在?”

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朋友们说的好像都有道理。那么,到底要不要像呢?或者说,为什么要像呢?陈忠康曾经说过: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陈忠康老师说的逼真,具体要“逼真”到什么程度呢?照他的话说,就是要达到近似“伪造”的地步。也就是说,最好能以假乱真,这才算是到位。

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当然了,“以假乱真”的状态是最理想的,很少有人能做到。即使是点画形态看上去差不多,其中的细节和神韵也会有些许的不同。我们临帖的时候,尽量往“逼真”上靠就行了。

为什么陈忠康老师这么强调“逼真临摹”呢?具体说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 神采是建立在形似的基础上的。

其实,不光陈忠康老师这么强调,明代的王履在也曾说过:“取意舍形,无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于形;失其形,意云何哉?”

很多朋友潜意识里认为,临摹只要抓住个大概,再加上点自己的东西,就可以了。其实,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这么说吧,我们之所以去临写古人,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纠正我们的写字习惯。如果在临帖的时候,还在不断强化自我的话,轻则不伦不类,重则巩固自己的原有不足。

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2、 古人的点画都是经得起推敲的。

上面已经说了,有些朋友认为,古人写的点画也是随性写出来的,认真推敲完全没有意义。真的是这样吗?陈忠康老师认为:古人的结体和用笔,当然有偶然的成分在里面。但如果整体上看的话,这种偶然又透露着必然,是有规律可循的。

再者说,古人的经典法帖之所以厉害,关键就在于随性之中处处合乎法度。这些,恰好都是需要我们好好琢磨的。

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3、 不认同“形似”的,很多都是在偷懒。

书法临帖,要真正做到“形似”是很困难的,是需要下苦功夫的。在这种情况下,不排除有些人自己不愿意下功夫,就开始刻意宣扬“形似”的不必要性。说白了,这就是偷懒,有点糊弄人的嫌疑。

陈忠康:书法临帖,求的就是一个“逼真”,这样才有效

最后说明一点,这里说的“形似”,是建立在笔画正确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完全不懂笔法,只是在那描描画画,即使再像,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