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卑劣"的阿米尔是如何被畸形父爱毁掉的

导语: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愈童年。《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就是这样一个要用一生治愈童年的人。

风筝大赛取得了胜利,阿米尔寻找哈桑时,亲眼目睹了哈桑被阿塞夫强暴,他不仅没有为哈桑挺身而出,还卑劣的认为,这是哈桑抢走爸爸关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本来阿米尔希望借由风筝大赛的胜利,向爸爸证明自己的非同凡响。然而当他赢得了渴望已久的父爱的同时,也背负起谎言,并将用一生的时间治愈这份痛苦。

表面看,阿米尔的痛苦是因为一段童年往事造成的。究其根本,其实是父亲畸形的父爱,导致阿米尔成为一个'性格卑劣'的可怜小孩。

《追风筝的人》:

妈妈死于难产,阿米尔从小生活在男人的世界,却没有男人的勇气,在爸爸畸形的父爱下变得软弱、嫉妒,撒谎。

书中有一个细节,哈桑和阿米尔打水漂,哈桑的石头跳了八下,而阿米尔的石头却只跳了五下。这时,爸爸伸出手拍哈桑的后背,甚至还搂住了他的肩膀。

这引起了阿米尔的嫉妒。要知道,平时爸爸对阿米尔冷漠又严厉,甚至疏于陪伴,阿米尔时刻渴望着爸爸的关注,而哈桑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得到了爸爸的爱抚。

所以,当爸爸说要叫上哈桑一起去喀布尔湖的时候,阿米尔撒谎,说哈桑有事情不能去。只因为他想要独享和爸爸相处的时光。

天下没有哪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阿米尔却感觉爸爸是恨自己的。爸爸曾告诉阿米尔,他此生最痛恨的罪行是"盗窃",其他一切罪行都是盗窃的变种。

他说:"没有比盗窃更十恶不赦的事情了,要是有人拿走不属于他的东西,一条性命也好,一个馕饼也好,我都会唾弃他。"

阿米尔明白了,妈妈难产而死,自己就是窃贼,杀死了爸爸深爱着的妻子,偷走了一条性命,这足以让爸爸恨。

恨到什么地步呢?当爸爸看到阿米尔被比武竞赛吓得大哭,看到别人欺负阿米尔时,总是哈桑在挺身而出,他厌恶极了阿米尔的软弱,恨到怀疑阿米尔不是亲生的。

《追风筝的人》:

另一方面,更为隐秘的原因是,爸爸年轻时,与仆人阿里的妻子发生了关系,生下了哈桑。

奈何哈桑是地位低下的哈扎拉人,为了自己的声誉,他只能隐瞒真相,不能把哈桑公布于众,以尽为人父之责,更不能大胆表露对哈桑的爱,

同样是儿子,阿米尔继承了自己的财产和特权,哈桑却只能做仆人;爸爸把想爱哈桑却不敢爱的怨气,撒在了阿米尔身上。

但其实,爸爸也深爱着阿米尔,他暗中观察阿米尔,他深知儿子软弱且撒谎,担心阿米尔长大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当他看到阿米尔沉迷诗书,热衷写作时,又为不能理解阿米尔而苦恼。

爸爸对自己年轻时所犯下的错误悔恨交加,他无法正大光明地爱哈桑,也使他痛苦。当他把痛苦掺杂着爱的情感传递给阿米尔时,阿米尔得到是畸形的父爱。

所以,阿米尔感受不到被爱,他变得嫉妒而敏感。他嫉妒哈桑,嫉妒爸爸搂着他的肩膀,嫉妒爸爸给他治好了兔唇。

当阿塞夫强暴哈桑时,撇除软弱的部分,他选择了冷眼旁观,隐瞒了真相,还找了一更卑劣的理由:这一切都是哈桑应该付出的,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谁让他夺走了自己的父亲呢。

虽然卑劣,却也可怜。

《追风筝的人》:

爸爸想要培养真正的男孩,阿米尔违心迎合,甚至牺牲哈桑,都是为了赢得爸爸的倾听和认同

爸爸给了阿米尔豪华的大房子,却没能用爱填满房间,童年的阿米尔孤独而缺乏父爱,渴望着爸爸的陪伴,关注和认同。

然而,爸爸对阿米尔却冷漠地视而不见。

比如,阿米尔问爸爸嬉皮士为什么会留长头发,爸爸只是哼一声,并未作答;阿米尔和爸爸讲学校的事情,爸爸还是哼一声;阿米尔跟爸爸说自己得了癌症,爸爸对他说,你可以喝一些饮料。

阿米尔像空气一样,从未引起爸爸的关注,即使爸爸就在身边,也感受不到一丝的温情。

越是得不到,就越是渴望。阿米尔渴望父爱,几乎到了变态的程度。发生政变的第二天早上,爸爸匆忙回到家,紧紧抱住他和哈桑,阿米尔竟然发疯了似的高兴,庆幸政变带来的片刻温馨。

《追风筝的人》:

爸爸没有看到阿米尔的情感需求,却时刻想按自己的心意塑造阿米尔。

就像拉辛汗所说的,爸爸把阿米尔当成了图画练习册,随心所欲地涂自己喜欢的颜色。却对阿米尔真正的兴趣视而不见。

他为了把阿米尔培养成'真正的男孩',激起阿米尔对足球的兴趣,专门替他报名球队。然而阿米尔并没有任何运动员的天分。

成不了球星,就想把他变成球迷。阿米尔只能在观众席上假装兴致勃勃地大喊大叫,迎合爸爸。

爸爸还带他观看比武竞赛,阿米尔却被吓得放声大哭。

所有男孩子该有的特质,阿米尔全都没有,这彻底激怒了爸爸。阿米尔的曲意迎合,并没有迎来爸爸的关注和垂爱,反而更让爸爸恼怒。

反观阿米尔,他喜欢读书,喜欢创作。当他告诉爸爸,自己赢得诗歌比赛时,爸爸只是咕哝一声"不错",当他拿着自己创作的小说,满怀期待的想让爸爸读一读的时候,爸爸却一眼不想看。

阿米尔如此渴望得到爸爸的认同和鼓励,爸爸却视若无睹。爸爸的不认同对阿米尔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

书中这样写阿米尔得不到认同时的感觉:"可是那一刻,我恨不得扯开自己的血管,让他那该死的血统统流出我的身体。"

试想一下,那得是多深的伤害,才想让一个人想要放弃自己的血脉呢?

为了得到父爱,阿米尔苦苦的奋斗着。

终于在一个冬季的晚上,爸爸对阿米尔说:"我觉得今年你也许能赢得巡回赛,你觉得呢?"

赢得风筝比赛,成了阿米尔向爸爸证明自己非同凡响的机会,成了结束痛苦的希望。仿佛只要赢得比赛,那些阿米尔所渴望的就会变成现实,阿米尔会因此得到爸爸的认同和聆听。

为了赢得比赛,阿米尔不惜双手被风筝线割满伤口,甚至不惜牺牲哈桑……

《追风筝的人》:

说到底,爸爸不仅忽视了阿米尔的情感需求,为了培养阿米尔男子汉特质,忽略了阿米尔正真的潜能和兴趣。而为了得到爸爸的关注和认同,阿米尔又不得不去参加不擅长的体育运动。这都给阿米尔带来了很深的心理伤害。

从大环境看,在阿富汗,种族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注定阿米尔会牺牲掉哈桑

尽管阿米尔和哈桑是喝着相同母乳长大的兄弟,但是不可否认,他们无法改变种族的差异。

爸爸和阿里是这样,阿米尔和哈桑也是这样,无论平时他们主仆关系多么和谐,无论是否喝同样母乳长大,他们称不上朋友,更不会情同手足,因为他们之间横亘着不可逾越的种族和宗教的差异。

所以,当阿米尔受欺负时,哈桑可以挺身而出。而当哈桑被凌辱时,阿米尔却视而不见,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哈桑只不过是一个地位低下的哈扎拉人。虽然这导致了阿米尔此后生活在痛苦中。

《追风筝的人》:

总结:

目睹童年的玩伴被强暴,却选择视而不见,初读时只觉得阿米尔太卑劣。再读时发现,其实阿米尔的卑劣来自多方面的原因。

妈妈死于难产,阿米尔从小生活在男人的世界,却没有男人的勇气,在爸爸畸形的父爱下变得软弱、嫉妒还撒谎。

爸爸想要培养真正的男孩,阿米尔违心迎合,甚至牺牲哈桑,都是为了赢得爸爸的倾听和认同

从大环境看,在阿富汗,种族差异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注定阿米尔不会为一个哈扎拉人挺身而出。

但其实,阿米尔也只不过是渴望被宠爱,被看见,被认同的可怜孩子罢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说:生命力只有一种。被看见就会变成好的生命力,比如热情、创造力和爱。不被看见时就变成黑色的生命力,变成恨、攻击、愤怒和破坏。

因此我想,如果当初爸爸对阿米尔多一些陪伴,注视和倾听,阿米尔的性格就会少了卑劣,多了博爱,当哈桑别凌辱时,也许他会有相反的选择,这样也不用拿一生去治愈童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