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大成:疫情时期谈苗木 揭开北方苗木产业链的四条短板

闫大成先生,系山东省自然资源厅林木种苗和花卉站研究员、中国花卉协会绿化观赏苗木分会高级顾问;从事林业种子、苗木经营管理工作30多年,近15年从事、开展山东省林木种苗协会秘书处工作;他以林业种苗事业为重,着力宣传林木种苗花木产业的发展,热心组织开展了协会的各项工作,精心指导种苗生产和苗圃种植管理,及时提供行业信息咨询,在搭建种苗营销平台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闫大成:疫情时期谈苗木 揭开北方苗木产业链的四条短板

苗木产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种苗人为我国造林绿化事业和园林景观建设提供了大量苗木产品。如今中国的天蓝了、山绿了、水清了,与广大苗木生产、经营者付出的艰辛劳动和做出的巨大贡献分不开。

当前,我国苗木种植面积依然较大,产量较高,结构性余缺矛盾十分突出。尽管我国可绿化的空间仍然较多,但是从2019年下半年来,由于全球经济恶化,国内投资减速,地方债务增多,绿化工程开工马力不足,苗木需求减少,苗木产销矛盾更加突出,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有效解决,苗木产业无疑进入低迷期,种苗人感到迷茫。

低迷期恰巧遇上新冠肺炎疫情。疫情虽然是短暂的,对长期发展的苗木产业不会造成太大影响和损失,但是,只怕种苗人低迷期执迷不悟,使苗木种植业长期占着土地,没有经济效益而不能觉醒。在举国上下防疫情、规避外出的时机,种苗人不妨蜗居在家,进行一番冷静思考,苗木产业发展的短板在哪里,如何渡过低迷期,进行转型或升级。

苗木种植属于林业,更属于大农业的范畴,种苗人及时了解国家设农政策非常重要。中央政治局分析研究2020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原来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扩大到“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如果找出苗木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揭开短板。笔者以多年工作经历和产业形势分析,指出当前苗木产业存在的短板如下。

闫大成:疫情时期谈苗木 揭开北方苗木产业链的四条短板

短板一,绿化树种的苗木,数量虽多,但品种少,中等规格多,大、小规格少,形状单一,新品种、良种缺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的创建,人们对生物多样性、植物多样化的需求不断提高。经济发达的西欧国家,苗圃生产和园林绿化应用的树种、品种,乔木达数百个品种,灌木上千个品种,新品种、良种等植物材料丰富多彩,如引入我国的北美海棠就有品种十多个。我国园林绿化苗木的树种生产、应用率普遍较低,常用的乔木树种10多个,灌木30余种,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我国在经济林、用材林和花卉生产上,新品种、良种的使用率都已达到较高水平,但园林绿化树种新品种、良种的生产、应用率普遍较低。北方苗木生产、使用量较大的乔木绿化苗木,以油松、白皮松、雪松、银杏、柳树、国槐、白蜡、法桐、元宝枫、栾树居多,很少有椴树、梓树、黄连木、车梁木、枫杨、杜仲、栎、槲、榉、朴等其它种类的乡土树种苗木,并且长期停留在“种”的生产经营上,很少有“品种”的推广、繁殖和培育,园林乔木新品种的规模化种植生产几乎是空白。灌木、藤本、禾本科、水生植物等种苗生产不足。

上世纪末推广应用的“园蜡2号”、“园槐1号”、少球速生法桐、金叶榆、金枝槐等,还有更早推出的馒头柳、千头椿等品种,时隔二、三十年的今天,仍然在苗圃里生产、园林中应用,而且习惯了用“老白蜡”、“老国槐”、“老法桐”等名称与“速生白蜡”、“速生国槐”、“速生法桐”等所谓新品种区别,与产业化高速发展的“品种多样化”规则不符。

闫大成:疫情时期谈苗木 揭开北方苗木产业链的四条短板

短板二,我国东部地区城市绿化提升改造需要的“高档”产品断档,西部地区和乡村绿化缺乏经济、适用的多功能苗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的苗木生产与城乡绿化,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乡村与城镇相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

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和东部地区城市绿化,大都到了提升、改造阶段,需求的苗木品种质量优、档次高,根系、干型、冠幅都有较高要求,而且品种上需要丰富和更新。对于经济和生态环境较差的西部地区和乡镇、农村还有较大的绿化空间,需要经济、适用、多功能的绿化苗木品种,如耐干旱瘠薄、抗风沙、抗病虫的树种,用材林树种和经济林树种等。


前几年由于受“大树进城”的驱使和影响,一些农村的大树、古树遭到一定程度的“挖掘”和摧残。而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又重视美化、轻视绿化的现象较为普遍,“沾花惹草”的多,“四旁植树”的少。乡村绿化,那种“白天看不到村庄、晚上见不到灯光”的村景,“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的乡情,“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民风不见了,由于农村进城打工的人较多,不少村庄呈现了“村中空”的现象,甚至到了“树倒猢狲散“的境地。如今,在上世纪末农村经常见到的杨、柳、榆、槐、椿、桐等大树、古树不多见了,平原的“桐粮间作”、“农田林网”也很少有了。当今无絮、抗病虫、速生的用材树种新品种苗木亟待开发、应用。

闫大成:疫情时期谈苗木 揭开北方苗木产业链的四条短板

短板三,苗木生产者“摸着石头过河”,工程设计者“难为无米之炊”,苗木生产与需求极不衔接。

林木种苗的生产是一项超前性很强的基础性工作,但目前苗木生产的盲目性还非常严重。首先国土绿化规划和市政园林设计的滞后性、突发性、甚至随意性,与苗木生产的超前性严重相悖,即苗木生产与绿化需求不对接或不衔接;其次是园林规划、设计师与苗木生产、经营者之间,相互不联系、不沟通或极少交流,都默默地各自干着自己的事儿,好像彼此的工作互不相干。


当前的苗交会、绿博会,大都是苗木生产、经营者参加展销,无论展会上,还是苗圃里见不到园林设计师的身影,也很少看到绿化项目经理、苗木采购人员光临现场。展会或苗圃考察成了种苗人之间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的场所。善于经营的经纪人成了苗木购销的主力和纽带。

结果,一方面种苗人不了解造林绿化需要什么品种或规格的植物材料,盲目生产了一些不需要的产品;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师设计应用了苗圃里没有生产的产品或规格苗木。出现了如银杏、国槐、白蜡、法桐、海棠等几个苗木树种或产品规格阶段性过剩的同时,其它树种、规格的苗木产品没有产量或者空白,即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的局面。造成某些产区单个树种垃圾苗成堆连片,找不到几棵适合上工程的苗木。园林设计师抱怨苗圃里很难找到有“灵魂”的树,这时的种苗人,难道还能重复“摸着石头过河”的老路?

闫大成:疫情时期谈苗木 揭开北方苗木产业链的四条短板

短板四,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应用,要求绿地率、覆盖率的同时,更要强调生态、经济价值。


种苗人对中央领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广泛认知,并深入人心,但如何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使苗木产业发挥龙头作用,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更多地近思与远虑。


种苗人虽然在苗木的经营环节赚了钱,但苗木产出的整体效益不高,甚至种苗人种植苗木赔钱,生产企业越大赔得越多。我们对环境绿化、生态保护的意识加强了,如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城郊周边、道路两侧都绿了起来,发挥了生态社会效益,但是提供的苗木质量还不够高,由于没有统一的苗木生产、使用标准,树种相对单一,病虫害较多,苗木规格残差不齐,树木生长不健康、不茂盛,绿化的园区、营造的片林出现了不少“小老头”树。


在创建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活动中,尽管占用了较多土地,增加了“绿地”或“绿量”,但营林、绿化质量整体不高,绿化覆盖率、园林景观或植物多样性没有达到较好效果。有些地区营建的绿化带、林带、苗林一体、储备林项目等,选择的树种大都是法桐、白蜡、国槐、紫叶李、海棠等常见的绿化苗木,并按苗圃的经营方式进行管理,树种(原木)产出的适用性、经济效益普遍较差。我们不希望当前的“储备林”成为眼下的“储备苗圃”。


中央领导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其中的关键词解读就是“精细管理”。林木种苗是造林绿化、园林景观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生产资料,只有林木种苗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有造林绿化、景观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作为种苗人必须具有“打铁还要自身硬”的担当,才能为苗木高质量发展铺路、奠基。

中苗网:专注三农种苗、植物新优品种,为园区规划、苗木种植、三农种苗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