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用户65969511


造成这一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皇太极死的实在太突然。

史书上说皇太极端坐无疾而终。我想这句话应该是半真半假,端坐是真,无疾而终是假!

皇太极原本是一个非常健壮的汉子,弓马娴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的身材严重走形,如同吹气球一样的胖了起来。他的体型就应该和功夫巨星洪金宝一样吧,属于灵活的胖子。

这么一个大胖子坐在战马上,只能驮着他走上十几里地,就脱力了,可见他的吨位之大。既然是一个大胖子,那肯定和三高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皇太极应该不是无疾而终,而是心肌梗塞,脑卒中这类的疾病要了他的命。  


 

正是因为皇太极的所谓“无疾而终”,他对于后事完全没有做准备!这就造成了他死亡以后,满清帝国内部的权力连接出现了极大的争议。

在皇太极的老爸努尔哈赤时期,后金汗国保留了许多部落时期的风俗,最高统治者的传承需要经过和硕贝勒们的讨论产生,这有点类似于蒙古帝国的库里台制度。努尔哈赤近支王公都有继承大位的权利。   

经历过如此残酷竞争,才坐上汗位的皇太极不想再这样下去了,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衣钵呢?

他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所以,他大力推动使得后金汗国向大清帝国转变,积极推进国家的封建化进程,割掉部落制度遗留下来的尾巴。

为了让儿子继承皇位,他大力加强皇权,逐步有计划的削弱各大贝勒的权力。经过不懈的努力,在皇太极的周围围拢了一大群忠于皇太极的文臣武将,形成了极大的势力,这些大臣也没有让皇太极失望,在后来的皇位之争中,正是他们的坚持,才换来了有皇太极儿子继承皇位的局面。

按照正常情况,皇太极的儿子接班已成定局,然而,不正常情况出现了,皇太极暴亡对于身后事没有留下之言片语,这就给了大家极大的操作空间。   

既然皇太极没有做出最后的指示,那些被皇太极打压了N多年的贝勒们乐得开倒车走老路,有什么事情比扶一位皇帝上马带来的利益更大的呢?

于是,大家一起愉快的开会讨论,可是,随着会议进程的推进,会议的气氛就不再愉快了,你认识各位大佬,为了各自的利益,吹胡子瞪眼,就差上演全武行了。经过讨论,对于皇位继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支持的皇太极的大阿哥豪格,另一个人选择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多尔衮。

等等,怎么没有顺治皇帝福临?没有错,在这份名单里根本就没有福临的名字,甚至福临都没有得到任何提名。   

我们来看一看这两位候选人的实力,大阿哥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战功卓著,长期的征战使得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一大群战绩出众的猛将,形成了一定的势力,再者八旗中的两黄旗一直是由皇太极亲自掌握的,那个时候坚定不移的站在了豪格的身边,镶蓝旗的旗主济尔哈朗也大力支持豪格,这三旗的支持加上豪格的正蓝旗,八旗之中,支持豪格的占到了一半,看样子豪格已经稳操胜券。   



然而,多尔衮也不是软柿子,看见多尔衮作为豪格的小叔叔,其实说起年龄来,他还比豪哥小上了三岁。

这个小叔叔战功赫赫,在军队里,有相当大的势力,同时多尔衮两个兄弟阿济格和多铎也是风云人物,这三兄弟牢牢掌握了八旗中的两白旗,这哥仨可不是政治上的素人,军事上的小白,个个都是战功彪炳,手握重兵,实力分毫不比豪格弱。   

由于双方实力势均力敌,没有人愿意妥协让步,会议的火药味越来越浓,两黄旗率先发难,两黄旗的军队包围了宫殿,多尔衮三兄弟面对这样的军事讹诈,丝毫不怯场,大家都是尸山血海中趟出来的人,这种小场面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眼见得一场冲突不可避免,如果清朝的上层发生了动乱,我想崇祯皇帝做梦都会笑醒,然而此时济尔哈朗站了出来,他提出了一个所有人都不曾想到过的折中方案,那就是让福临当皇帝,多尔衮作为摄政王爷,管理国家。

那还头号种子选手豪格呢?大家都猜对了,豪格被淘汰出局了,两黄旗也好,诸位皇太极一系的大臣也好,他们的目标只是确保皇太极的儿子当上皇位,是豪格还是福临亦或是皇太极其他的儿子对他们而言都是一样的。豪格就这样被那些信誓旦旦要拥立他当皇帝的人背叛抛弃了!   

政治就是妥协与退让,作为一个不怎么称职的政治家,多尔衮对于这个游戏规则还是心知肚明的,他在权衡利弊之后,同意了这一个妥协方案,会议最终决定由福临继承皇位,多尔衮担任摄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这可是一举三得,同时满足了黄旗拥立皇太极儿子的愿望,满足了白旗能够掌握国家政权的愿望,同时还巧妙安排了郑亲王作为两派人物之间的调和者,平衡两方面的力量,互相牵制!  

那么为什么会是福临成为最后的幸运儿呢?

首先,因为要设立摄政王,所以坐在皇位上的人,年龄不宜过大,34岁的豪格还需要比他小三岁的叔叔帮他摄政吗?这简直就是对豪格智商的侮辱,所以,必须把继承者的年龄控制在一定的十岁之内。

那么岂不是这个人选应该年纪越小越好吗?其实不然,在同等条件之下,还得讲究,子以母贵!

福临的母亲是皇太极后宫中最为尊贵的五大福晋之一庄妃,在后宫中庄妃地位极为高贵,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是满清帝国高层非常重视和蒙古族的联盟关系,蒙古人作为满清政权进入中原的主要帮手和打手,他们的力量是不容任何满清初期君主忽视的,而在皇太极,剩下的几个儿子中只有这位福临是拥有蒙古血统的,为了拉拢蒙古人,这位不满六岁的小阿哥在这方面也成了不二的选择。   


综上所述,再加上多尔衮和庄妃有点暧昧的关系,福临非常幸运的坐上了皇位。当别人在这个年龄当家里的小皇帝的时候,幸运的福临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皇帝,这真是一个超级幸运的小锦鲤啊!   


历来现实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确实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却让顺治继承了皇位。当时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于是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希望兄终弟及,让多尔衮当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黄旗和镶黄旗因为是皇太极的亲军,要拥立皇太极的子嗣当皇帝,他们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势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这个时候,千不该,万不该的豪格说了一句假意谦让的话,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多尔衮就抓住这一点,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没话说。按理说,这个时候豪格失势,就该轮到多尔衮了,但是两黄旗的将军,比如鳌拜等等掀桌子了:“我们都是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从先帝于地下!”

这其实就是以退为进,逼着多尔衮放弃兄终弟及的心思。多尔衮看到僵持下去,双方没有好结果,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因为顺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摄政,于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

但是济尔哈朗对权力没有多尔衮有兴趣,很快就被多尔衮成功的排挤出权力中心,多尔衮的权势,和事实上的皇帝一般无二。朝鲜的记载中有朝鲜官员对朝鲜国王说:

“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

在多尔衮摄政的巅峰时期,他甚至娶了顺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极的妃子,也是后来的孝庄文太后布木布泰。就连顺治皇帝也要称呼其为“皇父摄政王”。

但是娶孝庄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让多尔衮获得了无比的权势,距离皇位无比之近,但是也是约束,让多尔衮始终无法真的做皇帝。最后多尔衮因为过度劳累,酒色过度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就顺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权。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