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源于西汉将陵侯——陵城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源于西汉将陵侯——陵城

陵城地图

【地名由来】

陵城区即原来陵县。陵县历史非常悠久,其名称屡经变迁。从秦始37年(公元210年),在本县神头镇置厌次县,至到明洪武13年(1380年)改陵县至今。先后十几次县制改迁沿革,最后改定为陵县。陵县的"陵"字究竟是怎样来的呢?

先有"将陵候"后有"将陵城"

早在西汉时期已有"将陵"存在,"史曾"被汉宣帝封"将陵侯"。《汉书·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传第五十二》记载:史丹字君仲,鲁国人也,徒杜陵。祖父恭有女第,武帝时为韂太子良娣,产悼皇考。皇考者,孝宣帝刘询之父也。宣帝微时依倚史家。皇室有难,刘询幼时流落到外曾祖母史家。皇帝即尊位。史家恭有三子:高、曾、玄。为感史家养育之恩,封史曾为"将陵侯",史玄为"乐陵侯"。

齐鲁地名探究——源于西汉将陵侯——陵城

汉宣帝

查《史氏春秋》、《中国历史地图集、西汉时期》等史料得知,"将陵侯史曾"的封地在"乐陵侯史玄"的封地以西,即今赵虎镇的曹庄、岳庄(原赵宅乡)一带。现称"空城曹"、"空城岳"。又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汉书外戚恩泽侯表"记载有"将陵侯史曾。志未尝有县,盖乡亭名也"。既汉代将陵县属乡亭级行政机构。查"中国官职大辞典"1276页,由于历代皇帝滥封侯爵,列侯不断增多,而土地、人户不敷封赏。汉代始即在列侯中分为县侯、乡侯、亭侯三种。食邑一乡、一亭的税租。终上所述,西汉宣帝刘询所封史曾为将陵侯,以后便有了将陵城。按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恩泽外戚,并非皇室嫡出或有战功之家室,所封乡候也在情理之中。

先有将陵城后有"将陵县"

据《隋书志第25·地理》载,平原郡所辖九县为"安乐、平原、将陵、平昌、般、长河、弓高、东光、胡苏"。其中"将陵县、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康熙版《吴桥县志》亦载:开皇十六年(596)析安德县置将陵县,时县地分属安德县与将陵县(将陵县在赵寨乡北)。陵县志(1986年5月出版)载:隋开皇三年(583年)安德郡改为德州,州治安德(今陵县城)。"德州"二字始于此。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由安德县西北部设将陵县。故而由此可知,将陵候城从西汉到隋开皇十六年延续了669年以后,才设为"将陵县"。

由"将陵县"到"陵县"

元宪宗二年(1252年),升将陵县为州,称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陵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安德县,称陵县。

由"陵县"到"陵城区"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德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4〕139号),撤销陵县,设立德州市陵城区,以原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陵城区的行政区域,陵城区人民政府驻临齐街道中兴路155号。

齐鲁地名探究——源于西汉将陵侯——陵城

陵城风光

陵城区,隶属于山东省德州市辖区,是山东曲艺之乡,地处鲁西北平原,位于北京、天津、济南之间,素有“京津门户,九达天衢”之称。截至2014年,辖10镇,1乡、2个街道办事处和2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57.7万,其中农业人口48万,总面积1213平方公里,120万亩耕地。

齐鲁地名探究——源于西汉将陵侯——陵城

德州市陵城区历史悠久,被誉为“智圣”的汉武帝太中大夫、文学家、滑稽大师东方朔的故里在神头镇。颜真卿手书“东方朔画赞碑”为国家一级文物,现收藏于德州市陵城区文博苑内。唐平原郡古城遗址为颜真卿在此做太守时所修。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墓群”,具有万亩水面的“丁东水库”和“仙人湖”。

齐鲁地名探究——源于西汉将陵侯——陵城

陵城在山东的位置

【历史沿革】

夏、、时属鬲氏国。

春秋属齐地,襄王二十五年(前627年)置重丘县

战国中期属赵地。

秦在境内神头镇置厌次县,属齐郡平原地。

西汉高帝元年(前206年),置安德县,初属韩信齐国,后属青州平原郡。

齐鲁地名探究——源于西汉将陵侯——陵城

新莽始建国元年(9年)设定安公国,辖平原、、漯阴、、5县,治所安德(今陵县区城)。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废定安公国,改称安德国。

三国时,安德国降为安德县,属青州。

晋安德县复为安德公国;厌次县治迁至马岭城(今山东阳信东)。

东晋建武二年(318年)安德公国复称,属冀州平原郡。南北朝,安德置郡。

隋三年(583年)安德郡改称,州治安国(今陵县区城);隋大业三年(607年)改德州为平原郡;

唐元年(618年)改平原郡为德州,元年(742年)复为。至德三年(758年)又为德州;州治、郡治县治均在安德;又是安德县治。

北宋隶属河北东区,将陵和安德两名共存。

齐鲁地名探究——源于西汉将陵侯——陵城

元宪宗二年(1252年)升将陵县(今德州)为。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为将陵县;洪武七年(1374年)将陵县与安德县合并称德州,州治迁至将陵县城,即今之德州;十三年(1380年),复置安德县,改称陵县。

清属山东布政司济南府德州。

民国初将德州改为德县,2县均属济西道,后改德临道。

1928年直属山东省政府。

1943年为纪念抗日牺牲的吴匡五县长,改安德区为匡五县。

1949年复称陵县。

1952年并入德县,县城在今陵县城。

1958年并入平原县;陵县城改为德陵镇。

1961年与平原县分治,仍为德县;10月复称陵县。

国务院1994年12月17日批准撤销德州地区和德州市,设立地级德州市和德城区。此县划归德州市。

2013年德州市政府批准陵县陵城镇改为临齐街道。街道住址:驻原陵城镇政府。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山东省调整德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4〕139号),撤销陵县,设立德州市陵城区,以原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陵城区的行政区域,陵城区人民政府驻临齐街道中兴路155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