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政坛不倒翁“识时务”的人生

我国很多留传下来的俗语实质上都是矛盾的,比如说,要求仁人志士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又要求人生于世要"识时务者为俊杰"。玉碎的人不在少数,这样的人或可称之为英雄。但如果说要做到恰到好处的"识时务"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一样事。"识时务"毋宁称为一种战略投机,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好比走钢丝,如果让我评选史上将"识时务"发挥到淋漓尽致的人选,我一定毫不犹豫选择陈平。


西汉政坛不倒翁“识时务”的人生

司马光给陈平以极高的评价,他是这么说的"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吴国得伍员而克强楚国,汉得陈平而诛项籍,魏得许攸而破袁绍,彼敌国之材臣,来为己用,进取之良资也"。在司马光的眼中,陈平的地位与伍子胥、许攸等同,都是经过跳槽而发挥出自己最大价值的战略级别人才。

时逢秦崩楚亡汉兴的那个动荡年月,有多少英雄豪杰靠自己的判断走自己的路,他们一路走来要不功业未就便如流星划过夜空悄然谢幕,此类的代表便是范增,要不建功立业后不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此类的代表是韩信,可陈平同志一路走来,频繁跳槽,步步高升,出道以来就没有出现过马失前蹄的糗事,实在是战略投机界的能人。


西汉政坛不倒翁“识时务”的人生

陈平出道第一任老板是魏王,但是那个时候的秦依然有一定的实力,在章㤌统帅下的秦军依然可以吊打各路诸侯,陈平实在觉得跟着魏王没出息。

既然魏王这根胳膊太细,那陈平就想着找根粗壮一点的大腿,他跳槽到楚霸王项羽那儿。"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战场上的表现一度让陈平非常满意,认为自己押对宝了。

问题出在进了咸阳城后,他一系列烧杀抢掠的卑劣行径让陈平看到霸王不过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罢了,一个只知道在战场上耍勇斗狠的人,哪里配作天下之主,项王此人喜怒无常,没谁哪一天自己的小命葬送到他手里都尚未可知,跟着这样的人实在是太过于危险。

他再一次准备跑路,毕竟跟对老板自己才有前途,那么咸阳城内的众诸侯谁才是明主呢,他想到了鸿门宴上的刘季,在那场杀机四伏的宴会之上,陈平亲身经历了其中的危机,他亲眼看见了,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能屈能伸的气魄,也对此人进入咸阳后约法三章争取民心的事迹略有耳闻,懂得隐忍,懂得争取民心才是赢得天下的着急,他认定自己下一任主子是当时力量尚弱的刘邦。

为了给自己选定的主君立一个投名状,他首先配合张良给刘老三立了一个大功。项羽虽然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但依然不放刘邦去汉中,留在咸阳的危险指数是非常高的。

想要达到说服项王同意刘邦去汉中的目的,陈平施调虎离山之计,将项王主要谋士范增调离咸阳,并利用声东击西的策略,让刘邦假惺惺地请求项羽同意自己沛县,陈平立即进言迷惑项羽告诉项羽,说刘邦会去沛县称王,还不如让他去鸟不拉屎的汉中,这样还能扣下他家人当人质。项羽毕竟是武将,头脑比较简单,在如此忽悠之下,刘邦终于摆脱了魔爪。

公元前205年,陈平在感觉到危险之后,立即脚底抹油,溜之大吉,在朋友引见之下,成功与刘邦搭上线。

转投刘邦之后,陈平发挥出了他作为谋国之才的最大能量,在楚国争霸四年之中与张良可谓珠联璧合,奇计百出,从内部瓦解楚军,给项羽制造接二连三的麻烦。

西汉政坛不倒翁“识时务”的人生

项羽只是一个冲锋陷阵的统帅,他不是谋略上的专家,楚军之所以能够一直与汉军对抗,楚军的英勇当然必不可少,最为关键的是范增是项王的智囊,而陈平恰好是阴谋诡计的专业用户,他为了瓦解项羽对范增的信任,运用的是数千年来所有人都心知肚明,但却百试不爽的反间计。

陈平仅仅通过散布谣言的方式,制造范增、钟离昧私通汉王的假象,就达到了离间项羽君臣的目的,惨遭孤立的项羽在对汉作战中犯错也就是必然的了。

数年之后,韩信攻掠魏、燕、齐等国,几乎整个北方几乎都是韩信的天下,韩信势力如日中天,完全达到了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局面,当刘邦面对韩信想要称王的请求时,他火冒三丈,但冷静的陈平看到时势的关键,他非常清楚,韩信现在的实力,想要称王不是刘邦能够阻止的,如果断然拒绝,只会让韩信自立为王,他立刻劝说刘邦同意封韩信齐王,保证韩信对刘邦这忠诚,这也是最后战胜项羽的关键所在。

西汉政坛不倒翁“识时务”的人生

天下大定之后,面对异姓诸侯王尾大不掉的局面,当时的得力干将已经成为汉家天下的不稳定因素,而在所有不稳定因素中,韩信又是最大的隐患,韩信在大汉军方有着无可比拟的威信,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信心与韩信对阵,但除掉韩信陈平依然有办法的,陈平的主意是让刘邦去楚国旅游,韩信来谒见皇帝的时候,顺手被拿下,这就是陈平的水平。

多年后,陈平再一次面临生死抉择,刘邦平灭英布之后已经就剩一口气就要龙驭上宾了,疑心樊哙谋反,就派陈平去了结樊哙,陈平此时实际上需要再一次识时务了,他非常清楚,刘邦命不久矣,刘邦驾崩后,朝政大权必然落入吕后手中,而樊哙又是吕后的妹夫,要是他此时结果了樊哙,按照吕后的处事风格,他估计也就没几天活头了,于是来了个拖延战术,把樊哙捆起来慢慢往回走,果然,刘邦挂了,陈平立即改弦更张投入吕后帐下。

如果大家以为陈大人岁数这么大了,不会再一次改换门庭的时候,实在是太小看他了,投靠吕后不过是出于万不得已的自保之计而已,一生的风风雨雨,几十年的忙忙碌碌,他一直都没有忘记自己少年时期,均衡天下,造福万民的理想,而他深信,汉家天下才是万民福祉所在。吕后死后,他立刻联合周勃,设计诛除吕家在朝廷的一切势力,在选择新君的时候,他更明白此时的天下需要的是稳定,百姓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能够带给天下安定的必须是一位守成之君,所以他选择了那个在荒僻的代国为国守边多年的刘邦四皇子——代王,也就是日后汉文帝刘恒。


西汉政坛不倒翁“识时务”的人生

他的这个选择日后证明是明智的,正是文景之治,大汉帝国开始腾飞,并为武帝大张国力,出击匈奴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想像一下,如果当时选择的不是刘恒,那么执行的国策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恐怕不会比文景之治更好,陈平用一生的阅历给大汉朝也给中国历史以最好的道路。

陈平一生的"识时务",不过是一种表象,他一辈子所做出的种种选择,不管是投靠谁,为谁出谋划策,他在保证自己出人头地的前提下,始终是为了造福天下的理念,事实上,只是为了天下一统,万民安康,历数陈平在这段时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事实上,我们可以说,陈平一生的"识时务"成就了大汉盛世。

千年后的我们,不应用传统礼法去衡量一个前辈的人生,他的选择只是一个过程,而通过选择所达到的效果才是最终的结果,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