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2000年,色彩研究机构潘通发布了第一个年度流行色蔚蓝色(Cerulean Blue),那一抹混合了白色的蓝色,给人宁静沉稳的感受。


此后的每一年,潘通都会发布一种能够捕捉时代风尚的色彩,作为全球文化情感和态度的表达。


草木绿的2017

紫外光的2018

活珊瑚橘的2019


兜兜转转,在20年后,又回到了那抹熟悉的蓝色,让人感叹色彩审美也开始回归初心。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2020年流行色经典蓝


今年发布的流行色经典蓝(Classic Blue),在官方的说明里被描述为:冷静,信心及连结感。这个永恒不朽的蓝色调,简约中流露优雅。就像是薄暮时的天空,平静悠远、引人深思,为疲惫的心灵提供庇护。从心理学上解释,蓝色调有助于专心与厘清一切,让人平静下来集中思绪,能孕育恢复力。


蓝色,是艺术家的初心,也是哲思的海。


蓝色没有维度,它超越了维度,代表天空和海洋等大自然中最真实而抽象的存在。这是其他颜色做不到的,所有其他颜色都会引起特定的联想,只有蓝色纯粹。


蓝色,是悲伤和忧郁,也是新生和希望。


蓝色是天空,是水,是空气,是深度和无限,是自由和生命,蓝色是宇宙最本质的颜色。


蓝色之于艺术家们,或许是生命的全部,或许是创作的一部分。


又有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圣母玛利亚蓝


从古罗马到中世纪,蓝色能够重回人们的视线,要感谢第一位给圣母玛利亚披上蓝色长袍的画家。


在十二世纪以前,西方绘画中的圣母玛利亚总是穿着灰、黑、褐色的长袍,以此表现她对儿子的哀悼,直到某个大胆的画家将一种罕见而昂贵的蓝色运用在她的身上。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这种从青金石中获取的深蓝色颜料后来成了最受追捧的颜色。为了追求纯净清丽的蓝色,东方与西方的众多著名画作中,都曾用到宝石级纯净的青金石研碎制成的颜料。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维米尔《戴珍珠耳环的少女》,1665年


维米尔的著名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运用经典蓝与黄隐约浮现于深色背景之中,巧妙地用冷调的蓝色衬托出少女粉嫩的容颜。


由于青金石的矿物质特性,一抹纯净的蓝色历经时光的磨砺却绝不褪色。


在长达数个世纪的历史中,只有在阿富汗一座山脉中才能找到青金石,导致它的价格堪比黄金。也正是因为毫不克制地购买昂贵的深蓝色颜料,导致维米尔最终负债累累。


梵高的蓝


梵高应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艺术家之一了。


他的画作和他的人生似乎是两个极端,前者明快热烈,后者孤独清冷。


他的画作从不缺热烈饱满的色彩,麦穗儿的金黄,远山的青翠。


还有蓝色,它清冷而自由,忧郁而富有生命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梵高《罗纳河上的星空》

1888年 布面油画 72.5x92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1888年作品《罗纳河上的星空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是梵高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是在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创作的。


冷色迷人的深蓝短线铺满整个夜空,强而有力的笔触表达出夜的深沉神秘与无法预测,而点缀其上的微明星子,与倒映在河面上的瓦斯灯灯影相互辉映,表达出画家澎湃的内心。


寥寥几笔勾勒出河岸线,着重点是天空和河面,右下角的点睛之笔动态的河面拍打停泊的小舟,一对夫妇的散步把画面直接衍生到弧形的河岸。


蓝色主调抹上黄调的星光河沿岸灯火,一对男女在河畔牵手夜行,那是罗纳河最典型的浪漫之夜。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梵高《鸢尾花》

1889年 71cm×93cm 布面油画

美国加州保罗盖兹美术馆


这幅画是梵高在去世前一年1889年5月,他进入位于法国一间精神病院后所画的。


画中色彩丰富,线条细致而多变,左边的白花与最右方的浅蓝花相呼应。画家细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导观者视线。整个画面充满律动及和谐之感。


同向日葵一样,梵高似乎也很喜欢画这类植物。


油画中的鸢尾花在人们看来,远远美过真实的。也许就是那种淡淡的美丽与可爱,才会如此深深地吸引着观赏者。


100年后,1988年11月11日,《鸢尾花》以5300万美元的天价卖出。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梵高 《星月夜》

1889年 73x92cm 布油彩

纽约现代美术博物馆


这幅画是梵高第二次精神崩溃、住进圣雷米疗养院时的作品。


在这幅画中,梵高以蓝色和黄色为主色调,用饱蘸激情的条状笔触,搅动起旋转的漩涡。这些天空中星星与月亮的舒卷涌动。参天的柏树摇曳着扭曲的、火焰状的身躯,呼应着天空的韵律。


被压缩了的村庄在哥特式尖顶教堂的庇护下安然栖息,事实上,圣雷米附近并没有这样的教堂,那是梵高的幻象,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梵高《加歇医生》

1890年6月 布面油画 68x57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杀前一个月,梵高为精心照顾他的加歇医生画了这幅肖像。


他说:“我希望画一位艺术家友人的肖像,他满怀伟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对这个人的感觉和爱慕之心画进作品里。我夸张了他的头发的金黄色,在头像后面我不画小屋的普通墙壁,而用我调配得极为丰富、极为强烈的蓝色涂出无限深远的背景。由于这种单纯的配合,使金黄色头发的头部,在这丰富的蓝色背景上发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


他画这个像的时候,他写了一句话:“人们也许会长久地凝视它们,甚至在100年后,带着渴念追忆它。


而在百年后的1990年5月15日,另一幅《加歇医生》在纽约克里斯蒂拍卖行以8250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艺术品拍卖价格的世界最高纪录,这个纪录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稳坐世界最昂贵艺术品宝座长达14年之久。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梵高《奥维尔教堂》

1890年6月 布面油画 74x94cm

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这幅画是梵高晚期作品的代表作。


1890年5月21日凡高来到距巴黎不远的小镇奥维尔接受加歇医生治疗,并继续创作。


在奥维尔, 凡高的画以深青色、藏青色为主。他一生中对于社会的不理解所作的抗争, 对于真善美所作的追求, 还有生存中的苦恼与欢乐, 似乎都孕育在这天空的蔚蓝里。


他那浓重而扭曲的笔画、所用的厚厚的颜色可以看出他十分强烈、几乎疯狂的内心感受。


他写给妹妹的信中说:“这一张画与在纽南画的古塔、坟墓等习作, 似乎很相似, 只是现在所用的色彩, 或许更富于表现力、更为华丽。”


梵高由纽南的教堂开始,经过不同的时期,,最后走到奥维尔教堂,,完成了他生命和绘画的旅程。


1个多月后,1890年7月29日,他自杀身亡了……


毕加索蓝色时期


以色彩多变著名的毕加索也有一段“蓝色时期”。


毕加索曾回忆说:"我在卡萨吉马斯的死后学着以蓝色做画。"


在1901至1904年间,毕加索受到在西班牙的旅程以及挚友卡洛斯·卡萨吉马斯自杀的影响,作品中充斥着阴郁的蓝色——避开光感和景深,背景、人物皆蓝,蓝色仿佛主宰了画面,沉重、强烈而流动的线条,给人以不真实的印象。


第一次画展的落寞;挚友生命戛然而止;穷困、撂倒让年轻的艺术家陷入了对于人生与现实的思考。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Crouching Woman》 1902年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毕加索蓝色时期最著名莫过于

《年老的吉他演奏者》

The Old Guitarist 1903年


1903年画作《生命》 La Vie

达到了忧郁的最高峰

现收藏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Melancholy Woman》1902-1903年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Portrait of Suzanne Bloch》1904年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常使用“失明”这个题材。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盲人的晚餐》

The Blindman's Meal 1903年

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赛乐丝汀娜》

Celestina 1903年


尽管“蓝色时期”的毕加索,还并未真正被艺术世界所接纳,在最困顿的时刻,毕加索甚至点燃自己的画作取暖。


但凭借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对于人生的哲学性思考,使得今天的艺术藏家们对于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倍加珍惜。


国际克莱因蓝色


凭一种颜色成为20世纪后半叶最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与安迪·沃霍尔、杜尚、博伊斯齐名……全世界除了伊夫·克莱因找不出第二个。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让克莱因名声大噪的“国际克莱因蓝色”


1956年,克莱因在化学家朋友的帮助下发明出一种独特的蓝色。


1957年,克莱因在米兰画展上,带去了八幅同样大小、涂满这种蓝色颜料的画板,一时间轰动艺术圈。


1960年,克莱因给这种颜色申请了专利,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国际克莱因蓝色”(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称它为“一种理想之蓝、绝对之蓝”。


在法国,克莱因凭借这一系列作品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有人认为他是杜尚的后继者,因为他讽刺既有的对于绘画的概念,并且使艺术向新的媒体开放;也有人说他是马列维奇和亚历山大·罗钦可的门徒,因为他尤其偏爱单色绘画。


但事实是克莱因不属于任何人的继承者。


他钟爱深蓝色,却不同于当时的抽象主义画家。他的蓝色单色画甚至可以当作是对当时抽象艺术的嘲讽。因为用他自己的话说,它们“不仅没有主题,而且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如果有什么的话,那就是‘空无’”。


克莱因相信,只有最单纯的色彩才能唤起最强烈的心灵感受力。


他的蓝色仿佛一汪无垠的深海,除了它本身一无所是,却让人淹没其中。


蓝与白


深沉的蓝色背景上画一道明亮的白色直线——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一幅作品《Onement VI》在2013年的苏富比拍卖中拍出了4380万美元的价格,刷新了纽曼作品的拍价纪录。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巴尼特·纽曼《Onement VI》在苏富比2013年拍卖中拍出了4380万美元的价格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巴尼特·纽曼《Canto VIII》,1963年


蓝与黄


除了和兼容性极强的白色搭配,蓝色还可以有很多变化,也可以在那些擅长运用色彩的艺术家们作品中找到灵感。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马克·罗斯科《无题(黄与蓝)》,1954年


野兽派代表画家亨利·马蒂斯也是蓝黄配的拥趸,他曾经创作了一系列以女性为主角的剪纸作品,巧妙地在蓝黄中安排大块黑色,以达到视觉上的和谐平衡。


蓝与红


除了黄色之外,红色也常与蓝色出双入对。


蓝色之于艺术家,谁能逃得过“蓝”的魔掌呢?

蒙德里安《Composition II in Red, Blue, and Yellow》,1930年


荷兰画家蒙德里安,通过比例考究的分割和黑白的中和实现了红黄蓝三色的纯粹平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