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探源:疫與傳染病


疫,會意字,讀作yì。甲骨文字形有兩個:(1)左中右結構,左為病床,中為躺在病床上的人,人旁有水滴表示出汗,右為一手持棒作打擊狀;(2)左中右結構,左為一手持棒,中為躺在病床上的人,右為床。金文字形尚未發現。戰國秦簡“雲夢日甲”字形接近現代字形。篆文字形稍有改變,左為床形,右為平放的棒,中為人,下為手(又)。隸變後,楷書寫作疫。本義癘鬼害人發燒臥床。


漢字探源:疫與傳染病

疫字的演變

疫字的演變

《說文解字》認為,疫是形聲字,“從疒、役省聲”,是根據篆文字形解析的。

疫字的甲骨文字形是會意字,是一幅很生動的畫面:癘鬼揮舞棍棒,害人生病發燒出汗直至臥床。

人類在採集狩獵時期,吃野草、水果,獵獲小動物,比如田鼠、麻雀、兔子等。在這一過程中,他們一旦吃到毒草,或者吃到帶有細菌或病毒的動物,就會生病,甚至染上瘟疫。

當時,人們並不知道是細菌或病毒引起的瘟疫,以為是癘鬼進入人體作怪,使人體溫升高,臥病在床,有的還出虛汗,並向接觸他的人蔓延。人們把這種想象用符號記錄下來,就寫作疫。

古人不瞭解傳染病的病理,分不清急性傳染病和一般傳染病,僅就病人發燒這一主要症狀而統稱熱性病。因此,把這類具有傳染性的疾病稱為溫疫或溫病。《黃帝內經·素問·本病論》:民病溫疫早發,咽嗌乃幹,四肢滿,肢節皆痛(歲末年初,害人的溫疫,會導致咽喉乾燥,兩脅脹滿,肢體關節疼痛)。後來,也有把溫疫寫作瘟疫的。如,溫病學,溫病研究。

商周時期,人們以為瘟疫是癘鬼所為,因此《周禮》設占夢官,行使驅趕癘鬼之責(見《周禮·春官·占夢》)。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疫,民皆疾也(瘟疫,就是所有人都得病)。東漢·劉熙《釋名》:疫,役也。言有鬼行役也(疫就是役,指有鬼散播瘟疫)。

引申為傳染病。(1)《禮記月令》:(孟春)行秋令則其民大疫(正月出現秋天的氣候,人間就有大瘟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三月出現夏天的氣候,人間就多疾病瘟疫)……(仲夏)行秋令,民殃於疫(五月出現秋天的氣候,人間就會遭遇瘟疫)。(2)《漢書·刑法志》:鬻[yù]棺者欲歲之疫(賣棺材的人盼望每年爆發瘟疫)。如,疫症,疫病,疫癘(引起瘟疫的癘鬼),疫疾,疫鬼,疫神,防疫,免疫。

研究表明,傳染病多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細菌和病毒無處不在,包括人在內的各種動物都是細菌或病毒的宿主。在進化過程中,細菌和病毒與宿主之間相互適應,形成了一種平衡和共生局面,彼此相安無事。不同的動物身上,寄生著不同的細菌和病毒。一旦細菌和病毒換了新宿主,就可能對新宿主造成危害。

人類處於食物鏈頂端,千百萬年來一直從大自然中篩選適合自己的食物,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以及身體得病時吃什麼東西可以治病。這就形成了傳統食物。

動植物都有自我保護機制,防止被吃。比如,我們常見的四季豆,生吃會毒死人。動物也一樣,它們要麼自己有毒,如毒蛇、蠍子等,要麼身體帶有隻對自身無害的細菌和病毒。如果吃了攜帶細菌和病毒的這些動物,就造成細菌和病毒的跨物種傳播。為此,我們平常吃的豬牛羊肉,都是養殖場飼養的,定期進行檢疫。因為野生動物不存在這種檢疫,而人類沒有相關免疫系統,難以抵抗,所以極易患病並在人群中大規模傳播,造成傳統醫學所說的溫疫(瘟疫)。


漢字探源:疫與傳染病

蝙蝠成為盤中餐

蝙蝠成為盤中餐


科學研究已經證實,人類歷史上所有爆發的瘟疫,傳染源都是野生動物身上的細菌和病毒。如,鼠疫(又稱黑死病)的傳染源是齧齒類動物鼠、旱獺等。它們身上攜帶的耶爾森菌,就是引起鼠疫的細菌。如,近年來肆虐非洲的埃博拉病毒,主要傳染源可能是果蝠。2003年爆發的非典,傳染源就是蝙蝠、果子狸等數種野生動物體攜帶的冠狀病毒。2019年底爆發的武漢肺炎,已經確定是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專家判斷,傳染源極有可能是武漢華南海鮮市場的蝙蝠、狗狸獾、竹鼠等野生動物。

如果說,在食物匱乏的年代,人們為了生存誤食了這些野生動物而染上瘟疫是沒有辦法的事,那麼,今天,人們吃野生動物並不是因為沒有食物,而是出於獵奇,甚至一種變態心理——覺得能吃到罕見的野生動物自己就高人一等。實際上,吃野生動物,不但破壞生態環境,還極易引起惡性傳染病,害人害己。以吃野生動物為榮的那些人,就是引發大規模的傳染病的罪魁禍首。

總之,大家既不要吃那些已經證明能引起傳染病的野生動物,也不要吃那些從來沒有成為人的食物的野生動物,只應該吃養殖場飼養的、定期進行檢疫的禽獸等等。


詩曰:

疫指癘鬼很瘋狂,

害人發燒臥病床。

野禽野獸傳瘟疫,

不捕不吃保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