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水翼船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869年,法国人伊曼纽尔·丹尼斯·法科特(Emmanuel Denis Farcot)首次提出类似的想法。1908年美国工程师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制造出世界上首款水翼船HD-4。二战时期,德国人在水翼船方面发展很快。到了20世纪60年代冷战对峙时期,水翼船由于具有超高的机动性,可以打了就跑,在大型军舰袭扰和沿海防御方面有着不错的效果。苏联海军首先开始大规模研制、装备这种高速舰艇,比如萨拉查级导弹艇(MPK-5)、Turya级鱼雷艇等,随后世界各国掀起了一波水翼船制造热潮。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苏联Turya级水翼鱼雷艇

水翼,原理类似于飞机的机翼,是船舶的水下“机翼”。水翼船是一种在船底或侧方安装有水翼的船只。高速航行时,水翼与水之间相互作用产生升力(水的密度大约是空气的600倍,很小面积的水翼可以产生很强的升力),速度越快,升力越大,这样水翼就可以将整个船体托离水面,靠水翼在海面上快速航行,大大降低了海水对船的阻力。按照水翼形状和浸入水中的程度可分为:U型结构的半浸式水翼和倒T型的全浸水翼(全浸还分为浅浸式和深浸式两种)。

冷战时期的军用导弹艇,采用水翼结构一般的排水量都在几百吨左右,这样可以留有足够的空间设置动力系统(军用深潜式水翼一般都采用两套动力系统),搭载相应的稳定控制设备和武器。但是意大利人的一款“迷你”设计,不仅让导弹艇的吨位创造了世界纪录(二战后),在采用了结构最复杂的深浸水翼后,还能在如此“娇小”的身躯下配备齐整到位,双动力、自稳控制、火炮、导弹一样都不少。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意大利剑鱼级水翼导弹快艇剑鱼号(Sparviero P420)

PHM计划

六七十年代,华沙条约国家大量列装苏联制造的Turya级水翼鱼雷艇、“科马尔”级和“蚊子”级导弹快艇,面对这种成本低、航速快、威力强的武器,北约各国亟需一种能够与之对抗的装备。1972年,在北约盟国多次请求下,美国开始与意大利、西德等国共同开发新一代的深浸式自动控制水翼导弹快艇(PHM)。各国想以这种非常规的水面舰艇来应对华约国家导弹快艇的威胁。该项目由美国海军主导,计划采购30艘,西德、意大利两国共采购14艘。但在研发过程中为了满足美国海军的需求,将原本预定排水量140吨增加到了230吨,造价也相应提高了很多。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PHM,后来装备美国海军的飞马级水翼导弹艇

最初意大利海军打算订购四艘PHM装备本国军队,不过由于排水量被美国人修改,研制PHM的成本不断攀升,意大利便减少了采购数量,购买两艘PHM,搭配四艘本国剑鱼级小型水翼导弹艇。可随着PHM项目的推进,其价格已经让两个合作国家“望而却步”,因此在1974年意大利宣布退出联合开发计划。转而全力建造本国的剑鱼级水翼导弹快艇,PHM最后也只有美国海军订购了,也就是飞马级水翼导弹艇(Pegasus class)。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马级水翼导弹艇(Pegasus class)

剑鱼级水翼导弹艇

在PHM项目之前,意大利海军和波音公司在60年代末联合开发的一款全浸式水翼高速导弹快艇,也就是剑鱼级水翼导弹艇(Sparviero class),设计方案以美海军的“塔库姆卡里”号(Tucumcari PGH-2)全浸式水翼巡逻艇为原型。1970年,意大利海军订购一艘原型艇用于测试,被命名为剑鱼号(Sparviero),阿利纳维公司(波音设在意大利的分部)于1971年4月在位于拉斯佩齐亚的船厂铺设龙骨,1973年5月9日下水,1974年7月15日进入意大利海军服役。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剑鱼级的设计原型,美国海军塔库姆卡里号水翼巡逻艇

退出PHM计划后,1977年意大利海军正式订购六艘剑鱼级导弹快艇(加上已经完工的剑鱼号原型艇共7艘),由意大利芬康蒂耶里船厂建造,至1984年全部建造完成,陆续进入意大利海军服役,与原型艇相比较,后续六艘量产型快艇的设计有了不少的改进,包括以更先进的方式安装反舰导弹发射系统等。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都是全浸式水翼快艇,剑鱼级的体型比飞马级娇小得多,只有后者的1/4左右

剑鱼级导弹艇的满载排水量仅为60.6吨,这种排水量在导弹快艇家族里算是“萌宠”了,全艇编制10名人员,主要负责近海短程高速突击任务。为了更好的减轻重量,剑鱼级艇体采用铝合金制造。

排水量:60.6吨;

艇长:22.95米(排水状态),24.56米(水翼状态);

艇宽:7.01米;

吃水深度:1.87米(排水状态),1.45米(水翼状态);

动力:劳斯莱斯15 M /560燃气轮机一台,功率3761KW(水翼状态使用);

Isotta-Fraschini ID38N6V柴油机一台,功率220KW(螺旋桨驱动);

航速:48-50节(水翼状态)、18节(排水状态);

续航能力:400海里(水翼状态下以45节计)、1050海里(排水状态);

武器配备:1门OTO Breda 76毫米62倍径快炮,2枚奥托马特反舰导弹;

雷达及火控:SMA SPQ 701导航雷达、AESNSPG-70火控雷达各一部。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剑鱼级的水翼设计采用了波音公司研制的深浸式水翼系統,三点式设计,前水翼负担全艇重量的30%,后水翼负担70%。排水状态(既使用螺旋桨驱动行驶)下行驶时,后水翼从艇侧向折起,艇首的水翼则向前折起。相较于半浸式水翼,深浸式水翼产生的浮力更加稳定,利于高速航行,由于整个船体都被水翼抬出水面,所以受风浪影响的情况也相对较小。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剑鱼级的水翼系统

不过相对于半浸式,深浸式水翼欠缺自稳性,其自身平衡严重依赖水翼上的稳定控制系统,因此技术难度比较高(船体越重或水翼长度越长,控制难度就越高、越容易翻覆),需要使用复杂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这款剑鱼级水翼艇,其水翼控制系统的造价占了全艇成本的三成左右。

剑鱼级的动力系统由一台柴油发动机和一台燃气涡轮发动机组成,水翼状态高速航行时,燃气涡轮驱动水喷射推进器(推进器输出功率约4250马力),最大航速48至50节,以水翼状态45节速率航行的续航能力大约400海里,转弯半径为200米。以排水状态低速航行时,使用螺旋桨推进器,航速为18节,续航能力可以达到1050海里左右。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水翼状态下航行的剑鱼级

剑鱼级的装备有SMA SPQ 701导航雷达、AESNSPG-70火控雷达各一部。虽然体积不大,但火力却很强大,舰首装备了一门OTO 76mm 62倍径快炮(也就只有这种设计紧凑的新型快炮能塞在这种60吨的小艇上),艇尾装有两座意大利自行开发的奥托马特(Otomat)反舰导弹发射器。

通常来说像剑鱼级这种50吨级快艇,由于体型小、自重轻,不容易吸收76mm快炮发射时产生的后坐力,然而对于全浸式水翼船来说,意大利人利用水翼的主动稳定控制系统来吸收76mm火炮的部分后坐力,让这艘小艇的火力更加“强悍”。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三艘剑鱼级水翼艇编队航行

剑鱼级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海上服役经验表明,剑鱼级的推进系统功率略显不足,原本意大利海军考虑为剑鱼级更换功率更强劲的Alison燃气涡轮发动机(输出4768KW),但由于这艘艇体积太小,可供改造的空间基本没有,这个计划后来就被放弃。

冷战时期意大利的“海军萌宠”,剑鱼级全浸式水翼导弹艇

60吨的排水量对于军用舰艇来说就好似“萌宠”一般

剑鱼级无法在复杂海况条件下进行稳定的操作(四级以上的海况就无法正常作业)。在高速航行时,复杂的海况会让船身产生剧烈的振动,常会使艇上的电子设备失去平衡,无法正常工作。因此,这款水翼艇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意大利沿海海域执行任务。美苏冷战结束后,剑鱼级始陆续退役。

外销日本

90年代初期,日本也引进了剑鱼级水翼导弹艇的设计。在芬康蒂耶里船厂的指导下,日本设计建造了自己的1号水翼导弹快艇,水翼设计与排水量都接近剑鱼级,只是在推进系统与武器方面采用日本自产的装备。经过测试后,日本打算订购18艘1号快艇,然而由于冷战的结束,苏联实力大减,加上此种水翼导弹快艇体积过小,在日本周边恶劣的海况下限制甚多,因此日本最终只订购了三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