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阳三乡光武庙,是东汉的皇家庙院,用的龙都是五爪的


洛阳市宜阳县三乡镇,有一个汉山,汉山之巅有一座光武庙。很有意思的是原来这里并不叫做汉山,因为建了光武庙后才叫的汉山。因为光武庙的光武指的就是东汉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

当年绿林、赤眉打王莽,打完王莽后就开始争江山了。最后刘秀亲率大军彻底打败赤眉军,收了樊崇。开启了东汉的光武中兴。而当年刘秀降赤眉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宜阳汉山脚下。

后来到了刘秀的儿子当了皇帝,也就是东汉明帝,为了彰表自己父亲的功绩,就在汉山之颠刘秀驻扎兵营的旧址修建了这个光武庙。所以别看庙小它可是地地道道的皇家庙院。

因光武帝建国仍然沿用“汉”的国号,故庙名曰“汉光武庙”,亦名“汉世祖庙”“刘秀庙”。其山也因此被冠以“汉山”,俗称“大庙坡”。由三乡通往光武庙的路径自然也就叫“庙道”了。

这个庙还真不太好找,第一次我在导航里搜“刘秀庙”,没有结果,后来搜了“光武庙”才显示位置。看来还是要抱着敬畏之心,使用“敬称”。

光武庙虽迭经新朝旧代,但仍岿然于汉山。现在的布局大体形成于元代,而建筑风格则为明清。

去的时候,门口的匾额也不见了,看样子是在大规模的进行整修。里面的很多大殿都幡然一新。但是我更喜欢老的东西。所以拍照的时候专门只拍了老的物件。

大殿之前有两座砖雕碑楼,我对碑文一向没有太多的耐心。但是对古建筑却情有独钟。这两座门楼造型优美。很有意思的是上方既雕刻有“卍字符”又雕刻有“太极图”。充分体现了在漫长的岁月里佛道混流。

其实也的确如此,在明清之际,光武庙一直从属于嵩山少林寺管理,其庙宇在多次的修缮中,是在少林和尚主导下进行,诸如乾隆三十八年吴增福在《重修汉光武庙碑铭并序》的落款:“主持少林寺西廊比丘僧海龙,沙门净府徒真乐、真禹、真宝,孙如随、如敬、如应、如祥、如广、如藏仝立。”等字样,由此揭示出了释道图案平衡原因了。这里虽然有违“和尚居寺,道士住庙”的规律,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和见证释道一家。


石碑上方的碑首,刻有二龙戏珠。

最难得的是光武庙内有四根盘龙柱,同样为明清时候的作品,现在成为了光武庙内的镇庙之宝。

这四根盘龙柱在“文革”之时,为了防止被破坏,当地村民将其就地掩埋,方才躲过了一劫。

在整修光武庙时,重新出土,原来的柱础已经不见踪影,配上了新的柱础立在现在的大殿之前,至于位置与原来有没有出入,已经无法证实了。

常言说“四爪为蟒,五爪为龙”,在古代五爪龙除了皇家还真不是随便用的。光武庙这四根望柱上的盘龙都是五爪,足见这做庙在古代的分量和地位。

大殿前还真散落有柱础石,我原以为是那四根望柱的原配之物,后来看了一下尺寸,对不上号,应该是原来某个殿的根基。

每个柱础石的下方都雕有一个兽头,五官清晰,自带表情包。

路边还散落着非常多的石碑,多是明清和民国时所立,可以窥探出当时光武庙的兴旺。

有意思的是还有一块地,专门放置石碑的碑首,一排过去,也甚是壮观。

碑首多以龙为题材,比如此单龙做腾空起飞状。

而更多的是双龙戏珠。

正中写最多的就是“皇清”,证明是大清朝留下来的。

而石碑之上也发现了散落的虎头瓦当,虎头憨态可掬。

再往后还有一间,砖雕小庙同样雕刻精美。

后院还一颗古树,挂满了祈福人的心愿。整体来说光武庙是一个有历史有遗存的地方,希望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