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對朝代統治有多可怕,古代王朝的衰敗多數和它有關

中國自古就是傳統農業國家,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極強。由於生產力的落後,地理環境受制於氣候,因此氣候變化直接影響古人的生產、生活。惡劣的氣候會導致生存環境的惡化,往往給自給自足的農業國家帶來災難性的影響,它成為各種戰爭的導火索。中國曆代王朝的更替,內因多數因為朋黨結亂、制度崩潰、貪逸荒政、帝王昏庸等,外因主要就是朝代末期的戰爭,因此朝代更替和氣候變化有一定的聯繫。

氣候變遷的依據

1970年前後,中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利用考古資料和歷史記載,對中國近5000年來的氣候進行分析,大致劃分出了4個溫暖期4個寒冷期

後期專家深入研究,根據物候時期(公元前1100年-1400年)、方誌時期(1400年-1900年)、儀器時期(1900年-至今),把氣候變化細化成10個階段:全新世早期寒冷、全新世中期暖溫、西周冷幹、春秋秋至西漢前期暖溼、西漢後期至北朝冷幹、隋和唐前中期暖潤、唐後期至北宋涼幹、金前期暖幹、金後期至元涼幹、明清冷幹。

氣候變遷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朝代統治有多可怕,古代王朝的衰敗多數和它有關

從先秦到清末,中國發生大小戰爭有12800餘次,其中大型戰爭就有3791次。我們發現戰爭的次數和溫度距平曲線的關係,低於溫度距平的戰爭數值明顯高於正常水平,兩者之間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

民以食為天”,古代中國是傳統農業國家,人民生活需求大部分依靠土地,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如公元1840~1890年(冷期)中國的農產品收穫量比公元1730~1770年(暖期)減少了10%~25%,主要因為冷期時植物生長期的增加、霜凍期的延長和頻繁的冷峰所致。中國長江流域種植的雙季稻可以看出,最開始盛行於唐朝(公元618~906年),一直延續到明朝(公元1368~1643年)15世紀後期。在公元1620-1720年間,明朝處於“小冰期”時期,天氣寒冷,雙季稻已不能栽培。在公元1720~1800年間溫度上升,雙季稻又遍佈長江中下游區。19世紀時期氣候變冷,清朝想推廣雙季稻栽培技術,由於氣候原因而失敗。

古代農業生產主要依賴於氣候條件,熱能輸出的減少必然會影響農產品的減少,農產品的減少會加大戰爭次數的增加;其次在暖期,國家人口大量增長,加劇了對生活用品的需求。到冷期農業的減產必然導致人口饑荒、稅收減少、國家力量的減弱。因此氣候變化是社會不穩定的主要原因,尤其在“

小冰期”期間,中國出現大面積饑荒,並造成民族大遷移。

氣候變化對朝代統治有多可怕,古代王朝的衰敗多數和它有關

在人口增長和資源的短缺情況下會增加戰爭的幾率,因此多數戰爭、農民起義都處於冷期爆發。元末、明末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自然災害和饑荒。但絕不是遇到冷期就會爆發戰爭,因為暖期時剩餘的積攢的農產品可以短時用於渡荒和維持國家力量,不會立刻導致社會的不穩定。

其次中國屬於典型的季風氣候區,氣候最大特點為溫暖與溼潤同期,寒冷與幹噪同期。氣候變冷會導致原有生存環境的惡化、植被帶的南移,直接影響北方和西北地區的遊牧民族生產方式變化和生活用品的減少,被迫使其向南部中原地區移動。一個種族的移動會產生骨牌效應,引發一批又一批的種族南移。歷史上在冷期發生的幾次遊牧民族南侵可以看出,南移對中原農業社會影響極大,加劇中原王朝衰敗和更替。


根據科學家竺可楨歸類,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公元1200年和1700年屬於各個氣候段極低值。將這四個冷期置入中國歷史上,可以發現這段時期正是王朝戰爭加劇和朝代更替的時間。

氣候變化對朝代統治有多可怕,古代王朝的衰敗多數和它有關

第一期:西周冷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

周孝王時期,《竹書紀年》記載,孝王七年冬“大雨雪,牛馬死,江漢俱動(凍)”。公元前903年和公元前897年漢水流域曾兩次結冰;公元前888年,周夷王七年“冬雨雹,大如磨”。如此惡劣天氣,歷史上罕見。

氣候變化對朝代統治有多可怕,古代王朝的衰敗多數和它有關

在整個周朝時期,除了早期西周剷除商朝舊部的戰爭外,還有多次和少數名族發生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在厲、宣、幽王100多年時間內,寒冷和乾燥讓遊牧區生存環境惡化,少數民族被迫南下,造成周朝時期戰爭頻繁發生,最終導致西周滅亡。

第二期:魏晉南北朝冷期(公元200年-600年)

《後漢書·五行志》多次記載氣候的變化:“靈帝光和六年冬,大寒,北海、東萊、琅邪井中冰厚尺餘;獻帝初平四年六月,寒風如冬時;元初四年六月戊辰,郡國三雨雹,大如杅杯及雞子,殺六畜。”

這段時期自然災害頻發,在從公元119年到217年百年間,發生數十次大瘟疫,導致東漢末期民不聊生、戰亂不斷。在公元156年,全國人口達到5007萬,經過黃巾起義和三國混戰,到公元208年赤壁大戰後的140萬,直到公元221年全國人口下降到90萬,損失了98.3%。《三國志》中記載:“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這是當時情況的真實寫照。


氣候變化對朝代統治有多可怕,古代王朝的衰敗多數和它有關

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的氣候惡化、各種氣候災難頻發造成各種勢力的出現,在三國鼎立45年內,發生戰爭71次;西晉統一之後,爆發“八王之亂”,戰亂又持續了16年之久,由於戰亂漢族為主的農民大量南逃。同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羌等遊牧民族相繼進入寧夏河套地區,在這近4個世紀時間裡(公元220-580年),少數民族在南遷中與中原政權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前後共發生595次,年均1.65次。

第三次:從唐末到南宋冷期

這段時期雖然氣溫較高,但氣溫屬於下降趨勢。在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黃河中下游飽受旱災之苦,夏季麥收一半,秋季顆粒不收。百姓皆以野菜、樹皮果腹,造成民怨極大。這時王仙芝就聚集了幾千人,自稱“天補平均大將軍”,在長垣(今河南東北)起義。875年,黃巢和子侄8人,在家鄉也立即拉起一支隊伍積極響應,最終造成了歷史上的“黃巢起義”,隨後唐朝滅亡。

進入半個多世紀的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此時軍閥混戰、政權更迭頻繁,年均戰爭次數達到了1.404次。之後契丹和女真族崛起並揮師南下,佔據中原,使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致使戰事連連。


氣候變化對朝代統治有多可怕,古代王朝的衰敗多數和它有關

蒙古軍隊佔領中原

在宋朝時期,出現了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分庭抗爭的局面。在兩宋期間(公元960-1280年)共發生大小戰爭551次,年均戰爭數達到1.72次,遠遠高於歷史平均作戰次數。

第四期:明清冷期(1300年-1890年)

第四次寒冷期從公元1300年開始,分為3個寒冷階段:1470-1520年(503年),1620-1720年(100年),1840-1890年(50年),最冷時期大致在1640-1700年間。

元朝統治期間,連年發生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光有民族矛盾,還有惡劣的氣候再加上元朝統治者的暴政,最終以朱元璋為首的起義軍成功建立明王朝而結束。雖然元朝是在暖期滅亡的,是因為各路農民起義軍之間的內耗,使元朝統治得以維持一段時間,堅持到暖期才滅亡。

氣候變化對朝代統治有多可怕,古代王朝的衰敗多數和它有關

明朝時期“小冰期”

1640-1700年是這次寒冷期中最冷的時期,萬曆四十三年,山東大旱;萬曆四十六年,廣東大雪;泰昌元年,淮北大飢;天啟四年,廣州民變;天啟五年,延安大風雪;天啟六年,蘇錫常風災水災……

作為明朝全國糧食生產中心的江浙地區,在明朝末期也遭受嚴重水旱。這段時間災難不僅強度高,而且範圍廣,加上這一時期發生了李自成起義、清朝入關,進駐中原,給明朝帶來致命的打擊。被《明史》評為“慨然有為”的崇禎皇帝,死時高呼“天亡我也!"造成明朝滅亡的原因主要因為氣候惡化、農民起義,造成內憂外患,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氣候變化對朝代統治有多可怕,古代王朝的衰敗多數和它有關

清朝時期,天氣災難

《清史稿·志十五·災異一》記載:“咸豐八年七月,大通大雪厚二尺,壓折樹枝,穀皆凍,秕不收;光緒二年五月,遂昌奇寒,人皆重棉。”

此時清朝正值“明清小冰期”,快要成熟的穀物也被活活凍死,顆粒無收;讓時值初夏的浙江遂昌縣天氣突變,出奇的寒冷。

1840-1890年,清朝內憂外患。國內起義不斷,義和團、太平天國等相繼爆發。尤其太平天國最鼎盛時,佔據清朝半壁江山,雖然起義最終失敗,也給清朝沉重的打擊。


我們可以看出,歷史上相對的暖期社會趨於穩定,容易產生盛世;反之在冷期,戰爭次數隨之增多。中國歷史上王朝興衰和更替原因主要集中在2個方面:一是國家內部矛盾阻礙生產力發展導致的社會運動;二是外族的入侵。

氣候變化會影響朝代內部動亂和朝代的更替,如唐朝中期氣候逐漸進入冷期,遊牧民族出身的安祿山起兵叛亂髮動了“安史之亂

”,是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重要原因;唐末氣候出現乾旱,王仙芝、黃巢發動農民起義,經過十幾年的戰爭才被平息,也致使唐朝覆滅;宋朝年間的“靖康之難”和“永嘉之難”;明朝的滅亡。

冷期來臨,氣溫下降,北方遊牧民族的生產、生活就會受到影響。生活物資的短缺,促使南下奪取生存空間。歷史上的漢末、唐末、魏晉南北朝、兩宋、明末等時期屬於乾冷期,往往這時少數民族活動最為頻繁,南下遷移次數增多。出現了“五胡亂華”;金朝攻破遼國、滅亡北宋;清朝主中原等事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