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死後,遺產只有藏書,江冬秀抱怨: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提到胡適,人們想起“文學家”、“懼內”、“北大校長”等標籤,然而少有人知,他也是一位“慈善家”。

成親前,胡適自掏腰包接濟友人;成親後,江冬秀也加入“慈善”的行列。臨終之時,家產豐厚的胡適,只剩下一堆藏書,就連江冬秀都忍不住哭泣,說他“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一、自掏腰包,替北大“買人”

胡適的“慈善”,學生時代已經開始。

那時候的胡適,接濟朋友同學,全靠母親給的生活費。父親去世早,胡適與母親相依為命,家中積蓄盡數成了胡適的教育資金。

而這一筆不菲的教育資金,一部分花在了胡適身上,一部分花在了“慈善”身上。

胡適死後,遺產只有藏書,江冬秀抱怨: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胡適接濟友人,不求回報,有時候還借他人名義。

梁秋實在美國留學期間,資金不足,半工半讀也沒能交上學費。於是,他一封電報拍給了“慈善家”胡適——

“能否由尊兄作保他人借貸1000美元,待我學成歸國償還。”

不久之後,胡適匯去1000元,並附上一句:“這錢是買人的! ”他告訴林語堂,這筆錢是北京大學給的“預支款”,將來要用工作來還。

林語堂看到這句話,心中有些不快,原來胡適的樂善好施,也是有條件的。不過,這筆錢畢竟解決了林語堂的求學問題,儘管心中不舒服,他也不得不接受。

胡適死後,遺產只有藏書,江冬秀抱怨: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幾年之後,林語堂從美國畢業,前往德國攻讀博士學位,再次求助胡適,希望能繼續向北大“預支”1000元。

幾天之後,1000元匯款到賬。

博士畢業之後,林語堂謝絕一切高薪工作,不情不願回到北京,準備“還債”。誰料蔣夢麟告訴他,北大從未有“預支工資”的例子,那2000元與北大無關。

這時候,林語堂才得知,2000元盡數來自胡適的私人腰包。

胡適死後,遺產只有藏書,江冬秀抱怨: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二、胡適資助,江冬秀給錢

結婚之前,胡適做慈善,只要自己點頭就行。但結婚之後,家中財物盡數交給了江冬秀,要想繼續慈善事業,他必須說服江冬秀。

江冬秀雖出身農家,但並非蠻不講理之人。胡適接濟好友,她並不反對,但每每為了資助友人,鬧得家中開支緊張,江冬秀自然不滿。

胡適死後,遺產只有藏書,江冬秀抱怨: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胡適出身殷實之家,還有很高的稿費與講學收入,夫妻倆也沒有不良愛好,本應是富裕的日子,但在胡適的“樂善好施”之下,三餐連吃肉都要好生計劃一番。

於是,江冬秀埋怨胡適:“你今天資助張三,明天資助李四,再這樣幫助下去,我們也要人家資助了。”

誰料胡適告訴她,雖然自己資助他人不求資金回報,但卻有能有高紅利的“利息”——

“我知道我借出去的錢,總是‘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

胡適借錢,不在乎金錢,只關乎人情。

江冬秀一聽,當即表示,以後這資助事業,我們夫妻一體。自此之後,胡適的每一筆資助資金,都經由江冬秀的手給出。雖是給錢,夫婦倆卻十分快樂。

胡適死後,遺產只有藏書,江冬秀抱怨: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三、年薪幾千,遺產只有書

胡適資助,不僅不求回報,有時候更是“強迫”他人接受。

國學大師陳寅恪右眼失明,幾番治療未果,家中積蓄也花的所剩無幾。胡適知道後,當即去銀行辦理1000美金的匯票,託人帶給陳寅恪。

1947年,胡適出任北大校長,陳寅恪家中無煤炭生火,他又給送去了2000元。陳寅恪百般拒絕之下,胡適搬走了一車書,戲言:當做抵債。

胡適死後,遺產只有藏書,江冬秀抱怨: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然而,如此古道熱腸的胡適,也會被命運無情捉弄。1949年,他深感家國動盪,坐船前往美國,一為避難,二為隱居。

此時的胡適已經58歲,在普林斯頓大學做了圖書館長,年薪五千二百元,看似風光,實則不過是個資料管理員。

這時候的胡適,經濟壓力與精神壓力都極大。從前樂善好施,不曾給家中留些積蓄,而如今一家五口人分居四地,處處都需花錢。

胡適死後,遺產只有藏書,江冬秀抱怨: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看見曾經意氣風發的丈夫,如今如此落寞,心直口快的江冬秀不由得來了一句:“一生裝得像個慈善家。”

她心疼丈夫,四處做慈善,而今自己落寞卻無人資助。

好在,這樣的日子並不長,幾年之後,胡適又恢復了往日榮光。只不過,這一次,他不再是意氣風發的少年,而是慈祥的老者。

1962年,胡適去世,江冬秀整理他的遺產,唯有那數不盡的藏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