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这首词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句句发人深思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的《岳阳楼记》堪称千古名作,其中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

《渔家傲》,“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开豪放之先河,对后来的豪放词影响深远。

还有《苏幕遮》,“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说出了多少人的心声。

虽然他存世的作品并不多,但是都十分经典。

范仲淹的这首词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句句发人深思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首范仲淹很冷门的词,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句句发人深思。

这首词名为《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全文如下: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剔银灯”是个很少见的词牌名,传闻得名于冯延巳的

“挑银灯,扃珠户,绣被微寒值秋雨”,以柳永的《剔银灯·仙吕调》为正体。

后来沈邈、杜安世都曾以此题填词,但无论是柳永这个婉约派的顶级词人还是沈邈、杜安世这些末流词人,所作的《剔银灯》都不如范仲淹这首来得深沉蕴藉,发人深省。

而从标题来看,范仲淹这首词是写给当时文坛的另一大咖欧阳修的,而且从“分题”二字不难看出,当时欧阳修也写了一首词,可惜的是没有流传下来。

范仲淹的这首词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句句发人深思

很多人奇怪的是,范仲淹为什么会向欧阳修倾吐衷肠呢?

其实这源于两人在政治上的共鸣。

范仲淹曾经因为权相吕夷简的排挤,而被贬出京师。

当时很多人都和他断绝往来,可是欧阳修却挺身而出,写下一篇《与高司谏书》,为范仲淹抱不平。

而欧阳修也因为这篇文章被贬夷陵。

公元1043年,范仲淹被调回京城,主持“庆历新政”,而对于这次改革,欧阳修也是支持的,著名的《朋党论》便是写于此时。

从这些历史记载来看,欧阳修和范仲淹在政治上也算是志同道合了。

可惜的是后来“庆历新政”失败,范仲淹再次离开京城,而欧阳修因为上书求情,也被牵连。

在离开京城的最后一场宴席上,范仲淹写下了这一首词,感慨人生的艰难,

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人。

范仲淹的这首词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句句发人深思

词的上半阙引用曹操刘备孙权的例子和刘伶形成对比,有一种深深的无奈感。

前五句说的是曹刘孙三人的典故。

他想起昨夜看的《三国志·蜀志》,不禁感慨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个霸主,机关算尽,最后不是三分天下。

无论哪个人,至死也没完成一统天下的宏愿,想想也是可笑。

最后一统中原的既不是蜀国,也不是吴国,而是在魏国权倾朝野的司马氏,所谓的“为他人作嫁衣裳”大概便是如此了。

接着的三句,词人又举了刘伶的例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似随意的调侃,实际包含心酸。

他仔细一想,与其像曹刘孙三人费尽心力,徒劳无功,倒不如像刘伶一样一醉解千愁。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追求的是老庄的“清静无为”,和儒家的“学而优则仕”显然是不同的。

范仲淹也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追求的本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连番的打击,让他对仕途一道失去了信心。

他贬低曹操三人,其实是对功名仕途的一种看淡。

范仲淹的这首词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句句发人深思

接着的下半阙,将人生分为三个阶段,进一步抒发他的人生感慨,句句发人深思。

在他看来,人生就是三个阶段,懵懂无知的少年,憔悴无力的老年,只有中间那一段是年轻时间。

怎能忍心在这样短暂的年轻里,一味地追求功名利禄呢?

即使官居一品,腰缠万贯,也无法回避白发苍苍的老年生活。

既然这样,还不如活在当下,及时行乐,这就是范仲淹历经艰难后,想要告诉世人的哲理,年少读不懂,读懂已是中年人。

范仲淹的这首词你可以不会背,但至少要读一遍,句句发人深思

有人说这是颓废,但我觉的更多的是一种放下。

“淡泊名利”说来容易,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而范仲淹也是在历经磨难之后才看透,

可是多少人终其一生也看不透。

多少人汲汲于功名利禄,却忘记了初心,到头来却发现一切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

人生短短几十年,何必为难自己?

及时行乐,不留遗憾,方不负这春花秋月的脉脉深情。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