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樂衚衕與臭皮大院的記憶丨衚衕長春


天樂衚衕與臭皮大院的記憶丨衚衕長春


這是一條多次變更衚衕名稱的長春老胡同,我們先看看志書的記載吧。

《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記載,天樂衚衕曾用名湧聚衚衕,起止點為東三道街至東二道街,衚衕長370米,寬6米。

查找《長春縣誌》上的湧聚衚衕,是這樣記載的“湧聚衚衕,昔為萬德棧衚衕,南通二道街,北達三道街,與福來店衚衕斜對。”

查《長春古今政區》在“民國時期長春縣的衚衕”一節中的城內衚衕項下有湧聚衚衕。


天樂衚衕與臭皮大院的記憶丨衚衕長春


《長春古今政區》淪陷時期偽都“新京”特別市各警區內轄街路(1932年資料)中,在四道街警區內有天樂衚衕。淪陷時期“新京”各區內轄街路衚衕(1937年資料)中長春區內有天樂衚衕。兩相對比知道從1932年起這條衚衕的名稱從湧聚衚衕變作了天樂衚衕。

查1911年長春府手繪地圖,在南大街以東,東二道街與東三道街之間,南接扇子面衚衕的一條衚衕叫做萬德棧衚衕,在萬德棧衚衕北部岔口向東另有一條小衚衕叫廣德棧衚衕通向東三道街。這幅地圖上,天樂衚衕有萬德棧衚衕和廣德棧衚衕兩個名稱。


天樂衚衕與臭皮大院的記憶丨衚衕長春

【1911年長春府手繪地圖--天樂衚衕當時叫做萬德棧衚衕】


“萬德棧” “廣德棧”以及“湧聚”都是當時較大的商號,由於長春是在蒙地借地設治,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當時的城牆等並無市政資金投入,全賴商號出自興建。以商號名命名的衚衕,可以說是這家商號有所付出。商號不在了,衚衕名稱還在,這就是衚衕記錄歷史的表現。這也是長春早期的一大特色在老胡同名稱上留下的印記。

1939年的“新京”市街地圖中,天樂衚衕靠近東三道街一段名為天樂衚衕,靠近東二道街部分衚衕名為天樂南胡同。天樂衚衕北頭隔東三道街與天利衚衕相對;天樂衚衕南頭隔東二道街和扇子面衚衕相對。而天樂衚衕北部岔口通向東三道街部分,圖上沒有顯現。


天樂衚衕與臭皮大院的記憶丨衚衕長春

【1939年“新京”市街地圖--天樂衚衕】


1988年長春市南關區街路圖上,天樂衚衕在大馬路以東,宿家衚衕以西,東三道街與東二道街之間。衚衕北端有兩個出口,一直一曲,均開在東三道街上。“Y”字形的衚衕均是天樂衚衕。


天樂衚衕與臭皮大院的記憶丨衚衕長春

【1988年長春市南關區街路圖--天樂衚衕】


2000年前後,隨著亞泰大街的建設,長春舊城的城市改造同步展開,天樂衚衕隨之消失後,有天樂路出現。

歷史上,在天樂衚衕東側,靠近東三道街和宿家衚衕,曾經坐落著一個大院,老百姓都叫它“臭皮大院”。臭皮大院是老百姓對皮匠鋪集中地的稱呼。因為清末至民國時候皮革加工技術落後,設備簡陋,多為手工操作,熟制皮革的大缸裡常年浸泡著加工中的皮子,散發著難聞的臭味,故名臭皮大院。


天樂衚衕與臭皮大院的記憶丨衚衕長春


《長春縣誌》記載,長春在鐵路未通之前,人們多從事農業,少數手工業。皮革加工屬於手工業,縣誌記載當時長春有皮件鋪44家,輸出獸皮3000張,無更詳盡記載。

陳學奎老師在《百年大馬路》一書中講到,臭皮大院是一座很有名的大院,大院裡住著幾十戶關里人,其中還分散居住著五六戶河北肅寧開皮匠鋪的。每家皮匠鋪都是一個獨立的院套,多數人家的皮匠鋪棚子裡都擺著六七口熟皮子用的大缸以及刮割皮毛的木案子。也有的皮匠鋪把大缸露天放在大院中間,基本都是作坊連著住宅,吃住勞作都在皮匠鋪院內,工人和東家基本上都是鄉里鄉親的熟人。那時候,熟制皮革工藝落後,勞動強度大,工人健康狀況不佳,所以產量也不高,質量也不穩定。有名的皮鋪有“呂緣祥”和“裕興園”。解放後的1952年,臭皮大院的皮鋪一起組成長春第一皮革合作社。1956年又和其他輕工企業一起組成八里鋪長春皮革廠。正是從臭皮大院走出的一批老皮匠,憑著特有的智慧和能力生產出輕工業部的名牌產品“大力”牌黃牛正面革。


天樂衚衕與臭皮大院的記憶丨衚衕長春


筆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曾經跟著師傅從天樂衚衕臭皮大院附近走過,聽師傅講述這個大院的故事,只是並沒有聞到熟皮子的臭味。因為這裡早已沒有了皮革作坊,所有房子都是用來居住的了。印象深刻的是衚衕並不筆直並且衚衕是土路,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大院以及衚衕兩側大都是平房,冬季裡以及飯口時間,家家戶戶房頂的煙囪裡都冒著煙。

這一切在2000年左右發生了徹底改變,老胡同,老房子全部在修築亞泰大街中消失了。天樂衚衕裡的人們隨後都住上了標準住房,家家戶戶沒有了煙囪,走路再也沒有了泥和土,但衚衕裡的往事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形成了長春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天樂衚衕與臭皮大院的記憶丨衚衕長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