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道光皇帝,让恭亲王继位,不是咸丰。大清会变得更强吗?

舍我其谁小哥


如果道光皇帝不让咸丰继承大统,而是让恭亲王继位,大清王朝也未必会变得更强。


一、这是由他们当时的社会制度决定的

明朝中后期,在江南一些地区,如苏州,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雇佣与被雇佣的生产关系。

可是,清朝入关以后,政府不仅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发展,似乎还无视这些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仍是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社会制度仍然是封建制度,采取的仍然是重农抑商政策。

二、洋务运动,并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目的,最后还是失败了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当时的清政府惊醒了,再不向西方国家学习,自己就会被动挨打。

于是,在慈禧太后的支持下,中央以恭亲王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曾国藩举办了轮船招商局,李鸿章经营了北洋舰队,左宗棠成立了福州船政局等。但是经过甲午海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国家并没有强大,反而败给了日本。

不从根本上去改变,穿新靴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是行不通的。参与其中的恭亲王,只看到表面现象,没有看到问题的实质,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三、大清王朝的气数已尽,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够改变的

清朝这架古老的破车,已经运行二百多年了,其内脏功能已经慢慢衰竭。官僚地主沉溺于鸦片,不能自拔,官场上,人浮于事,贪污腐败成风。

军队战斗力不强。当年叱咤风云的八旗兵,已经不见踪迹。打起仗来,官比兵跑得还快。比如甲午战争时,叶志超一天就狂奔三百里,逃回了国内。

换做恭亲王做皇帝,他愿意像日本那样进行彻底的革新吗?彻底废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制度,废除科举制,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据当时的情况看,他也不会。
所以说,即使道光帝让恭亲王继位,清朝未必就会强大,至多会延缓一下清朝的寿命。


飞雪迎春666


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驾崩于圆明园慎德堂,而接替他位置的便是他的第四子爱新觉罗·奕詝。

  恭亲王即为道光皇帝的第六子爱新觉罗·奕訢,乃系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詝的异母弟弟。在选择皇四子奕詝还是皇六子奕訢为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道光皇帝一度非常犹豫,但奕訢的精明能干和工于骑射到底没拼过嫡子身份、以“孝”夺嫡的皇四子奕詝。

  道光二十六年,道光皇帝正式将皇四子奕詝的名字秘密写入传位诏书。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驾崩,皇四子奕詝登基为帝,是为咸丰皇帝。

  而咸丰在位并没有什么大的功绩可言,只能算是守成之主,关键是他还守不住,在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时,他便携皇室宗眷逃到了热河的避暑山庄。

  而他所宠幸的女子慈禧,更是成为了后来加速清朝灭亡的刽子手。

  那么不禁有人在想,假如当初,道光没有传位于咸丰,而是传位于恭亲王,那么清朝的命运又将变得如何呢?

image.png

  我想,如果当初道光真的把位置给了恭亲王,那么清朝的命运即使不是能起死回生,那也不至于会败亡得那么快吧。

  恭亲王本名爱新觉罗·奕訢,是道光的第六子,咸丰的亲兄弟。是清末的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可以说他的能力比起咸丰,真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相比于英法联军攻打北京,咸丰携眷逃跑的做法,奕訢可是拿出了自己皇室宗亲的担当。

  他临危受命,毅然决然地担任起议和大臣,分别和英国,法国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与《中法北京条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列强与清廷的矛盾,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

  大多数人看来,签订这些不平等条约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于是屈辱,可是别忘了,当时连敢去签订条约的人都没有,咸丰帝早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只有他挑起了这个担子。

  另外,还记得那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吗?恭亲王就是支持洋务运动为数不多的当权派之一。

  他支持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封建的王朝里搞近代化工业,兴办了大量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而中国的近代史也由此起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清朝这个行将朽木的老病人,出现了一次回光返照,也就是“同治中兴”。

  恭亲王当臣子,权利有限的情况下,凭借聪明才智尚且让清朝出现了短暂的回光,那么要是当年道光真的传位与他,那么清朝的命运无疑会有一定的改变。

  退一步讲,至少清朝皇位的传递不会像咸丰皇帝一脉出现断绝的情况。

  清朝自咸丰皇帝便开始出现皇嗣严重减少的情况,咸丰皇帝生育两位皇子,其中皇次子不幸早夭;同治皇帝更是没有生育任何皇嗣,只得从皇室近支宗亲中选择皇位继承人;光绪皇帝和宣统皇帝也没有生育皇嗣。晚清时期皇嗣的减少乃至消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image.png

  如果奕訢继承皇位,做起码在皇位传承上不会像咸丰皇帝一脉出现“兄终弟及”、“近支承继”的皇位传承办法。奕訢共有四个儿子,虽然第三子和第四子早夭,但长子和次子都健康的活到了成年。而且,在奕訢去世之前,已经有两个孙子降生,最起码向下再传两代没有问题。

  奕訢共有4个孙子,而且都是健康的活到了成年,甚至还出现了69岁才去世的长寿记录。

  甚至于,一旦当年真是恭亲王登基为帝,那么也就不会有慈禧什么事了。

  后期大清走向下坡路,“后权”和“帝权”的相对立,慈禧独揽大权各种“作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时短命的咸丰帝造成的,如果咸丰帝不早逝,后党也不会崛起,也不会在后来一直影响和把持着清国的政权,搅得大清停滞不前。

  毫不夸张的说,清朝之所以会败亡得那么快,其实慈禧是要负有一定责任的。慈禧当上太后后便独揽大权,而清朝在她的顽固“统治”下,更是日益腐朽。

  还记得那场百日维新吗?

  光绪帝年轻,有志向,他深知中国非改革不可,于是满怀期待地同康有为等人讨论变法新政,可是终究不能为手握大权的慈禧所容,最后只能以皇帝被囚,戊戌六君子被杀收场。所以百日维新是被慈禧扼杀在摇篮里的。

  试想一下,如果当年道光帝把皇位传给恭亲王,而不是咸丰。那么身为咸丰妃嫔,恭亲王嫂子的慈禧也就没有机会以太后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独揽大权了。

  那她也就没有机会以她顽固的势力来阻止新政变法。

  那么,可想而知,清朝的命运会有很大的改变,即使不能再现强大,也可以多存活几年。

  当然,这仅仅是个人畅想而已。

  他恭亲王在牛,也只是一个人,即使他能做“明治天皇”那样的人物,也没有倒幕派这样的势力区帮助其改造这个国家。满清晚期遭遇的是三千年未见之变局,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力挽狂澜的,倘若恭亲王有足够的铁血手腕手握实权铁血改革,那可能还会使得清朝统治再苟延残喘一段时间,但终究还是会走到末路,殊途同归。

  没错,洋务派、维新派,这些人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动摇不了满清贵族的地位。想要改造或者说拯救那个病入膏肓的中国,唯有破后而立。恭亲王作为皇族,自然不可能革自己的命。

  而且咸丰驾崩后,除了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以外,大清朝的朝政,特别是日常事务,事实上就是控制在恭亲王手中,恭亲王已经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才华。恭亲王固然与一众晚清名臣一起打造出所谓的“同治中兴”,但终究在甲午战争中被雨打风吹去。

  也就是说,恭亲王如果做皇帝,我相信他应该仍然可以打造出一次属于他自己年号的中兴,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Zhang说历史


恭亲王的能力确实比咸丰皇帝要强不少!

近代历史学家曾经推算,恭王的 待人接物 处理国事的能力 几乎可以跟乾隆皇帝相比!而楼主所说的洋务运动 提拔能臣更是体现了这点!

咸丰皇帝属于标准的有德而无才!若天下太平他完全可以称的上是一代明君,只可惜继位以后正是大清的多事之秋,太平天国 刑法入侵 搞得咸丰皇帝焦头烂额 无从下手!

当然 无论谁当皇帝 大清灭亡的命运已经无法阻止! 但洋务运动的兴起 新式思想的灌入 , 至少可以让大清有能力选择自己 帝制皇权的终结道路!


费率特


大家好!我是探秘追踪。

虽然历史没有假如,但是如果让恭亲王奕䜣继位而不是咸丰,大清是有机会强大的。

我来和大家分析下这个问题。

首先,恭亲王奕䜣是满清统治者当中少有的开明人士。他是第一个主张并实施与西方各国平等处理外交事务的统治者。1860年,他提出要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中国外交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起点。之前的满清统治者一直以“天朝上国”自称,蔑视外国为蛮夷。虽然经历了俩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但这种根深地固的思想依然没有改变。所以一直没有一个正确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机构,也没有创造出和谐的外交环境。所以说是恭亲王奕䜣是大清外交工作的开创者。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奕訢临危受命,担任议和大臣。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虽然被后世认为丧权辱国,但是相比一个弃国而逃的逃跑皇帝还是更有责任感。也是他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清王朝的命运。

第二,他是洋务运动真正推动者和领导者。他在与洋人的交往中认识到,大清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学习洋人。所以他主张学习外国科技以加强中国军事实力。正是他的努力才有了李鸿章、张之洞等洋务派的兴起和以兴办“军事工业为重点,兴办民办工业,近代工业,兴办新式学校,派出留学生等”洋务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虽然被后人认为是失败的,但是为当时的清王朝赢来难得的“同治中兴”,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国库税银从清中期的七八千两,到清末已经发展到近三亿两。

第三,他是第一个大胆启用汉族军事人才的统治者。为了求强求富,增强镇压太平天国和抵御外侮的能力,他提出重用曾国藩,与列强极力维持和局,借师助剿,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正式在他的努力下,才出现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中兴四臣”。试想,如果不是这“中兴四臣”清王朝能坚持到什么时候。

慈禧太后面对恭亲王的治国才能内心是复杂的。所以对奕䜣既重用又打击。他几起几落。致使他的治国之策不能得到有效贯彻。他曾因为反对同治重修圆明园而被革职。

不得不说恭亲王是满清贵族后期统治中出类拔萃的人才。他从清王朝与洋人的交往和斗争中清晰地看到大清王朝可能的未来和自身的弱点,并努力寻求变革。他有丰富的治国理政和外交经验,在他的整个政治生涯中,一直左右和影响着大清的政治和外交政策。

清王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是亡于腐朽的封建制度。但是如果是恭亲王奕䜣继位,至少可能会挽救国家很多的不幸。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他一定不会拿着海军军费来修园子。那么甲午海战的历史也许可以重写。如果是他也不会同时于11国宣战,招致“九七国耻”。





探秘追踪


哈哈,改变不了大清灭亡的命运。

咸丰帝英年早逝,儿子同治帝没有子嗣。

恭亲王虽然是比较英明,但是恭亲王与咸丰帝一样,都是子嗣稀少,而且属于教育。长子载澄纯粹就是纨绔子弟,把堂兄同治帝给带坏了;次子载滢,后来更是犯罪了;还有两个儿子很早就夭折了,大清一样后继无人。


伊洛河畔看春秋


会强些。

因为咸丰帝确實很无能,无魄力,无胆识,无眼光,是大清皇帝中最无存在感的皇帝。

恭亲王的胆识和执政能力都比咸丰强!但大清病入膏肓,内忧外患,也好不到那里去!


狐羊树


可能会改变命运


陈秦朗


封建王朝没有能者上的道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用户1991731468805


如果道光皇帝传位于恭亲王,不是咸丰,大清肯定会变得更强。


小龙女5505


不一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