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閒田”養牲畜,群牛膘肥體壯,白天無人看管


在皖西南山區,不少村民祖祖輩輩以種田為生,每年秋收過後,第二年春耕之前,在此期間,大量稻田進入閒置狀態,村民們稱這段時間的稻田為“閒田”,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讓“閒田”變得不閒,合理利用起來增加收入呢?多年來,一些村民在探索這個問題,有一個村的村民在這方面動了一番腦筋,想出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路子。圖為2020年3月5日,三五成群的牛兒在田裡悠閒地吃著草。

千百年前,後河村大山裡本無稻田,村民將荒山開墾出來,並砌上一條條石壩,修水渠,把水源引進來,建成一個個雖然大小不一但很平整的水田。千百年來,這些田地解決了無數人口糧問題,時至今日,村民們看到閒置期的稻田,覺得造成資源浪費。於是想合理利用謀發展、促進增收。圖為山邊閒置期的稻田。

從秋收過後到第二年春耕前,有將近半年的時間,村民們想到在田裡種植蔬菜等農作物,但由於山裡氣候及銷路等問題只得作罷,後來,有的村民想到了養殖業。秋收過後,稻田內會長出再生稻,這些再生稻可以養殖雞、鴨、鵝等家禽,不過,為便於管理,最後,村民選擇養殖牛、羊等牲畜。


幾年前,村民開始在“閒田”養殖牲畜,將牛、羊等放養在田裡,節約了養殖成本,牲畜糞拉到田中又成為有機肥,被農作物吸收,減少了化肥的涉入,既生態,種植稻穀的成本又降低了,一舉多得。圖為稻田邊建造的羊圈。

在“閒田”裡養牲畜,再生稻吃完了怎麼辦?這個時候田裡已經長出了青草,又夠牲畜吃上一段時間,秋收後,村民們把稻草收集堆成一堆堆,用來喂牛,還解決了秸稈處理的難題。圖為三五成群的牛兒在田裡悠閒地吃著草,沒有人看管。

不過,有的村民在稻田閒置期還在田裡撒一些草籽,等草長出後,以草養畜,成片稻田在閒置期的數個月裡成了放牧場,眼下,即將進入春耕時期,田裡的草兒大都被牛啃光。 圖為村民將牛棚建造在山邊。

因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村民在層層疊疊的稻田裡養殖牲畜,管理也比較輕鬆,一條條石壩成了天然的“圍欄”,牛放在田裡,白天基本不用人來看管,不用擔心走丟。圖為稻田漫延到大山的腳下。

村民在稻田的出口處用竹子做起圍欄,所有的牛全部“關”在田裡,眼下,成片的“閒田”成了名副其實的放牧場。

也許會有人問,村民發展養殖業,在“閒田”裡養牛、羊,到了春耕過後,田裡栽種了水稻,牲畜吃什麼?“這個不用擔心,過了閒置期,野外的草兒都長出來了,根本不愁牲畜沒食物吃。”村民介紹說,他們在“閒田”養牲畜,最大的優勢就是不用看管,節省出不少人工幹其它活兒。

村民們在“閒田”養牲畜,生長速度較快,牛兒膘肥體壯,談起“閒田”養牲畜的好處,村民表示,用再生稻、草來養畜,形成了一種特色生態養殖模式,不但可以節省養殖成本,而且把有限的耕地合理利用,創造出更大效益增加了收入,此舉對土壤質量和農作物的生長亦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在“閒田”裡養牲畜,雖然一舉多得,但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因地制宜,不可盲從。圖為梯田入口處的石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