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宣仁廟俗稱風神廟。位於東城北池子大街2號、4號,清雍正六年(1728年),皇帝頒旨,命欽天監大臣勘測吉地,在皇宮的東側建設一座風神廟,正名叫宣仁廟,供奉風神,祈求神靈保佑,使國家和皇宮免遭風災。另有史料記載,宣仁廟前殿供奉風伯之神,後殿供奉八風之神。同年,雍正皇帝欽定風神封號“應時顯佑風伯之神”,欽定廟名“宣仁廟”。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其規制仿中南海時應宮(祀雨神),賜號“應時顯佑”,廟曰“宣仁”。廟內有雍正皇帝御書“協和昭泰”匾額,獻殿祀風伯,寢殿祀八風神。風伯系司風之神,風神廟之意在於祈求神靈保佑,不使國家遭受風災。它與位於其南、並排而坐的凝和廟(俗稱雲神廟),與位於紫禁城西側、北長街大街路西的昭顯廟(俗稱雷神廟),與位於中南海紫光閣北面的時應宮(現已無存,宮內供奉龍神),合併為清代皇城祈雨廟。

據乾隆《京城全圖》所繪和現場實際調查:該廟四周為廟牆,南端東西兩側各有一座牌樓(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無考),院內南為影壁,北為廟門,入廟門,東西為鐘樓和鼓樓,北為獻殿,該殿兩側有內牆,並向北至後寢殿。內牆南部東西各開一隨牆門,可進入內牆兩側外的細長跨院,院內各有寮房九間。過獻殿北部即為享殿和寢殿及東西朵殿。

現狀是廟街門為大型隨牆門,坐東朝西,是後來改建。院內殿宇均坐北朝南。廟門前有一字形琉璃磚大影壁,綠琉璃瓦頂大脊,下有石須彌座,金邊寶相花心,仍保存原狀。廟門三間,歇山頂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中為石券,門上懸“敕建宣仁廟”石額,兩側開石券窗,簷下三踩單下昂斗栱,旋子彩畫。廟門東西兩側有琉璃八字牆。鐘鼓樓出腰簷,屋頂為歇山式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一層闢石券門,簷下三踩單下昂斗栱;上層用障日板開雲形窗,簷下一斗二升出螞蚱頭。獻殿三間,面闊10米,進深6.2米,屋頂為歇山頂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殿內梁及大額枋繪旋子彩畫。上述建築均進行了修繕。內牆已無,兩側寮房已改建。享殿三間,面闊I4.4米,進深11.8米,歇山頂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頂,簷下五踩雙下昂斗栱,旋子彩畫。殿前石級中為御路,漢白玉石上雕龍紋。殿內為井口盤龍天花,大梁繪和璽彩畫。寢殿五間,歇山頂大脊,黃琉璃瓦綠剪邊頂,三踩單下昂斗栱,旋子彩畫。寢殿兩側有三開間的朵殿,硬山灰筒瓦,五檁捲棚帶前廊。西朵殿已改建,東朵殿尚存。

就其祭祀對象而言,北京的壇廟大致可以分為2大類:一是祭祀自然神之壇廟,自然神包括天上諸神(如天帝、日月星辰、風雲雷雨之神)以及地上諸神(如社稷、先農、嶽鎮、海瀆、城隍、土地、八蜡等),如天壇、先農壇、社稷壇、地壇、日壇、月壇、先蠶壇、火德真君廟、昭顯廟、凝和廟、宣仁廟等;另一類是祭祀鬼神之壇廟,包括祖先和歷代聖賢、英雄人物等,如孔廟、太廟、歷代帝王廟、關岳廟等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北池子大街2號——宣仁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