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年少有為,卻英年早逝,你作何評價?

殷示激情


霍去病的標誌性符號就是:中原王朝抗擊匈奴。他最耀眼的閃光點就是:授“冠軍侯”、封狼居胥,以及他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滿腔愛國熱情。

我對霍去病的看法有以下幾點:

①霍去病是西漢著名的軍事家。他作戰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和殲滅戰。

衛青抗擊匈奴,卓有戰功,深得漢武帝的寵愛,被封為大將軍。 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由於剽悍勇武,善於騎馬射箭,也很受漢武帝的寵愛,被封為“侍中”。十八歲後,曾兩次隨衛青出征。沒想到雛鳥初試,便出師大捷。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衛青奉漢武帝之命,率公孫敖、公孫賀等六位將軍從定襄出發,出擊匈奴,共消滅匈奴兵力9000多人。

在第二次隨衛青出擊時,霍去病被封為“剽姚校尉”,率領八百輕騎勇士,到離開大軍幾百裡的後方去尋找戰機。斬殺及俘獲匈奴2000多人,生擒匈奴的相國、當戶,殺死單于的祖父,活捉單于的叔父。

由於霍去病在屢次戰爭中,戰功在全軍中皆居於首位,被封為“冠軍侯”。

19歲時,被授予“驃騎將軍”,率一萬多騎兵從隴西出發,過焉支山,沿祁連山西進,深入匈奴二千多里,斬殺匈奴4萬多,繳獲休屠王祭天的小金人。生擒單桓、酋塗二王。

渾邪王率4萬多匈奴降漢,到黃河邊時,又有很多人不願意投降,想紛紛逃走。霍去病又縱馬馳入渾邪王大營,殺死企圖逃跑的八千人。餘下匈奴士兵被霍去病的威猛所鎮住,全部投降。

從此,河西之地就再也沒有亂兵侵擾。自金城河西岸、傍南山,直至鹽澤,匈奴人喪失殆盡。漢武帝在此地設置武威、酒泉、張掖、敦煌郡。漢朝的防線,大大向西推進,切斷了匈奴和羌人的聯繫,打破了漢朝被匈奴和羌人包圍的局面,打通了與西域聯繫的通道。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決定進入匈奴腹地,進行一場大規模的攻擊戰。衛青、霍去病各率騎馬五萬,還有步兵和運送輜重的有十幾萬。

衛青率軍出塞一千多里,橫穿大沙漠,與匈奴單于的軍隊作戰。由於突然一陣狂風,捲起漫天黃沙,單于得以逃脫。霍去病從代郡、右北平郡出塞,穿過大沙漠,北進二千多里,與匈奴左賢王部相遇交戰,斬匈奴兵七萬多,擒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以及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八十三人。

此次漠北大戰,匈奴被漢軍在漠南盪滌,單于遠遁至漠北,失去了對東北地區的控制。

②霍去病熱愛國家,是我國西漢時期著名的民族英雄。

漠北之戰大敗匈奴後,為了振我大漢國威,霍去病率軍登上狼胥山,舉行祭天儀式,在姑衍山舉行祭地神儀式,又眺望大海。

漢武帝為表彰他的功績,為他修建了府第,讓他前去觀看,他並不沉溺於榮華富貴,而是以國家安危和民族利益為重。他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③霍去病又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於古法。

漢武帝曾想讓他學習孫子和吳起的兵法。而他卻說:“打仗只看方針謀略就行了,沒有必要去學習古代兵法”。

④霍去病孝順友愛

霍去病是衛子夫的姐姐衛少兒與平陽縣小吏霍仲孺的私生子。霍仲孺當差期滿後,就回到了平陽縣,與衛少兒失去了聯繫。

後來,衛少兒又與陳掌私通,兩人並結了婚。隨著衛子夫得寵,霍去病在年幼時就成為當時最重要的外戚家族的一員,過上了上流社會的生活,但他卻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

又隨著衛子夫被封為皇后,以及衛青和霍去病的建功立業,全家族貴幸。霍去病逐漸知道了親生父親的消息。

一次,霍去病率軍出征,順道到了平陽,命下屬將父親接到旅館休息,向父跪拜:“我以前不知道您就是我的父親啊!”霍仲孺愧不敢應,匍匐叩頭。說:“ 老臣得託將軍,此天力也”。

父子相認後,霍去病為父親置辦了田宅和奴婢。領兵歸來後,又將同父異母弟弟霍光帶到長安,將他裁培成材。

由於數次領兵出征的勞累,加上長時間處於艱苦的作戰環境,積勞成疾,造成了不可治癒的傷病。由於2000多年前的醫療水平有限,霍去病在23歲時就去世。

以上四點,就是我對霍去病的評價。本人才疏學淺,有不對的地方,還望各位指正和補充。

謝謝!



探究歷史可長知識


大漢帝國,名將如雲,英才輩出,其中最令人惋惜的將領無疑是冠軍侯霍去病。

  公元前140年,霍去病出生於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名將衛青的外甥。和衛青一樣,霍去病出身低微,父親霍仲孺只是平陽縣的一個小縣吏,母親衛少兒是平陽公主府的奴婢,幼年被父親拋棄,因私生子身份受盡冷眼,直到姨母衛子夫入宮成為皇后,其身份才陡然高貴起來,成為皇親國戚。

  霍去病能名垂青史靠的不是皇親國戚的身份,而是一刀一槍換來的赫赫戰功。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隨大將軍衛青出戰匈奴,率八百輕騎突襲數百里外,斬敵兩千餘人,其中包括匈奴相國、匈奴單于祖父輩籍若侯產,活捉單于叔父羅姑比,一戰成名,得到漢武帝青睞,獲封“冠軍侯”,寓意為“軍中第一人”,這一崇高榮譽連衛青都沒得到。

  公元前121年,19歲的霍去病受命再次踏上征途,於河西地區斬獲匈奴四萬餘人,俘虜包括匈奴王在內的120多名匈奴貴族,收復河西地區,為打通西域道路奠定基礎,渾邪王率部族四萬餘人歸順大漢,匈奴內部開始分裂。

  此戰過後匈奴不得不重新審視漢朝這個欺壓了多年的老對手,各部落帳下子民流離,牲畜死傷,匈奴人悲歌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是當時匈奴人生活的真實寫照,當然,這並不值得憐憫,在衛青、霍去病之前,漢人戰敗後情況只會比這更慘。

  公元前119年,這一年無論是對匈奴還是對帝國,都是令人難忘的一年。這一年,22歲的霍去病率軍深入漠北,尋找匈奴主力決戰,以期畢其功於一役。北進兩千多里後與匈奴左賢王不期而遇,這一戰,不僅斬殺七萬,更是俘虜匈奴屯頭王等在內的八十多人。而後追擊到了狼居胥山,在此舉行了祭天封禮,霍去病也達到了人生的頂峰,這一年他僅僅21歲。

  這一刻,霍去病揚我漢家天威,更是洗清了“和親”多年來萬千漢家男兒的屈辱。從此“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而“封狼居胥”也成了後世武將所追尋的最高殊榮。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百戰百勝的戰神卻是如同彗星一閃而逝,公元前117年突然與世長辭,年僅23歲,令人惋惜不已,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天妒英才。

  霍去病去世後,滿朝文武無不扼腕嘆息,漢武帝悲痛不已,下令將其安葬於自己的陵寢茂陵,為其修建的陵墓也是按照祁連山的樣子修建的,這是他建功立業的地方,也是成就其輝煌的地方。出殯那天,漢武帝特意調派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士,從長安一路列隊到茂陵陵寢,為冠軍侯送行,這是極高的榮譽。

  17歲封侯,21歲達到人生巔峰,霍去病拿到了漢朝武將能獲得的所有榮譽,強大的匈奴人遇到他也只能望風而逃,漢軍軍威在當時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Zhang說歷史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號景桓,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愛國將領、民族英雄,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霍去病十七歲初次征戰即率領800驍騎深入敵境數百里,把匈奴兵殺得四散逃竄。在兩次河西之戰中,霍去病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封狼居胥,大捷而歸。 元狩六年,霍去病因病去世,年僅23歲。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象祈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離殤666


霍去病永遠是漢人無法磨滅的一個符號,功冠全軍,少年封侯,遠擊匈奴,封狼居胥……每一條道出都令人熱血沸騰無限神往。遺憾的是天妒英才,這個光芒耀眼的人物年僅24歲如同彗星一般隕落,無不令人惋惜。

至於對他年少有為的評價我覺得是無可厚非的,或許有人會質疑他的紈絝和自大。這樣的質疑一般都是建立在霍去病不體恤下屬和射殺李廣之子兩件事情上。更有人猜測霍去病原本是一個私生子,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幾乎是不能出頭的,可他偏偏倖運的有一個同樣是私生子的舅舅衛青手握實權,使得他走進漢武帝的視野從此飛黃騰達,於是將幼年受過的委屈全部發洩出來導致行為孟浪。


大漢冠軍侯

我個人認為真正的紈絝子弟不會從小便精於騎射,也不會奔襲八百里,更加不可能完成封狼居胥這樣偉大的壯舉。如果這算紈絝的話,我希望這樣“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紈絝多一點。

霍去病年僅十八歲便以授予“侍中”一職,所謂侍中不受任何部門節制是屬於皇帝直接管理,基本上就屬於皇帝的心腹親信,由此可見劉切對霍去病的喜愛與期望。

同樣,雄才偉略的漢武帝劉切也不可能因為皇后是衛子夫而偏愛有加。因為自古帝王最害怕的便是失去手中權力,一個過於強大的外戚家族對他而言始終是個威脅,所以後來劉切屠殺衛氏一點也不手軟。可就當時而言,已經有了手握兵權的衛青,此時還要精心栽培霍去病就可看出漢武帝的氣魄和霍去病的優秀。

針對於霍去病的英年早逝也頗有爭議,一部分人猜想霍去病持功而驕,功高蓋主、封無可封唯有賜死而已。

事實上這樣的例子歷史上並不少見,就漢朝而言 例如韓信、周亞夫還有霍去病親手培養出來的霍光等等……由此可見“狡兔死,走狗烹”的理念在漢朝皇帝中是很有市場的。

若說當時衛青與霍去病一舉將匈奴消滅了,在這個大前提下被漢武帝處死確實存在很大的可能性。可問題是霍去病去世的時候狡兔並沒有死完,雄才偉略的漢武大帝斷無理由自毀臂膀。

另外,霍去病與衛青的謹小慎微完全相反,其表現除了打仗可圈可點,為人處世如同愣頭青一樣四處樹敵、受人把柄。這何嘗不是一種自汙,用另一種方式向漢武帝宣誓效忠?

我們再往後看……後來衛氏獲罪並沒有牽連到霍光並委以重任信任有加。由此可見相比謹守本分的衛青霍去病的驕縱更讓皇室放心。於是乎,這才成就了了歷史上行廢立之事的千古權臣。而從霍光口中所述,霍去病死於疾病的說法是有可信度的。

總的來說年少有為霍去病名副其實,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巴蜀漂泊客


在中國歷史上燦若星河的名將中,霍去病無疑是非常可惜的一個。

霍去病少年得志,17歲時就當上了票姚校尉,斬匈奴首兩千餘級,封“冠軍侯”;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匈奴近10萬人,成為匈奴人的噩夢。

然而,這樣一位“戰神”級的頂級名將,卻在23歲就英年早逝,讓漢武帝痛心疾首,也給歷史留下了一個無盡的遺憾。

漢武帝是很喜歡霍去病,但由於霍去病早逝,這種喜歡便定了格。如果霍去病多活幾十年,以他的軍功,他還會獲得更多的封賞,甚至到最後封無可封。在極端的情況下,漢武帝將不得不封霍去病為異姓王,這就犯了漢朝的大忌。

漢高祖劉邦堅持家天下,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劉邦殺彭越、殺韓信、殺英布,都是出於這個原因。再者,呂后專權,讓諸呂掌兵權,差點把漢朝篡掉。這些血淋淋的教訓,讓漢武帝深知控制權力的重要性。

漢武帝要打擊匈奴,就必須重用衛青、霍去病舅甥二人,可在不知不覺間,衛青和霍去病的權力越來越大,比如衛青的三個兒子都封為侯,衛青的部下“裨將及校尉侯者九人,為特將者十五人,李廣、張騫、公孫賀、李蔡、曹襄、韓說、蘇建皆自有傳”。

霍去病是衛青的外甥,他與衛青的血緣關係要近於他與漢武帝的關係,在這種情況下,衛青的權力系統可以順其自然地為霍去病所用。

假如霍去病沒有死,以後也可能陷入內部的鬥爭,他就像是神給大漢帝國的一個禮物,彷彿天上的流星,劃過如日方升的東方,他只為戰勝匈奴而來,漢與匈奴戰略狀態發生根本改變後,就匆匆離世。

霍去病留給後人的永遠是一個年輕富有張力的少年將軍形象,像極了那個發出璀璨光芒的大漢帝國。





大道貫心源


我是影視玩家,跟大家探討霍去病的死因。“封狼居胥”是漢朝名將霍去病徵戰生涯的巔峰,也是漢朝之後歷代武將夢寐以求的最高榮耀,那麼霍去病究竟有多厲害呢?

  

霍去病是皇后衛子夫的親外甥,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和衛子夫曾經都是平陽侯府的歌女。衛少兒在與小吏霍仲孺私通後生下了霍去病,但是霍仲孺卻不敢承認與衛少兒私通,所以年少時期的霍去病就是一個私生子。

  西漢時期,匈奴屢次犯境,漢武帝任用衛青為將對匈奴進行大規模還擊。霍去病多次提出願意追隨舅舅衛青,漢武帝知道後同意了他的請求並封他為驃姚校尉出兵抗擊匈奴。17歲的霍去病首戰告捷,帶領人馬斬獲敵軍2000餘人,並且還俘虜了單于的叔父,漢武帝便論功行賞封霍去病為冠軍侯。

  兩年後,漢武帝任命霍去病為驃騎將軍,率兵抵禦河西地區的渾邪王、休屠王。此次戰役中,霍去病又殲敵4萬,俘虜匈奴多路王候。

  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後,霍去病不念舊仇,為父親霍仲孺置辦家業,並將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帶到了長安培養。

  元狩四年,漢武帝又命衛青、霍去病各率騎兵5萬深入漠北。霍去病率軍北進兩千多里,殲敵7萬餘人,得勝後乘勝追擊,領兵殺到了狼居胥山,並在此處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祭天儀式。這一仗過後,匈奴再也找不回曾經的氣勢,漢朝也因此掌握了對匈戰爭的主動權。回朝後,衛青、霍去病被漢武帝加封為大司馬,代替太尉之職名正言順地接管日常軍務。

  霍去病一生四次領兵攻打匈奴,總共殲敵11萬人,每一仗都是以少勝多,全勝而歸。元狩六年,年僅23歲的霍去病便離奇去世了,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下令將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模樣,彰顯他力克匈奴的奇功。

霍去病離奇去世,這當中究竟是發生了什麼,我認為有三點可能的原因:一是霍去病常年征戰,身上可能有固疾纏身,最終導致身亡,這種可能性最大;二是霍去病仇家暗殺,被仇敵不管是敵方的還是自己陣營的,暗殺活動肯定有預謀,這次成功了吧;三是可能霍去病戰功累累,功高蓋主,遭到兔死狗烹的結局,成為了宮斗的犧牲品,但是出於愧疚,漢武帝予以厚葬。歡迎大家評論指正!




影視玩家NB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霍去病短暫的一生卻活出了世人少有的高度,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不可多得的閃耀將星。

霍去病(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漢族,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時期名將、軍事家,名將衛青外甥,大司馬霍光兄長。

善於騎射,勇猛果斷。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拜驃騎將軍,封為冠軍侯。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

兩次參加河西之戰中,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後,封狼居胥,大捷而歸,拜大司馬,與大將軍衛青同掌軍政。

元狩六年,因病去世,年僅二十四歲,被葬於茂陵。漢武帝很悲傷,調遣邊境五郡的鐵甲軍,從長安到茂陵排列成陣,給霍去病修的墳墓外形像祁連山的樣子,把勇武與擴地兩個原則加以合併,追諡為景桓侯。





歷史的留白處


關於霍去病年少有為卻英年早逝!

一、我簡單的理解為上天非常妒忌才智很傑出的年輕人,於是便早早的收去了他的生命!

二、我偶爾也複雜的理解!

他!霍去病是平陽縣小吏和公主女奴衛少兒的私生子。十七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十九歲,三徵河西,開疆拓土;二十一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二十四歲 ,因病逝去!霍去病,一個代表著青春、勇武與奇蹟的名字。

對於霍去病的死亡,一直有這麼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霍去病是病死或猝死的。而對於病死這一說法已經流傳很久了,而且也有正史上是如此說的。這一說法最早是出現在西漢時期,西漢時期曾有人寫到霍去病是病死的,不過卻並沒有寫出到底是得的什麼病。而這也讓後世有了更多的猜測。

霍去病作為武將,其本身身經百戰,出行萬里都不是什麼事,除了那些無法治療的癌症,其他一般的病都很難讓他有事,但是對於猝死這一說法也還是有一些證據表明的,那就是霍去病的兒子也是很年輕的時候就猝死了,而這也有可能他們家有遺傳病,不過對於這也無從查起,也只能是有一種猜測了。

第二種說法則是說霍去病是得傳染病或者因為瘟疫而死的。而這個說法在現在很多影視劇中是挺常見的,例如在《漢武大帝》這部劇中就曾講到,匈奴為了與漢軍對抗將因瘟疫而死的動物放入了水中,霍去病帶領的部隊路過正好喝了水,回長安後因殺了李敢而被貶,在路上因病去世,當時的皇帝很是傷心,於是下令將其厚葬。在這部劇中霍去病的死是和李敢的死連在一起的,但在歷史上李敢在霍去病去世的前兩年就已經死了,所以以此來看霍去病因病去世這事是沒有依據和考證的。

而應染上瘟疫去世則更是有很多問題在裡面,在記載歷史資料中對於當時並沒有大量死亡的記錄,按理來說如果喝了帶有瘟疫的水,那很多士兵也應該染上瘟疫而去世。但是不論是在霍去病還是匈奴列傳中,都沒有寫到有一大批士兵是因染上瘟疫而死的,所以這是有很大漏洞存在的。

而第三種說法這是有可能是意外死亡或者是被殺身亡。其實這種說法的概率是很低的,歷史上就算武帝的兒子與熊打架被拍死這樣的事都有記載,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被殺而死不可能一點記載都沒有,畢竟霍去病當時是大將軍,大司馬,這對於當時的影響是很大的。而且換個角度想,霍去病自身就有很高的武藝,被謀殺的可能性還是很小的。

第四種說法也是最讓我義憤不平卻又無可奈何直覺還跟我訴說這個才是真相!說是霍去病成為了漢武政治下的犧牲品,這種說法或許更讓人相信,可能性也最大。歷史上劉邦作為漢朝開國之君,對於有功的臣子,也從不會手下留情,只要有一點點的反叛之心就會被處理,而漢朝之後的君王也受到了影響;再有就是,霍去病在漠北之戰後就成了用來壓制衛氏的棋子,也因此成了衛氏的敵人,即使霍去病自己不是這麼想的。

而從《史記》中能夠了解到衛氏集團確實是存在的,並且衛氏集團的有些人並不相信霍去病,畢竟為了權利親人相殘的事都是有的;而且如果霍衛真的合作那武帝就會受到威脅,而武帝一定不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所以對於霍去病來說只有兩種選擇,一個是與自己的舅舅衛青相對立,一個則是選擇滅亡。

而霍去病曾在立儲君的時候兩次希望讓衛皇后的兒子做儲君,他認為只要是對自己舅舅好的事就要去做,但是這種做法在武帝看來就是兩人已經聯手了,武帝作為一個非常重視中央集權的皇帝是不會將自己的軍隊交到一個派系手中的,所以霍去病就只有一個結果了,成為政治下得犧牲品。

三、不管霍去病是哪種原因的死亡,都給大漢給我們都留下了些許遺憾。讓我不知所以的想起現代的一句網絡流行語:“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縱然你創下了千古輝煌。所以,請像霍去病一樣的英勇,英勇的活在這個新冠肺炎橫行的當下!不念過往,不懼未來!


歷史指南


對霍去病的評價

第一霍去病死亡之因的分析

霍去病死因淺析

“十七歲,兩出定襄,功冠全軍;十九歲,三徵河西,開疆拓土;二十一歲,統帥三軍,縱橫漠北”。這就是後人對霍去病一生的評價,這位年輕的將軍曾經縱橫沙場,勇冠三軍,但他生死成謎,引來了後人無盡的假設和猜測。

他的生死之謎是因為素以記實聞名的《史記》對發生在當朝的天縱奇才霍去病的逝世僅有“驃騎將軍自四年軍後三年,元狩六年而卒”的描述,對於霍去病的死因更是隻字未提,而史書上對於他的死因的記載也只有霍光所說的病逝,並沒有其他佐證,是不是也有依據真實性原則而不便記錄或另有隱情的可能性呢,後人除了對這位少年英才的英年早逝表示惋惜外,對其死因也進行了假設。

其一,死於瘟疫。有些文學書籍中記錄,匈奴將動物的屍體扔進漢軍駐紮地附近的河流中,引起水源的汙染,霍去病是飲用了不乾淨的水而染上了瘟疫,致其死亡。瘟疫傳播速度快,範圍廣,可短期內致人死命,但在霍去病逝世前兩年,相關史書中並沒有軍中瘟疫大面積傳播造成死傷的相關記載,因此我認為這種可能

性不大。

其二,常年積勞成疾,病死。這是一個比較官方的說法,當年的河西、漠南、漠北主戰場大多在西北內陸,行軍打仗長途跋涉,加上環境惡劣,糧草補給不充分等諸多因素,長此以往難免積勞成疾。但從另一方面講,千軍萬馬都難以阻擋的霍嫖姚卻突然離奇病死了,且死因不明,總讓人覺得很有偶然性。還有,既然是積勞成疾而病逝,史書依實記載即可,為何死因又不肯輕提呢,這不得不讓人心生疑慮:霍去病的死是否又有內幕呢,

其三,受漢武帝指使被暗殺。這就涉及到當朝的政治鬥爭了,但我對這一猜測並不認同。西漢建國之初深受匈奴之害,但迫於西漢國力羸弱,無將、無錢、無馬、無糧,只得休養生息,採用和親才能報邊境平安。後來,隨著國家日漸繁榮,漢武帝已有能力和條件對匈奴宣戰的時候,衛青在對戰匈奴的時候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衛氏家族的聲望盛極一時,功高震主,而霍去病軍事天賦奇高,作戰勇猛,戰功赫赫,就成為漢武帝對衛青的牽制力量,也是漢武帝征討匈奴所依靠的重要支撐。同時,據《史記—匈奴列傳》中記載“漢方復收士馬,會驃騎將軍去病死,於是漢久不北擊胡。”也就是在最後一次準備要掃清匈奴勢力的時候,霍去病去世了,也錯過了清理匈奴失利的最佳時機。我想,即使武帝忌憚霍去病與衛青聯手,也不會選在這個穩固全局的關鍵時點上,事實上,當時霍去病與衛氏集團的利益已有很大分歧,短期內難以走向聯合。因此,我認為,如果霍去病是死於他之手,那麼這個人不應該是漢武帝。

其四,死於衛氏利益集團的算計。我本人比較認同這種看法,原因有三。第一,霍去病一直被漢武帝用來壓制衛青,確實對衛氏利益集團形成了相當大的威脅,存在暗殺或陷害的動機。其實霍去病是衛青姐姐衛少兒的兒子,是衛青的外甥,霍去病的生父霍仲孺只是一個小吏,不敢承認私通,母親也只是個女奴,霍去病其實出生的時候就是個身份卑賤的私生子,但在他快滿一週歲的時候,身份有了變化,因為那時衛子夫,也就是霍去病的姨母進了漢武帝的後宮,不久被封為美人,整個衛氏家族的社會地位都有了變化。而霍去病一直跟著舅舅衛青學習騎射。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衛青就是霍去病心理上的父親,受到衛青的教導和影響,例如衛青一直堅持不養士,不結黨,霍去病在成名之後也效仿,在霍去病22歲出徵漠北的時候路過平陽,前去拜訪生身父親霍仲孺,雖然霍去病當時榮寵一時,面對這個從未盡過父親義務的生父,霍去病仍客氣有禮,行跪拜之禮,併為父親置辦田宅奴婢。後來,在班師回朝時將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接回長安培養。在諸多事情上,霍去病對衛青都很是維護。由此判斷,衛青與霍去病關係深厚,衛青作為霍去病心理意義上的父親對霍去病為人處世、倫理道德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多積極的影響。後來,霍去病17歲任驃姚校尉跟隨衛青出征漠南,領兵800,一戰成名。此後,霍去病連連取勝,武帝大封特封,最終於衛青平起平坐,甚至是超過了衛青的封賞,衛氏集團的依附者也漸漸轉向霍去病,利益分歧就已經很明顯了,霍去病作為漢武帝牽制衛氏集團的重要力量,受到衛氏集團的敵視。第二,在李氏一族中,李廣憤懣自殺,壯志難酬,一代名將未能戰死沙場,卻死於權利利益之爭,讓人扼腕嘆息。李敢為父親抱不平,但就在這之前,李蔡,一代武將,卻以侵佔皇陵被捕,下獄之前就已自殺,這就讓為父親鳴不平的李敢在朝中孤立無援,李敢後來被霍去病射殺,這本身就存在爭議。李廣自殺激化了李氏家族與衛氏利益集團的矛盾,李敢為父親不平,刺傷衛青,衛青將此事隱瞞,卻在一年後在上林苑圍獵時被霍去病得知,射殺了李敢,我認為此事有很大的偶然性,衛氏集團一手策劃,在時隔一年之後,被衛氏集團利用,沉重打擊了李氏家族,也讓射殺深得民心的李氏後人的霍去病威望大減,不得已被貶謫,而這背後最受益的就是衛氏集團,可謂一石二鳥。第三,很多人認為霍去病只是一個桀驁不馴、沉默少言、戰功卓著的少年將軍,只知軍事,不通政治,但也許不想表象那麼簡單。首先,霍去病從小就生長在這種政治環境中,他還未滿週歲的時候,衛子夫就已進宮,生活環境就是充滿政治鬥爭的。他十七歲的時候,受漢武帝賞識任嫖姚校尉,自然站在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上,加上平陽公主衛子夫的等人的教導和薰陶,他對於這種鬥爭應有他自己的應對之法。其次,霍去病在對待將士方面與衛青不同,衛青對將士關愛有加、愛兵如子、體恤軍士,霍去病卻不同,《史記》中記載“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事多此類。”很多人認為霍去病年少輕狂,只顧自己享樂,將士們也對他多有怨言,雖是如此,但比起衛青所受的猜疑和壓制,漢武帝便少了對霍去病的忌憚,從另一個層面來講,無論這是一種無意,還是佯裝,卻也不失為一種明哲保身之法。

再回到霍去病與衛氏利益集團的分歧上,即使衛青與霍去病感情深厚,衛青不計較個人得失,但衛氏集團呢,他們能僅憑舅舅外甥關係好就能放棄自己的利益嗎,怕是以衛青一己之力也難以阻攔。因此,以我的觀點,霍去病被衛氏集團利用和算計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其五,自殺。也有些人認為霍去病是自殺,認為霍去病射殺李敢之後,聲望大減,霍去病最在意的親情也已疏遠,而且站在了舅舅的對立面,加上貶謫,處境更加艱難,難以承受便自殺了。我認為這種可能性也微乎其微,霍去病早年得志,17歲面對兇悍的匈奴也無所畏懼,深入敵後,能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能有“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高遠志向,其心志和膽色自然無人可比,又怎會因一時的處境艱難而自殺呢,所以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很小。

當然這都只是對他死亡原因可能的一種推測,對於當時真相,我們不得而知。霍去病逝世時虛歲僅有24歲,史書中記載的內容並不多,可靠地、有更具的史料更是少之又少。《史記》中對他的記載也不是很多,《漢書》中西漢歷史部分直接摘錄了《史記》的原文,所以這篇文字也只是基於我對這段歷史的簡單瞭解和一些史料記載所寫的一些我對霍去病這個人物的一些看法。


人文歷史經典傳奇


霍去病可堪稱中國歷史上一顆最耀眼最年輕的將星,馳騁沙場,戎馬傳奇。戰功赫赫,我認為最經典、最震憾一幕就是不拘兵法,率領八百驍騎深入大漠,大破匈奴騎兵。如此勇氣擔擔,勇猛果斷,用兵靈活,至少從心裡上,已擊潰了敵人的心裡防線。在中國漫漫歷史長河中,找不出第二個少年英才。善於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迴、大穿插作戰。關於霍去病的死因,有說是猝死,有說是自殺和他殺,都無從得知,已經成了一個謎。

當然這也是時代使然。時代造就英雄,在西漢漢武帝時期,面對最大的威脅就是匈奴。舉國用兵,此國策國情,呼喚英雄,爭做英雄,為國效力,征戰沙場視為己任,也必然有霍去病這樣的將才出現。試想下,為何晚清沒有如些級別的將星出現,因為政府腐敗無能,如此環境必然滋生出的不是英雄,而是狗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