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90後小姐姐和69位陌生人“守護天使”

看!90後小姐姐和69位陌生人“守護天使”


來源:中國青年報(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王姍姍),視頻、圖片來源於新聞聯播、央視新聞


疫情之下,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公共交通按下“暫停鍵”的武漢,90後青年楊雪和69名素不相識的“凡人英雄”,懷揣著“讓武漢快點好起來”的願望,組成了“守護天使”志願服務車隊,“武漢是我們的家,家裡出了事情,子女們都想盡一份力,陪伴我們的城市慢慢變好。而我只是千千萬萬子女中最平凡的一個。”

看!90後小姐姐和69位陌生人“守護天使”


作為第一批步入30歲行列的90後,楊雪今年有了一個新身份:青年志願者。

3月8日,在國新辦舉行的疫情防控一線巾幗奮鬥者記者見面會上,楊雪分享了一個多月來開著“小破車”,守護“白衣天使”的志願服務經歷。她說,這段難忘的時光,點亮了她心中被恐懼掩蓋的勇敢。

武漢封城後,公共交通也按下了“暫停鍵”。

“姐,我打不到車去上班,你能不能開車送我。”睡夢中的楊雪,接到了要去武漢同濟醫院礄口院區工作的表妹打來的求助電話。

此前,因一直待在家中,楊雪對外面的疫情發展情況並不瞭解,“掛完電話後手都是抖的,我不是一開始就勇敢的,是妹妹這樣不斷上‘疫’線的‘白衣天使’給了我勇氣。”

楊雪決定再多接送些“白衣天使”,便和朋友建了一個專門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武漢志願者微信群。

看!90後小姐姐和69位陌生人“守護天使”


一開始,楊雪的母親並不同意她做志願者,“有天吃飯時,我媽終於鬆口了,她知道我在做對的事情。”得到母親的支持後,楊雪“馬上把筷子一扔,拿著車鑰匙就跑”。

早中晚三次測量體溫;接送前後要做全車消毒;口罩或酒精用完後不得繼續服務;在距離醫院500米時放下醫護人員……楊雪在群裡制定了嚴格的消毒和防護管理制度,還和隊員開發了兩個微信小程序,供搭車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司機上傳相關證件信息。

儘管如此,仍有律師朋友提醒她:“社會組織要取得相關許可,並有嚴格的管理制度才可開展活動,如果做不到源頭和過程可追溯,建議取消志願者活動。”

出於安全考慮,楊雪於1月26日解散了微信群。但這個土生土長的武漢姑娘,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她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和志願者覆盤了連日來的工作,逐一探討解決方案。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此後,楊雪和69名素不相識的“凡人英雄”懷揣著“讓武漢快點好起來”的願望,組成了“守護天使”志願服務車隊,並響應團洪山區委的號召加入了青年突擊隊,志願服務內容也從“專車司機”拓展到募集醫療設備、運送物資等。截至目前,車隊累計接送“白衣天使”850餘人次,轉運物資600多噸,募集物資20餘次。

每天早上6點出門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中午和下午運送物資,晚上11點後才能到家吃晚飯,睡覺前還要確定次日運送的物資數額……一個多月來,楊雪和車隊志願者都處於24小時在線狀態,只要接到接送任務和搬運需求,都第一時間響應。他們將洪山區各個街道和10多家定點醫院跑了個遍,“一天車程100多公里是常有的事,等疫情結束,我要睡3天3夜!”

看!90後小姐姐和69位陌生人“守護天使”


接送醫護人員時,性格開朗的她反而變得很安靜。“醫生和護士真的太累了。”楊雪不忍打擾他們,只是靜靜地開著車到達目的地後,才說一聲“加油,請安全歸來”。

“她個子不高,為節省時間,每次搬運酒精等很重的物資都小步快跑,連搬十幾桶25斤的消毒液不喊一聲累。”車隊志願者嚴國賢告訴記者,“她還時刻為隊裡其他志願者加油鼓勁。”

但在楊雪看來,自己也被隊友們鼓舞著。

“車隊裡的一位孕媽,凌晨3點給武昌醫院送急需藥品。事後,我問她為什麼要冒著危險去醫院送物資,她說想和肚子裡的孩子一起守護這座城市。”楊雪說:“武漢是我們的家,家裡出了事情,子女們都想盡一份力,陪伴我們的城市慢慢變好。而我只是千千萬萬子女中最平凡的一個。”

楊雪的外公連續發燒9天后,於2月9日在定點隔離酒店內去世,“這件事讓我心裡有些害怕了。”這時,車隊志願者小花給楊雪發來了一段視頻,是運輸物資穿隧道時拍下的,小花在視頻中喊了好幾聲“小雪加油”,並配文“一切都會找到出口,都會好起來的”。

“緩過神”的楊雪又決定志願報送需要入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讓更多人能夠早日找到床位、做核酸檢測。目前,楊雪和車隊其他志願者共計報送了469名病患。

隊友的一聲“加油”,過道路安檢時交警的一句“辛苦了”,醫護人員的一聲“謝謝”以及回到家後媽媽的一句“安全回來就好,吃飯了”……在按下“暫停鍵”的城市中,楊雪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感動和溫暖,“我感覺被整座城市守護著,讓我更勇敢地堅守志願服務崗位。”

看!90後小姐姐和69位陌生人“守護天使”


楊雪還和上海志願者王迪、奧運冠軍楊威共同發起“一封畫信為你加油”公益活動,幫助上海、溫州、蘇州等多地的中小學和武漢的學校結對,讓孩子們通過網絡傳遞書信和繪畫作品,讓愛在城市間“流動”。導演出身的她還決定將這段志願服務時光製作成微紀錄片,“我相信未來任何時候觀看,都能給我帶來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