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宋代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及其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19年編纂而成。這部鉅著共294 卷、300多萬字,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起,到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宋太祖趙匡胤建國前夕止,涵蓋了1362年的歷史。

在《資治通鑑》中,司馬光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119篇史論。這些長短不一的評論,蘊含著司馬光對歷史的獨到見解和對政治的深刻體悟,耐人尋味,金句連連。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臣光曰 · 周紀篇

《資治通鑑》的“周紀”,共分五卷,司馬光在其中發表了8篇“臣光曰”。


1

臣光曰: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夫以四海之廣,兆民之眾,受制於一人,雖有絕倫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豈非以禮為之紀綱哉!是故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

文王序易,以乾、坤為首。孔子系之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言君臣之位猶天地之不可易也。春秋抑諸侯,尊王室,王人雖微,序於諸侯之上,以是見聖人於君臣之際未嘗不惓惓也。〔漢劉向傳:忠臣畎畝,猶不忘君惓惓之義也。惓惓,猶言勤勤也。〕非有桀、紂之暴,湯、武之仁,人歸之,天命之,君臣之分當守節伏死而已矣。是故以微子而代紂則成湯配天矣,〔史記:商帝乙生三子:長曰微子啟,次曰中衍,季曰紂。紂之母為後。帝乙欲立啟為太子,太史據法爭之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乃立紂。紂卒以暴虐亡殷國。孔〔鄭〕玄義曰:物之大者莫若於天;推父比天,與之相配,行孝之大,莫大於此;所謂“嚴父莫大於配天”也。又孔氏曰:禮記稱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俱為其本,可以相配,故王者皆以祖配天。諡法:除殘去虐曰湯。然諡法起於周;蓋殷人先有此號,周人遂引以為諡法。〕以季札而君吳則太伯血食矣,〔吳王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餘祭,次曰餘昧,次曰季札。季札賢,壽夢欲立之,季札讓不可,於是立諸樊。諸樊卒,以授餘祭,欲兄弟以次相傳,必致國於季札;季札終讓而逃之。其後諸樊之子光與餘昧之子僚爭國,至於夫差,吳遂以亡。宗廟之祭用牲,故曰血食。太伯,吳立國之君。範寧曰:太者,善大之稱;伯者,長也。周太王之元子,故曰太伯。〕然二子寧亡國而不為者,誠以禮之大節不可亂也。故曰禮莫大於分也。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別之,然後上下粲然有倫,此禮之大經也。名器既亡,則禮安得獨在哉!昔仲叔於奚有功於衛,辭邑而請繁纓,孔子以為不如多與之邑。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政亡,則國家從之。〔左傳:衛孫桓子帥師與齊師戰於新築,衛師敗績。新築人仲叔於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既而衛人賞之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孔子聞之曰:“不如多與之邑,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繁纓,馬飾也。繁,馬鬣上飾;纓,馬膺前飾。晉志注曰:纓在馬膺如索帬。〕衛君待孔子而為政,孔子欲先正名,以為名不正則民無所措手足。夫繁纓,小物也,而孔子惜之;正名,細務也,而孔子先之。誠以名器既亂則上下無以相保故也。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眾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坤初六爻辭。象曰:“履霜堅冰,陰始凝也。馴致其道,至堅冰也。”〕書曰:“一日二日萬幾,”〔皋陶謨之辭。孔安國注曰: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謂此類也。故曰分莫大於名也。

嗚呼!幽、厲失德,周道日衰,綱紀散壞,下陵上替,諸侯專征,〔謂齊桓公,晉文公至悼公以及楚莊王、吳夫差之類。〕大夫擅政,〔謂晉六卿、魯三家、齊田氏之類。〕禮之大體什喪七八矣,然文、武之祀猶綿綿相屬者,蓋以周之子孫尚能守其名分故也。何以言之?昔晉文公有大功於王室,請隧於襄王,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隧,又何請焉!”文公於是懼而不敢違。〔太叔帶之難,襄王出居於泛。晉文公帥師納王,殺太叔帶。既定襄王於郟,王勞之以地,辭;請隧焉,王弗許云云。杜預曰:闕地通路曰隧,此乃王者葬禮也。諸侯皆縣柩而下。王章者,章顯王者異於諸侯。古者天子謂同姓諸侯為伯父、叔父。〕是故以周之地則不大於曹、滕,以周之民則不眾於邾、莒,〔曹、滕、邾、莒,春秋時小國。〕然歷數百年,宗主天下,雖以晉、楚、齊、秦之強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至於季氏之於魯,田常之於齊,白公之於楚,智伯之於晉,〔魯大夫季氏,自季友以來,世執魯國之政。季平子逐昭公,季康子逐哀公,然終身北面,不敢篡國。田常,即陳恆。田氏本陳氏;溫公避國諱,改“恆”曰“常”。陳成子得齊國之政,殺闞止,弒簡公,而亦不敢自立。史記世家以陳敬仲完為田敬仲完,陳成子恆為田常,故通鑑因以為據。白公勝殺楚令尹子西、司馬子期,石乞曰:“焚庫弒王,不然不濟!”白公曰:“弒王不祥,焚庫無聚。”智伯當晉之衰,專其國政,侵伐鄰國,於晉大夫為最強;攻晉出公,出公道死。智伯欲並晉而不敢,乃奉哀公驕立之。〕其勢皆足以逐君而自為,然而卒不敢者,〔卒,終也。〕豈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誅之也。今晉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晉國,〔史記六國年表:定王十六年,趙、魏、韓滅智伯,遂三分晉國。〕天子既不能討,又寵秩之,使列於諸侯,是區區之名分復不能守而並棄之也。先王之禮於斯盡矣!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烏呼!君臣之禮既壞矣,則天下以智力相雄長,遂使聖賢之後為諸侯者,社稷無不泯絕,〔謂齊、宋亡于田氏,魯、陳、越亡於楚,鄭亡於韓也。泯,盡也。毛晃曰:沒也,滅也。〕生民之類糜滅幾盡,〔說文曰:糜,糝也;取糜爛之義。幾,近也。〕豈不哀哉!

或者以為當是之時,周室微弱,三晉強盛,〔三家分晉國,時因謂之“三晉”,猶後之三秦、三齊也。〕雖欲勿許,其可得乎!是大不然。夫三晉雖強,苟不顧天下之誅而犯義侵禮,則不請於天子而自立矣。不請於天子而自立,則為悖逆之臣,天下苟有桓、文之君,必奉禮義而徵之。今請於天子而天子許之,是受天子之命而為諸侯也,誰得而討之!故三晉之列於諸侯,非三晉之壞禮,乃天子自壞之也。

——卷第一,周紀一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2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雲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鎔範,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苟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虎而傅翼,其為害也愈甚。〕夫德者人之所嚴,〔嚴,敬也。〕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於才而遺於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餘而德不足,以至於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苟能審於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後,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卷第二,周紀二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3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寶也。國保於民,民保於信,非信無以使民,非民無以守國。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善為國者不欺其民,善為家者不欺其親。不善者反之,

欺其鄰國,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離心,以至於敗。所利不能藥其所傷,所獲不能補其所亡,豈不哀哉!昔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晉文公不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棄虞人之期,〔史記:齊桓公伐魯,魯莊公請平,桓公許之,與盟於柯。將盟,曹沫以匕首劫桓公於壇上,請反魯之侵地。桓公許之,曹沫去匕首而就臣位。桓公後悔,欲殺曹沫,管仲不可,遂反所侵地於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左傳:晉文公圍原,命三日之糧。原不降,命去之。諜出,曰:“原將降矣。”軍吏曰:“請待之。”公曰:“得原失信,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魏文侯事見上卷威烈王二十三年。〕秦孝公不廢徙木之賞。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稱刻薄,又處戰攻之世,天下趨於詐力,猶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況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卷第二,周紀二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4

臣光曰:子思、孟子之言,一也。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不仁者不知也。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所與言之人異故也。

——卷第二,周紀二


5

臣光曰:君子之養士,以為民也。易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卦彖辭也。〕夫賢者,其德足以敦化正俗,其才足以頓綱振紀,其明足以燭微慮遠,其強足以結仁固義,大則利天下,小則利一國,是以君子豐祿以富之,隆爵以尊之。養一人而及萬人者,養賢之道也。今孟嘗君之養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虛譽,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烏足尚哉!書曰:“受為天下逋逃主、萃淵藪。”此之謂也。

——卷第二,周紀二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6

臣光曰:“孟嘗君可謂能用諫矣。苟其言之善也,雖懷詐諼之心,猶將用之,況盡忠無私以事其上乎!詩云:“採葑採菲,無以下體。”〔詩邶穀風之辭。毛氏傳曰:葑,須也。菲,芴也。鄭氏箋曰:此二菜,蔓菁與葍之類也,皆上下可食,然其根有美時,有惡時,採之者不可以根惡並棄其葉。下體,謂根莖也。〕孟嘗君有焉。

——卷第二,周紀二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7

臣光曰:甚哉秦之無道也,殺其父而劫其子;〔謂楚懷王留於秦而以困死,秦王復遺襄王書,以兵威劫之。〕楚之不競也,〔杜預曰:競,強也。或曰:競,爭也,言不能與秦爭也。〕忍其父而婚其讎!〔謂楚襄王父死於秦,是仇讎之國也,忍恥而與之婚。〕烏呼,楚之君誠得其道,臣誠得其人,秦雖強,烏得陵之哉!善乎荀卿論之曰:

“夫道,善用之則百里之地可以獨立,不善用之則楚六千里而為讎人役。”故人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是其所以危也。

——卷第四,周紀四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8

臣光曰:穰侯援立昭王,除其災害,薦白起為將,南取鄢、郢,東屬地於齊,使天下諸侯稽首而事秦,秦益強大者,穰侯之功也。雖其專恣驕貪足以賈禍,〔賈,音古,言其致禍如商賈之賈物也。凡商賈之賈皆同音。〕亦未至盡如范雎之言。若雎者,亦非能為秦忠謀,直欲得穰侯之處,故搤其吭而奪之耳。遂使秦王絕母子之義,失舅甥之恩。要之,雎真傾危之士哉!

——卷第五,周紀五


《資治通鑑·周紀》中的“臣光曰”(司馬光的金句集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