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人生哲理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有這麼一句:“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是老子關於處世之“道”的最精闢的總結,可以看作是他勸導世人為人謀事的基本準則。

那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光從字面上解釋,現今就有許多個版本:最常見也最符合現代人價值觀的是: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規律,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嗯,怎麼說呢?個人認為這個解釋很牽強,十分牽強。

  如果按照這種解釋,那老子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根本不符合一個偉大思想家、哲學家應有的思想深度。

  老子的思想在當時就非常的反傳統,因此我們不能用主流價值觀去分析老子的思想。

  我認為這裡的“反”字所表達的意思就是指對立,反方向的意思,也就是說與當下世人普遍的思想、行為相反。

  在《道德經》的第二十章中,老子說:

  眾人熙熙,我獨泊兮;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似鄙。我獨異於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人生哲理

道德經

  通過這一章的文字,我們可以瞭解到,老子所謂的“反”是指相對於當下世人普遍的信仰與價值觀念相反的思想和行為。

  這就很明確表明了老子的立場:與俗世相反的思想行為,是推動“道”發展的根本動力。

  而以此類推,“弱”字的意思就是示弱、避讓,或者可以用“無為”來代替。無為是老子另一個十分重要的處世哲學。在《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可見,老子認為社會由於統治者的高度治理,而越來越亂,不如“無為而治”,讓老百姓自己治理自己。

  因此,弱者道之用的意思應該是:示弱、避讓是道的根本作用。

  這句話應用到我們生活中,十分有現實意義:

  也就是遇到問題,我們可以從反方向思考解決辦法,說不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逆向思維。

  例如:司馬光砸缸故事中,當別的小朋友都去呼救時,他卻用打破水缸的辦法救了小朋友。這就是逆向思維。

  另外,遇強而示弱的方法也是在極端情況下保全自己的好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