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巴蜀在干什么?

春秋说事儿


在战国时代,巴蜀由于地处华夏文明圈的边缘地带,因而其政治影响力远远不及战国七雄。下面,我就来说说巴蜀的一些情况。

第一,巴蜀是西南重要的两国

巴国与蜀国位于今天的四川、重庆一带。

巴国首都是巴,位于重庆嘉陵江的北岸,在春秋时代时,是西南比较活跃的国家之一,军队以强悍勇猛而著称。巴国在历史上与楚国关系比较紧密,在战国时代曾经与楚国联姻,战国七雄先后称王之后,巴国君主也自立为王,称为巴王。

与巴国相比,蜀国称王的时间要早得多,大约是在东周初期。第一任王是蚕丛王,之后是柏灌王、鱼凫王。蜀国的早期历史资料很少,在鱼凫王之后,还出过一位名君,他原名叫杜宇,自立为帝,又称为“望帝”。望帝十分重视农业与水利,他死时正值二月,漫山的杜鹃啼叫,人们便认为是望帝化为杜鹃,提醒大家到播种的农时了。后来李商隐的名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即是出自此典故。

古代蜀国的文明已达一定规模,后来在三星堆出土的一系列蜀国青铜器、金器、玉石等证明了这点。特别是青铜器造型夸张、离奇,富有想象力,器形巨大,结构复杂,闻名天下。对当时中原国家来说,蜀国属于蛮夷之国,但在蛮夷中算是文明程度较高的国家。蜀国定都在成都,在西南蛮夷中称雄一方,被称为“戎狄之长”。

第二,五丁开山与金牛道

战国秦惠王时,秦国对蜀国虎视眈眈。可是从秦国到蜀国的道路十分难行,故而迟迟未对蜀国用兵。秦国人一向有着长远的战略眼光,攻打蜀国的关键是要有一条打通崇山峻岭的道路。要怎么来修筑这条路呢?谋士云集的秦国总是能想出奇招妙策。

据《华阳国志》的记载,秦国故意造出五头石牛,声称它们能拉出一粒粒的黄金粪便,称为“牛便金”。秦国人故意放出风声,说要把这五头能“便金”的石牛送给蜀国作为礼物。蜀王毕竟缺乏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信以为真,派了使者到秦国,向秦惠王请迎石牛。

为了把五头石牛运回蜀国,必须得开一条通往秦国的马车路才行。蜀王派了五位大力士前去迎石牛,又在崎岖山岭中修了一条石牛可以通过的道路,这条道路,史称“金牛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这五头石牛被从秦国拉到了蜀国,可是再也没有拉出过一小粒的黄金粪便了。秦国人一举两得,一方面让蜀国开出一条由蜀入秦的通道,另一方面也令蜀国耗费大量的民力、财力。

第三,地崩山催壮士死

上当受骗之后,蜀王很生气,一怒之下,又派人把五头石牛给拉回到秦国去,并骂秦国是“东方牧犊儿”。按道理说,这个事件之后,蜀国应该对秦国有更多的防患心才对,可是秦惠王又抓住了蜀王的另一大弱点大做文章:好色。如果说秦国送给蜀国会下金蛋的石牛是彻头彻尾的骗局,那么献上的美女可就是货上价实了。

秦惠王送五名美女给蜀王,蜀王十分高兴,又派五位大力士前往迎接,没想到却遭遇到一场灾难。据野史所记,五位大力士在护送五名秦女时,路上遇到一条大蛇,大蛇窜入山洞中,有一位大力士拉着它的尾巴,但拖不出来,便唤来其他四人相助,结果五个人拖着一条巨蛇,居然搅得山崩地裂,五位大力士与五名美女都被压死了。这个故事编得过分离奇了,真相大概是当他们行经此山时,忽然发生地震,十人全部丧生。蜀王得知后,心里很悲伤,便把此山称为“五妇冢山”,后也称为“五丁山”。伟大诗人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地崩山摧壮士死”,写的就是这个故事。

秦惠王对蜀国早就垂涎三尺,只是因为秦国的战略重点仍然是向东发展,故而对蜀国的征服迟迟没有行动。

第四,巴、蜀战争,秦人得利

但是在秦惠王后九年(公元前316年),蜀国发生内乱了。

事情是这样的:蜀王有个弟弟,被封于汉中,称为“苴侯”。苴侯这个人喜欢交朋友,他与巴国国王称兄道弟,交情好得不得了。可是偏偏巴国一直以来是蜀国的敌人,蜀王对此相当愤怒,认为弟弟胳膊肘向外拐,便亲率军队讨伐苴侯。苴侯落荒而逃,逃到了巴国。蜀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军队开进巴国,蜀、巴战争爆发!巴王自忖打不赢蜀军,怎么办呢?只能向秦国求援了。

当时秦国高层有两种意见,一以张仪为首,认为巴蜀无足轻重,应该集中力量向中原发展;一以司马错为首,认为取蜀一举多得。最后秦王同意司马错的意见,大举出兵伐蜀。秦军本来是扛着救援巴国的旗帜伐蜀,到蜀国到手后,又顺手牵羊把巴国吞并了。吞并巴蜀之后,秦国在此设郡,纳入秦政府之管辖。


君山话史


在战国烽火争霸的动荡岁月里,包括今天四川与重庆地区在内的巴蜀大地,看上去十分低调。但事实上,这片低调的土地,却是决定战国历史走向的重要砝码。

早在殷商时代,四川盆地的巴族与蜀族,就已形成了十分先进的文明。发展到战国年代时,当地的蜀族已建立了政权,巴族虽说还以部落为主,但农业手工业都已相当发达。以《华阳国志》记载,战国中前期时,巴蜀地区的丝织品与玉器早已畅销天下。物产也出名丰富。但这样一个军事实力孱弱的地区,又摊上强大的秦国做邻居,自然成了秦国眼里的肥肉:公元前284年秦国灭巴蜀,公元前315年秦国设蜀郡,这块“宝地”,成了秦国囊中物。

而巴蜀地区地位的改变,也正是从秦国占领巴蜀开始。

首先一个作用,就是给秦国的强敌楚国,在侧翼捅了一把刀子。

看地图就知道,巴蜀地区正好在楚国的侧面,地广兵多的楚国,之前一直凭借着强大的“方城”技术加江水纵横的水网,来抵挡中原强敌对楚国的进犯。但在秦国获得巴蜀后,这个战略依托就荡然无存。秦国完全可以通过巴蜀大地,沿江一路直逼楚国。如此强大优势,恰如《战国策》里,秦国使者张仪冲楚王的那声豪言:“秦西有巴蜀……不费汗马之劳,不出十日而拒悍关。”

而在实际战争里,秦国更证明,张仪的豪言绝非空谈。《华阳国志》记载,秦国名将司马错,就曾从巴蜀出发,以百艘大船的规模,浩浩荡荡的“浮江伐楚”。在秦楚两大强国的碰撞里,获得巴蜀,就意味着秦国多了一只强力拳头,从此逮住楚国狠砸。完全掌握战略主动权。

但对于秦国的取天下大业来说,巴蜀的意义,可就不止是胖揍楚国了。这就是它更重要的作用:秦国一统天下进程里的“加速器”。

自从吞并巴蜀后,秦国就开始了对巴蜀的火热建设:先是修城市,以《华阳国志》记载,当时巴蜀的新兴城市,全是秦国一手兴建起来,而且“与咸阳同制”,百分百按照咸阳的模样修。秦国严格的手工业管理制度与市场制度,也迅速移植到巴蜀大地,秦昭王时代,巴蜀农村更轰轰烈烈的“初为田开阡陌”,也就是进行封建土地改革。于是,在秦国占领巴蜀不久后,生产落后的巴蜀,就几乎以“跑步”速度,迅速进入封建社会。

大量的秦国百姓,也纷纷迁入巴蜀地区,从秦国灭巴蜀起,至战国尾声,秦国组织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仅公元前314年这一年,即秦国设立蜀郡的第二年,秦国就有五万多人迁入巴蜀地区。先进的工农业生产技术纷纷传入,逆天的农业水利工程拔地而起,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彻底杜绝了成都的水患,肥沃的巴蜀土地,这下更被打了强心针,从此“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蜀地“天府之国”的美誉,就是来自于这个时代。

更重要的是,巴蜀强大的生产,为秦国的征战,积攒了足够的粮草,数十万规模的秦国大军,得以在巴蜀大地的输血下,精神饱满的东进中原。诸如长平之战等关键战役上,巴蜀大地的粮草供给,更成了战争的胜负手。可以说,没有巴蜀强力的支持,秦国许多堪称妙笔的经典大战,很有可能是另一个结果。

如此意义,正如秦国名臣张仪的判断: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获得巴蜀,秦国的一统天下大业,战国时代的结束,至少,会推迟很多年。

与其说秦国捡了大礼包,不如说,秦国以精确的经营思路和强大的执行力,将蛮荒的巴蜀,变成了国家崛起的新助力,如此发展典范,即使放在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也足以叫人喝一声彩。

参考资料:《战国策》、《史记》、《华阳国志》


历史风云录


巴蜀的历史很悠久,因四川气候得天独厚适合农耕,公元前五世纪(也就是中原地区的春秋时代)就有了繁荣的社会。这在后来挖掘出来的三星堆和金沙文物就可以佐证了。

那里的的原住民应该来源于岷山深处的羌族人(也就是汶川周边地区),他们的容貌与中原地区的人士稍有区别。文化也与中原地区迥异,崇拜太阳神鸟(目前成都市徽就是这个图案)。

巴蜀与中原地区融合,应在战国中后期,秦帝国征服巴蜀后纳入帝国版图,并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令四川成为物产的天府之国,并以巴蜀和关中为基地,并一举统一中国。至此,巴蜀已经融入华夏大家庭,在中原战乱和天灾时,大量中原人士到四川逃难,最终以中原族群在巴蜀繁衍生息,历史长河中,巴蜀与中原时分时合,但始终在文化上与华夏文明一脉相传。

回到本题,战国时期,巴蜀是相对独立的王国,战国中后期,秦占巴蜀,巴蜀成了秦帝国的粮食和兵源基地。


龙年多媒体


巴蜀之地自盘古开天,三皇五帝以来,一直为华夏文明之重地。华胥孕伏羲于阆地,嫘母创丝业于盐亭。后入春秋,诸侯纷争,蜀兴于西岭创三星之文明,巴争于长江固合川之威仪。然又互相攻取,终为强秦所吞,并入秦国更生机勃发,有肥沃之土得以养民,据山河之利可以用兵。秦因得巴蜀而合六国,汉靠据两川终定天下。文翁兴教,落下观天。李冰父子兴水利,陈家府上出状元。故曰:文才风流,八大家中苏门三父子 ; 武功煊赫,十元帅里川籍四英雄。四川之盛,何以多叙?

吾家江水初发源,大江茫茫向不还。

武略文韬藏巴蜀,诸君迈入细相看。





白溪釣客


战国时期的巴国和蜀国远离中原,当中原争霸的时候,基本没有这两个边缘国家什么事。所以,巴国和蜀国是各玩各得,两个国家因为争夺地盘,打得不亦乐乎。关于战国时期的巴蜀,在史书当中的记载还是很少,我们只能从《华阳国志》当中了解。

巴国为武王伐纣后的封国,首领为周的宗室,属于姬姓。与中原国家有交集,在春秋时期与楚国交流频繁,战国时期巴国常与楚国通婚。七国称王的时候,巴国才称王。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鲁庄公十八年,巴伐楚,克之。鲁文公十六年,巴与秦、楚共灭庸。哀公十八年,巴人伐楚,败于鄾。是后,楚主夏盟,秦擅西土,巴国分远,故于盟会希。”鲁庄公十八年(前676年),巴国还曾打败过楚国。后来,巴国与秦、楚灭掉了庸国。公元前477年,巴人讨伐楚国,败于鄾地,后来两国和好,并结盟,两国很少发生战争。到了周显王的时候,楚国衰弱,秦国与巴蜀交好。当蜀王的弟弟与苴侯友好,蜀国与巴国交恶,秦国趁机灭了巴蜀。

巴国的历史晚于蜀国,蜀国的历史很悠久。蜀国人是人皇的后裔,黄帝的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子,生高阳,也就是颛顼帝,封其支庶于蜀地。人皇的后人一直居住在蜀地,历经了夏朝、商朝,商朝末年蜀主跟随武王伐纣。蜀国虽然供奉周天子,但是远离中原,所以不参与春秋盟会,不受中原的礼节约束。因此,蜀侯蚕丛最先称王。至于蜀侯是什么时候称王的,目前尚无定论。

个人猜测,蜀侯称王应该和楚国在同一个时期称王的,大约在春秋初期就开始称王了。春秋时期,大国兼并小国,由于蜀国和巴国都被限制参加中原盟会,所以整个春秋巴蜀都避免了春秋的兼并战争。直到战国秦惠王时期,蜀国才真正进入历史舞台。

周显王(公元前368-前321年在位)时期蜀国拥有褒、汉之地,有一次蜀王在山谷打猎,遇秦惠王。而秦惠王将一笥(sì)黄金遗失,被蜀王捡到,秦惠王命人去要。由于蜀王贪婪,想占为己有,可能将泥土代替黄金,将一笥金交给了亲王,后来黄金化作成了土。秦惠王大怒,不过有人说,这是好事,蜀国将土地献给亲王,秦国会获得蜀国的土地。秦惠王本来想吞并蜀国,但是秦军没有道路到达蜀国,被崇山峻岭阻隔。于是秦惠王想出妙计,用石头造了五头牛,对外宣称说,五头牛能拉出黄金,还让数百人喂养。

蜀王本昏庸无道,人又贪婪,知道这件事后,派遣使者到秦国,索要五头“金牛”。秦惠王将计就计将石牛作为礼物送给蜀王。但是五头牛太重,又没有道路直接到达蜀国。蜀王为了把五头石牛拉到成都,命人开辟山道,后世称之为“金牛道”,并让五位大力士将石头拉到成都。不过蜀王后来发现被骗了,将石牛遗弃在成都郊外,也就是现在成都西门金牛坝,而成都的“金牛区”也因此故事而来。

根据《华阳国志》的记载:“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蜀王封弟弟葭萌于汉中,为苴侯。苴侯却与蜀国宿敌巴国为好,于是蜀王大怒,讨伐苴侯。苴侯不敌蜀王,于是逃亡巴国,向秦国求救。

周慎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讨伐蜀国。同年10月,秦国灭蜀国,司马错南下又灭了苴国和巴国。蜀国从开明王朝开始,经历了十二世而亡。蜀国也自此终结,秦国灭巴蜀分别设置了巴郡和蜀郡。


谋士说


司马错改变了巴蜀的命运,李冰给巴蜀带去了希望。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在远离中原地区的西南地区,巴蜀也从未消停过,巴国和蜀国一度成为一方强国,相互仇视,又不断与楚国起战事。然而在公元前316年,因为司马错的高瞻远瞩,巴蜀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之后虽不断出现叛乱,终在秦昭襄王时期彻底平定下来,为秦国攻灭楚国提供了条件,并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

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作战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大国之间争霸称雄,而在西、北、南也不乏区域争霸,互相攻伐,抢夺地盘,巴国和蜀国是在西南地区发展起来的两个强国,因距离中原过远,存在感相对较弱,北有秦国,东有楚国,只能偏安一隅。

蜀国

公元前666年左右,荆人憋灵因为治水有功成为古蜀国新一任君主,开明王朝自此建立,开始了开疆扩土的步伐,国势强盛,秦国曾一度攻下古蜀国的南郑,十年后古蜀国重新夺回,古蜀国东接巴国,两国之间连年征战,巴国国势渐弱,在公元前377年,蜀国直接越过巴国攻打楚国,夺取兹方。公元前368年,蜀王杜尚攻灭昔阝国和平周国,设附属国苴国,蜀王将其弟封为苴侯。

战国时期,古蜀王国疆域达到最大值,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嶓。

巴国

巴国是封于西周时期的姬姓子爵国,一直和西周保持良好关系,随着楚国的强大,与之相邻的巴国感觉到了威胁,时而联盟,时而攻打,谋求自己的发展。巴楚联合曾灭掉邓国,在又一次联合作战攻打申国时,巴国攻下了楚国的那处城,后来又攻打楚都,楚文王率军反击却被巴国打败,其后果就是,失败而归的楚文王不被允许回楚都,在外中毒而亡,巴楚关系恶化。最开始,巴对楚作战多次胜利,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形势开始逆转,楚国吊打巴国,不断把巴国往西赶,而西面是强盛的蜀国。

战国时期巴国的疆域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

秦灭巴蜀

公元前319年,巴国联合苴国,要灭掉充国,而充国又与蜀国结盟,巴国一口气灭了充国,然后蜀国又打败了巴国,回过头收拾苴国,苴国向秦国求救。蜀国也向秦国示好。

于是在公元前316年,秦国引发了一场大辩论,秦惠文王在要不要攻打巴蜀的问题上犯了犹豫,道阻且长,又怕韩国来犯。张仪认为应该先攻打韩国,东进是首要任务;而司马错却认为不然,应该先取巴蜀,理由有三个:

  1. 攻打韩国可能会有来自于山东诸国的阻挠,但攻打巴蜀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2. 攻下巴蜀之后,巴蜀就成了秦国的后勤基地,为秦国的东进提供人力物力财力;
  3. 取道巴蜀,攻打楚国更加容易。

于是秦惠文王命司马错、张仪、张若领兵攻打巴蜀。取石牛道(蜀道)攻打蜀国,将其灭亡,又灭了苴国,巴国。巴蜀成了秦国的土地。

之后,秦惠文王将蜀王贬为蜀侯,陈庄任蜀国相,张若为蜀国守,共同治理蜀地。公元前311年,陈庄杀死蜀侯,蜀地叛乱,之后秦武王命司马错协助甘茂平定蜀乱,杀死陈庄。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将公子煇流放到蜀国任蜀地郡守,三年不准他返秦,结果后来他反了,公元前301年,公子煇在蜀地起兵叛秦,司马错再一次出兵讨伐叛军。诛杀公子煇及郎中令婴等27人,彻底平定蜀乱。公孙绾成为蜀侯。后来张若怀疑公孙绾谋反,秦昭襄王派人诛杀公孙绾,蜀国国号去除,自此,彻底成为秦国的郡县。

张若做为蜀守治理蜀地,将蜀地发展成秦国的后勤基地,并为秦国攻打楚国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256年,李冰成为蜀守,主持修建都江堰,巴蜀之地在日后终成为天府之国。


尚宫女史


巴国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南有巴国。太葜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太葜即上古时代东方部落首领伏羲,后照为巴人始祖。而后巴人建立巴国,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说:“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日覃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馀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小虫,与诸虫群飞,蔽掩日光,天地晦冥,积十馀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乎君于夷城,四姓皆臣之。”即最早的巴国是由五个氏族部落联合形成一个大型的部落集团,其中巴人以武力和船技上的优势,获得了集团的领导权,巴人首领巴务相成为该集团的首任领袖,称廪君,即以白虎为图腾的巴人首领。该部落集团溯流而上,同样凭借武力和船技战胜了原住民载人,控制了清江流域及巫溪河流域的盐业生产,在夷城(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建立了巴国第一个首都。

夏朝时(距今4100年~3600年)称巴国为“巴方”,商朝时(公元前16世纪初~公元前11世纪中)称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纳贡,岁岁服役。后来巴人不甘商朝的压迫,于公元前11世纪参与周武王伐纣,由于巴人英勇善战,迫使纣王军队阵前倒戈,终于打败商纣王,西周建立。西周初期分封了71个诸侯国,巴氏被封为子国,首领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国,通常简称巴国。巴国的地域大致在重庆全境,北到陕南的汉水上游,大巴山北缘,东至襄阳,春秋时有所扩展。战国初期迫于楚的势力,巴国举国南迁至长江干流,先后在清江、川峡之间至重庆立国。

蜀国由蜀部鱼凫氏建立第一个蜀国开始,经历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芦(开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后人称作古蜀国。后人将这些居住在蜀地的人称为蜀山氏。公元前1045年周王室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于是蜀王率领蜀人从茂汶盆地东迁至广汉平原,在今温江区万春镇报恩建鱼凫城成立蜀国。古蜀国由原始氏族公社制进入奴隶制社会,鱼凫是奴隶制古蜀国的第一位君王,是为蜀望帝。他年老时把君主位让给同姓族人杜灵。唐代李商隐《锦瑟》:“望帝春心托杜鹃。”相传望帝原名杜宇,立荆州一个传说死而复生的人鳖灵为丞相。当时洪水泛滥,而蜀国四面环山,中间是盆地,水流不出去,鳖灵凿穿巫山,引导水流出去,形成今天的长江。隔几年,望帝因他功高,传位于他,自己修道,死后化为杜鹃鸟。东周春秋时期古蜀国境内爆发洪水,鱼凫氏蜀王杜宇任同姓族人杜灵为相,治理洪水。杜灵因出色完成了任务,被部人唤做“鳖灵”。望帝因此在年老时禅位给鳖灵。杜灵成了新的古蜀王,建都郫邑(即今天的成都郫都区),号称开明帝,又叫丛帝。公元前451年秦国进攻古蜀国,夺取战略要地南郑。10年之后,古蜀国又将南郑夺回。

到蜀王杜芦(开明十二世)时巴国被庸国的侵略弄得很头疼,于是把移居目标定在了西邻的蜀国,巴蜀两国的交战很频繁,蜀国由于开明十一世起国力渐衰,十二世蜀王杜芦准备集中力量打败巴国以振奋蜀国人心,于是有了巴蜀最大规模的一次战役,苴国在这次战役中依然是靠向巴国一边,不过为了不与蜀国撕破脸皮,只派了一队为巴国引路的士兵。蜀王杜芦早得到巴苴合流的消息,于是秘密差由蜀军差老弱兵做诱饵,引巴军主力深入,然后顷巢围剿,战役以蜀大获全胜,斩敌大将告终。巴蜀之间的交锋引来了秦国的觊觎,最终巴蜀被秦国吞并,古巴属文明最终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之中。

据说秦惠文王垂涎蜀国富饶,欲派兵攻打,但秦将对蜀地道路不甚了解,张仪出谋制作五头石牛,将黄金镶在牛尾下,由其子张若护送给苴国。苴国跟蜀国很有渊源——大部分史料都记载:开明氏蜀王杜尚封其弟为汉中侯置藩属苴国,由此苴国君主也姓杜,对蜀国称臣,为苴侯。后来蜀苴关系恶化也未曾称王,因为正是蜀王杜尚分封其弟代管苴国。苴侯高兴的承诺愿助秦国借道伐蜀,张若又到苴蜀边界向人们大肆宣传说”秦惠文王愿与苴国结秦晋之好,送给苴国了五头石牛。这可不是一般的石牛,这是秦国才有的石料做的,而且石牛还有灵性,晚上会偷偷的吃草,吃饱了也会拉屎,但它们拉的屎是黄金“。蜀王杜芦是一位在年轻气盛的君王,但有时候气盛太过了也未免是好事,击退巴国来犯军队的他,决定伐苴另立新苴侯,他忘了上几辈为什么要建苴国,他更忘了上一辈为什么对苴侯忍气不发,他没有思考,或许没想去思考,也没想听廷上百官对他的进谏,他令五组劳工限期开凿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以便快速出兵打击越来越不听话的苴国,另外要夺来秦惠王送给苴侯的五头能拉黄金屎的石牛。

张若在苴国关注着蜀国至苴国的道路修拓进展,终于等到蜀王杜芦亲自率兵,令“五丁力士”(即五组劳工)引路攻打苴国,这条路就是后来的蜀道。苴侯急忙请张若回秦国求秦王出兵援救。蜀王杜芦也派使者与秦结盟。但狡诈的秦惠文王嬴驷还是派张仪、张若、司马错率队攻打蜀国。苴侯为表诚意大开城门,秦兵蜂拥而入走石牛道(今剑阁金牛道/剑阁道)灭蜀吞苴,蜀王身死,苴侯被废,蜀太子逃到彭乡(今彭州)被捉。蜀、苴二国同年灭亡。就这样刚吃了蜀国败仗而元气未复的巴国被秦军势力包围,秦惠王嬴驷采纳司马错“先灭蜀,继灭楚,而得天下”的建议,同年时隔两月后灭亡巴国。之后屯兵江州城(今重庆),一步步向东蚕食楚国。

占领巴蜀后秦国并没马上将其直接纳入秦国的郡县管辖之下,而是将原来的巴王和蜀王贬为巴侯和蜀侯——让巴国统治者“世尚秦女”,与秦保持通婚关系;蜀国则保留附属国地位,同时由秦国任命蜀国丞相以牵制和监视蜀侯。而且秦和当地人约定:巴蜀不实行秦律——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也就是说秦人与当地人发生冲突是要秦人加倍赔偿的。秦灭蜀32年后秦国因为怀疑当时的蜀侯欲谋反而诛之,至此蜀侯的封号被废止,蜀国由秦国的附属国变成秦国直辖的郡县。

南定巴蜀对后来秦国的统一大业至少有以下好处:

  1. 政治上稳定了南部,可以集中精力全力对付东方六国。取得巴蜀后秦国已拥有今天的陕西、四川、重庆大部和甘肃东部,其版图比三晋和齐国任何一国都大。至此秦国的北、西、南三个方向皆无强敌,只以东部一面对战诸侯,只要把守住东部崤山、函谷关天下则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

  2. 秦取巴蜀后秦国的蜀郡守李冰在今天的成都一带主持兴建了都江堰,又整修栈道改善交通,同时从秦国迁徙秦民万家入蜀。张若为郡守时修筑成都城,设立市场,广开贸易。在蜀地设盐、铁、锦官主管煮盐、冶铁、丝织。成都平原从此被称为天府之国,成为秦国东出一统华夏的军粮供应基地。

  3. 在秦楚对抗的正面战场之外,又在长江上游楚国背后拥有了一块进攻基地——攻楚的秦军可以便利地利用长江顺流而下将军队和给养运到前线,大大减少了由北南下楚国的困难和阻力,缩短了时间与距离。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巴国中心地带在长江三峡一带,渔猎为生。男人天生都是战士,战斗力爆表,一直扩张到秦岭大巴山一带。后在三峡发现几处盐泉煮盐卖钱,富甲一方,整日唱歌跳舞,被楚国抄去大片领土。转向与蜀国互撕,蜀国物产丰富,不愁吃喝,沉迷装神弄鬼,蜀国抵挡不住,向秦国求救。秦国派司马错率军五万,收拾了巴国,顺带灭掉蜀国,至此巴蜀成为地理名词。


云卷飞山


被秦国灭了,然后多次叛乱。

公元前311年开春,秦楚之间的丹阳之战刚结束,秦惠文王去世,太子秦荡(嬴荡)即位,是为秦武王。

此时一场针对秦国的,蓄谋已久的叛乱发生了,地点正是蜀郡。

六年前,秦军入四川盆地,秦惠文王封原蜀国公子通国为蜀侯,任命陈壮为相国,张若为太守,两个秦人辅佐蜀侯。

战国中后期,各国的军政分开,军队由将军统领,内政由相国统筹,蜀国就是由张若为将军统领整编后的蜀军,陈壮则为相国治理巴蜀和监督蜀侯。张若和陈壮,一个在外,一个在内,成为蜀国实权代表。

蜀侯通国敢于谋反,有着另外一个诱因。秦国入川这几年,楚国方面频频派人联络蜀侯通国,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共同对秦国发难。现在丹阳之战刚结束,楚国正准备与秦国打一场规模更大的蓝田之战,楚怀王约蜀侯通国一起,给秦国制造麻烦。

蜀侯通国清楚,要让楚国与秦国打一场倾国大战,这种机会几十年也没有一次,眼前则是两年内连续两次。第一次错过了,难道再错过第二次?

但蜀侯通国究竟有无实力,在四川盆地谋求独立呢?这并不是一个是非判断题,就如一个高中生有无可能考进名牌大学,努力则有可能,不努力绝无可能!蜀侯通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努力则有可能重新建立一个王朝,不努力则继续充当傀儡。

蜀郡的军队,数量不下二十万,绝大多数是本地人,但蜀军中的中高级将校,大部分都是秦惠文王派来的秦人。蜀军的最高统帅,即蜀郡太守,则是秦惠文王很信任的青年将军张若。

蜀侯通国要想在蜀军当中,自上而下发动兵变,完全没有可能。秦惠文王当初设计的这一套规则,牢牢控制住蜀侯。

表面上看,张若控制着军队,陈壮把控着朝堂,蜀侯通国只不过是瓮中之鳖,可以活的很久,却没有自由可言。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短短的几年时间,蜀郡小朝廷的相国陈壮,居然被蜀侯策反了。

陈壮每天与蜀侯在一起,站在他的角度看,自己不过是秦国的一个外臣,在秦国的朝堂中根本没有位置。如果蜀国能独立出来,他就能得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诱惑难挡。

既然蜀侯通国策反了相国陈壮,蜀郡独立的可能性就成几何级数增加,从原来的0.01%变成了20%。蜀侯与陈壮密谋,先智取,再武力跟进。

第一步,送一份祭品给秦武王,毒死他。由于秦武王年轻,没有子嗣,秦国必然会变成诸公子争位的局面,咸阳不会派兵来平定叛乱,蜀国当可乘机独立。

第二步,号召蜀军中的蜀人兵变,恐怕张若根本控制不了蜀人数量占绝对优势的蜀军。

第三步,召蜀郡西南部丹、犁等部族发兵来支援蜀军。丹、犁等部族位于金沙江上游,与蜀国保持了几百年的友好关系,秦国入川之后,却忽视了与这些少数民族的关系。

计议已定,蜀侯通国立即开展第一步。

古代祭祀用的祭品,是被看做神灵赏赐的食物,虽然时间久了有可能过期甚至发霉,但受赠人一般还是会吃掉一部分,以示对神灵的敬畏。

就像当年晋国太子申生进贡祭食,晋献公也必须食用,这才有了倾城骊姬下毒的故事。这次蜀侯进献祭品,也在祭食中下了剧毒。

如果说秦武王年少还稍显稚嫩,但他的母亲,那位魏国公主,陪伴秦惠文王这么多年,执掌后宫也有近二十年,可不是那么好骗的。

秦国太后让宦官先食用祭食,宦官立即脸庞抽搐,七窍流血,满地打滚而亡。

太后见到这个场景,暴怒,等不及邀请秦武王,立即招来司马错将军,如此计议一番,这才请儿子带着虎符过来寝宫。

蜀侯通国要谋反的消息,通过各种渠道,不断飞入秦国朝堂,有的是谣言,有的是事实。司马错将军在咸阳可憋坏了,整整一年多,丹阳之战打的如火如荼,他和数万大军却被秦惠文王强留咸阳,只为随时可能出现的蜀郡叛乱。

在丹阳之战最为激烈窒息的时候,秦惠文王始终没有调动司马错和咸阳的数万守军。现在丹阳之战结束,秦国的兵力阔绰得多,司马错得到五万大军,兵发蜀郡。

蜀郡方面算准了日期,当祭食送到咸阳王宫的那一天,如期发动兵变。蜀郡各地低级别军官,在得蜀侯通国号召之后,纷纷带领蜀军发动兵变。

蜀郡太守张若,这个时候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他能否控制局面,等待咸阳派来的援军,这点尤为重要。

这几年张若在蜀郡,重建成都城,并且对蜀郡的兵力进行了布置。

秦国在蜀郡有一万多秦人将士,张若将大部分秦人安置在成都城,只派少量秦人到各个城邑担任城守。

成都城内两万余将士,其中一万余人是秦人,另一万则是蜀郡当地军士。张若精心挑选一万蜀人军士进入成都戍守,这些蜀人都是平时拥戴秦国统治,表现良好的军士。为了严格控制这些成都城内的蜀人军士,张若将他们的家属接到城内安置,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有监控要挟之意。

几天之内,蜀郡各地兵变不断,许多城邑的军士杀了秦国派来的城守,宣布脱离秦国,效忠蜀王。唯有成都城,在张若的控制下,坚如磐石。

聚集在成都城下的蜀军越来越多,一旬(十天)过去,已经有超过八万人马聚集到成都城下,形势非常紧张。

蜀侯通国已经提前离开成都城,此时他与相国陈壮正在成都城外,召集着各地赶来的蜀军。

张若已经得知蜀侯通国向秦武王下毒,他一方面加强城防,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做好与成都共存亡的心理准备。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待咸阳传来的消息,包括成都城下的蜀军。

随着司马错的大军入川,悬念很快解开,叛乱的蜀军一部被击溃,秦国大军离成都城已经不远了。

成都城下的叛军大帐之中,蜀侯通国苦瓜脸,踱着方步,来回在账内行走,却是一个办法也想不出。秦武王没有被毒死,意味着他自己离死亡就不远了。

张若令人向叛军射入竹简,写明秦国大军很快就至,希望叛军投降,投降者免罪。

叛军之中意志不坚定的将校,闻秦军将至,已经带领本部人马返回驻地。

跟随蜀侯叛乱的几个朝堂官员,包括相国陈壮,多是秦国派来的人,此刻都在给自己盘算,看怎么与蜀侯撇清关系。

相国陈壮倒是非常冷静,拱手向蜀侯通国道:“侯爷,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相国陈壮做了一个砍头的动作。

蜀侯将信将疑地看着相国陈壮道:“我国之兵,真能抵挡秦国虎狼之师吗?”

相国陈壮气定神闲道:“侯爷放心,万无一失。”说罢陈壮击掌三下,帐外立即闪出一队禁卫,不由分说就用戈矛刺向蜀侯…

事毕,陈壮立即派人,将蜀侯通国的首级送往成都,向张若邀功。

张若一面派人好言抚慰,一面派人将此事报于司马错将军。

司马错当年力排众议,立主入川,眼光也不是一般毒辣,岂能被蜀相陈壮给忽悠了。他兵抵成都,迫使叛军四散,将蜀相陈壮,来了个就地正法。

成都城下的蜀军虽然四散,但有一只军队,由四川西南的丹、犁等部族组成,在成都附近与秦军交锋一次,在明知实力不如的情况下,撤回西南。

丹、犁等部族,是金沙江流域的原住民,世居山地险要,与原蜀国和平相处,如今则对秦国管辖下的蜀郡领土蠢蠢欲动。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金沙江流域在到处是深谷,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要地。

历史上发生在金沙江流域最著名的战争,当为三国时期,诸葛亮沿着金沙江南进,七擒孟获。到清朝太平天国时期,石达开在这里与清军遭遇,清军凭借天险击败石达开。民国时期,红军也在这里四渡赤水,强渡金沙江,完成长征途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虽然地处边缘,金沙江流域,无可争议是一个兵家必争的险要地方。

司马错将军统领大军南下四川,为了这场叛乱,他连丹阳之战都错过,自然要彻底解决蜀郡的叛乱才肯罢休。

司马错毫不含糊地继续挥师南下, 在金沙江流域,打败当地的丹、犁等部族,逼迫他们称臣。

蜀郡的叛乱,这才告一段落。太守张若安抚蜀民,对参与叛乱的将校既往不咎,以仁义治蜀郡,这一招很管用,蜀郡叛乱的火焰很快熄灭。

此时蓝田之战已经开打,秦国关中的局势非常凶险,为了牵制楚军,司马错统领这支秦军进入巴郡,猛攻楚国占据的涪陵。

秦国南下巴蜀之后,巴国旧都江州为秦国所占,而另一个旧都涪陵则早前为楚国所据。

楚国在涪陵部署的兵力,也有一万人,涪陵是作为进攻秦国所占巴蜀旧地桥头堡的,不过秦国还是率先发力,拔掉了楚国涪陵这个跳板,让楚国失去四川盆地的据点。

司马错在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攻克涪陵,也给关中蓝田大会战的秦军帮了忙。

回头看蜀郡的这场叛乱,只是一次叛乱这么简单吗,它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蜀国又会不会反复叛乱呢?

新即位的秦武王,肯定没有仔细考虑这些问题,因为秦武王是个极度好战的国君,在他眼中,有叛乱就有镇压,一切以拳头说话。

公元前308年,蜀郡叛乱发生三年后,秦武王再次分封一位蜀侯煇,这位蜀侯也是蜀国宗室,秦国还是保留了蜀国的高贵血脉。

秦武王对蜀侯的“仁慈”,并未换来蜀侯的知恩图报,蜀侯煇从上任伊始,就着手进行一次更大力度的反叛。

公元前301年,蜀侯煇即位七年后,利用秦昭襄王即位不久,齐、魏、韩准备出兵秦国之际,秦国政局不稳,带领他的子民发动蜀郡的第二次叛乱。

令人诧异的是,此次追随蜀侯煇叛乱的大臣,大多是秦人,他们在蜀侯手下当了几年臣子,马上翻脸不认秦国,协助蜀侯煇造反。

这些秦国旧臣也来反秦国,除了蜀侯煇许诺给他们的利益诱惑,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蜀国古老富庶、物产丰盈、文化久远、底蕴深厚。蜀国的人口远少于今天四川省人口,可耕种的土地却跟今天差不多,因此蜀国人人有其地,只要勤劳就能致富。秦国的军功爵位制中的战利品对蜀人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

蜀国人与世无争,是由于他们本身就很富足,大量的肥地都开发不完,自然没有兴趣冒着生命危险,到外面去争夺还不如蜀国的土地。

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一个蜀国政权统一天下,包括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国,早期大批外来将士还渴望对外扩张,等到第一代将领纷纷过世,后来的蜀人就完全没有外战的进取心了,失败其实已经是冥冥中注定的。

蜀国的文化,显然与秦国全民皆兵的制度格格不入,矛盾深重。

秦国官吏追随蜀侯一起叛乱反秦,也从侧面反映,无论秦人还是其他人,都爱好和平,富足安定的生活,对任何人都有吸引力。

如果秦昭襄王能够重视蜀国叛乱的根本原因,及时修订国策,或许能避免后来蜀国的再次叛乱,也可避免秦始皇死后的全国性大叛乱。但秦昭襄王显然没有掌控到蜀国叛乱的根源,或者即使认识到也不愿改变现有的制度。

第二次叛乱发生后,蜀郡太守张若虽然有十万大军,但是蜀人居多,无法控制叛乱的局面。秦昭襄王再次令老将军司马错下巴蜀平乱,杀蜀侯恽,并将追随他的二十七个文武大臣斩首。

又一次蜀郡叛乱,平定了。

两次叛乱,表面上是蜀郡旧势力利用秦国外战的机会作乱,一次是在蓝田之战前夕,一次是函谷关之战前夕,秦国当局认为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秦昭襄王任命蜀侯煇的儿子绾为蜀侯,继续着对蜀郡的统治。

令人不解的是,即使秦昭襄王对蜀郡的叛乱既往不咎,十多年后蜀侯绾还是再次发起叛乱。那次叛乱彻底激怒了秦昭襄王,他彻底废止开明王朝,不再立任何蜀侯,从此只派张若为蜀守。

秦国先后杀死三个蜀侯,巩固了对蜀郡的统治。然而蜀国叛乱的深层次原因却被忽略了,间接导致后来秦统一后全国范围内此起彼伏的反叛。


地图帝


很弱,巴蜀有两个地方小王国,之后两国争斗,请求秦国仲裁,秦就把他们都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