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為何“沒敢”先動手?基辛格一語道出真相

從1948年以色列建國到1982年“閃擊”黎巴嫩趕走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阿以之間爆發了五場大規模武裝處突,平均不到十年就得大幹一仗。雖然二戰後的世界時有局部衝突,但像中東戰爭這樣頻次之高、規模之大、牽涉之廣實不多見。

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以色列在五次中東戰爭中都無一例外地取得了勝利,有轉敗為勝,也有碾壓式完勝。總之,起初殺氣騰騰的阿拉伯聯軍最後總是被打得沒脾氣。為此唏噓不已的同時,人們不由產生疑惑:流散世界各地兩千年的猶太人一直備受欺壓,回到中東這片土地怎麼就脫胎換骨突然強大起來?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為何“沒敢”先動手?基辛格一語道出真相

一直以來有一種觀點,如沒有美國在背後支持,也許以色列早不在世界地圖中了。的確,美國在歷次中東戰爭中都充當以色列的堅強後盾,從資金、武器、技術甚至人員上都給予大力支持。然而,五次中東戰爭的戰場上,“一個人在戰鬥”的以色列面對的可是“眾志成城”的阿拉伯聯軍。

基於對這個猶太國家共同的仇恨,“阿聯”不止一次發誓要將以色列從地圖中抹去。阿拉伯國家不差錢,又得到當時另一個超級大國的支持。要知道,軍事巔峰時期的蘇聯連美國都不放在眼裡。也就是說,歷次中東戰爭中,“阿聯”的武器裝備無論從數量質量還是先進程度上都不比以色列差。

鑑於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中被阿聯打了個措手不及,以色列此後所奉行的戰略就是“一旦發現戰爭逼近立即實施先發制人的攻擊”。在1956年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和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軍事實力不斷強大以色列憑藉這一戰略都取得“奇效”。

然而,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又被阿聯打了個措手不及,一度陷入如第一次中東戰爭時即將亡國之境地。從當時的情況看,擅長情報工作的以色列軍方已提前獲悉對手即將發動攻擊,那麼問題來了,以色列一直奉行“一旦發現戰爭逼近立即實施先發制人的攻擊”戰略,又擁有世界一流、快速高效的後備軍動員體制,為何不先下手為強?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為何“沒敢”先動手?基辛格一語道出真相

戰爭背景

1970年,被譽為“尼羅河雄獅”的埃及總統納賽爾去世,薩達特成為繼任者,這位新總統對待以色列態度同樣強硬,一心想奪回三年前埃及在“六日戰爭”中失去的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此外,當時埃及局勢不穩,經濟低迷,作為領袖的薩達特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提振民心士氣。

在與聯合國派來的調停大使談話中,薩達特明確指出:除非以色列撤出在西奈半島和加沙走廊的所有武裝部隊,埃及和以色列之間才“有可能和平共處”。對此,以色列的答覆也很明確:絕不會撤回到1967年6月5日以前的邊界。

針尖對麥芒,這還有什麼好說的,準備開打吧。1972年,薩達特公開提到埃及將會和以色列開戰,並豪邁地宣稱“埃及已經做好犧牲100萬名士兵的準備”。此後一年間,薩達特一面大力援助敘利亞並與其訂立攻守同盟,一面穿梭於國際外交場合極力爭取各方支持。

當然,阿以雙方都清楚,僅有名義上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戰爭的勝負是由實力決定的,而實力得靠真槍真炮來保障。彼時,美蘇爭霸進入高潮,蘇聯在世界範圍內強勢擴張,美國則轉入守勢。對這兩個超級大國而言,中東都是必爭之地,雙方的介入無疑成為影響這場戰爭的主要因素。

相比美國提供給以色列的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攻擊性武器,蘇聯援助埃及的卻是一些“防衛性武器”,而且還很不情願。蘇聯搞這些伎倆意欲何為?埃及人當然不相信是為了中東和平。1972年,薩達特下令驅逐在埃及的兩萬名蘇聯軍事顧問,隨後開始“向美國靠攏”。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為何“沒敢”先動手?基辛格一語道出真相

蘇聯人慌神了,豈能眼睜睜看著埃及這個中東“大國”倒向對手陣營?很快,蘇聯答應向埃及提供“更為先進的武器”,包括T-62坦克和AT-3反坦克飛彈在內的援助清單送到了薩達特手中。

對阿拉伯人的戰爭威脅,以色列當然不敢掉以輕心,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大幅擴張領土後,以色列在奪取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上建立起諸多防禦工事。尤其是花費數億美元在蘇伊士運河構築了一個龐大的堡壘,這個“巴列夫防線”防的正是埃及。

開戰在即

1973年上半年,阿拉伯國家不斷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薩達特也不斷向以色列發出戰爭威脅。以色列軍方一次次把警戒狀態提升,又一次次恢復到開始狀態。反覆的“狼來了”中,以色列逐漸看穿對手的把戲。

開戰前,在六五戰爭中都“吃了虧”的阿拉伯三國首腦舉行了一次秘密會晤。在埃及亞歷山大港,薩達特和敘利亞總統阿薩德對約旦是否“加盟”並無把握,因此只透漏對以色列發動戰爭,並沒有告知約旦詳細的作戰計劃。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為何“沒敢”先動手?基辛格一語道出真相

之後,侯賽因國王秘密飛往特拉維夫,向當時的以色列總理梅厄夫人透露戰爭即將爆發。然而,以色列對這個來自阿拉伯世界的情報顯然不重視,“鐵娘子”甚至反問道:“敘利亞會在沒有埃及參加的情況下開啟戰端?”

同期,以色列的摩薩德就截獲了十餘次戰爭即將爆發的情報,但以軍方依然堅信阿拉伯國家當前無力發動戰爭。另外,以色列在埃及軍方有一名位階極高的間諜,以軍情報部門根據“消息來源”判斷:在蘇聯提供的轟炸機和飛毛腿導彈運抵埃及以前,對手不會發起進攻。

直到開戰的前一天,埃及的“消息來源”親自將情報呈送給摩薩德情報局長,以色列人這才相信了。軍方高層立即展開行動,雖然正值猶太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軍方仍下令緊急動員。贖罪日當天早上,總理梅厄夫人與國防部長、軍方將領緊急會晤商討應對措施。國防部長依然堅持戰爭不一定爆發,而將軍們則主張立即發起先發制人的攻擊。

軍方的方案是:先攻擊埃及機場及飛彈基地,隨後對埃及和敘利亞的地面部隊同時展開攻擊。一番激烈爭論後,梅厄夫人最終拍板:‘若我們先發起攻擊,以色列將在道義上站不住腳,也得不到實質上的支持。”

明智的抉擇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為何“沒敢”先動手?基辛格一語道出真相

現在看來,以色列決定放棄先發制人的攻擊是個明智選擇。當時,因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表現”強勢和薩達特出色的外交,以色列面臨的國際環境異常惡劣。由於阿拉伯國家聯合拿起石油武器發出威脅,歐洲一些國家也不得不停止向以色列提供武器軍備。

孤立無援之下,以色列唯有依靠美國支持,如果再被唯一的大哥拋棄,用蘇聯的話說“以色列能不能作為一個國家而存在成為一個問題”。以色列人清楚,這次戰爭是阿拉伯人挑起的,自己是受害國,不能再像以前那樣承擔戰爭責任了。

果然,戰爭爆發後的一兩天裡,以色列被阿聯打得無還手之力。現代戰爭的消耗令人咋舌,在美國的援助到來前,以色列全國的彈藥儲存量一度下降到只能夠維持48小時。

梅厄夫人呼籲國際社會給予以色列援助,然而歐洲各國不敢輕舉妄動,只有美國在危難時刻向以色列伸出了援手。

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向空軍下令“把所有能飛的玩意都飛往以色列”。就這樣,“五分錢救援行動”轟轟烈烈展開,隨後的10小時裡,載有大量武器等戰略物資的C-141和C-5運輸機向以色列飛去。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為何“沒敢”先動手?基辛格一語道出真相

關鍵時刻,以色列人明智的選擇贏得珍貴的“美援”,對此,剛走馬上任美國國務卿的基辛格不無感慨道:幸虧以色列沒有先展開攻擊,如果那樣,他們從美國可能連一顆螺絲釘都得不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