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歷來以經商有道而著稱於世的猶太人,在戰爭中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華”,因為他們非常善於從戰爭中去學習戰爭,所以他們很快便成了從事戰爭的行家裡手。在中東戰爭的戰火中誕生併成長起來的的以色列裝甲兵,之所以能夠以弱擊強、以劣勝優、幾度稱雄於中東戰場,也正是因為他們在連綿不斷的中東戰火的洗禮中,錘鍊出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作戰思想。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稱雄中東的以色列裝甲部隊

對國家戰略環境的極度“不安全感”,促使以色列國防軍自建軍以來始終奉行的是一種“進攻性的防禦”戰略,其總體作戰思想是:現代條件下的戰爭,特別是在沙漠地區作戰,其勝敗取決於制空權的歸屬,因此在戰爭初期要通過空軍的集中運用徹底摧毀敵方的空軍;裝甲部隊是地面作戰的主力,要以奇襲和快速的機動作戰席捲戰場,不給敵軍以喘息之機;陸海空軍應協同作戰,尤其應發揮空地協同的整體威力。以軍裝甲兵的作戰思想,也正是在這樣的總體作戰思想的“大背景”之下形成的。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以色列裝甲部隊戰術協同訓練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集中起來的以色列坦克猶如一把尖刀直刺埃軍防線

最大限度地追求速決戰,是以軍裝甲兵作戰思想的一條主線。在以軍的首腦看來,打速決戰的好處有點:其一是使對手根本沒有嘴息和重新組織進攻的機會。這就如同拳擊比賽一樣,使用四個猛的組合拳雨點般地猛擊對手面部,在其暈眩、搖晃時不要中斷出拳,力求一口氣將其擊倒在地,不給對手還手的機會。其二是人員傷亡和軍費開銷少。以色列最經不起人員傷亡,如果傷亡達1000人至2000人,就相當於美國在一場戰爭中傷亡了10萬-20萬人那樣可怕。此外,現代化戰爭完全依靠金錢來支持,在“十月戰爭”中,以色列要為每小時的作戰付出100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購買武器彈藥的費用,戰爭才打了7天,以色列的國庫就見底了。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以色列裝甲兵高強度的作戰導致梅卡瓦坦克載彈量世界之最

如果戰爭能很快結束,人員傷亡和軍費開銷都將減少。其三是速決戰使於造成既成事實。在六五戰爭中,以軍僅用了6天時間就攻佔了4倍於本國面積的上地,等阿軍明白過來時,早已“大局已定”了。

打速決戰的前提是要集中兵力。以軍在人員、裝備的數量上都遠遠不如阿軍,因此在作戰中特別強調要集中兵力,首先打擊主要的或對己威脅最大的目標,速戰速決,然後再轉兵用於其它方向,實施各個擊破例如,在“十月戰爭”中,以軍採取“先北後西”的方針,首先集中22個旅的兵力,在戈蘭高地向敘軍實施了大規模的反擊,前鋒直通大馬士革;爾後再揮師南下,與埃軍在西奈半島展開決戰,從而各個擊破了埃、敘兩軍的進攻。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第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面臨南北兩線作戰

在“十月戰爭”中,埃以雙方在西雜半島上一度處於膠著狀態。為了打破僵局、爭取主動,由沙龍少將指揮的以軍第143裝甲師,利用埃軍第2、第3集團軍防禦陣地之間的間隙,果斷地轉入反攻,率先渡過蘇伊上運河,深入運河西岸埃軍後方實施縱深攻擊。以軍裝甲部隊不僅連續摧毀了埃軍大量的防空導彈陣地,為一度受到嚴重遏制的以空軍作戰行動開闢了“安全走廊”,而且迅速切斷了開羅到蘇伊土城的公路,達成了對埃軍第3集團軍的合圍態勢,從面徹底扭轉了西線的戰局。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被以軍裝甲兵搗毀的埃及防空導彈陣地

在六・五戰爭中,以軍裝甲部隊橫穿西奈半島,首先直插埃軍的防禦縱深,直抵蘇伊士運河,而後再回頭逐個圍殲各個據點中的守敵,使埃軍在西奈半島的防禦體系迅速瓦解,最終全線崩潰。在1982年的侵黎戰爭中,以軍再一次施展其縱深攻擊的特長,以11個裝甲旅和機械化旅組成西、中、東三路大軍,從黎以邊界迅速向北穿插,一舉切斷了貝魯特到大馬士革的公路,對黎南部的巴解武裝和駐黎敘軍形成了圍殲之勢,從而迅速達成了戰役企圖。

以軍在運用此作戰原則時,充分發揮裝甲部隊的機動作戰能力,極為重視達成進攻的突然性和提高縱深攻擊的速度,強調以奇制勝、以快制勝。而阿軍則戰術呆板,在防禦作戰中往往只注重正面防禦,忽視翼側防禦,結果常常給以軍的穿插遷回、縱深攻擊提供可乘之機。

裝甲兵在進攻作戰中,必須與航空兵以及陸軍的步兵和炮兵保持密切的協同,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作戰威力,這是以軍裝甲兵從實戰中總結出的經驗。在十月戰爭中的西奈戰線,埃軍強渡蘇伊士運河以後,立即在運河東岸組織了密集的反坦克火力配系,每千米正面的反坦克火器密度達到55件。而習慣於與航空兵實施協同作戰的以軍裝甲部隊,在以空軍由於受到埃軍防空導彈的嚴重威脅而行動受制情況下,既沒有組織炮兵進行火力壓制,又沒有組織步兵實施隨伴掩護,就使用裝甲兵單獨向埃軍實施反擊,結果遭到埃軍反坦克火力的迎頭痛擊。以軍投入反擊的3個裝甲旅中,孤軍冒進的第190裝甲旅被埃軍第2步兵師全殲(旅長被俘),其餘2個裝甲旅也遭到重創,參戰的290餘輛坦克中有2/3被埃軍擊毀。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第四次中東戰爭在損失慘重的以色列裝甲兵

慘痛的教訓使以軍裝甲兵認識到:在坦克的視野、射界受到限制的沙漠起伏地條件下,裝備有大量便攜式制導反坦克武器的步兵,對裝甲兵構成了嚴重的成脅,裝甲兵只有與己方隨伴步兵保持密切的協同,並得到炮兵壓制火力的支援和掩護,才能有效地對抗這種威脅,提高自身的戰場生存力。此外以軍還認為,在裝甲兵與航空兵的空地協同作戰中,絕不僅僅是航空兵對裝甲兵的“單向支援掩護”關係,裝甲兵同樣能夠以自己的作戰行動為航空兵的作戰行動創造有利的條件。在十月戰爭中西線以軍所實施的渡河反擊戰,就是以軍裝甲兵為航空兵開闢空中安全走廊的成功戰例。正是由於以軍裝甲師的渡河先遣支隊成功地“掃蕩”了運河西岸的埃軍防空導彈陣地,才徹底解除了以空軍對埃軍防空火力的顧慮,從而航空兵能夠全力出動、支援裝甲部隊的地面作戰。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第四次中東戰爭立下赫赫戰功的沙龍少將就是典型的“抗命將軍”(頭纏繃帶)

以軍裝甲兵對阿軍作戰時,注意揚長避短,一般不與阿軍死打硬拼,而是強調各級指揮官親臨第一線,審時度勢,實施靈活的作戰指揮。也正因為如此,以軍裝甲兵才能以多變的戰術,打亂敵軍的作戰部署,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以軍認為,戰地指揮官的機動靈活性、勇猛頑強的作風和敢於冒險的進取精神,是戰爭制勝的關鍵。這些特點,在以軍中上至總參謀長,下至連排長的各級指揮官身上都有著充分的體現。第二次中東戰爭時的以軍總參謀長、第三、第四次中東戰爭時的以色列國防部長一一達揚將軍,就主張在戰場上要實行“分權指揮”,強調作戰部隊的指揮官要積極主動,到第一線指揮作戰,即使違抗了命令如果是屬於敢打敢拼的“抗命”,也不給予處分。達揚將軍有一句言:“與其熱裡於驅使一匹討厭的累子,不如熱衷於駕御一匹勇敢的良種馬。正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才會在第二次中東戰爭中出現第7裝甲旅的“嚴重抗命之舉”,並由此而導政了西奈戰役的勝利。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沙龍近乎抗命的反攻是以色列獲得第四次中東戰爭勝利的關鍵

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沙龍少將指揮以軍第143裝甲師所實施的渡河反擊戰,在開始時也是與其頂頭上司南部軍區司令戈南少將的意見相左的,為此,沙龍將軍甚至直接越級請示總參謀部和國防部長達揚將軍。在前線指揮官的強烈要求和積極主動進攻精神的影響下,就連以軍總參謀長埃拉扎爾中將也放棄了其原來的“後發制人”的作戰方案,轉而同意以軍各裝甲師提前發起渡河作戰。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及時的戰地搶修是迅速恢復戰鬥力的關鍵

戰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保持和恢復戰鬥力的競賽。在高強度、高消耗的現代戰爭中,對於高度依賴技術裝備的裝甲兵來說,只有對其實施強有力的技術保障,才能使其保持和恢復戰鬥力,在戰場上立於不敗之地。第四次中東戰爭中開戰後僅僅1周的時間,以軍裝甲兵就損失了600餘輛坦克、裝甲車,相當於其裝備數量的1/3。在戈蘭高地的防禦作戰中,以軍著名的第7裝甲旅的105輛坦克,在戰爭的前三天幾乎每一輛坦克都被擊中過,有時全旅能作戰的坦克減少到只剩7輛。此時,以軍憑藉其組織良好的戰場技術保障機構,對裝甲兵部隊實施了極為高效的戰場技術保障:僅在開戰後的10天內,就修理了2700餘輛次坦克,並使其中大部分都迅速重返戰場,損壞坦克的修復率高達86%。以軍第7裝甲旅通過對戰損坦克的緊急搶修,迅速恢復了戰鬥力,在開戰後第5天以軍開始反擊時,該旅編成內可以作戰的坦克已達92輛!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以軍裝甲兵戰地搶修訓練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西奈戰役最奇特的一幕——以色列裝甲兵駕駛繳獲的阿軍坦克發動反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軍的技術保障機構不僅修復了大量己方戰損的裝備,而且居然奇蹟般地修復了300餘輛以軍在戰場上繳獲的阿軍坦克,並隨即將其投入作戰使用,從而使以軍裝甲兵出現了“坦克越打越多”的“戰場奇觀”。可以說,如此之高的技術保障效率,正是使以軍得以保持和恢復戰鬥力,並最終擺脫被動局面、取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之一。

以色列也有一位跟“李雲龍”一樣的將軍!戰場抗命,卻能打勝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