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开国元勋刘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简十一读文史


提到唐朝的开国元勋,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骁勇善战的尉迟恭、程咬金,或是领兵有方的李靖等等。其实,除了这些冲锋陷阵的将军,还有许多谋臣能吏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过巨大贡献,这其中就有被有的人认为是唐朝第一功臣的刘文静。他帮李渊策划了太原起兵,又为李世民献上许多良策,最终却惨死,这是为什么呢?

《旧唐书》形容他是"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隋朝末年,他担任晋阳令,这时正好裴寂在当晋阳宫监,于是二人结为好友。李渊来到太原,刘文静敏锐地察觉到他"有四方之志",等到他看见李世民,便对裴寂说:"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

后来刘文静因为和起义的瓦岗寨李密结亲,被连坐抓进大牢,李世民亲自来到监狱中探望,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刘文静侃侃而谈道:"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李世民采用刘文静的建议,暗中策划起兵之事。不过,他又害怕父亲李渊反对。于是刘文静又将和李渊关系很好的裴寂介绍给李世民,帮助李世民谋划。不久,李渊因为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所败而连累,被拘捕。刘文静便与裴寂一同劝说李渊图谋大事。李渊这才同意。

原本,李世民已经准备好劫狱救父,然后趁势起兵,可李渊却正好被释放了。重获自由的李渊又陷入犹豫,于是李世民便让刘文静伪造隋炀帝的文书,称要将李渊所管辖的民众迁去征讨辽东。另一方面,刘文静让裴寂催促李渊,让他早日起兵。

李渊起兵后,自封大将军,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李渊便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刘文静对突厥始毕可汗说:"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可汗大喜,赐兵马帮助李渊。加上刘文静后来用计大破隋军,攻取了新安以西的大片土地,于是"转大丞相府司马,进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

唐朝建立后,他与李世民、裴寂都得到了"恕二死"之权。刘文静觉得自己的才干、军功都在裴寂之上,而官职爵位却不如他,于是心中不平,以至于朝堂上商议政事,"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裴寂赞成的,刘文静一定要反对,于是二人的仇恨逐渐加深。

刘文静与弟弟喝酒,醉后"拔刀击柱曰:'必当斩裴寂耳!'"这话被其小妾听见,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向皇帝举报,于是刘文静被李渊叫去审问。刘文静坦然自己嫉妒不满,李世民、李纲等人都认为他只是一时之气,而裴寂则对李渊说:"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于是李渊听信裴寂,杀了刘文静,临刑前,刘文静哀叹:"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享年五十二岁。

他为唐朝建立功勋,却因为一次酒后失言而被诛杀,李渊承诺的"恕二死"在怀疑刘文静有谋反之心时变成了空言,令人唏嘘。


煮酒君


刘文静,官至唐朝的宰相,在李渊起兵反隋的时候,刘文静便追随在侧,随军征战、出谋划策,可以说刘文静是当之无愧的唐朝开国功臣。


所谓是“飞鸟尽,良弓藏”,在古代王朝,不乏一些立有大功的功臣在后来被当权者所处理,唐朝的刘文静就是这么一位“功臣”。而刘文静为什么会落得被杀的下场呢?

说法一

刘文静的被杀,有着一个直接的罪名,就是“谋反”,毕竟是开国功臣,李渊也不可能因为一般的小罪名就把刘文静给杀了。

刘文静的悲惨结局还牵扯到一个人,这个人叫裴寂,裴寂是什么呢,简单说,就是个刘文静同一批的人,在李渊反隋时,裴寂也是追随在侧,同时,裴寂和李渊也有旧交,在唐朝建立之后,刘文静、裴寂都曾获得“恕二死”的特权,也就是免死罪两次。



但是,刘文静和裴寂之间并不和睦,刘文静是怎么想的呢,他认为自己鞍前马后的帮李渊建立唐朝,和裴寂相比,最起码是不相上下吧,但是最后在朝堂之上,地位反而不如裴寂,这让刘文静心里窝火,不舒服。

于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刘文静在朝堂上,是很直接的和裴寂对着干,裴寂说东,刘文静说西。这么一来二去的,裴寂和刘文静之间的关系就僵了,甚至于,刘文静在家喝多了的时候,曾说必杀裴寂。之后,就有了一个引子,就是刘文静有一个失宠的小妾,这个小妾把刘文静在家说过的话什么的,告诉了他哥,让他哥去告刘文静谋反。

按理说,这事儿本来就是空穴来风,真要是正儿八经的去审查,事儿也不大,但关键是,李渊派去查刘文静这个案子的,是裴寂和萧瑀,萧瑀倒是无所谓,但裴寂跟刘文静可是死对头,落到裴寂手里,刘文静能有什么好。



虽然最后,萧瑀和李世民都为刘文静求情,只是发泄下不满,没有谋反之心,但拦不住裴寂的说法,裴寂说不处理刘文静,将后患无穷,而李渊则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就把刘文静这个开国功臣给弄死了。

而高祖素疏忌之,裴寂又言曰:“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高祖竟听其言,遂杀文静。

另一种说法

还有这个说法是,李渊之所以杀刘文静,是因为刘文静跟李世民走的太近,刘文静曾在最开始时说过李世民非常人,是天纵之才。

又窃观太宗,谓寂曰:“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

而后来刘文静与李世民的关系确实不错,刘文静最后被说谋反的时候,李世民也曾为他求情。但是在唐朝建立之后,李渊立的储君是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只是秦王,但李世民本身军功赫赫,威望极高,与李建成之间也不是那么融洽。




而刘文静与李世民之间的关系,让李渊心里面不舒服,毕竟李世民本身已经威望极高,如果刘文静这样的开国功臣也站在李世民一头,那么李世民的势力就可能让李渊都不能压制住。

所以,李渊就借助有人说刘文静谋反这个说法,把刘文静给解决掉了。


参考文献:《旧唐书·刘文静传》


說与山鬼聽


唐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刘文静因“谋反”罪被下令处死。刘文静的死,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也因这件事,李渊背上了“诛杀功臣”的恶名。那么,这起唐代历史上的一桩疑案,事情的真相究竟又是如何呢?可以说,刘文静是唐王朝得以建立的重大功臣,没有他,唐王朝的建立可能会遭遇到很多的阻碍和在黑暗中摸索很多年。

纵观刘文静“谋反”案的始末,疑点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刘文静到底有没有谋反,二是唐高祖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在没有任何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就下令处死刘文静呢?最最根本的原因是刘文静无意间卷入了李渊与李世民父子的皇权矛盾,成了王内斗的牺牲品。

事实上,刘文静案并不那么简单。从表面上来看不过是刘文静和斐寂之间的龃龉而心怀不满、酒后失言,最后被上纲上线为“谋反”大亲,它背后隐藏的矛盾和斗争是十分复杂的。

第一,刘文静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李渊也。

刘文静对于裴寂的不满从根本上来说是对朝廷、对李渊的不满,只是因为李渊是皇帝,所以他才将怨恨转移到了裴寂的身上。对于此时的李渊来说,建朝伊始,国家根本还不够稳定,也没有到“狡兔死”“众鸟尽”的地步,正是需要人才的时侯,他不会因为嫉贤妒能而杀害刘文静。即使真是李渊要象朱元璋一样剿杀功臣,以李渊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女雨的形势,功臣之中才能高于刘文静的大有人在,李渊何以只杀刘文静一人呢?其实质是,刘文静与装寂两人矛盾背后隐藏的是李渊与李世民父子之间关于皇权的矛盾。这也是刘文静最终被冤屈致死的根本原因。

第二,刘文静是秦王李世民的死党心腹。

刘文静与李世民是“死党”关系,是铁杆心腹,当年晋阳起兵前夜,二人在狱中就有个“隆中对”的故事。李世民在刘文静案发后公然与李渊叫板为刘文静辨解,正好暴露了他内心对于自己功劳卓著却得不到太子之位的不满,是赤裸裸的发泄,所以这不仅没能帮到刘文静,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还起了反作用,更加坚定了李渊下令处死刘文静的决心。李世民登基后于贞观三年(629年)下令为刘文静平反昭雪。

第三,李渊杀鸡儆猴,警示李世民收敛点。

晋阳起兵之后,虽然知道自己并非长子,李世民一直注重对自己势力集团的培养,包托刘文静。而这些李渊看在眼里,为防止以后发生兄弟之间争权夺位而互相谋杀的惨剧,李渊不惜背上“谋杀功臣”的恶名处死刘文静,目的是杀黄牛惊黑牛,给蠢蠢欲动的李世民一个严重警示。然而结果事与愿违,刘文静的死恰恰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关系开始发生质变的导火索。


书中有毒


大家好,这里是小青春!

我们先来说一说,为什么刘文静是唐朝第一谋士!

刘文静为人洒脱,有器量,也有谋略。隋朝末年,身为晋阳县令,与晋阳宫监裴寂是好朋友。天下方乱,裴寂看到有巡逻的士兵在城墙上往来传递烽火,叹息说:现在国家这么乱,我将在哪里安身呢!刘文静笑说:如果真象你说的那样,正是天下英豪用武之时,你我二人岂能一直这么碌碌无为困于贫贱之地呢?在这里足以看出刘文静的志向远大。他不仅有志向,而且有行动,当时李渊为唐公,镇守太原,刘文静觉察到李渊有大志向,于是便与李渊深交。当自己因为李密的事情而被牵连入狱是,抓住与李世民谈话的机会,不知道李世民与刘文静的“狱中对”能不能与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比,然而无论如何,刘文静与李世民的这番对话,定下了李家父子起兵反隋的大计,从而开启了建立大唐王朝的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说刘文静是大唐第一谋士并不为过。

那刘文静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灭亡的呢?

这就要牵扯上刘文静与裴寂了!刘文静看不上裴寂,很明显是站在他个人角度上,“意不平”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裴寂的“论政”,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予以批驳,这个就是刘文静不对了。所谓“戾驳”就是带有个人情绪。更要命的是刘文静的这种不满情绪越来越严重,最后竟然发展到不能自控的程度。据《唐书卷八十八 列传第十三(刘文静)》:\r

“(刘文静)尝与弟散骑常侍文起饮酣,有怨言,拔刀击柱曰:‘当斩寂!’”\r

就是说,刘文静与弟弟散骑常侍刘文起一起喝酒,酒喝多了不禁大发怨气,拔刀砍柱子,说道:应当砍了寂的脑袋!实际上,与其说是刘文静对裴寂的“恨”,不如说是刘文静对李渊的恨,只是不好说出来罢了,只能拿裴寂来表达自己对李渊的不满,甚至愤怒。这个李渊不会不知道,刘文静最后的死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说实在的,刘文静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罪,就是因为抱怨李渊对自己“有功不赏”,心怀不满,这点事儿还不至于丢性命。但是为什么还是死了,有人说是裴寂的“谗言”让刘文静丢了性命,实际上不是这样,主要还是李渊要杀他,裴寂只是个幌子。刘文静与裴寂之间的矛盾只是表面现象,归根到底是李渊与刘文静君臣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刘文静已经直言不讳的说出来了。另外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原因,李渊始终对李世民这个儿子抱有三分戒心,自己在皇位的位置上时时都能感受到来自李世民的“威胁”,本来就“压力山大”,再加上刘文静这个大谋士,老皇帝内心就更加不安,所以在李渊这里,刘文静一定要杀的。

如果您感兴趣的话,请您点个赞,加个关注,谢谢。




史料小王爷


要说这个问题,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背景。

1)李世民刘文静裴寂这三个人是李渊晋阳起兵之时最重要的人物。

2)李世民和刘文静关系很好,刘文静能力很强,裴寂能力一般但是晋阳起兵时候地位高超给了李渊不少帮助,并且裴寂和李渊私交很好。

3)唐朝建立后,能力强功劳多的刘文静地位明显在只会讨李渊欢心的裴寂之下,刘文静很不满,两人多次发生口角之争。

4)刘文静对裴寂不满,对李渊这么对待自己不满,在家里口出怨言,被一个失去宠幸的小妾告发了。

5)小妾告发刘文静谋反,刘文静拒不承认,但是刘文静态度很平静的说自己确实口有怨言,对裴寂不满。

6)李渊派李纲萧瑀裴寂李世民等人负责此案,除了裴寂认为刘文静确实谋反之外,其余三人都否认刘文静有谋反之心。李世民同意刘文静对朝廷有怨望,曾经口出怨言。

7)李渊最终杀了刘文静。


可以确认的是,李渊并不认为刘文静真的谋反,因为裴寂的话是最不靠谱的,他和刘文静有仇,他的话不能当真。


现在说一下学界对李渊为什么杀刘文静的几个看法

1)诛杀功臣

其实这个是不靠谱的,李渊诛杀刘文静在武德二年,这个时候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萧铣等人还活得好好的,还没有到诛杀功臣的时候。不然会让功臣寒心。

2)防患突厥

这个说法是这样的,李渊起兵过程中,和突厥的联络事宜都是由刘文静负责的,现在刘文静对朝廷口有怨言,一旦他联合突厥,那么后患无穷。然而这个也是不靠谱的,突厥和李唐的关系此时并没有破裂,很明显,突厥并不会为了刘文静一个李唐大臣而和李唐翻脸。


关于这个问题,我比较赞同孟宪实先生的看法。

孟老师认为李渊杀刘文静是为了强化内部皇权。李渊知道刘文静没有谋反,但是刘文静却直言不讳坦然承认对朝廷有意见,对李渊处置不公有意见。在刘文静看来,这是身正不怕影子斜,我是大功臣,我没有谋反。但是在李渊看来,这是对自己的挑衅,是对皇帝权威的挑衅,这就是功高震主。

李渊认为,我是皇帝,我用谁不用谁,是我的权力。用你你得感恩,不用你你也不能怨怼。有没有功劳,不是你说了算,而是我说了算。

更重要的是,李渊杀刘文静是杀给自己最会作战最会打仗的儿子李世民看的。他明明知道裴寂背后的人是他老子我李渊,他还公然为刘文静喊冤,这就是在说他也对我不满。对我的用人政策不满。李渊这样老谋深算的人物,深知一个集团只能出现一种声音,现在天下未定,内部就已经有分裂的趋势了,他需要强势镇压下去,所以他杀了刘文静。


所以,刘文静被杀,倒不是因为刘文静和裴寂的矛盾,这只是一个导火索,让刘文静口出了怨言。实际上这是李渊和李世民之间矛盾的一次先期爆发,李世民不给刘文静解释还好,一解释就让李渊觉得有一个以李世民为首的团体对自己不满。


凤妖


刘文静(568年-619年),今陕西武功县人,唐朝开国功臣。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刘文静成为宰相。

刘文静会被李渊下旨杀掉,是因为妒忌好友裴寂。刘文静因地位不如裴寂而心生不平,每次朝中议论大事,凡是裴寂赞成的,刘文静一定反对,因此二人之间产生了隔阂。

有一次,刘文静与兄弟 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出佩刀,劈砍厅柱,道:“我一定要杀了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出现妖怪,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把此事告诉其兄,上告刘文静谋反。

李渊派遣裴寂与萧瑀审讯刘文静,刘文静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如今裴寂官居 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与众人相同,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实有不满之心。”李渊听到后,认为刘文静有谋反之意。

刘渊素来对刘文静疏远猜忌,裴寂又趁机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了他,必会留下后患。”李渊听信裴寂之言,于619年下旨杀死了刘文静、刘文起,并抄没了他的家产。


元来大


先说下结论:在公司上班的,就应该讨好老板以及老板身边的红人,否则在以后的日子里,有你小鞋穿的。

刘文静可谓死的比较憋屈,在家做了一场法事,就被李渊定义为谋反,哪怕免死金盘都不管用。(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

事情是这样子滴:

刘文静说最近家里闹鬼,他弟弟就请来法师做法,仗剑披发,然后刘文静一个失宠的小妾看到了,然后就告诉了他哥哥,然后他哥哥就告诉了裴寂,然后裴寂就添油加醋的告诉了李渊,然后李渊不顾大臣反对,不顾两次免死金牌,然后一刀就把刘文静咔擦了。

你就说刘文静冤不冤?

其实不怨,回到第一段的结论,其死的根本原因是得罪了领导,做法事只是一个由头而已,毕竟这事可大可小。

那刘文静是怎么得罪领导的勒?

话说兵变之前,是李世民、刘文静出谋划策通过裴寂使得李渊造反,按理说刘文静比起裴寂的功劳要高,毕竟是他的点子。但是江山打下来之后。在李渊的眼里就只有裴寂的功劳了。

所以在封官的时候,裴寂是尚书右仆射,而刘文静就是他的下属民部尚书。这还得了,所以在以后上朝谈事情的时候,经常跟裴寂唱反调。

那么结果显而易见,裴寂跟李渊都是刘文静的上司,裴寂跟老板又是穿同一条裤子的,你还天天这么对着干,一下得罪两。

所以在皇帝眼中,刘文静有问题,刘文静思想道德有问题,刘文静还那么有才,所以此人不能留,所以就咔擦了。

所以刘文静死于自己的才能,因于得罪上司领导。


笑尝历史百态


晋阳起兵的造反小分队,主要有四个人:李渊、李世民、刘文静、裴寂。在战争前期,他们以李渊为利益核心,相互配合,团结一致,克服重重困难,从偏居一隅到最终席卷天下。可以说,李唐的江山是这几位一起打下来的。

那么作为元老忠臣的刘文静,在李唐建国后,却被李渊毫不犹豫的杀掉,甚至不顾自己儿子李世民的多次求情,是何原因呢?小编认为主要还是刘文静自己的问题,总结起来就是——自己作死。

作死一:居功自傲

在李渊起兵之初,急需借助北方突厥的兵力,刘文静在此时自告奋勇前往突厥,成功借得二千骑兵,为李渊平定西秦薛举立下了大功。之后,在李唐南征北伐过程中,又多次出谋划策,带兵出征,李渊视其为心腹,并称其为自己的第一副手。

李渊称帝后,论功行赏,作为元老之一的刘文静被拜为宰相,甚至还被赐予了免死金牌,可见李渊对刘文静的器重和感激。

战功赫赫而不引主上猜忌,功高震主最终能全身而退,这可是一门大学问。而历史已经给出了我们答案,很多英雄人物别的方面或许可以拿满分,但这门课却往往不及格。

很不幸,刘文静也是其中之一。

他犯了历朝历代开国将领都会犯的毛病——居功自傲,不懂得收敛。刘文静多次在外炫耀自己的功绩,认为自己乃是开国第一功臣。瞧不起朝堂上的同事,总是一副颐指气使的姿态,尤其是和另一位开国元老裴寂之间产生了矛盾,这为他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作死二:不满现状

我们看历史,造反之前往往大家都亲如兄弟,毕竟是掉脑袋的事,大家同生共死,干不好一起玩完。

但一旦造反成功就不一样了,开始有了君臣之分,有了主次之分。你的功劳决定了你的位置,而你的位置决定了你子子孙孙的位置。这就需要计较计较了,最上面的位置就一个人能坐,但下面站的位置可多的很,凭什么你总让我盯着你屁股看。

刘文静心想:同是元老,最早跟着李渊打天下的人,李世民就不说了,这小子有个好爹,咱比不了。可是你裴寂何德何能站我前面!

刘文静和裴寂的矛盾日渐加深。

可是很显然,裴寂要比刘文静情商高很多,也低调很多。在朝堂上,凡是裴寂提出的,刘文静一概反对。而反观裴寂则是默不作声,暗地里使坏,但是效果却很好。

李渊一看,我这开大会呢,你事事跟裴寂对着干,扯着嗓子乱吼,这工作怎么开展。

刘文静的行为让李渊很不爽,你他娘的骂裴寂脑袋里都是屎,但我看你更像根棍子!

最终,刘文静被人告发谋反后,李渊并没有什么回护之心,再加上裴寂终于等到了机会,暗中推波助澜,李渊趁此机会将刘文静铲除。

可见,皇上给的免死金牌是这么个意思:你看,一刀没杀死你,免死一次了吧,两刀又没杀死,又免了一次吧,三刀、四刀……你有几张牌我就砍你几次,用完为止。

作死三:身陷皇储之争

凡是参与进帝位传承的都没有好下场,这是铁律!人家的家事你跟着掺和啥,费力不讨好。

刘文静是铁杆的秦王一派,李世民的人。

李唐建国初期,李世民因功封秦王,却日渐做大,身边围了一帮能臣。这导致了李建成的不安,也引起了李渊的不满。

正好这时候爆发了刘文静谋反案,李渊也借此敲打一下秦王,让其安分守己。毕竟李建成是正牌东宫,李渊不想看到兄弟之间发生内斗,儿子最多教训一番,外人可就得拿来儆猴了。

综上,就是小编认为刘文静身死的原因,仅代表个人观点。刘文静也算是一代能臣,其死也着实让人惋惜。后来,李世民登基后,为其平反。

我是木子君,一个喜欢历史和文学的逗逼青年,感兴趣的话可以关注,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谢谢!


木子君读史


刘文静是大唐开国三元勋之一,高祖曾有诏书说,秦王李世民及裴寂,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特恕二死”(即可以赦免两次死罪)。不料刘文静头一次犯死罪,就被杀死了。在当时很多朝臣都为刘文静求情,可是李渊却执意要处死刘文静,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看看刘文静究竟犯了什么罪。

  刘文静下狱的原因主要是和时任尚书右仆射的裴寂之间的矛盾。有一次,刘文静在自己的弟弟刘文静一起喝酒聊天,酒到酣时,就口出怨言,拔出刀来砍柱子,说:“只要我有机会,我一定要杀了裴寂!”那刘文静和裴寂为什么有如此深仇大恨呢?

  其实在几年之前,刘文静和裴寂曾经是最好的朋友。隋末时刘文静担任晋阳县令,裴寂则是晋阳宫监,两人经常往来,甚至同吃同住,足称莫逆。有天晚上,裴寂望见城上烽火,仰天叹道:“卑贱到了极点,家遭贫穷,又逢战乱,天下何处是安身之处啊!”刘文静笑道:“世途如此,时局可知。你我二人彼此投合,何必为卑贱发愁呢?”看得出,裴寂很渴望建功立业,出人头地,而刘文静则更加洒脱从容一些。两个人不同的性格也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后来,在刘文静的策划下,李世民通过裴寂劝反了李渊,刘文静又出使突厥,和突厥交好,为李渊起兵解除了后顾之忧,其功劳远比裴寂要大。但是在李渊称帝之后,却封裴寂为尚书右仆射,刘文静只被封为下属的民部尚书。并且,李渊对裴寂的礼遇远远超过一个君王对大臣的规格。李渊当着其他大臣的面,感激的对裴寂说:“我能当上皇帝,您出了大力啊!”李渊坐朝时,经常让裴寂和自己同座,散朝回宫时也常留裴寂卧于内室。李渊对裴寂只称他“裴监”,不直呼其名,对裴寂所提建议,则“言无不从”。而对刘文静,李渊则只看成普通大臣,甚至经常借题发挥斥责刘文静。

  刘文静自然不满,于是经常在朝堂上和裴寂对着干。每当朝廷商议国政,只要裴寂说的观点,刘文静一定反驳,两位曾经的好友,渐渐分道扬镳。而面对刘文静的挑衅,裴寂也以牙还牙,经常在李渊面前诉苦,故意夸大刘文静的行为如何如何恶劣,反对自己其实就是诽谤皇帝李渊等等。一开始,李渊还力求在两人之间寻找平衡,希望能够化解两人之间的恩怨,可渐渐的,李渊的天平就倾向于裴寂,对刘文静也渐渐不满起来。

  同是故人,同样很有才干,李渊为何厚此薄彼?

  因为裴寂能投其所好,让李渊充分感受到一位老友对自己的关心爱护。裴寂和刘文静虽然都是李渊的故人,可是交情并非等同。李渊和裴寂相识已久,两人在太原时期就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下棋赌博等等。而后来之所以李渊肯起兵,也源于裴寂用晋阳宫宫女为诱饵,逼迫李渊起兵。李渊本安于现状,不敢奢望夺取天下,而裴寂说,现在天下大乱,太原城外就是战场,这时候再讲究什么臣节,也难保性命,若是举旗造反,不但能够免除祸患,还能够成就大功。

  虽然定下计策的是刘文静和李世民,可是在李渊眼中,真正让自己走上帝王之路的功臣,却是裴寂!

  而在之后的很多时候,裴寂都能站在李渊的立场上陈诉问题,成为李渊最为信任的心腹。

  刘文静下狱的直接原因是家中几次闹鬼,他弟弟就请了巫师来家中,晚上披发仗剑,作法驱邪。恰巧刘文静有个爱妾失宠,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看到妹妹反正在刘家已经没有什么出路,裴寂平常也和他走的比较近。于是就上书状告刘文静意图谋反。李渊闻讯大怒,立刻将刘文静下狱,并且派裴寂和萧瑀去主审刘文静的案件。两人本就矛盾重重,刘文静更多次扬言要杀死裴寂,裴寂也绝非什么宽容大度的君子,这下刘文静还能有什么好呢?

在当时,负责主审的另一位官员萧瑀认为刘文静谋反证据不足,秦王李世民也一再上书,说,刘文静在义旗初起之时,就先定非常之策,事成之后才告知裴寂。但等到平定京师,二人地位和待遇却十分悬殊。李世民认为,刘文静只有不满情绪,绝对没有谋反之心,极力想保全刘文静。可李世民没有想到,正是因为他这番话,加速了刘文静的死亡,让李渊铁下心来杀死刘文静。

  为什么呢?仔细品味李世民提出的两个理由,其实都是在指责其父李渊!李渊以为自己能够称帝,裴寂功劳最大,而李世民则认为刘文静功劳最大,裴寂不过是因人成事罢了,这不就是指责李渊没有识人之明?而在李渊称帝之后,两人官位悬殊,导致刘文静心中有怨恨,这不就是说;李渊赏罚不公?

  而且,作为儿子,作为臣子,作为精通权谋之术的李世民,竟然给父亲上了一道这样强势指责的奏折,无异于是一再强调父亲的错误,只会让防范刘文静的父亲更加火上浇油,必定会杀之而后快。其实,李世民和刘文静的关系早就今非昔比。在平定长安之前,刘文静确实和李世民走的比较近,可是,在平定长安之后,刘文静自持功高,和李世民又是故交,并无臣服李世民之意。而等到多年之后,李世民羽翼已成,帐下如 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众多,秦王府已经没有多余的位置来供养这位昔日的友人,今天的功臣了。

  而在李渊称帝之后,和自己儿子秦王李世民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

  谁都知道大唐的天下基本上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太原起兵是李世民主谋,刘文静辅佐,是二人一手操办,李渊只不过是走走过场罢了。而在之后大败屈突通,夺取长安,以至于李渊称帝之后消灭西秦王薛举,剿灭王世充等等,李世民都是亲临一线,指挥作战。可以说,大唐最优秀的将领不是李靖,不是徐茂公,而是李世民!而李渊本在太原起兵之时,就已经承诺立李世民为太子,可之后同样违背诺言立李建成为太子,并且一直到最后,李渊也没有更改自己的这个决定。为什么呢?因为李世民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李渊最大的政治敌人,李渊要携手李建成,共同对抗李世民。

  而刘文静正是李世民集团前期最重要的谋士。裴寂向李渊说,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在此时,他就经常发牢骚,说怪话,难保以后不会真的造反。何况现在天下没有平定,外面还有强敌,现在要是赦免他,一定会成为日后的祸患!裴寂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李渊!

  无论刘文静有没有造反的行为,甚至就算是刘文静连造反的心思都没有,刘文静都绝不可留!此人越是精明,越是有才干,越是要及早铲除。所以,李渊宁可让万民说自己背信弃义,也要杀死刘文静。不问是非,只重厉害,从来都是历史的规律。


一个是木头一个是马尾


简单地说,刘文静死于女子与小人之手。

进一步说,刘文静被杀,内部因素是他自己修养不够,被嫉妒冲昏了头脑;外部因素是遇上了告密、谗言与猜忌。

刘文静当初看好李世民,并暗中帮助他招募兵马;随后又与李世民合力推动裴寂去劝说李渊起事。在李唐起兵造反这件事上,刘文静其实居功至伟。


裴寂,时任晋阳宫监,曾经与刘文静住在一起,两人关系算是很亲密。同时,裴寂与李渊是老朋友了,关系很铁,否则也不会趁隋炀帝杨广不在的时候,让李渊进宫去与杨广的后妃玩耍。

(早年的刘文静与李渊)

刘文静与李世民自认为无法劝得动李渊,于是就让裴寂去说。刘文静知道裴寂贪财,就引见裴寂和李世民结交。李世民出钱,安排一个人天天跟裴寂赌钱,而且都是输给裴寂。裴寂就非常高兴了,每天与李世民混在一起,熟悉之后,李世民才把自己的意图告诉裴寂,裴寂许诺劝说李渊。后来事情就定下了。准备起事过程中因为消息泄露,刘文静还救过李渊的命。


再往后,李唐实力日渐增强,地盘扩大。李渊也逐渐给大家加官进爵。

但是问题来了。

刘文静自认为自己的才智谋略与功勋要比裴寂高,虽然两人同样是公爵的爵位,但是刘文静官职却比裴寂低。刘文静因此心中愤恨不平。有了这个执念,低情商低智商的举动就屡屡发作。

具体表现之一:为了反对而反对,忘了做事。每当在朝堂议政时,裴寂赞同的,刘文静必定反对;还经常欺凌羞辱裴寂,二人关系因此就不再和谐了。

具体表现之二:牢骚太盛。刘文静爱喝酒,一次与弟弟刘文起一起喝酒,喝酒多了不禁发怨气,竟然还拔刀砍柱子,发狠说道:“应当砍了裴寂的脑袋!”

祸不单行,此时他家里多次出现怪异的现象,他弟弟刘文起召来巫师在星光下披散着头发、口中衔着刀来避邪。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刘文静有位侍妾不受宠,于是她让她的哥哥上告刘文静要谋反。

(裴寂)

这下事情大了。

李渊因为刘文静是太原起兵时共同举事的部下,就比较慎重地派裴寂、萧瑀审查此事,刘文静就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平。大意就是:太原起兵时我与裴寂职位相当,现在我觉得自己才能贡献不比裴寂低,但是我职位却比他低、所得赏赐比他少多了、老母在京师也得不到好好照顾,因此有点不满;都是酒后的怨言。

从上面刘文静的话中,看不到反叛的意思,但是李渊竟然对群臣说,“听刘文静这番话,显然是要谋反。”不知道李渊是怎么得出这个判断的。

负责审查的李纲、萧瑀都说明刘文静没有谋反,时任秦王的李世民也一再替他求情。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架不住裴寂的一番话。裴寂对李渊说说:“刘文静的才智谋略在众人之上,加上性情粗疏险恶,如今天下未定,留着他必定是后患。”这个意思很明确了:刘文静有才能,却对李唐不满,万一投奔其他割据的群雄,于李唐是大大的祸患。

这下刘文静死定了。虽然史书说李渊犹豫了很久,但最终还是采纳了裴寂的意见,刘文静与刘文起兄弟都被处死。

刘文静之死的最后决策人李渊责任也不小。裴寂评价刘文静的才智谋略在众人之上,可是,李渊给他的官职和封赏却不是最好。李渊处事不公正是刘文静心怀不满的来源。由此可见,李渊的确缺乏知人善任的能力,后来李建成与李世民夺位也就可以推测其根源也在于李渊糊涂。进一步推知,史书所载李世民推动李唐起事、平定李唐大半个天下,应该属实。


(李渊)

至此,可以总结一下:

刘文静因为心胸格局太小,嫉妒贪婪之心发作,无法约束自己的言行,导致惹祸上身。自身修养与境界太低、小妾的告发、裴寂的谗言、李渊的不公和猜疑,最终导致刘文静被杀。

刘文静临刑时长叹:“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又有何用?可叹啊!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