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飞龙在天9783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因为在家排行老八所以取此名字。后来又去当了和尚,一开始在寺院打杂混口饭吃,后来因为饥荒,寺庙里没有食物,朱元璋被迫在外乞讨。经过三年的颠沛流离,朱元璋饱尝人间疾苦,公元1352年,朱元璋在儿时伙伴汤和的劝说下,参加了红巾军。朱元璋因为战功卓著,很快升为郭子兴的权力中心。取名朱元璋也是在加入红巾军之后取的。



建国前

朱元璋在建国前,参加红巾起义的时候,不伤害老百姓,不取老百姓一针一线。甚至会睡在城墙之上。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军攻破应天府。但他并没有马上称帝,而是广积粮食,为百姓谋福。对待将领也是非常的友善,兄弟生病了非常的担心。粮食不足,就把自己的粮食给兄弟。



建国之初

朱元璋对待将领也算是不错,洪武初年的时候,每当有功臣去世,朱元璋就特别的伤心。当鄂国公常遇春去世的时候,朱元璋痛哭。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元璋越来越冷酷无情。可能是由于长期的战争,使得他精神过于紧张。也许是儿时的痛苦经历使得朱元璋性情大变。

建国后期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朱元璋抄其家灭其族。洪武十五年,空印案朱元璋把所有涉案的一千三百人全部杀掉。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粮食两千四百万石,朱元璋震怒,六部以下的官员和地方官员被杀三万余人。诛杀开国功臣李善长,汪广洋均被杀。洪武二十六年,大将军蓝田被杀,诛连一万五千余人。


不过朱元璋虽然诛杀了很多人,但他主要是为了让吏治更加的清明,他看到了元朝的政治腐败。他怕了。朱元璋更了解农民,知道如何去治理国家。但是到了后期朱元璋的方向还是错了,治理贪官污吏必须要从制度层面来解决,而不是靠杀多少人。


松垮大卡司


大家好,我是“京州太守项少龙”,作为明史爱好者,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是个性格心理问题。俗话说,心不狠,立不稳。朱元璋为什么狠毒,原因千千万,但我认为都可以归结为核心的一点:是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的驱使。这种不安全感伴随着他的一生。

1:朱元璋小的时候,那时他还叫“重八”,当时的社会和现实对他太狠!太狠!

一个月内,朱元璋的老爸老妈,大哥大侄子,全部被饿死!看仔细,是被饿死!饿死了连下葬都没钱。

社会对他这么狠,让重八内心不安全到有朝不保夕之感,很可能下一个饿死的就是他,他怎么能不狠毒。所以这个小朋友从小内心的恨、狠就埋下了。

2:家人去世后,朱元璋为了谋生,开始浪迹江湖,甚至出家为僧,只求温饱。在此过程中,他目睹了太多贪官污吏,地主权贵豪强勾结欺压草民。朱元璋亦处于被欺压的对象,只有仰人鼻息,四处化缘方可存活。

3:造反后,打天下过程中四面强敌,稍有不慎万劫不复。

4:得天下后,胡惟庸试图篡位。朱元璋本来对大臣就不信任,这下更坐实了他的感觉。于是,找了由头大杀特杀,宣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希望我的回答大家喜欢。



浦东项少龙


朱元璋真是一个狠人,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总管整个历史也还真就朱元璋做到了,毕竟连刘邦还是亭长呢,有一帮自己的小兄弟,而朱元璋是啥也没有,朱元璋是啥活都干过,放牛、农民、和尚、要饭、造反,这经历说实话,实在是太丰富了,让人不服都不行,同时,朱元璋也是一个十分狠的皇帝,朱元璋喜爱杀功臣,卸磨杀驴让后人诟病,其实这就是人。


朱元璋的目的就是稳固自己的江山,卧榻之旁岂能让他人安睡?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打天下一起受苦行,坐享天下的时候天下只能是我一个人的,而且古代杀功臣的案例比比皆是,就不列举了。所以,朱元璋杀功臣的目的就是让朱家自己人稳固天下,可是人毕竟没有说天生就是恶人,恶毒和无情,所以朱元璋也不例外,那他的狠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其实,朱元璋的狠毒就是在当皇帝时候养成的,曾经和现在不一样了,需要转变而且他作为皇帝必须要保证住自己的江山,自己手下的人和兄弟都是极有威望的尤其是在军中,自己在的时候还能压得住他们,自己死了,自己的子孙肯定是弄不过他们,所以,朱元璋就是想在有生之年将自己一手打造的江山的荆棘全部为祖孙除掉,而且,底下的人可能还不知道他们曾经的大哥变了,已经不是曾经的他,现在他是皇帝,就必须要给足他的面子。向徐达、蓝玉这样的就是摆不清楚位置,而汤和就能活下去。



鹏正


一.朱元璋的狠毒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朱元璋的杀人方式有哪些?

三.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一.朱元璋的狠毒表现在哪些方面?

1.诛杀功臣

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初六,丞相胡惟庸以谋反罪名,同党御史大夫陈宁等一起被杀。之后不断深挖,受此究牵连而被处死的有三万多人。

在众多受牵连而被处死的人中,值得一提的是太师李善长。李善长是较早追随朱元璋的一名元老,同时也是朱元璋的儿女亲家,封韩国公。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上来的官员,与李善长有来往。多年以后,洪武二十二年(1389)被人举报与胡惟庸案有牵涉,结果被朱元璋以知情报、大逆不道治罪,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仅存的只有李善长之子附马爷李祺与公主以及公主的两个儿子,但也被剥夺了公爵的世袭权利。如果不是因为公主,李善长就要被满门抄斩了。

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大将军蓝玉被告发谋反。蓝玉是朱元璋打天下后期最主要的将领,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封凉国公。蓝玉案同样牵连无数,被诛杀一万五千人。

胡惟庸案一发生,就让朱元璋疑心病发作,开始对所有功臣都持怀疑态度。因此,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并没有当时结案就不再追究,而是后续不断深挖,一共有十万多人被杀,如蓝玉案后朱元璋亲自编写《逆臣录》,里面记录的重要功臣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基本上杀光了所有功臣。

朱元璋三次大屠杀的对象,几乎都是他立国之前追随他打天下的有功之臣。共患难时,情同手足。享富贵时,痛下杀手,毫不手软。

除了这三次比较集中的大屠杀之外,实际上朱元璋随时随地都在诛杀功臣。这些被诛杀的功臣,有时是因为居功自傲,有时是因为欺压下级官员和百姓,至于谋反大多则是莫须有的罪名。

更有一些让让人莫名其妙,死都不知道是为什么死的。譬如御史中丞刘伯温病死,有人说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也有人认为是朱元璋毒死,然后栽赃胡惟庸,朱元璋问右丞相汪广洋是否知道确有此事,汪广洋不明就里,回答:“没有此事。”朱元璋大怒,将汪广洋贬到了广南,中途又下令将他处死。朱皇帝的思维的确匪夷所思。

朱元璋在位三十岁,杀了二十多万人,开国功臣得善终者,几乎寥寥无几。以致于,在世人眼前风光无两的朝廷大员,每天上早朝,都要跟家人郑重其事作诀别,因为不知道还能不能回家。

2.肃贪反腐

明代是政府官员活得最惨的一个时代,堪称官不聊生,因为贪腐而被处死的达数万人之多。

朱元璋最为憎恨官员的贪污腐败,他想要创造一个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就必须肃贪。而他颁布的肃贪法令是历史上最为严厉的:凡贪污六十两以上的银子,斩!受贿一百二十贯,充军!

为了杜绝腐败,朱元璋软硬兼施,既有严酷的法律威慑,也有语重心长的告诫劝勉。据说,地方官上任,朱元璋都会亲自找他们谈话,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他们认识到贪腐于己于国的种种危害性,鼓励他们做一个清廉的官员,保持高洁的道德情操。

然而,人性之恶永远无下限。尽管朱元璋那一套严刑峻法,今天的人们听来匪夷所思,而官员之贪婪,几乎是压抑不住地从内心深处汩汩往外冒。贪腐不断,前赴后继,杀了这一批,自有后来者,似乎杀都杀不完。朱元璋只好下令:不必限定在六十两,凡贪必杀。

朱元璋甚至想出发动群众,借助群众的力量来遏制贪腐的招数。他规定老百姓可以检举揭发贪腐的官员,如果在地方解决不了,也可以到京城告发。甚至老百姓只要发现贪官污吏,可以由有地方有声望的老者带头,直接将这些贪官污吏捆绑起来,押送进京,而且,进京途中任何人不得阻拦,如果有胆敢阻拦,不仅处死,甚至株连九族。朱元璋自己就曾经很得意地记述了一件县老爷向老百姓求饶的事:河北乐亭县的主簿因为苛剥百姓,被当地百姓押送进京,押出县境四十里,主簿向百姓跪地求饶:“我自幼读书,多年的寒窗苦读,才换来今天的一官半职,你们就免了我这一次吧,别毁了我的前程。”朱皇帝是很乐意见到这样的事。

惩贪的力度之大空前绝后,范围之广史无前例,以至于朱元璋在位期间,官场上出现最为奇特的现象:因为官员被杀太多了,全国各地各大小衙门,严重缺员。但总得维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怎么办?于是,明王朝的衙门里出现奇葩的一幕,许多官员戴着镣铐枷锁办公。这又是朱元璋脑洞大开的一大发明:戴死罪和徒流罪办事,先打几十大板,再到衙门去办公。公堂审案时,堂下被审的案犯戴着镣铐枷锁,而堂上坐着的审案老爷也戴着镣铐枷锁。

3.文字狱

朱元璋出身贫寒,自幼就没读过书,就连名字都没有,后来成了起义军的首领,有了大名,也识得几个字,但终究文化程度不会高。当上帝王之后,面对读书人就有几分天然的自卑感。他除了出身农民之外,他还多了一些其他的身份:和尚、乞丐,甚至在饿得不行的情况下,还干过小偷小摸的事情。这就使得他比其他同是农民出身的人多了几分敏感。

其实,朱元璋也明白“世乱则用武,世治则用文”的道理,立国之后,他也开科取士,选拔读书人来管理国家。但是,当读书人不断走上领导岗位,占据官场,对那些立国之前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将军来说,他们的革命成果,他们手中的权力,无疑是被分流了。他们发现自己的九死一生敌不过书生的子曰诗云,内心自然难以平静。而这些将军,也大多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大老粗,有与朱元璋一样的心理。于是,有人就向朱元璋挑唆:“读书人最会讥讽讪议。你看,张士诚这名字就是骂他是小人的意思。张士诚原来叫张九四,读书人欺他不识字,给他起名士诚,《孟子》中说:士诚,小人也。”挑唆的人也不知是故意,还是自己也是真糊涂,这句话正确的断句应该是:士,诚小人也。这些人的推波助澜,无疑强化了他原本就有的对读书人猜忌的心理。

因为自卑和敏感,朱元璋特别忌讳有人提起自己过去那段不那么光辉的历史。

“睿性生智”、“天生圣人”,这是讽刺他当过僧人。

“光天之下”,这是讽刺他是光头秃驴。

“体干法坤”,“法坤”谐音“发髡”,这也是讽刺他没头发。

“天下有道”,“道”谐音“盗”,这是讽刺他是盗贼。

“作则垂宪”、“仪则天下”、“建中作则”,用朱元璋的家乡凤阳话读起来,“则”谐音“贼”,这当然也是在骂他了。

“藻饰太平”,“藻饰”谐音“早失”,这是要他的天下早失太平。

这些文人本为讨好而来,写的都是粉饰太平、歌颂皇上英明的文章,他们搜索枯肠,平平仄仄,不意换来的却是人头落地,真是冤煞也哉!

印度僧人来复颇受朱元璋礼敬,回国前向朱元璋辞行,还写了一诗谢恩:“殊域及自惭,无德颂陶唐。”“殊域”,这是表示自己来自异国,但朱元璋不这么认为,“殊”者,“歹朱”也,这是骂我不是好人啊!杀!“无德”,这是骂我没有品德!杀!杀!

最惨烈的是明代诗人高启的死。苏州知府魏观疏浚河道,重修衙门,这本是造福民生,想留点德政的意思,只是苏州曾经是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对头张士诚的旧府,因此有人告发,说魏观的行为是“典灭王之基,开败国之河”。结果魏观被腰斩。魏观在新修衙门竣工上梁时,请翰林院编修高启撰写《新府上梁文》。这不过是一篇应景之作,按行文套路,不外乎是先来一通天下太平,形势一片大好不是小好,当今圣上如何圣明,然后歌颂歌颂地方父母官如何爱民如子,如何造福一方,最后呜呼尚飨。自古及今,我们从来就不缺这类马屁文章。马屁人人受用,按理说统治者应该听着舒坦才对,但里面有一句“龙蟠虎踞”,却让朱元璋勃然大怒:“龙蟠虎踞”不应该是说南京的吗?怎么用来颂扬张士诚的旧皇宫了呢?文人更可恨,结果被腰斩八段!

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古代士子,十年寒窗,为的是进身仕途,光宗耀祖,成为人上人。读书人对权力的趋迎,如蝇逐臭,学而优则仕,这可是圣人的教导啊。只有明初的洪武年间,读书人会视官场为畏途。但是,不当官也不行,朱元璋颁布的律令中,“不为君用”也是杀头的罪。有人甚至为了逃避被征召去做官而自断手指,我都不能提笔办公了,能不能放过我一马?当然不行!这是明目张胆地公然对抗圣意,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自断手指是不孝,杀你有错吗?

二.朱元璋的杀人方式有哪些?

朱元璋杀人,手段之残忍,心态之阴毒,可谓登峰造极,无以复加!

除了历代统治者所常用的斩首、车裂、凌迟、灭族之外,朱元璋奇思妙想层出不穷,譬如他曾赏赐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一美妾,常遇春的老婆吃醋了,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就把常遇春老婆杀了,并煮成一道菜,命令常遇春及众大臣食用。最为骇人听闻的是,他还发明了惨绝人寰的剥皮揎草!

1. 剥皮揎草。剥皮揎草,是专门用来对付贪官污吏的一种刑罚,是将案犯的皮肤完整地剥下来,然后用稻草填充,做成人皮稻草人,并悬挂于衙门大堂之上,用以威慑官吏。朱元璋洪武年间,各州县都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判处剥皮揎草时,刽子手行刑,也如凌迟,不能让案犯几刀毙命,必须活剥,“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2. 廷杖。就是俗称的打板子,这本来是县衙里县太爷责罚刁民的一种手段,朱元璋把它搬到朝堂之上。只要是胆敢冒犯龙颜,让朱元璋不爽,他就可能当廷发怒,让侍卫把犯案者捽伏在地,扒开裤子,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打朝臣的屁股。一般人撑不了多少板子,就得一命呜呼,撑过去了也只剩半条命,医治屁股的创伤也得大半年。这些侍卫活干多了,摸索出各种技巧。想放过你,他可以重起轻放,看着是打得狠,却不致要命;他要不想放过你,可以轻起重放,打下去连皮都不破,但痛彻心扉,筋脉尽废,血管破裂,抬回去用不了多久必死无疑。更重要的是,这是极为羞辱人的一种责罚,让他们颜面无存,尊严尽失。

3. 腰斩。前文提到的魏观即被腰斩,而帮他写文章的高启,因为是文人,更招朱元璋忌狠,被腰斩八断。

4. 活殉。朱元璋死后,用了46名妃妾、宫女殉葬。

三.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

柏杨在他的《中国人史纲》中说:

朱元璋的性格,是一种绝对自私和愚昧的蛇蝎性格──他的后裔也具有这种性格,表现在行为上的是短见、冷血,喜欢看别人流血,看别人痛苦,看别人跪下来向他哀求,而他又拒绝宽恕。这是人类中最卑鄙最可怕的一种品质,具有这种品质的普通人,对他的朋友和他的社会,都能造出最大灾害。身为皇帝而具有这种品质,更使这种灾害扩大,无法加以控制。历史上任何一位暴君,偶尔都还有他善良的一面,朱元璋则完全没有,除了一些故意做出来的小动作。

然而,事情可能并不如此简单。朱元璋是否真的是完全没有善良的一面?是否他的恶就是与生俱来的人生本恶?朱元璋的爱民以及各种惠民政策真就是做出来的小动作?

朱元璋出身贫寒,小时候的朱元璋是个放牛娃,17岁那年,各种天灾骤然而至,大旱、蝗灾蔓延、瘟疫流行,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改变了少年朱元璋的命运。那年,父兄在大饥荒中死亡,朱元璋经人介绍入寺庙落发为僧。当和尚的目的是为了能有一口饭吃而不致于饿死,但在天灾面前谁也无法幸免,寺庙也很快就粮食告罄,三餐不继。当了一个月和尚的朱元璋从此开始了三年的乞丐生涯。

大饥荒年代,官府的不作为,父兄饿死的惨状,四处乞讨的过程中见惯了下层劳动人民生活的悲惨,也见惯了贪官污吏的横暴,一定是他脑子里挥之不去的阴影。这样的出身和生活遭遇,让朱元璋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他甚至规定,公主不能嫁给当官的,而皇后必须来自民间。貌似例外的,一是明成祖朱棣,娶的是大将军徐达的女儿,二是女儿嫁给李善长的儿子。但那时的朱元璋还是草莽,而朱棣也不是皇储,朱元璋压根就没想让他当皇帝。

成为帝王之后朱元璋,他想建立一个能让普天之下的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王道乐土。客观上说,他是一个不贪图享乐,勤于政事的帝王。他的政策,都是倾向于老百姓的,他会经常性地提及“士农工商,惟农民最苦”这样的话,他见不得农民受苦,对救灾更是不遗余力。

譬如,朱元璋规定,凡各地遭遇灾荒,地方官员必须及时上报朝廷,隐瞒不报者死。如果情况紧急,地方官应该直接开仓放粮,事后再补报户部备案。中央政府更有赈灾的责任,要减免受灾地区的钱粮赋税。

因为同情百姓,所以对苛剥百姓的贪官污吏尤为深恶痛绝,他想通过严刑峻法来遏制官员为非作歹的行。因为爱百姓之深,所以恨贪官之切。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多面体,往往是善恶一体,崇高与卑鄙并存。人性之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当一个人权力不受限制时,人性中恶的一面就会膨胀,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而当一个人的权力至高无上时,更是如此,四处泛滥,犹如洪水猛兽。朱元璋正是处于这样一个位置。当他用严酷的法令想制约官员的贪腐,却没有看到他意想中的令行禁止,不受任何力量监督、约束的他,只能寻求更严酷的惩罚措施。

朱元璋对为非作歹和贪污腐败是痛恨,而对读书人,则是猜忌。

英雄不问出身,这话也就当今社会能接受,屌丝逆袭是很励志的事情,甚至有些成功人士还喜欢在公开场合卖惨。但在朱元璋时代,放牛娃、农民、乞丐、和尚,每一种身份都可以让朱元璋感到自卑。现在叫农民起义军,过去只能称流寇,朱元璋喊不出:“我是农民,我骄傲!” 相较于同是农民出身的刘邦,只能说朱元璋流氓得不够彻底。刘邦可以用极其轻蔑的态度去耍弄读书人,像他对待郦食其就是这种态度。而朱元璋心中还存有一丝敬畏,“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在他心中还是有份量的,他知道读书人的笔是可以撼动乾坤的,读书人还喜欢皮里阳秋、暗藏褒贬。他得治一治他们,让他们老实点,免得他们舞文弄墨,让自己成为他们“讥讪”的对象。

所谓过犹不及也,朱元璋对官员痛下杀手过于残酷,对读书人因文罹罪过于儿戏,且手段之惨忍,株连之广,可以说是前来古人后无来者。


历史的犄角旮旯


要说朱元璋的狠毒,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他诛杀功臣的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说是杀得最多、杀得最冤、杀得最绝的。但是什么样的原因让朱元璋变得如此的狠毒呢?下面由笔者分几个方面慢慢道来

1、自身的经历

朱元璋家境贫寒,出生在贫苦农民的家庭之中,正好赶上元朝末年,元兵压榨百姓,民族矛盾尖锐,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不久后,寺里闹饥荒,得不到施舍,主持只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朱元璋只能边走边乞讨,可以说这段时间是他的转折点,在这期间,他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相当的社会经验,受尽了世人的冷嘲热讽,后期他大破陈汉、一统江南、建立大明,突然之间,从一个乞丐变成一个皇帝,过大的落差让他觉得好像是在做梦一般,朱元璋一生受到了太多的精神冲击,地位的卑下、处境的恶劣、战斗的艰苦、牺牲的惨烈,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他常常幻想这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唯恐得而复失。自卑、恐惧、危机意识纠结在一起,在他的精神上形成了一种变态的被害妄想。这也就让他变得如此的狠毒,进而诛杀功臣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

2、大形势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国家刚建立,百废待兴,各种社会矛盾并未彻底消除,被朱元璋消灭的陈友谅、张士诚等残余势力依然存在,北元政权虽被赶回蒙古,但时时南侵,都威胁着刚建立的大明王朝的安全。一但明朝内部出现了内乱等现象,就会引发各种反对势力的反扑或者死灰复燃。因此朱元璋绝对不容许出现威胁大明王朝的事出现,当威胁明朝的各种因素出现时,朱元璋就一定会将其掐灭。

3、贪腐的客观存在

建立明朝后,慢慢的国家安定,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明朝的官员随着权利的增加变得懒散、堕落、贪腐,基于这些情况,朱元璋被迫诛杀功臣。

4、为朱家后世子孙铺路

他通过常年累月的观察,发现他的子孙后代都比较温顺柔弱,就连他看好的皇孙朱允炆,在这方面也做的不够好,而反观与他一起打天下的这些功臣,个个手握兵权、功高盖主、不可一世,他担心百年之后,他的子孙无法控制局面,同时他也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当这些因素都融合在一起时,就让他痛下了杀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让朱元璋变得如此狠毒,一部分是客观原因,一部分是主观原因。


巨蟹座的意志


饱受压迫

元朝末年的腐败政治,让他下定决心要整顿吏治;童年的压迫经历,更是让他对污吏心存戒备。少年的朱元璋目睹了元朝的如虎苛政害了无数的劳苦大众,包括他的父母兄弟,在残忍的黑暗社会中相继去世,造成了他流浪于民间的悲剧,历尽了艰辛。他亲身体会到了官吏们是怎样的残害虐待百姓,作为受害者,在他身上深深的体现出来了嫉恶如仇的性格,对毫无人性可言的贪官恨之入骨。残酷的现实、悲戚的经历,官吏的怒喝、百姓的哀求,一幕幕景象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所以在经过千辛万苦掌握政权之后,他不允许官吏有徇私舞弊欺压百姓的行为。对百姓充满了怜悯与体恤,对贪官充满了憎恨与防备。朱元璋为了使他的江山稳固,为了使官吏们尽职尽责,为了使百姓们不再受苦受难,他曾断然的说:“此弊不革,欲成善政,终不可得”。设御史台,加强了对百官监察,远远超过了历代王朝。对官吏施用重刑,对贪官的惩治尤其严厉,凡贪赃60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食草。 把诛贪官的事迹列入《大诰》中,以示众人,警戒官员。在惩治了贪官之外,朱元璋的态度往往过于偏激,感情用事,认为人人都是贪污的,这使得他在治贪过程中才取了过激的行为,独断专行,是许多人死于不白之冤。他一手制造了“空印案”与“郭桓案”,涉及株连数万人被害。他支持官吏之间的互相检举告发,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诬告成为一种风气,冤案遍地都是,吏治的残酷性使朝廷内外惶惶不可终日。

性格多疑

出身贫农的朱元璋,没有家产,生活上无保证,十七岁出家当和尚,以乞讨为生。他没有任何文化,当了皇帝以后,每天面对一些学富五车的儒臣,可怜的文化水平,使他产生了自卑心理。他之所以得了天下,依赖于一批文人武将,他的自卑心情绪越压越大,因之形成了猜忌多疑的性格。随时随地都怀疑臣民们不尊重他这个没文化的皇帝。


水龙吟天问


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分析:

建国前和建国后,建国前用一个字总结:善,建国后用也用一个字总结:狠。

一,建国前:善

当年朱元璋行军打仗之时粮草匮乏,他担心将士腹中饥饿没有力气做战,于是省下自己的干粮分发给手下的兵。还有将士们生病后,他亲自探望,问寒问暖,和将士们就像亲兄弟,这是何等的良善。有这种英明的领导,手下怎么能不甘心付出自己的性命。

二,建国后:狠

当朱元璋成为了明成祖之后,他担心手下的将士功高盖主,害怕自己死后儿孙镇压不住大将,于将他们一个个都杀了。这徐达常遇春可都是武功盖世之人,最后还不是落得一个惨烈的下场,一生戎马杀人无数,到了最后却死在了自己的兄弟手中。这是有多狠,可明朝国力强盛,并未有外邦来犯,这不得不归功于明成祖朱元璋。

站在历史角度:朱元璋是一代枭雄,从一个要饭的靠自己奋斗成为一代君主,这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他的善可以理解,他的狠也是有原因的,为的江山稳固,不让老百姓受苦。


读毛选改变人生


试想下,一个人家境贫困,受尽剥削。17岁时父母、大哥相继去世,只剩下兄弟二人,朱元璋和二哥。后来,二哥入赘了一个地主家中,替人干苦力活。

举目无亲,朱元璋只好投奔了皇觉寺,当了小和尚。在当和尚期间,也是受尽欺负,师兄师父都是把朱元璋不当人使唤的。

和尚没当多久,皇觉寺就没有粮食供给,朱元璋只好四处化缘,过着如同乞丐般的生活。

朱元璋向南到了合肥一带,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向北进入了汝州、陈州等地,三年后又回到皇觉寺。

在这段时间里,朱元璋看尽了人间百态,对其思想有着深刻的印象,为了活着可以“不择手段”,这也塑造了朱元璋坚毅且残忍的性格。

在打天下之时,朱元璋治军严明,赏罚也分明,有时候脾气也很大,但也没有说随意诛杀有功之臣,最多是给人穿个小鞋,怀恨在心罢了。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明朝,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因素,因重典治吏,所以对于官吏的治理一直都是使用严刑峻法,个人认为这个不能说是朱元璋性格所致。

但是,在对待功臣方面,在胡惟庸案前后有了一个质的变化。

一开始,朱元璋曾批评过刘邦的君臣相处模式,肯定了李世民的君臣之道,内心是希望君臣和谐相处的,所以一直都是采取优待功臣的方式。

可是,后来功臣势焰熏天且独揽大权,危及了皇权,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大肆诛杀功臣武将,坐连的人众多,也因此落下了“暴君”的骂名。

从此可见,朱元璋是比普通的帝王更加的“残忍”,而且前后有很大的变化。在人治的时代,君王的性格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治国之道,影响君臣之间的相处方式,但根本原因是为了巩固皇权。

正如朱元璋这样,残忍的性格让其在处理功臣上有点操之过急,不顾情面地诛杀功臣,但是根本原因还是为了巩固皇权,只是方式比其他帝王更加残暴。


【小皮】


十点乌托邦


朱元璋的狠毒与他的出身、所处的历史环境、战争残酷、皇子之争、内宫混乱,特别是能同甘共苦,不能同时坐天下的封建思想束缚,及历代帝王的影响所造成的。首先,他出身低贱,生活极其困苦,形成了顽劣而的性格,很敏感又充满仇恨。第二、时势造英雄,他们几个拜把子兄弟,都是草莽出身,经过长期的战争,养成了残忍狠毒的性格。第三,受历代封建皇权思想影响,始终认为国就是家,一切都是朱家的,唯我独尊,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所以,只能共患难,不能共享天下。第四、还是受封建思想和农民意识束缚,唯恐他人夺天下,用暴力维护皇权,因此,乱杀无辜,兔死狗烹。第五、也是清理障碍为其孙子接皇权而大开杀戒。第六、后宫中以马皇后为首的一班人,阴险毒辣,尽献谗言,是有功之臣尽受残害。



墨尔根阿信


朱元璋的狠毒是如何养成的?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的观点如下。

①朱元璋小时候家里贫穷,只能靠给地主家放牛谋生活。因此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精神,他内心比正常的孩子要坚韧许多。这也是为他以后的狠毒打下一个地基。

②朱元璋的父母亲去世。在朱元璋十几岁的时候,由于黄河发大水,引起饥荒问题,他的父亲母亲和大哥都饿死了,这对幼小的朱元璋心灵造成极大的打击。但是朱元璋挺了过来,因此他成为一个内心极其强大的战士。他的内心极其强大,这世间再也没有多少的困难,能够击垮他了。

③由于吃不上饭,后来出去乞讨。在乞讨的过程中朱元璋不仅遭受肉体上的打击——饥饿。更是遭受精神上的一次次打击,比如别人的白眼,侮辱。这就使得原本心灵就很强大的他,心灵再一次经历了蜕变。

④征战沙场,在朱元璋创业的时间里面,他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战争,不知道见过多少人尸体。他知道在战争里面生命是多么的不值钱。他在一念之间就可以掌握无数人的生命。

这就养成了他的很多他的狠毒,其实是被逼无奈的。至于他建国之后为什么要杀死工程,其实是为了维护自家的王权统治。以上便是我的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