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与"东北风"现象

电视剧《刘老根3》,虽褒贬不一,但追剧者众,评议者多,颇有一些十余年前舞台上“东北风”劲吹的态势。本人2009年8月,曾应邀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文化班上,做过《赵本山与“东北风”现象》的专题讲座,现将讲演提刊发如下,庶几忆昔思今,有裨于对风靡了数十载的“东北风”文化现象的认识。

赵本山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辽宁省北部“较大的城市”铁岭,和吉林省松嫩平原南端扶余县的一些以创作、表演东北地方戏(拉场戏、二人转)为主的演员,如赵本山、潘长江、巩汉林、何庆魁、高秀敏等,通过当代最畅通的强势媒体——电视荧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节目上,以小品的形式,渐次与全国观众见面。出人意外的是,这些在故事结构、台词处理、人物塑造方面都带有浓重东北特色,几乎呈现一种“原生态”表述状态的演出。虽然与当时舞台上仍然流行的传统表演有较大差异,然而,却在瞬间内,被全国观众所接受,并且博得了满堂的喝彩之声,以至于后来有人惊叹地称其为:黑土地上刮来的“东北风”。

这种喝彩持续了将近二十年,二十年间,随着众多著名编导和演员的加盟客串(如宋丹丹、黄宏、范伟、彭玉、李琦、王晓曦、张惠中、英宁、崔凯、白铁军、刘流),加上新人的不断涌现,有影响的舞台剧和电视剧的迭次推出,这股“东北风”愈来愈强劲,在创作选题、表演风格方面,许多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都向这股“风潮”靠拢,可以说对当代艺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长春、沈阳等城市先后成立的“东北风大剧场”、“刘老根大舞台”、“本山传媒文化公司”等文化实体,促进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满足了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对文化产品的多元化要求。在这股强劲的“东北风”吹拂下,也推出了一批受全国观众欢迎的喜剧明星,其中有些明星知名度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们不仅在舞台上赢得了掌声,也在荧屏上得到了很高的收视率。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颗明星,就是来自辽北黑土地上的赵本山。

赵本山与


赵本山与


一、 值得深入研究的“赵本山现象”

赵本山是“东北风兵团”的领军人物,也是当代最受欢迎的喜剧明星,他参与编导、表演的几十部小品、电影、电视剧,大多数荣获奖项、好评如潮;他塑造的一些角色,有的(如刘老根、马大帅、大忽悠、老蔫巴)可以成为时代画廊中的典型人物;他表演中的举手投足,每每会成为摹仿秀们争相仿效的形体动作,而他的一些精彩的台词,又往往会进入时尚的语言行列,迅速地在社会上流行。

他生于僻在一隅的辽北山村,他的文化基底是民间艺术。然而,他的艺术成就却得到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环境、不同艺术基色、不同文化本底、不同审美修养观众的认同,连宋丹丹、宁静、宋祖英、那英等当红女星,都称其为“本山大哥”,而且以能与之同台演出为荣。二十年来,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文化被认为是一种消费,艺术欣赏中的喜新厌旧成为流行的时尚,在演艺界的天空中,各类星辰不断划过,又大多瞬间消逝。在这种局面下,赵本山横空出世,并独立苍茫、久红不衰,演艺界行内称其为“包袱篓子”,观众则誉其为“中国笑星”、“小品王”、“土神”、“东方卓别林”。而著名的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则称其为“使人惊叹的大艺术家”,认为这是一种在中国戏剧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赵本山现象”。

  二、赵本山人生档案与艺术表演的基色

喜剧是“搞笑”的艺术,但又绝不止于搞笑,廉价的笑声会瞬间即逝,看多了会觉得庸俗乏味。而赵本山的搞笑,常常使观众在开怀之后,有审美的继续——感到一种会心,一种讽喻,一种宽容,一种调侃,一种洞明世事的智慧,一种自怜又不自弃的情绪,一种一切都应看开了无所谓的豁达,甚至是一种悲欣交集的舒畅。

赵本山是个喜剧天才,他本色、自然的表演才能来自于生活的深处,来自于辽北农村那片曾经贫困而富饶、粗陋而温情、脆弱而坚韧、狡黠而敦厚交织的土地。基于这样一个文化环境的本底,赵本山的搞笑,往往是讽喻而不讥笑,调侃而不油滑,自嘲而不自弃。他塑造的一些具有喜剧色彩的人物,往往给人一种可爱而又可笑(马大帅)、可敬而又可气(刘老根)、可恨而又可爱(大忽悠)、可怜而又可气(老蔫巴)的印象。

一个大艺术家的成就,往往呈现一种纷繁复杂的景象,赵本山五色迷离的表演,是他从小生活的那片土地文化环境、他青少年时代曲折而艰难的人生历程、经过他性灵的过滤与凝聚后的一种展示。

档案之一:孤贫少年,就养和学艺于叔父(盲艺人),奠定了自己文化和艺术的基色。

赵本山:1958年7月19日生于辽宁省铁岭市开原莲花乡石嘴村,6岁时成为孤儿,开始跟二叔(盲人)学艺。拉二胡、吹唢呐、抛手绢、打手玉子、唱小曲、二人转小帽等样样精通,尤其是三弦功底尤为突出。苦难的童年,成了赵本山一生的财富,为其日后的演艺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档案之二:青年时期进入地方剧团,十年间便成为名闻东北演艺界的新秀。

赵本山17岁入公社文艺宣传队,又入威远乡业余剧团,后借调西丰县剧团主演二人转。1982年,辽宁省举办第一届农村小戏调演,24岁的赵本山在李忠堂与崔凯合编的拉场戏《摔三弦》中扮演盲人张志,获演出一等奖。当年,赵本山考入铁岭县剧团,担任主演并任业务团长。1986年被调到铁岭市民间艺术团。当时,赵本山与潘长江在沈阳一起演出的二人转《大观灯》,连演二百余场,场场爆满。他主演的拉场戏《一加一等于几》、戏曲电视剧《双叩门》、《过了这个村》、《摘幌》等剧,也多次获奖励。1987年,29岁的赵本山在姜昆的推荐下“打入”了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开始了他更加辉煌的艺术生涯。

赵本山虽然在从艺之后欣逢盛世,一帆风顺,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曾经生活在一个贫困、严酷、但不乏笑声的环境里,身边那些用粗粗剌剌,大大咧咧,豪爽放达,苦乐由之的人生态度去面对艰辛劳累,用调侃、自嘲、开玩笑、喝酒、讲荤故事、演唱地方戏去释解忧烦的人们,对年幼的赵本山,产生了深深的感染和影响,“一笑解千愁”,苦中作乐的人生态度应该是在那个时期便确立了。一方水土一方情,赵本山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国的“文革”,那是中国政治上的“荒谬时期”,当时广大农民既生活贫困,又不得不去适应各种政治运动的穷折腾。其间产生的无奈和愤懑,乡亲们往往用“说笑话”、“闲扯蛋”、“自嘲”的形式来发泄,因而产生了大量原创式的民间幽默。这些,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赵本山的艺术创作,成为他日后喜剧艺术的一种基色。

余秋雨说:“赵本山把东北人的苦难变成了笑声,苦中作乐是一种境界;中国人的苦难太久、太久了,人们是多么地需要笑声啊。”在某种意义上说,赵本山的喜剧艺术是一朵生长在苦难上的奇葩,苦难使这朵奇葩强硕沉毅,而不柔弱俗媚。

  三、赵本山主要作品述评

“半生遭尽揶揄笑,伸手还生五色烟”(清初人赞《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诗句)。从苦难生活的深处爬出来,经历过世态炎凉、饱受过世人“揶揄”的赵本山,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日益繁荣、艺术上百花齐放的社会环境里,异军突起,为观众献出了一批又一批五色迷离的艺术精品。

赵本山是当代写农民、演农民的顶级高手,他的创作中,农村题材和以中老年农民为主角的作品,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即使是以城市为背景的作品,如《老拜年》、《钟点工》中的主人公,其文化底色,仍然有浓重的农民色彩。细数他作品中主人公,可以构成一个农民系列。他主演的那些角色,大致可分为农村干部、中青年农民、普通农民和狡黠的农民、农民企业家等五种类型。

1.农村干部类型:代表作有《一村之长》、《红高粱模特队》、《一乡之长》、《男妇女主任》、《刘老根》。应该指出的是,演农村干部不是赵本山的强项,其表演(特别是前期作品)本色的东西发挥受限,细节上概念化的表演还时有出现。这类作品艺术质量上,总的说逊于以普通农民为主角的作品。然而,后期创作的电视剧《刘老根》(注:刘老根者,留老根也),是个特例。本剧表现了赵本山驾驭当代农村题材深厚的底气:众多人物,各有其貌,情节跌宕,趣味横生,穿插迂回,进退自如,在一种自然天成的表演状态下,达到了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境界。2002年春,《刘老根》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期间,收视率空前,许多城市出现了万人空巷的局面。此剧是赵本山艺术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也标明着从东北农村刮起来的这股“东北风”艺术,至此走完了从原野到都市的历程。

2.中青年农民类型:代表作有小品《麻将•豆腐》、《小九老乐》等。这类人物主要出现在他前期作品中,多以搞笑为主,噱头较多,人物也有性格。前者是一个古老的浪子回头的主题,后者主旨写夫妻间关系(怕与爱)如何处理,伴以助人、误会、释然的情节和结局。赵本山这类作品,在选材立意上虽然都是有些落入俗套,但他个性化鲜明的表演,仍然使观众在剧场内笑声阵阵,掌声不断。

3.普通农民类型:代表作品有小品《相亲》、《我想有个家》、《牛大叔提干》、《三鞭子》、《拜年》、《钟点工》、《昨天、今天、明天》、《小崔说事》、《策划》、《火炬手》和电视剧《马大帅》等。赵本山表演普通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有得手应心、出神入化之妙。形象夸张的动作,鲜活淳朴的语言,三招两式,使能塑造出一个生动的农民形象。我们常说的“形象大于思想”、“生活之树长青”,在他的表演中,能得到生动的诠释。

小品《相亲》和《我想有个家》,讲述的是孤寡老人再婚的故事。其中的老蔫巴对新生活向往的那种既有所畏惧,又跃跃欲试的心理,被赵本山用形体动作和极富个性化的台词,演绎得那么让人同情又让人好笑,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而《牛大叔提干》、《三鞭子》中的农民形象,则属于今天“主旋律”作品中常见的那种先进刚正的农民形象。赵本山表演的这两个人物,既嫉恶如仇又通达风趣,可爱可敬,不落俗套。

小品《拜年》很像一出传统意义上的独幕话剧,结构严谨,故事跌宕起伏,情节发展出人意外又入情入理。这个小品是赵本山作品中的另类,也是他的巅峰之作之一。剧本编剧导演与其它两个配戏的演员,都是当代编演农民戏的高手,而赵本山演的老蔫巴一角,从动作、表情到台词处理,炉火纯青。他通过人物前恭后踞的戏剧性变化过程,把一个农民的窝囊、短见、怯官、自私又宽厚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看到这个人物,不禁使人联想到上个世纪前半叶,我国文学界山西的“山药蛋派”作家赵树理、柳青、马烽、王汶石等人作品中的人物,如赵树理的小说《老杨同志》中的房东大叔,就与“老蔫巴”在性格上有一脉相承之感。

赵本山与宋丹丹合演的“白云黑土”系列(《昨天•今天•明天》、《策划》、《火炬手》和《钟点工》等),是他近年来在艺术上已经十分成熟时期的作品。这几个小品,结构都简单,故事情节只是一种背景,全场几乎全靠“说口”和动作来支撑,没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艺术功力很难成功。但赵本山的表演给人以即兴发挥、浑身是戏、任情挥洒、举重若轻的感觉。其中以《钟点工》和《昨天•今天•明天》,更为精湛。不过,2007年春节晚会上的《火炬手》,作为“白云黑土系列”的尾声,虽然赵、宋二人的表演依然精彩,但由于这个“系列”拖得太长,编剧力有不逮,给人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之感。

赵本山与


电视剧《马大帅》,可能是有意为赵本山“量身定做”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笑与泪交织的作品。剧中的主要人物是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一群农民。剧中重点描述了赵本山饰演的农民马大帅,写他在这个新的生态环境中的奋争和创业,写他遇到的困难、尴尬、爱情、奇遇,写他与亲人、乡亲、同志间的纠葛,写他不能为而强为之(办学校)的失败。马大帅的故事,带有许多让人发笑的基因,所以这部电视剧仍然是以轻喜剧的基调展开叙述。角色纷繁复杂的社会背景,给赵本山提供了全面展示才艺的舞台,这也许是此剧创作的一个初衷。然而,由于情节线设置较多,续集又加上了李萍(宁静饰)、王彬(王平饰)两个人物,某种意义上打破了农民戏的“生态平衡”,增添了不少矫情的赘戏,所以尽管这个戏也十分好看,但使人感到其创作的初衷并未实现,从塑造典型形象的角度看,它的艺术成就不如《刘老根》。

4.狡黠农民类型:或可称为“大忽悠系列”,代表作有小品《卖拐》、《卖车》、《较量》、《心病》等。值得注意的是,赵本山这类表现负面现象的作品,收视率数年来竟居高不下,其风靡的程度前所未有,其中《卖拐》不仅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还在全国引出了许多“赵本山摹仿秀”。这些小品是赵氏舞台剧中的另类,剧中人物或是巧言诱人上当的狡黠农民,或是吃亏还要向人道谢的低智商者,或是虽不情愿却也助人行骗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然而,为什么全国观众还能够接受它、欢迎它?其原因大约是演员表演行骗、受骗的过程,实在是太精彩、太生动了,精彩到使人觉得这不是一场可恶的骗局,而更像是一场智力游戏,看此剧是一次愉快的智慧积累的过程!伶牙俐齿行骗和大忽悠固然可恨,但他农民式的狡猾也让人觉得有几分可爱;被人骗瘸后又伤了财的范厨师当然引人可怜,但他庸愚不悟还要向骗子说声谢谢的行为,却使人觉得可气又可笑。观众往往在大笑过之后,会受到警示,甚至会突然发现:自己的身上,是不是也存在着与剧中人物某些相似的东西?继而感到自省。上面所说的艺术效果,也许事先并未为编导们所意识到并刻意追求,但大艺术家精彩表演往往就能收到这种“艺术形象大于主观追求”的效果。

5.农民企业家类型:以电视剧《乡村爱情》(王大拿)为代表。这部电视剧是由“赵家军”——赵本山的弟子们主演的一部轻喜剧,表现的是当代农村中的爱情故事,表演风格上与《刘老根》相近,故事安排和人物设置都很耐看,电视台播出的收视率很高,是赵氏传媒公司推出的又一部成功之作。赵本山在剧中“退居二线”,扮演了一个农民企业家——王大拿。难能的是,这位喜剧表演高手,硬是把这个戏份不多的配角人物,用看似漫不经心的表演,取得了触处生春、妙趣横生的效果,真是“伸手便生五色烟”,表现了他把握不同角色性格的功力。

以生活的原生状态去表现生活,塑造人物,是民间艺术区别于殿堂艺术(或叫传统的主流艺术)的特点之一。赵本山编演的舞台剧和影视剧,故事多属平常小事却又波澜四起,情节无大起大落却能引人入胜;而在角色塑造上,一反概念化创作的好人坏人、正面反面人物的陈旧模式,而使人物优点与缺点交织、可爱与可恨交织、吝啬与慷慨交织、愚笨与聪明交织,使人物性格呈现多元化生活状。作品的这些优势和亮点,这种看似未经雕饰状态的剧作一上荧屏,便令全国的观众耳目一新,顿时掌声四起。

看《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三部电视剧,情节场面和人物对话有原景原型再现的感觉。观众明明知道情节是虚构的,甚至发现有些故事安排得不甚合理,但作者强调的是细节的真实,真实到人物的每一句对话、每一个表情,都同生活里曾经发生的一切毫无二致。在这里,传统的叙事手段(如故事发展的铺垫性叙事、人物塑造的铺垫性描述)都被淡化了,简略了,而是像生活的原始状态一样,处处有穿插、有人物,时时有情趣、有包袱、有高潮。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代元好问诗)。“因为写实,反觉新鲜”(鲁迅先生评《红楼梦》语),写实、天然、真淳、本色的艺术追求,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入中国的演艺界,它满足了观众多元的艺术需求,也对后来同类题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里顺便指出,上述三剧也有缺憾。一是《刘老根》中,东北地方戏(二人转、曲艺)的表演场面穿插过多,而且有的穿插同剧情游离,给人以堆砌、生硬之感。二是剧中主人公爱情故事的设置(如刘老根与丁香、马大帅与玉芬、长贵与谢大脚),有些拖沓和矫情,某些细节有悖常情和人性。特别是《马大帅》中设置的李萍对马大帅的感情纠葛,虚假做作,实为败笔。

  四、当代舞台“东北风”代表人物简述

当代舞台上的赵本山和“东北风”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需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产生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他们中的一些人,与领军人物赵本山,从相同或不同的起点出发,风云际会,或者携手合作,相辅相成,或者另立门户,独立经营,二十年来,共同完成了东北风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也各自定型了自己艺术表演框架。

何庆魁 他生长于松嫩平原南端的乡村,种过地,打过鱼,年龄、阅历和吃过的苦都比赵本山偏多,受黑土地文化的浸染程度可能比赵本山还要深。何庆魁的强项是戏剧创作,他与赵本山的合作,加强了“东北风”的文学性和社会性,也促进了“东北风”从乡村“刮”进都市的进程。赵本山主演的许多精彩剧目,大都出自他的手笔。他是一位幕后英雄,虽然偶尔也客串一些辅助角色,但剧本创作是他艺术成就的主要体现。前些年,他和妻子高秀敏与赵本山分手,另立山头。何、高夫妻店先后创作拍摄了电视剧《农家十二月》和《圣水湖畔》,后者也是典型的“东北风”风格,艺术成就上可以同赵本山的《乡村爱情》比肩而难分轩轾。近年,何庆魁连遭不幸,先是爱妻高秀敏猝然离世,后又陷入“万里大造林”诈骗案中,吃了官司。年过花甲的他,能否度过危机,重整旗鼓,今天还很难预测,但他以往的创作成果,已奠定了他优秀剧作家的地位。

高秀敏 一位来自县级民间艺术团的优秀演员,丈夫何庆魁为她“量身定做”的剧本,赵本山与其合作演出的机会,再加上她本色的表演,铺就了她成为明星的成功之路。小品《拜年》中“老姑”、电视剧《刘老根》中的丁香、《圣水湖畔》中的马莲,都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高秀敏是一位本色演员,艺术成就难以同宋丹丹相比。成功后,在物欲横流,目迷五色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她也曾有些迷惘和浮躁,但她的过早离世,仍使观众有人琴两亡之痛,扼腕叹息,感慨系之。

范 伟 范伟生长在东北的大城市沈阳,是“间接的黑土文化”滋养起来的演员。他是一个天才,他是以配角的身份与赵本山同台演出的。想不到后来,这片“绿叶”竟开出了十分绚丽的花,甚至使主角赵本山的表演都有些相形见绌。舞台上的范厨师、电视剧中的药匣子、彪哥,都是可以进入中国戏剧史中的典型人物。特别是药匣子李宝库一角,范伟的表演既自然又深刻,浑身是戏又不露痕迹,多有神来之笔,使观众忍俊不禁。用传统文艺理论的说法,他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这一个”。范伟表演风格淳朴,是演小人物的高手,但他不是本色演员,他有把握多种角色的本事。他的成功缘自对生活、艺术的领悟与理解,他最终将会站在大艺术家的行列里。

宋丹丹 这是一位学院派出身的演员,她的表演才能和喜剧天赋,在当代的女演员中很少有人能及。她与黑土文化和东北风艺术本应有很远的距离,然而她与赵本山合作的“白云黑土系列”、《钟点工》,堪称绝唱和精典。她塑造的东北老太太形象,从形体到语调,使人赞不绝口,甚至在全国出现了许多摹仿秀。宋丹丹不是“东北风”中的一员,但参演东北小品却使她名声大噪,攀上了艺术之巅。

潘长江 潘长江是赵本山的同乡,曾与赵本山在铁岭剧团同台演出过《大观灯》。他是东北风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几乎是和赵本山同时“打入北京”,扬名天下。他身上有许多喜剧元素,很有台缘,演了不少小品,歌唱得也不错,是受欢迎的明星演员。后来他基本上没有同赵本山合作,组织拍摄过《笑笑茶楼》、《清凌凌的水蓝荧荧的天》,剧中的背景、人物语言都是东北风格的,比较好看,但不够深刻。潘长江出名之后,受邀拍过一些电影,演喜剧角色,很努力,下了不少功夫,但给人的印象是表演上有些过,出彩的地方不多。然而,好像还被评上了最佳男主角奖,这实在让人觉得有点是浪得其名。

巩汉林 辽宁人,也是受东北民间艺术滋养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喜剧演员。曾经与赵本山同台演出过小品,在小品《如此竞争》中扮演摆地摊卖十三香的青年。巩汉林灵气逼人,能把握多种题材,一些非“东北风”风格的小品(如与赵丽蓉合作的小品),也演得有声有色。著名导演英达邀他演过电视剧《东北一家人》和《巴哥正传》,前者演的不错,后者是作为主角出现在剧中,而且是夫妻联袂出演,下了很大功夫。不过,《巴哥正传》是以北京的胡同为背景环境来结构故事的,属于京都市井文化,这与巩汉林最熟悉的黑土文化有距离,所以表演上发挥的不理想,艺术上表现平平。

另外,编创方面的代表人物还有崔凯、白铁军等,表演方面还有彭玉、李静、德江、王晓曦、王小宝、阎学晶等。此间,受东北风的影响,东北、内蒙、北京、哈尔滨等地的一些电影厂或电视台,先后推出了一批以黑土地农村为背景、以东北话为台词风格的影片、电视剧。较有影响的有:《插树岭》、《石榴开花》、《美丽的田野》、《欢乐农家》等。(注:补充谈雪村、郭德纲)

  五、赵本山能成为“东方的卓别林”吗?

有人称赵本山是“东方的卓别林”,这是对一个喜剧演员极至的评誉。卓别林是二十世纪世界级的喜剧大师,而从中国乡村和民间艺术中走来的赵本山,想要与这位生长在欧洲、扬名于北美的艺术大师比肩而立,人们不禁发问:二者之间目前有没有艺术级差?他还需要前行多远,才能摘取到“大师”桂冠?

卓别林1913年从英国到好莱坞,从演出《谋生》开始,到1957年的《一个国王在纽约》,一生拍了七十多部影片。他是举世公认的喜剧大师,不管是用哑剧形式表演的流浪汉、小人物,还是用荒诞手法表现的大人物、独裁者,抑或是用严肃态度塑造的艺术家形象,都能给广大观众带来笑与泪,带来思考与感悟。卓别林的作品有很深刻的社会性,艺术处理上往往是喜剧色彩和悲剧色彩交织融合的。他的《城市之光》、《大独裁者》、《凡尔杜先生》、《舞台生涯》等影片,在风靡世界的同时,也奠定了他大师级的地位。他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对政治的关注,使他永远负有一种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时刻都影响和丰富着他的创作。无可讳言,卓别林声明自己是喜欢金钱并向往上层社会的,但又时时嗟叹,自己一直不能忘怀出身低微,担心受人轻视,暴富后只感到凄凉,成名后觉得孤独,因为他活在一个不合理的社会,一个可笑又可悲的社会中。

赵本山虽然出身于社会的底层,自己说曾是“一个穷人”,也是以演小人物而成名,他生活中的一些经历,与卓别林有相似之处。但他在盛年欣逢盛世: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给他的发展提供了良机,也曾使他暴富。平心而论,他喜剧方面的演技不低于卓别林,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也庶几过之。不过,靠精湛的技巧可以成为明星,靠深刻的思想才能成大师,在当今头衔贬值、桂冠廉价、职称过滥、名人和大师遍地的中国,轻易接受一个大师的头衔也无不可。不过,大师应该是历史的产物,它需要文化环境,需要历史周期,是各种元素的凝结。因此,为自己和为艺术,还是低调一点的好。

应该承认,赵本山是当代中国喜剧演员中距离“大师”称号最近的一位,但是,当今世界,红尘滚滚,瞬息万变,如今所有的文化都被视为消费,其积极的一面是生活走向审美,消极一面是某些艺术不可避免地走向消亡。希望他勿为富贵所累,勿为繁华所扰,在未来的日子里,在艺术上继续洗尽铅华(回归淳朴)、刊落风尘(丢掉民间艺术中的糟粕),一路前行,也许有望成为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