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闪电战”是什么样战法?为什么会那么厉害?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谈起闪电战,大家会不自觉的认为这是二战初期诞生的战术,也有人认为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隆美尔是闪击之父,估计所有人都会认为闪击战依靠的主要武器是坦克。

这都不对!

闪电战的理论诞生的非常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出现了。闪电战理论的发明人是德国元帅:施里芬。

希特勒、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那些人都是他的徒子徒孙。闪电战的核心武器是:铁路。没有坦克,没有俯冲轰炸机,照样能打闪电战。

熟悉二战的朋友你可以回想一下,我们熟悉的二战史,里面其实是有疑点的:

最开始德国占领了波兰,同时英法对德国宣战。打波兰,德国直接参战兵力88万,算上预备队160万。德军这160万人可都去了东欧,留在西欧跟英法对峙的部队没多少人。打完波兰以后,德国是把这160万人又调到了西欧,组成了300万人的部队,灭了法国。

然后问题就来了,英法已经对德国宣战,本来就处于战争状态,应该很关注德国,那为什么还能眼睁睁的看着德国把160万的部队从国家的东边调到了西边来对付自己,居然麻痹大意,被打了个措手不及?防线出现漏洞,被德军击败?是法军蠢吗?

咱们再往后看。

希特勒动用了300万的部队,在西线打败了英法。他这时候的部队可都在英吉利海峡旁边呢,在法国的西边。然后他又把这些部队调到了波兰,把几百万大军从西欧又挪到了东欧,集结到了苏联家门口。

然后苏联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奇怪不?希特勒这么大的兵力调动,苏联没发现?没警觉?

关于这部分历史上也有记载,德国调动兵力,告诉苏联是在演习。但这肯定是局部,是片面。因为最终德军是在苏联边境组织了550万的部队,你说你演习?糊弄鬼呢?斯大林能信吗?

这就是闪电战。

闪电战指的并不是坦克部队突击。而是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几百万的部队从国家的东部边境拉到西部边境,再把几百万的部队从西部边境拉到东部边境。在某一个方向,形成兵力的优势,从而击败对方。

法军为啥失败?因为他们以为对面的敌人是100万呢,结果一眨眼,变成了300万。法国人也不傻,他们觉得100万德国人只能展开在德法两国的正面边境,没有多余的兵力迂回。但一夜之间,德军增加到了300万,这样德国就有足够的兵源,然后兵分三路进攻,绕到法军的身后。等法国人发现100万变300万的时候,已经晚了。

斯大林也是一样,他还以为德军全在法国海滩上呢。依照以前的经验,德国把几百万的部队开到苏联家门口,需要很长时间。结果没用几天,希特勒又把这几百万的大军运回了东线,又打了个突然袭击。

几百万的大军,依靠铁路,在欧洲东西部之间,来回大搬运,这才叫闪电战。

闪电战的计划非常严密,几天之内,几百万的部队到达前线,到了之后立即开打,根本不给对手以准备的时间。

如果那个时代坦克、装甲部队还没诞生,闪电战照样打。只要有铁路。闪电的精髓就是:快。依靠铁路运兵,是战略上的快。是大局的快。到了坦克突击,就属于战术上的快,局部的快,次要因素。

在那个时代,闪电战是相当有欺骗性的。和平时期,我们国家努力的建铁路,发展经济,谁也挑不出毛病。结果打起仗来,铁路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几百万的部队,来回横穿整个国家调动,非常快。

我们国家这些年一直在青藏高原修铁路,建公路,造机场,大家现在知道印度为什么这么紧张了吧?洞朗对峙的起因也是因为修路。他们为啥这么在意中国修路?因为路修的这么发达,现在这里驻的是一个边防团,明早起来,可能就变成装甲师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0年前,施里芬就设计好了,怎样用闪电战击败俄、英法。德国人早就明白,如果发生战争,德国必然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同时跟东方的俄国和西方的英法作战。施里芬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打闪电战,打时间差。

主动出击,先把部队集中在一个方向,形成兵力优势,击败敌人后,迅速上火车,再去另一个方向,再形成兵力优势......

为什么希特勒后期打苏联的时候闪电战就不太灵了?因为他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苏联的铁路和公路跟德国的根本没法比。到了苏联,德军的坦克和步兵失去了铁路的优势,只能依靠双腿和履带在泥里跋涉,失去了速度的优势。

按林平之的话讲:不够快,就不是我家的辟邪剑法。


锐度何老师


先来说说一战前的德国,当时德国国土面积小,工业产业落后,国内的生产总值远远不及英国和法国那样的老牌殖民国家。所以在一战期间,欧洲各国打的都是常规的战争。英国和法国有着广阔的殖民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工业相对发达。在一战的时候,可以算得上是王牌国家。而德国则输的很惨,军队工业财力都拼不过人家,可以说当时的德国非常的不起眼。

到了二战期间,德国领导人总结了一战的失败经验教训,发明了一个以飞机,坦克集中进攻一个点为突破口的战法,在欧洲迅速打开了知名度。

当时德国先从波兰开始,先以集群的飞机占领波兰领空,轰炸其部队和主要的建筑物,再迅速以坦克在前步兵在后的急行军从陆地攻进波兰,势如破竹的向前推进。波兰被这突如其来的战法给打蒙了,还没有来得及反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就沦陷了!在战胜波兰后德国迅速转向丹麦,在进攻丹麦的时候用同样的办法,而且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就把丹麦全国拿下!接着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把挪威,荷兰,比利时同时拿下!最为疯狂的是在击垮英法联军的时候,英法联军的士兵还在睡梦中不明不白的就被俘虏了,当时最高峰的时候英法联军一共被德军俘虏了150万人。以至这种战法在当时整个欧洲被益为神话,美国人更是钦佩的称呼这种战法为“闪电”。

就因为德国在二战期间太过神速的战绩,造成了希特勒后面战线拉的太长,补给严重跟不上,活生生的在苏联战场上给拖死了。

以上为个人对德国闪电战的看法,欢迎持不同意见的朋友,在评论区留言,谢谢





菜强博士


首先,要确定一下“闪电战”这个提法。“闪电战”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战法,你在二战时期德军的教材里不可能找到一本名为《闪电战》的教材,就像你找不到由前苏联军事理论家们编写的《大纵深战役理论》一样(解放军出版社出过一本名为《大纵深战役理论》的书,然而里面也只是记载了诸多前苏联军事理论家所写的与着套实际并不存在的理论相近的作战思想,切勿混淆)。“闪电战”一词实际上就是当时的人们因为德军的攻击速度远超主流军事思想的想象,所以人们惊讶之余称之为“闪电般的战争”,然后德军的这套作战思想也就被人称之为闪电战了。至于这套思想的出处则是众说纷纭,有人说古德里安将军是其先行者,也有人称李德.哈特先生和戴高乐先生对此早就有著作传于世间,古德里安只不过照本宣科博得了个名声罢了。但就笔者看来,无论是古德里安将军早就有这想法还是受了戴高乐等人的熏陶,被后世称为“闪电战”的这套作战思想本身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即使在笔者看来恐怕对于古德里安、李德.哈特、戴高乐等人而言并没有什么硬性的可以作为标准答案的那么一套东西能让人翻查。



图即二战时德国装甲部队的象征——虎式坦克

其次,“闪电战”并不是什么神乎其神的东西,他就是一套本身界定并不严谨的提法,代表着二战时期德军的作战思想的这么一个东西,你大可以将古德里安将军本人的著作(包括但不限于《闪击英雄》,切勿以为古德里安只写了一本《闪击英雄》)翻看一遍,把里面涉及到的关于军事的东西都摘录下来出本书,书名就写《闪电战》。

要说“闪电战”就不得不先说说坦克,坦克这东西最初只不过是一战时为了打破当时的僵局,脑袋里闪过了灵光的人们创造出了个新东西,而后各国觉得这玩意挺好用的也就一直留着这东西,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按着老眼光看这个东西,按照设计之初的目的来使用这装备(也就是古德里安等先驱一致反对的“作为步兵的奴隶”)。而古德里安等人却发现了这个装备的潜力,认准这不应该是配属给步兵们作为支援武器存在的装备,极力向上级要求提高装甲部队的地位,脱离其他兵种的影响。

稍稍有些不负责任的说,如果要以“论闪电战”为题写一篇论文,文章题目完全可以换成“关于如何最大限度发挥装甲部队战力”,你甚至可以将“闪电战”思想理解为古德里安将军本人对装甲部队的偏爱,因为很明显这整套理论都是围着装甲兵们设计的。只不过在对波兰的战争中这种思路被证明是有效的,对法国作战时也是如此。



图为二战期间波兰的骑兵部队,二战中波兰保留大量骑兵的做法几乎成为后世的笑柄,虽然现在已有种种证据表明当时的波兰军队也已经对现代战争有着一些正确的认识,比如他们给骑兵部队配备了包括反坦克炮、步兵炮等大量支援武器,而且还有装甲部队,有人认为当时的波兰骑兵部队实际上是一种装甲部队与骑兵部队混编的单位,并试图以此证明波兰军队当时也在试图适应现代战争

对于“闪电战”的具体内容本身并没什么难以理解的,但确实也没有一套细致的教材能规定出“闪电战”都包括什么,因而众说纷纭,却也没法说得出谁说的对谁说的不对。不过要是读者们不打算互相间较劲或者跟笔者挑刺,按图索骥也不难理解,笔者在此一家之言,若有谬误还望指正,但不宜吵架。

“闪电战”依古德里安将军的逻辑可以理解为:“在一战中已经证明通过长时间炮火准备而后集中重兵冲击敌军严密防守阵地的老套路行不通了,在新的战争中很明显人们会更加吸取以前的经验,进攻方会面临更多的预备队和更严密的防御阵地,所以我们需要能够快速机动而且具备强大火力的突击力量来突破敌军的防线,并且应当在突破敌军防线后足够深入地插入敌军的后方,使之无力重新组建防线。”

古德里安按照这个思路想下去发现他需要的那个“突击力量”便是装甲部队,而装甲部队不可能已一己之力完成古德里安预定的目标,他清楚的认识到装甲部队需要步兵的支援才能成事,于是清楚明白的提出步兵部队应当机械化以便使其能跟上装甲部队的脚步,最少也应当是摩托化。只可惜德国穷其全国之力也没能满足古德里安将军的心愿,事实上整个二战中只有美军真正做到了全军机械化。



图为美国M3半履带车

对步兵们耳提面命之后还不算完,将军又想到了空中力量具备高机动性,天生的可以与装甲部队配合,在进攻的时候可以替代远程火炮的作用对敌军实施压制或者直接进行毁灭性打击,由此后世一提“闪电战”仨字除了想到装甲部队之外又总是会想起漫天遍地的斯图卡。

这便是“闪电战”了,只不过是历史上又一次为了充分发挥新武器的性能而出现的一种新的作战思想,就像线列步兵时代因为火枪的精准度不高而选择“排队枪毙”。

另,不知道为什么老有人把大纵深战役理论和闪电战搞混,emmmmmmm,我困了,简单的说吧。这俩在理论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首先他俩都是强调突破敌军阵地后向纵深猛插以阻止敌军在离被突破的阵地很近处建立另一道防线,其次都强调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在完成此任务时能带来的好处。然而这俩本质上的区别就是闪电战强调集中所有力量一下凿穿敌军阵地然后毕其功于一役,恨不得一道防线打过去之后一路秋风扫落叶直接灭国。而大纵深战役理论总是强调要保留预备队以及分波次发起攻击,一般会分成三个梯队,分别是突破梯队(突击敌军一线阵地,负责打开口子)、发展梯队(向两侧发展,扩大突破口)、“吃现成的”梯队(这波人负责玩命的从突破口往敌军纵深猛插就行,除非碰上敌军重新聚起来的防线以外基本上碰不上什么大战),实际操作的时候甚至还会分出更多波次。理论上大多数时候他们提倡的是在突破敌军一线阵地的时候只使用步兵和炮兵,总是念叨着装甲部队要保护起来用作突破了敌军阵地后向敌军纵深猛插(虽然后来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纯步兵部队很难快速突破,所以大部分情况下突破梯队也会被加强进大量装甲部队)。千万别当这俩一样哈。


暗夜游骑


闪电战是相对于一战战壕战而言的,其特点就是动起来打,进攻方会在敌方防线上寻找弱点,发现弱点后迅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形成多打少,突破后不纠缠,直接扑向对手的后勤枢纽,打乱对手的指挥系统,空军轰炸钉住敌方防守部队减缓其移动速度,后续跟进的步兵进行包围。机械化战争极度依赖后勤补给,后勤被切断部队基本上就凉了。指挥体系被打乱,部队就是一盘散沙,无法有效反击,这就是闪电战不断能够形成包围圈的原因。对付闪电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的部队也动起来,你突破,我立马把部队机动到突破口后面再布置一道防线,你想跑,我可以赶到你前面堵你,你掐我的后勤,我也可以让你没有前线后方之分。高机动性作战的前提是需要完善的指挥体系,美国人强调信息战算是抓住问题的根本了。


傻客气


  闪电战顾名思义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最快的方式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方式一般先用飞机轰炸或者先空投伞兵对敌人后方造成一定的破坏成度,然后再由坦克装甲车配合摩托化部队快速有效的突防进攻,总得来说就是坦克加飞机演艺的一场配合战中的表演战,大局两者配合,分者各自扮演一个角色。

  各自分担一定的任务,但是闪电战,必备两点其一是装甲部队的力量,第二是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 , 举例说,德国有次空投部队到敌人后方执行任务,但事先己被盟国知晓,做了准备,以至于德国伞兵陪队大损,而后由于伞兵退出德国军事舞台,而影响到闪电战己经再出没有出色的上演过。


用户102008326466


这也是根据德国的工业发展程度所决定的,在对方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起的突然袭击。也有背信弃义威逼拉拢之能事,各种世人想不到的丛林法则被德玩弄的易如反掌。利用发达的工业根基凌弱示強。如没有强大的同盟国的联合体,德国的意图就会得逞。


老哥134675369


利用空军装备优势掌握制空权,空降兵快速占领战略要地,装甲兵团快速推进。闪电战的成功取决于绝对优势,当时的波兰和德国不是一个级别的,而法国则是对马其诺防线太自信,没想到德国人直接绕过去了……


嘿丝朵瑞


闪电战,是德军利用装甲优势快速穿插,形成大的包围圈,然后迫使圈内敌方投降或被歼。这在平原及丘陵地带威惧力大,加之通讯不畅,又无防备,所以战绩显赫。到战争后期就失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