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漢從來沒有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甚至沒有出過東晉這種佔據半壁江山的像樣的割據政權?

L丶佳能


國都又叫做首都,一般能夠成為都城首先具有其中幾個條件,第一是地理位置好,第二是有一定的經濟基礎,第三對國家的整體安全有一定的保障等等。

我們首先來看武漢的位置,按照現在的地圖來看,武漢確實處於中華腹地,但是它有幾個缺點,第一是緊靠長江,在現代化的今天尚不能保證長江中游的武漢百分之百安全,更不要說古代了,而且歷史上的國都也只有南京在長江邊,既然南京可以做國都也當過國都,那麼人家為什麼要選武漢?

再一個就是大家都知道武漢並不是一個能夠用城牆圍起來的城市,因為武漢由三個部分組成,也就是傳說中的武漢三鎮“漢陽、漢口、武昌”,其實武漢是這三個地方的統稱,在古代這可是三座城池,三座城池你讓皇帝怎麼辦公?

再就是疆域問題了,會把武漢當成國都的肯定不是大一統王朝,而大一統王朝的首都一般都在北方如西安、洛陽、開封、燕京之類,最不濟也在南京,所以如果是定都武漢,那麼周圍沒有什麼險要的地方可以扼守,北方的襄陽如果守不住的話,那麼敵軍就會馬上兵臨城下,北宋就是吃了這個虧。

而為了防止北方的騎兵,那麼定都長江以南是最好的選擇,這又回到了之前的話題了,長江以南定都的話南京、杭州都可以,為什麼要選武漢?


飛凡看歷史


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武漢曾經兩次成為首都,但時間並不長。第一次是孫權稱帝以後,以武昌為首都,但隨後便遷往了建業,也就是江蘇南京。第二次是元朝末期陳友諒建立的漢政權,以武昌為首都。但是在陳友諒兵敗以後,朱元璋吞併了這些地區。除此之外,再也找不到在武昌定都的例子。

請注意,當時定都在武昌,而不是武漢。因為武漢三鎮的規模,在明清時期才逐步成型。我們聊一下湖北的歷史發展,在秦漢時期,湖南、湖北等地被劃入了荊州。荊州的治所在襄陽,而不是武昌。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從地理結構來說,河南的南陽與湖北的襄陽屬於一個整體。

這一地區屬於盆地結構,周圍是山地和丘陵,中部則是肥沃的耕地。無論是從軍事防禦角度,還是農耕文明發展的角度,襄陽都非常完美。至於武昌,當時還沒有成型,而且經常面臨長江水氾濫的困擾,徹底遏制長江水患還是明清時期的事情。此外,當時的航運技術並不發達,武昌的地理優勢沒有徹底發揮。從秦漢到隋唐時期,襄陽一直承擔著地區中心城市的地位。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武昌自然不會太出彩。對於北方政權來說,長安和洛陽都是絕佳的建都地點,最不濟還有豫東地區的開封。但是對於南方政權來說,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江南的南京,要麼四川的成都。只有偏安政權才會選擇成都,因此從東吳政權開始,宋、齊、梁、陳、南唐等一系列政權,都是以南京為首都。

截止宋朝統治時期,武昌仍不是一個太大的城市。那麼,武昌的崛起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答案是元朝。元朝建立以後,由於疆域面積遼闊,為了加強對各個地區的管理,元朝建立了著名的行省制度,其中就包括湖廣行省。由於需要管理南方很大的地區,襄陽的位置過於偏北。隨著航運技術的發展,長江航道逐步城市。因此,湖廣行省建立以後,以武昌為省會城市。

為了防止出現水患,當時修建了各種大壩與河堤。從元朝統治時期開始,武漢三鎮中的武昌基本成熟。但漢陽和漢口,成型的時間更晚。在明朝統治的中期,漢水發生了大規模的改道,漢陽和漢口正式分離,形成了武漢三鎮的初期。在明朝統治時期,由於經濟發展、航行技術提高等刺激,漢口鎮成為了四大名鎮之一。

截止這個時候,仍沒有出現傳說中的大武漢。在武漢三鎮中,漢陽崛起的時間最晚。清朝統治的後期,面對西方列強的武力威脅,被迫開放了自己的國門,漢口成為了通商口岸之一。與此同時,為了挽救自己的統治,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期間,開始在漢陽地區修建鐵廠


道中道道而道


湖北處在全國正中心位置,經常被人稱為全國地理位置最好的地方。武漢作為湖北的省會,長江和其最大支流漢江穿城而過,地理位置更是特殊。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武漢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做過大一統王朝的首都,甚至沒有出過像樣的割據政權,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做為一個湖北人,在武漢工作,可以說對武漢是相當熟悉的,那麼今天就一起來聊聊這個問題。

武漢是湖北的省會,這大家都知道。但是武漢真正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成為湖北的政治文化中心卻不過幾百年的歷史,是隨著明末清初漢口成為全國性水陸交通樞紐,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譽後發展起來的。

在武漢沒有形成今天的規模之前,漢口只是長江邊上的一個碼頭,今天的漢陽、武昌(江夏)還屬於今天的鄂州管轄,所以那時沒有現在武漢的概念,自然不可能成為全國的首都或者割據政權。

武漢真正聞名全國,應該是清末漢口開埠之後,然後作為中華民國的臨時首都,三城鼎足雄峙更屬罕見,再加上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成為當時僅次於大上海的大城市。

這是歷史背景,再來說說武漢的實際情況。

武漢跟南京、重慶一樣,是長江邊上的三個大城市,既然南京和重慶都做過首都,一樣有著長江天塹,為什麼單單武漢沒有做過首都呢?

雖然都是在長江邊上的城市,我們可以看一下,重慶位於長江上游,南京位於長江下游,武漢位於長江中游。位於長江中游的武漢偏偏又處於平原地區,這對於武漢來說非常不利,只要遇到洪災,武漢便會首當其衝成為災區,很多老武漢人對於武漢的洪災應該都記憶猶新,1998年那場特大洪水更是讓武漢人,也讓全國人至今無法忘記。

正所謂“成也長江,敗也長江”,正是由於水災頻發,所以湖北江漢平原流傳一句俗語“十年九不收”,兩千年前墨子也曾經說過“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在農業社會,吃不飽肚子人口繁衍自然就少,沒有人口支撐自然成為不了全國的中心。

然後再說武漢的位置,處在全國最中心,網上曾有網友說,湖北到全國任何一個省份去,中間都不會跨過兩個省。這個地理位置,在和平時期是九省通衢,如果一旦爆發戰爭,就會成為戰爭的中心。如果建首都在這裡,就會成為必爭之地,誰敢在這裡建首都?

我們看一看中國曾經建首都的一些地方,比如西安,北京,這些地方都不在中國的最中心,都是略微靠近邊關,而且周圍都有高山大河的天然地理屏障。只有扼守住幾個險要的關口,那便是進可攻退可守。

做為武漢來說,不僅無險可守,長江漢江還穿城而過,四面八方都可以來進攻,簡直是守無可守,這樣的地方輕而易舉就可以讓人給包了餃子。

最後還有一點傳說,不知道是否真實,因為武漢曾經做過民國臨時首都,所以有人後來提議把武漢作為中國的首都,但最後沒有被通過,最大的一個原因是從風水學上來看,武漢是由漢口、武昌、漢陽三個地方組成,中國曆來有大一統的傳統觀念,武漢明顯不符合這一觀念。雖然從未做過首都也沒有做過像樣的割據政權,武漢還是有過它曾經的輝煌。這次新冠病毒,更是讓全國億萬人民心繫武漢,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相信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銷煙的戰爭,武漢的未來也必定會更加美好!


十年讀書


在古代,武漢沒有條件成為統一王朝的首都。它在地理上的位置,很受侷限。它只是次一級的地理區域漢江平原的中心,站在全國角度看,它的影響力很難超出這個地理單元限制。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舞臺中心,是華北平原,它有三個尖端城市,北京、洛陽和南京。分別是這個大平原的北部邊境背靠燕山山脈、西部邊境扼守潼關和太行南端,南部邊境扼控長江。這個大平原的地理中心,也是一級政治舞臺中心,這個中心時有變化,但地理上很接近,是安陽,洛陽,開封,鄭州。這四處如今都是中國有名古都。

在這個地理結構之外,長安、瀋陽、武漢、成都等,都是次一級的地理單元中心。分別對應關中平原、東北平原、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它們都沒有參與大王朝政治中心的資格,但是經營好是可以有逐鹿中原的機會的。不過一旦完成逐鹿,中心必然轉移到華北大平原的結構中心去,而這些地方會重新退歸為區域中心。

秦漢和隋唐都是先佔有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而後中原逐鹿,雖然定都長安,但是兩朝都在洛陽重建了中央政府,把實際政權核心東移,這不是偶然的,是為了控制大平原,為了天下長治久安。宋朝直接在大平原中央地帶開封建立都城。

滿清入關,是在滿人具有了東北平原之後。但是一旦入關成功,就放棄了瀋陽,定都在北京,同樣也是為了遏控大平原。明朝建大業,首先是從吳越之地開始的,也是從邊角開始發展,然後逐漸逐鹿中原的。

武漢或者湖北有沒有機會?曾經有過,那就是楚國。楚國的表現,是湖北和武漢最接近跳出地域政權衝擊全國政權核心區域的一次。它的嘗試和地位與秦國控制關中之後滅東方諸國的努力一樣,機會和地位是相當的。

可惜的是,楚國在競爭中失敗了,沒有爭過秦國,秦國由此壯大,楚國失去了機會。當然後來它滅掉吳越,是另一個好機會,但是當時秦國已經壯大,歷史的機會之門關閉了。

第二次機會之門是三國時候的劉備集團。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戰略,核心就在於得荊州,然後以此為基地擇機進攻中原,可惜後來關羽被殺,這個計劃失敗,漢江平原再次失去攪動天下局勢的機會。

勉強算一次的是綠林軍劉玄的成功,也就是劉秀兄弟保駕護航,江漢平原勢力突出中原,一路打下了洛陽長安,滅掉了新莽。但是稍後劉玄就把首都定在了洛陽。可見漢江平原還是缺乏全國性影響力,因為它不屬於大平原地理單元。

宋元明清長達七八百年,漢江平原對全國政權都缺乏影響力,只是全國政局變動的接受者而不是策源地。

直到晚清,因為口岸開放和鐵路修建,改變了經濟文化的交流方向,也改變了漢江平原地區與大平原的交通方式,湖北和武漢開始展示出全國性影響力一級的地位。

突出表現是武昌首義和辛亥革命的成功,這是四千年曆史上江漢平原和武漢最為高光的時刻。因為它發生的變動,導致了全國性政權的變更。

但是,即使如此,地理上武漢與全國政治舞臺中心的距離,決定了它依然成不了全國性政權的首都。辛亥革命一成功,首都就先遷南京後入北京。

武漢除了極少數小丘陵外,周邊是一個大湖。這個湖叫雲夢澤,在古代可謂大名鼎鼎。大致範圍是武漢西邊,包括了現在的仙桃、洪湖等地方。雲夢澤顧名思義,是一個淺水湖,周邊多沼澤。在古代條件下,這樣的地貌是難以養活大量人口的。古代以農立國,周邊養活不了大量人口,自然無法作為首都。

回顧了三千多年的歷史,充分說明,次級地理單元中心城市的特徵,決定了漢江平原代表城市武漢,註定無法成為全國統一政權的首都。能排全國前八的排位,是這個城市的發展極限。


一個老男人歷史


長江穿城而過,作為國都,試問,上游積水衝木,後跟戰船,沿江火箭,拋石,水鬼提前滲透,一起舉事,裡應外合,此城能堅持多久?

另外除去長江還有漢江,境內又是湖泊成群,很難做成固若金湯的封閉堡壘。開放性的城市不具備國都的威嚴性,參看紫禁城建造的形勢。

古人注重風水,多數情況認為天下形勢得於西北。北方建都較多,另外我國因為地勢原因,東北到南方都濱海,西部高原荒漠,主要軍事威脅來自北方。當時通信與交通不發達,又是中央集權時代。指揮戰事,調兵遣將,越快越好,因此也優先北方建都。








紅鬍子老王


問的有問題!提問有錯!

一是武漢古代做過分裂政權的首都!說起來三國的東吳在武昌定都過,孫權還是在那裡稱帝的!雖然那是離現在武昌區40公里遠的鄂城區,但是好歹做過!元末陳友諒政權也在武漢定都!

近代武漢多次定都。中華民國就是在武漢成立的!武昌起義得十月十日至今是臺灣的偽國慶節放假三天!

另外武漢還有武漢國民政府,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也到了武漢,因為武漢很快守不住了才搬到重慶去的!

二是武漢多次是事實上的首都,1949年後,毛主席每年常駐武漢東湖直至去世。除了在北京就在武漢東湖,不是短期來幾天。是常駐,有的年份來大半年,反而在北京呆的很短。不僅是住,而是把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一大批開國元帥都帶來。中央的會議都是在武漢東湖開的。一般人學中國現代史的國家大事,外交活動很多其實是在武漢決定的,不是北京!可以說武漢多年來就是中國政治中心,第二首都!

三是武漢市中國南方歷史最久的城市,夏商時期的武漢盤龍城是整個中國除了河南外最早進入文明時代的城市,歷史比北京,西安都早。但是整個中國南方是六朝後才迎來大開發時代,宋代後經濟才超過北方,所以武漢,荊州,襄陽,上海,廣州,長沙,成都古代都沒做過首都!不當首都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意味著這些城市不好啊!











絵飛的魚給邇覹笑


建都一般綜合這幾個方面

1、地理位置

都城選址時要考慮位於天下之中,還要考慮都城防禦體系,中國最好的就是關中平原,強大秦帝國建立完備防禦體系,以使其不為外力摧毀,可以讓國家長治久安。武漢無險可守,有人要說了,長江不是天險嗎?其實長江恰恰是武漢軟肋。

2、農業發展

建都應建立在經濟發達、富饒的地區,以維持統治集團的物質需要;武漢隨有江漢平原,但古時江漢平原人口少,土地沒有充分開發,農業發展緩慢。南宋之後,北方戰亂,為了躲避戰爭,老百姓舉家向南慢慢遷徙,長江流域才慢慢被開發,到了明清,建都北京,更沒有武漢什麼事了。

3、政治影響

統治集團都力圖將首都定在與自己起家的政治根據地不遠的地方。首都必須位於交通樞紐處,這樣既有利於對全國的政治控制,同時又保證對首都的經濟供應。元末黃巾軍兩大軍事集團建都九江的陳友諒(沒有在武漢建都)和建都南京政權朱元璋火拼,相對弱勢的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

武漢在古代政治、經濟、文化底蘊薄,農業欠發達,更沒有發達運輸網。缺少軍事防禦體系。有遠見君王怎會在這裡建都呢。


話歷史談道理


古代,首都要選擇有雄關險隘的地方。比如山海關,潼關,崤山,燕山,函谷關這種。易守難攻才行。這樣,當發生戰爭時首都才能不丟失,地方才有主心骨,才能爭取時間集結兵力勤王。 武漢那種地方,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四通八達,說白了就是四戰之地。做首都完全不合適。做個軍事跳板差不多,往四面八方都方便進軍。


H說扒道


武漢古代根本不適合人類居住,隔三差五長江發大水,連跑的地方也沒有,還做都城?古代長江流域都城都在地勢高的地方,像荊州(古代稱江陵,郢),南京(古代稱建康)。其實古代由於水平有限,對水患根本沒有好的辦法。直接在黃河長江流域地勢低的地方建都的政權是沒有的。不僅僅是武漢。到了近代,武漢做過國民政府的陪都,當時汪精衛搞分裂時候鬧過。


隨風侃球


建都一般綜合這幾個方面

1、地理位置

都城選址時要考慮位於天下之中,還要考慮都城防禦體系,中國最好的就是關中平原,強大秦帝國建立完備防禦體系,以使其不為外力摧毀,可以讓國家長治久安。武漢無險可守,有人要說了,長江不是天險嗎?其實長江恰恰是武漢軟肋。

2、農業發展

建都應建立在經濟發達、富饒的地區,以維持統治集團的物質需要;武漢隨有江漢平原,但古時江漢平原人口少,土地沒有充分開發,農業發展緩慢。南宋之後,北方戰亂,為了躲避戰爭,老百姓舉家向南慢慢遷徙,長江流域才慢慢被開發,到了明清,建都北京,更沒有武漢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