擠破頭的金融行業,還是好職業嗎?

普通人財富累積的主要來源其實是職業收入。不管是中國還是美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大約有70%都來自“勞動性所得”。更何況,一個職業、一個行業的寬度和深度,其實決定了一個人發展的上限和下限,那種“上升期”的行業,即使是普通崗位,也是個人上升的巨大槓桿。

比如說,80年代時國營大工廠的採購員,90年代的外貿業務員、外企白領,2000年代初的銀行業務經理,2010年後的BATJ的IT工程師等等,這些都是令人豔羨的好工作,不僅薪水高,而且這些行業裡的機會讓很多人挖掘到了第一桶金,從而從“人賺錢”進入到“錢賺錢”的階段。但是你要是將這些職業(行業)選擇倒一下時間順序呢?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

擠破頭的金融行業,還是好職業嗎?

2020年前後,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財富邏輯會發生重大變化,全球也處在從“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的技術革命拐點:這些大轉折使得“好職業”和“壞職業”呈現出了和以前不一樣的特徵。比如說,現在有一個很普遍的問題:想讓孩子去學金融可以嗎?

一、2020年,金融行業還是好選擇嗎?

想學金融不奇怪。過去一二十年,金融行業絕對處於職業鏈的頂端,很多家長和年輕人都擠破頭想進金融行業。各大高校的金融專業的錄取分數總是最高的幾個。

但這個邏輯以後不再是絕對真理了。未來十年,很多金融行業的員工都面臨很高的失業風險:

比如說,銀行櫃員、大堂經理這些傳統基層崗位就會大量消失。像中國四大行這幾年已經裁了近8萬人,為什麼?因為銀行實現網點智能化,各種智能機器現在已經可以承擔90%以上的業務。

原來最風光的信貸員也面臨下崗風險。像阿里巴巴旗下的網商銀行,一年服務上千萬家小微企業(2018年是1227萬),使用的全是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零人工干預的放貸流程,可以做到3分鐘內完成申請,貸款10秒鐘內到賬。整個銀行沒有一個信貸員。

擠破頭的金融行業,還是好職業嗎?

還有,投行交易員,甚至數據分析師也要失業。高盛用軟件工程師替代交易員,大約1個軟件工程師能代替4個交易員。現在這個趨勢還在蔓延,有研究估算,從2020年到2025年的5年內,華爾街大約有10%的崗位要消失掉。

這些都不是個案。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金融其實是人工智能替代概率很高的行業。

牛津大學的Frey和Osborne兩名學者做了一項研究,他們將不同行業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算了出來。根據他們的數據排名,金融行業的人工智能替代概率平均高達69%。除了信貸員以外,金融行業裡有不少工作,比如預算分析師、保險承保人、會計師、稅務稽查員,這些職業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概率都超過了90%。相比之下,服務業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概率平均才不過43%。

二、金融行業的職位大多是“可編碼”工作

流水線工人被機器人取代,這好理解,但為什麼像金融這樣高學歷、高門檻的行業也會是人工智能時代的高危行業呢?

這其實就是人工智能這次技術革命很不一樣的地方。之前幾次技術革命大多是以機械取代人力,完全沒有涉及我們人類最引以為傲的“腦力”活動。所以,基於“讀寫算”這些能力的職位大多是上個時代大家心目中的“白領高端工作”。

擠破頭的金融行業,還是好職業嗎?

但是“人工智能”的出現開始入侵到人類腦力活動了。

人工智能的本質其實是“數據智能”,意思是人類找到行為中的規律,編出算法,然後依靠海量的大數據,讓計算機去學習和模擬這個過程,然後作決策。所以,任何一類職業,只要工作內容裡有很多可重複的細節,有明確的任務目標,那就很容易被計算機算法進行編碼,形成程序——這種工作就叫做“可編碼”工作。而未來,在這些工作中,計算機會利用強大的計算能力,通過海量數據的學習,快速掌握並優化這些技能,將人類遠遠落下。

比如說資料閱讀、記憶、複述、數據分析、總結——這些原來都是高門檻的人類技能,但在人工智能的衝擊之下,這些技能會迅速貶值,相關職業的技能護城河會被轉瞬沖垮。

很不幸,金融行業大量崗位都是這種“可編碼”的工作。櫃員、理財經理、信貸審核員這些職業,工作內容都是看材料、查報表、打電話、審核信息、按照模型評估風險這些高度“程序化”和“流程化”的工作,人工智能對他們的衝擊,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

擠破頭的金融行業,還是好職業嗎?

三、金字塔型職業v.s.扁平型職業

那這是不是意味著以後孩子就不要學金融呢?

回答卻是:不是這樣的。

因為金融是個大行業,細分職業很多,各個細分職業的人工智能替代概率的差距也非常大:金融行業裡,大約有60%的職位人工智能替代概率極高,超過90%,但是也有25%的職位人工智能替代概率很低,不到30%。

實際上,像金融這樣的行業,各種細分職業呈現的是一種“金字塔”的形狀:大部分基層到中層崗位都是可編碼型的,而處於金字塔頂尖的少部分職位反而更加“不可替代”,行業的財富會更加向這部分職位傾斜。

比如說俗稱的銀行家,他們的工作大部分是“找資源,協調關係,平衡利益”——這些頂層的職位,不是“數據驅動”,而是“以人為本”的,而這些技能,恰恰是最不可編碼,也無法程序化的。

再比如說優秀的基金經理,即使是量化基金經理,也不是像很多人以為的“依賴數據”,數據只是他們的工具和參照,他們的決策依靠的是經驗、直覺、決斷力、判斷力的綜合體,這種能力,也是不會被取代的。

說到這裡,其實你就明白了——像金融這種金字塔型的大類職業在人工智能的衝擊下,會呈現出兩副面目,一方面大量可編碼的職位會被取代,另一方面金字塔尖的職位會獲得更高收益。

擠破頭的金融行業,還是好職業嗎?

但是要注意的是,這些職位因為具有稀缺性,自然就有了更高的門檻——學歷、學校背景、家庭背景都有很大影響。

美國研究表明,商科和經濟類專業,只有考入排名前25%的大學,薪水才有顯著提高,其餘金融畢業生的薪酬就和其他專業沒有顯著差異了。中國基金經理中,87%都畢業於北大、復旦、清華、上財等12所高校。頂尖私募、投行的高級職位更是常春藤、清北復交的專利。

所以,到底要不要讀金融?推薦的答案是:

如果家境非常優越,或者能考上清北復交、常春藤學校,那麼學金融仍然是好選擇,但如果是普通一本,甚至在二、三本高校就讀金融,那麼畢業後大概率會做基層“可編碼”的重複性工作,未來的職業危險度可能就比較高。

擠破頭的金融行業,還是好職業嗎?

所以,如果再有人問你金融是不是好職業,或者其他“金字塔型”的行業是不是好職業,你要怎麼回答?一定是先看在細分職業上是否可編碼。如果可編碼,那麼未來就非常有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當你選擇職業或者給親友提供建議的時候,希望你也能擺脫對傳統“高大上”職業的迷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