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汁記》:戲裡戲外,京味人生

人生在天地間原有俊醜,富與貴貧與賤何必憂愁。窮人自有窮人本,有道是我人貧志不貧。

——京劇《豆汁記》金玉奴 唱段

《豆汁記》:戲裡戲外,京味人生


女作家葉廣芩在小說流派上屬於“京味小說派”,字裡行間都流淌著一股靈動的京味,葉廣芩筆下的文字在寫人物的同時,涉及內容極廣,如吃食、起居、禮節、規矩、語言,無一不是京味兒十足。

據說葉廣芩的爺爺是慈禧的親弟弟,特殊的生活閱歷,顯赫的家族背景,使得她有著不同於旁人的抒寫北京的視角。很多屬於北京的東西,在葉廣芩的小說中串聯成鮮活的生活和人物,擺到讀者面前,變成了一種北京味道。人物的貴族氣息與老北京的講究相融合,記錄著北京舊時的風俗與場景。

這篇《豆汁記》裡,這種風格表現得淋漓盡致,從三個主人公的性格和一生的故事中可以看到老北京的風骨和氣韻,讓人回味不已。


《豆汁記》:戲裡戲外,京味人生


一、莫姜,不慍不火,有如豆汁的女人

《豆汁記》寫的是一個叫莫姜的女人悲涼的一生,作家以一個小女孩小格格的身份記錄了莫姜五十左右到她家做保姆起,到七十來歲自殺,近二十年的生活過程。莫姜從喝一碗豆汁活了條命,後又用豆汁回報了主人家,她的經歷類似於豫劇《豆汁記》的情節,故“豆汁”這一事物在她身上成了一條線,捆綁了她半生的經歷。

《豆汁記》講的是個什麼故事?金玉奴在風雪天裡撿了個窮秀才莫稽,一碗豆汁活了他的命。可惜當了官不看不起金玉奴了。他以娶了叫花子的女兒為恥,上任的時候以賞月為由,把金玉奴推到江裡去了。金玉奴被林大人救起,以義女的名分許配給莫稽,兩人又重歸於好。然後經荀慧生一改,變成了將莫稽以忘恩負義,害人性命的罪名停職查辦。

莫姜並不姓莫,祖姓他他拉,鑲藍旗,家道中落後11歲入宮,成了敬懿太妃身邊的宮女,專職打點太妃用膳,對宮廷菜熟稔而有研究。28歲時由太妃賜婚給了不滿20歲的御廚劉成貴。她的悲劇人生自此開始。劉成貴不滿她大八歲,漠視她,跑出去又嫖又賭,一時興起就將她輸給別人。為了搶她一塊扁玉,一刀砍在了她的臉上,讓她成了個醜模樣。後覺無臉見人就帶著相好的妓女跑了。這段經歷,她並沒有說與人聽,是小格格一點一點地用話套出來的,小格格還因此恨透了劉成貴。

這樣的莫姜,出現於落魄之時,形容醜陋,幾乎如同乞丐,一碗豆汁讓她活了命,緣何小格格越來多的欣賞和敬重她?氣質是骨子裡的東西,莫姜身上深入骨髓的貴族氣質與修養,讓她為人質樸,不卑不亢,不慍不火,平平淡淡,認真執著,儘量精緻地生活,有著知恩圖報的勇氣,忠貞不二的風骨,讓人不知不覺中就喜歡上了她,如她所形容的豆汁,用鋸末慢慢地熬,才能出味。

莫姜被葉四爺帶回家時,小格格看到她的臉是極其不想靠近她的。可是她睡覺前衣裳必疊齊整了擱在椅子上,一雙鞋也擺齊了放在床沿下,躺下睡覺不翻身,不打呼嚕,不咬牙放屁說夢話,靜得像只兔。跟人說話都是“您”。吃飯一聲不響,說話從不大聲,說完話一定要先退兩步再轉身出去,這樣懂禮和有教養的莫姜,讓小格格有了幾分興趣。而她一手好廚藝則讓小格格有了十分的心動。

就拿豆汁來說,原本葉四太太是非常喜好豆汁煮剩飯,就老醃蘿蔔。小格格形容那豆汁飯的難吃程度是“豆汁飯酸餿難吃,老醃蘿蔔鹹得能把人齁死”。莫姜第一次吃時,吃得很斯文,讓小格格很疑惑,這個莫姜

怎就拿捏得這般沉穩,這般矜持?而更讓小格格驚奇的是莫姜的一手好廚藝。簡單一個早餐,小米粥熬得黏稠膩糊,小醬蘿蔔切得周正講究,脆白菜清爽,雞蛋煎得恰到好處。從此莫姜就用美食讓小格格成了莫姜的小尾巴。她做飯的手藝是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極普通的東西到了她的手裡就會變得絕妙無比。比如她做的醋燜肉,讓人看了忍不住咽口水。“熟魚活吃”則讓人看得目瞪口呆。

莫姜的性情是淡然的,心思卻是通透的。那塊她不肯放手的扁玉,是太妃所賜,她十分看重。上面有幾黑點。莫姜說,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穢,大簡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樣,人尚無完人,何況是物。

莫姜的丈夫再次出現時,莫姜接受了他,和那個妓女的私生子。她說:還是怪我,我性情太冷,相貌平常,沒本事攏住男人,更何況還大他八歲。個人有個命,不能強求。又說,回來也好,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我還能怎麼著,攤上了這麼個男人。從此她就一心守著這個男人過起了日子,哪怕他癱倒在床,從未放棄。

莫姜最後的結局讓人不勝唏噓。文革開始了,繼子帶人來造反。為了阻止所謂的繼子不再傷害到葉四爺一家, 她毅然決定帶著劉成貴自殺來報答這些年來所受的恩惠。她認定是她帶來的禍事,就由她來承擔。真正的純粹又有情有義。

《豆汁記》:戲裡戲外,京味人生


二、性情中人葉四爺

作者一開筆寫到葉四爺,我忍不住想起一個詞來

“有趣的靈魂。”這葉四爺實在是一個“妙人”,先看他做的幾件“”性情中人“”所做的趣事。首先,弄回來三隻老山羊養在海棠樹下,以製造“三羊開泰”的吉祥,把家裡搞得臭氣熏天,送給別人都不要。第二件,遊了回妙峰山,裝了兩棵白皮松回來,稱其造型獨特,讓人賞心悅目,且不在意別人說這是陵園種的,他喜歡的是無與倫比價值連城。結果沒多久就死了。第三件是,清虛觀老道養了兩條小蛇說是靈仙爺,到了秋天不想養了,怕過不了冬天,葉四爺覺得可愛,請回來當蟈蟈養著,結果給跑了,嚇得一家人不敢睡覺!

這樣隨性有浪漫的葉四爺,正是合了這句話:愛自己,是真正浪漫的開始。葉四爺對於自己喜歡的,就想盡辦法弄來欣賞,卻又不固執於某一項,這是他當年貴族身份所致。他喜歡的,也不過是一些風物怡情罷了,雖有浪漫情懷,並無浪蕩行徑,所以小格格給他定性為“性情中人”,並時時好奇他又會弄回些什麼好東西回來。

葉四爺領回莫姜來,不是因為性之所致,是因為善良。風雪天裡莫姜在頤和園北宮門外賣炒花生,他藉口喜歡吃她炒的花生,就帶了她回來。真相是,如果莫姜不跟著葉四爺回家,不是餓死也是凍死吧。那時的莫姜年過五十,臉上有疤,衣著單薄,生活無著落,芨芨可危。葉四爺就這樣隨手撿回來個大活人!

葉四爺出身貴族,又留過學,一身的文人氣質。但他並不輕視任何人。莫姜的行動,走路輕而快,低著頭目不斜視,無論高興與否嘴角永遠微微向上挑著。葉四爺說,這叫“喜性”,是做人的一種很重要的功夫,無論內心想什麼,外表是雷打不動的愉快。這種做派非一日之功。由此可見,葉四爺在看人方面是有著自己的標準的。他的教養讓他欣賞著同樣的教養。他並不以莫姜的恩人自居,一直髮工資給她,開始的五塊,後來的十五塊,這樣就讓他們的關係是僱用而非收留,給莫姜留下了體面。

葉四爺對人的評價有自己的觀點,不以貌取人,也不以身份定人。他評價莫姜的長相,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疤痕是浮在的東西,疤痕之下,莫姜相貌平靜像寒玉,神色清朗如秋水,那氣質不是誰都有的。這樣的評價可謂是十分中肯了。

葉四爺對劉成貴的態度也讓人稱奇。他開始聽說時道:世間出人意料的事情很多很多,莫姜如何決定還是順其自然吧。待她回來,卻給她加了工錢。他讓小格格尊重劉成貴是個老人,他和劉成貴聊天,聊宮裡的滿漢全席,認真地用筆記下,說要寫成文章。

三年自然災害,葉四爺響應號召削減口糧,居然想減成十二斤一月,一派愛國之心可見一斑。當莫姜辭工回家照顧癱瘓的劉同貴時,葉四爺還讓女兒去給他們送錢,從來沒有忘記過善行。葉四爺的貴族和文人氣質在生活中時常體現,他和妻子貌合神離,不主動溝通,也不說破,過著自己的日子,是文人的清高模樣。一旦家裡有了好廚子,就和眾人分享,貴族的性子又體現了出來。

貴族的氣質是什麼樣的:有點隨性,有點清高,有點優雅,有點善良。會有優越感,會有進取心。生活的富足養成了對生活質量的要求,習慣於享受生活,不肯委屈自己。這樣的葉四爺還帶著老北京的從容和自信,十足的北京範兒。

《豆汁記》:戲裡戲外,京味人生


三、可恨可憐劉成貴

劉成貴算是一手好牌打爛的主。在最初的篇章裡他是十足的壞人,小格格嘴裡的“老混蛋”,恨不能一刀劈死他。他的確是可惡的,他本就是脾氣壞出了名的,要不是手藝好,早就給趕出宮了。讓太妃給賜婚給太了8歲的莫姜,他不敢反抗,卻將氣撒在了女人身上,並放任自己去墮落。不但與妓女好上了不歸家,而且又嗜賭成性,沒錢了就來搶扁玉,沒搶到就一刀砍了下去,砍的是臉!臉是女人最重要的部分,臉給破壞了,還有什麼幸福可言!後來竟然還典出了老婆。無法面對這一切時,帶著妓女跑跑去投靠偽滿洲國。然後又窮困潦倒地帶著別人的孩子回來找被自己這樣糟蹋作踐的老婆。

太妃賜婚時曾告訴劉成貴,莫姜雖不漂亮但懂禮數,性格溫和,娶了她是祖上積了德,是大福分。可惜劉同貴沒有聽進去。原本娶了個出身不低,能力不錯的老婆,在一起生兒育女,憑兩人手藝吃飯,會過得相當不錯,卻因為以貌取人或者說世俗觀念,錯過了美好的人生,把兩人都拖入了泥沼。

莫姜為什麼會重新接納他?原因有二。一是認命。既然已經賜婚給了他,她就必須和他在一起,不管他有多壞。這是一箇舊式婦女的觀念。二是憐惜。莫姜說起劉成貴時,有著淡淡的情緒,欣賞或是同情。劉成貴師從王玉山,有一手的好廚藝,出宮後沒人緣,名聲也不好,無從發揮施展,這是莫姜憐惜他的原因之一。

劉成貴不是壞到極致的男人,最初可能是年輕氣盛,自以為自己一大名廚,卻委屈找了個大8歲的不漂亮的女人,破罐破摔的心也是有的,遇到個美麗多情的妓女就當成了初戀,回來變本加厲地對待老婆。無法收場了就一走了之。然後不止繼續賭,還吸上了白麵。

經歷過磨難後,劉成貴雖嘴上還是強硬,其實已經開始老實過日子了。他的心地還不算壞,將那妓女的私生子給當成了兒子養活,並寵壞了這雜碎。他基本的禮數還在,知道在葉四老爺面前應該怎麼保持禮儀。在最困難的時候,他用自己能得到的食物,資助著葉四老爺一家,算是知恩懂情的。後來的歲月裡,還是懂得了夫妻相守最重要的是情份,和莫姜算是有了個圓滿的結局。

《豆汁記》書寫了莫姜的一生,尤其是她五十歲後的生活,讓一個老式的北京女人躍然面前。她精湛的廚藝更是讓北京的美食渲然在目,她沉著內斂的氣度,良好的教養又讓人心生嚮往。這樣一個渾身氣度與外貌無關的女人,讀來竟然忘記了她的年齡,只記得她的風華和韻味,從容又淡然,可親又可敬。而圍繞著莫姜出現的其他角色的描述,亦個性鮮明。每個人的出身及其生長環境,終會影響他們的一生。

文章最後,作者寫到重回北京,想念豆汁,用鋸末熬的豆汁,折騰幾處,都沒有如願。“到現在也沒有喝上日夜思念的豆汁,到現在沒見過莫姜那樣的女人”。物事人非,恍如隔世也。

而《豆汁記》,卻讓我們記住了這樣一個女人,這樣一群老北京人,這樣的北京豆汁。

《豆汁記》:戲裡戲外,京味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