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當代學者型畫家付愛民,不僅繪畫技藝高超,而且博學多識,對各種問題多有令人擊節的精彩見解,茲摘取數例如下,供各位朋友參閱。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畫家付愛民


原問題:你見過最具藝術感的一幅畫是什麼樣子的?


北宋中後期李公麟所繪《五馬圖》。去年初在東京國立博物院看了整整一天。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李公麟 五馬圖 東京國立博物院藏


李公麟畫馬是受蘇軾的委託,這裡的第一匹馬和牽馬人才是主攻馬畫的開始,這個人是第一主角,叫鬼章青宜結。今年已經70歲了。學術靈感來自尚愛松先生的論文,尚先生髮現五馬圖中第二幅的牽馬人很可能是鬼章。但我通過細緻地史料閱讀,發現當年是範純仁(范仲淹之子)上表要求殺鬼章,說到,鬼章今年已經70歲了。如此,應當是第一位牽著鳳頭驄的老人,而不是第二位。第二位我也找到了目標了,第二位同樣是青海的部落敵酋。同時,鬼章是西域人,面目是顯然的于闐人的特徵,他是于闐人移民到了青海的。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鬼章青宜結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青海某部落敵酋

他是在青唐即西寧附近——準確地說在今天拉卜楞寺北邊不遠的山區裡,被宋人的遊擊小隊意外俘獲。而此人是西寧地區各族部落的大酋,有許多子孫遍佈青海各地統領各部族帳,一直在跟北宋的中央軍打游擊。俘獲鬼章的意義重大,朝內兩派意見,一派說殺,蘇軾主張千萬不要殺!要給他官做,讓青海絲路上的諸多酋長們羨慕他!咱們的西部絲路就會從此打開!意義如此重大,蘇軾便指揮送到京師的鬼章,牽著前年于闐進獻的鳳頭驄從西華門進。東華門出,向宣德樓上的老太后、小皇上宋哲宗鞠躬敬禮,儀式就算是完成了。這還不算完,請李公麟畫好的現場的畫面,傳送各處給各衙署的官員們看。這是一幅當時的新華社首發的新聞照片。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鳳頭驄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錦膊驄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好頭赤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照夜白


但李公麟畫的非常具有個人情趣的藝術感。我們仔細看筆墨細節吧。他畫的實在是太好了!我和幾位素不相識的人在那一天都是看了整整的一個白天,流連忘返。從好幾處線條穿插的地方可以看出來,李伯時畫畫是不起稿、不拓稿的,全是直接寫生,或憑想象擬寫出來。史料記載他經常去天駟監、騏驥院畫馬的寫生。他的造型能力極強,超越了同時代的其他所有人物畫家。不輸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任何一位歐洲的畫家——他是直接寫生,並非透稿描摹。這裡說的是造型能力。可惜,原作僅此一幅留存於世。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第二,他的筆墨審美史之獨步,再無後塵。從用筆的痕跡上來看,重墨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筆痕爽利流暢,同時拖行有力,不著力的手法,卻有表達出線描的絕妙力度感,是心境清明才能達到的境界。視覺品位簡潔高遠。第三,出了他自己追求的中心:人馬的形態之美、筆墨之美,其他的,絕不碰!毫無媚態,畫面簡練到了極致。第四,看細節,他自己也是很享受這些細節的推敲描繪中,但是他不猶豫,就是直接畫出來,如果沒畫好的話,那就再來一幅。嗚呼!回憶起那天的感受來,大吼,人間幸事!這一幅還在!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第五:結論——最後一幅滿川花的人物是伯時當年的原稿摹繪而成,藏家下了功夫了!找到的紙張如此接近?但那匹馬完全不是伯時的水平,馬蹄夜眼的位置也畫錯了,可知一定是偽作,而且是原稿的馬被磨損不見了,畫手另據他人水平不高的摹本再造出來的。但真跡與仿本神奇地彌合無縫隙,實在難得,也致以自己無上的敬意!


付愛民 | 論李公麟《五馬圖》之藝術感

滿川花

就中國人物畫史而言,再無第二幅可與之相媲美比肩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