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宋 李公麟 西嶽降靈圖卷 局部


中國人物畫的主要表現手段是白描,也稱線描。它不囿幹外表的變化,主要著眼乾對象的形體結構,由簡練的線條概括出對象的形體和神態,用線與線的組織和層次變化來表現對象的質感。

所以,線條的質感非常重要。


勾線


現在白描作品中最常見的勾線主要為使用高古遊絲描和小蘭葉描相結合的一種線描形式,它以中鋒勾線。

一根有質量的線一般分為“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階段,其中“起筆”根據所描繪物體和空間的需要而選擇是否藏鋒以及角度;“行筆”要追求穩健,在均速使用中鋒的同時將力量均勻的送到紙面。“收筆”一般要綿長,如同氣功的吐納,均勻緩慢地讓線的痕跡消失,使線雖然越來越細但力如針尖,氣韻不失。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如何練習:打圈、拉波浪線和拉慢慢消失的豎線或橫線。這樣的基礎訓練絕不能忽視,經常練習會盡快掌握用毛筆勾線的要領。


十八描詳解


線條有輕重,粗細、長短。虛實等變化,感覺上有滑潤、粗糙,輕快、凝重之分,具有圖案的連續性和對稱性,具有裝飾美的效果。中國古代畫家曾經總結出十八種描線方法,簡稱十八描。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顧愷之 《女史箴圖》


十八描是:高古遊絲描、琴絃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螞蟥描、釘頭鼠尾描、撅頭釘描、混描、曹衣描、折蘆描、橄欖描、棗核描、柳葉描、竹葉描、戰筆水紋描、減筆描、枯柴描、蚯蚓描。以上各種描法是古人根據當時服裝大都是寬袍大袖的特點,從多年的創作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我們學習借鑑古人這些描法時,不應該侷限在已有表現手法當中,更不能生搬硬套。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宋 馬麟 《靜聽松風圖》


為了便於學習和研究,漁公子歸納為兩大類——直線描法和有頓挫描法,也可以歸納為六個類型。

第一類高古遊絲描、鐵線描、琴絃描、混描、曹衣描均屬直線描。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高古遊絲描為早期描法,這種描法的代表為東晉的顧愷之。以後又產生鐵線描,用筆轉折時硬轉,而遊絲描只有圓轉而無硬轉。但它們都無頓挫。這兩種描法歷代相傳,被廣泛應用在卷軸畫和壁畫上,並沿用至今。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其餘二種也是無頓挫類,如曹衣描來自魏晉時期的人物畫家曹不興,他畫的衣紋垂直感特別強,彷彿衣服從水中撈出,水往下淌,衣服褶紋部是直溜溜的。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第二類(有頓挫描法)釘頭鼠尾描和撅頭釘描都是頭重尾輕的筆法。這種描法下筆時先頓一下再撇出去。如宋梁楷很多作品中人物衣紋就是這樣畫的。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第三類(有頓挫描法)折蘆描、棗核描和橄欖描。起筆和落筆兩端細,中間粗,它可以和釘頭鼠尾描等描法摻和使用。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第四類(有頓挫描法)螞蟥描、柳葉描和蚯蚓描。這類描法也是兩頭尖細中間粗,但它不是採用硬折的筆法,而是用短而柔的筆法,類似蠕動的蟲體。古代畫家多用以表現粗質材料製成的衣服,如麻、棉布等。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第五類(有頓挫描法)枯柴描、戰筆水紋描,行雲流水描和枯柴描都是用幹筆,用筆方法接近山水畫的筆法,加上墨札顏色的重複渲染,乾溼互用,有蒼老的效果,適用於寫意或小寫意的人物衣紋。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戰筆水紋描用顫抖的筆法,用筆頓挫有力。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五代周文矩 重屏會棋圖卷 局部 戰筆水紋描


行雲流水描專用在佛教傳說中,神仙的衣服又輕又薄,是天上織造的無縫的仙衣,這種衣服被鳳吹動之後,會出現一層層一道道好似天空浮雲、池中流水、盪漾摺疊而又迴旋的衣紋。此外還有披在仙佛身上的飄帶,隨鳳卷舒,儀態萬千。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第六類(有頓挫描法)減筆描、竹葉描。減筆描是南宋人物畫家梁楷創造的。他的名作《李白行吟圖》只用幾筆就勾畫出李白瀟灑的風度,可以說簡無可簡了。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鹹筆描除刪繁就簡外,行筆要轉折迅速,一氣呵成。這種減筆描開創寫意人物畫,不像針頭鼠尾描落筆細而尖。這是用於寫意或小寫意人物衣紋的描法,用筆必須沉著,忌浮滑。南宋牧溪和尚(釋法常)畫的人物多用這種描法。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梁楷《太白行吟圖》 減筆描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古代畫家在畫人物衣紋上費盡苦心,為我們留下許多優秀的描法,應當認真學習。但是古代人物的服裝多是寬袍大袖,比較寬鬆,現代人物的服裝大都緊貼身體,所形成的衣紋和人體的結構關係很密切,作畫時需要在人體結構準確的基礎十創造性地運用傳統技法,塑造現代人物的新型衣紋。


國畫中的白描人物


唐代孫位 《高逸圖》—阮籍


同時,古代人所穿得衣服質料是綢、緞、紗、布、麻等,現代人穿的衣服有呢料、毛料、卡其布、的確良等;同質料的服裝表現為各有特色的衣紋,如筆挺的西裝是用毛呢料子做的,穿在身上衣紋少而勻稱,簡單套用十八描的傳統方法就套不上了,需要推陳出新,創造新的方法,適應新的要求。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