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與黃淳耀

人文桐城 | 李公麟與黃淳耀


李公麟與黃淳耀

文|楊正一 來源|桐城融媒體中心

  近讀汪曾褀先生的散文《羅漢》,文中有段文字:


  羅漢原來是十六個,傳貫休所畫“十六應真”即是十六人,後來加上布袋和尚和一個什麼什麼尊者。――羅漢的名字都很難念,大概是古梵文音譯,這就成了通常說的“十八羅漢”。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就已經是十八個人了。


  心中不免疑問:1995年9月第一版《桐城縣誌》在介紹李公麟的條目中,最著名的畫作有《五馬圖》《龍眠山莊圖》等,發現縣誌中沒有載明李公麟的畫作《羅漢渡江圖》。


  今年春節期間,仔細蒐羅,發現明清之際的黃淳耀還寫過《李龍眠畫羅漢記》。


  黃淳耀(1605—1645年),初名金耀,字蘊生,一字松厓,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明末進士,抗清英雄。由於詩文出眾,受到“嘉定四先生”之一程嘉燧的欣賞,並推薦給常熟大詩人錢謙益家執教蒙館。黃淳耀曾與門人陸元輔組織“直言社”,倡導經世之用、言之有物的文章,名重一時。崇禎十六年(1642年)中進士,但因生性耿直,不滿朝廷黑暗,不願做官,寧願返鄉教書,淡泊一生。1644年清兵入關,眾推黃淳耀、侯峒曾為“嘉定恢剿義師”之首,據守嘉定城,其間殺清江南提督李成棟之弟李成林。1645年7月4日,終因寡不敵眾,城陷。黃淳耀上吊自殺於西林庵,終年41歲。清代著名學者紀曉嵐評其詩“渾然天成,絕無懦響”。錢大昕曾贊言:“公之文章,青天白日;公之心地,寒冰顥月。”“儒者之勇,可師百世。”


  數百年後,黃淳耀見到的李公麟《羅漢渡江圖》已經不是一幅完整的作品,所以《李龍眠畫羅漢記》開頭便點明“李龍眠畫羅漢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滅,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作者按“未渡者”、“方渡者”、“已渡者”三種類型,逐一勾勒出畫中人物的不同神態、動作以及相互關係,準確地表現出了畫面的豐富意蘊,使讀者得以充分地馳騁想象,並對各個人物的內心活動有所探索,有所領悟,整個畫面上的人物也就更加栩栩如生起來。文末黃淳耀論述道:“按羅漢於佛氏為得道之稱,後世所傳高僧,猶雲錫飛杯渡。而為渡江,艱辛乃爾,殊可怪也。推畫者之意,豈以佛氏之作止語默,皆與人同,而世之學佛者,徒求卓詭變幻、可喜可愕之跡,故為此圖,以警發之與?昔人謂太清樓所藏呂真人畫像,儼若孔老,與他畫師作輕揚狀者不同,當即此意。”黃淳耀揣度畫家的用意,是要說明十八羅漢渡江像平常人一樣艱辛,並不像人傳說的那樣有“錫飛杯渡”的本事。


人文桐城 | 李公麟與黃淳耀


  李公麟世稱“宋畫第一”,我國“白描”畫法,始出其手。蘇軾贊李公麟畫馬“龍眠胸中有千駟,不唯畫肉兼畫骨。”黃淳耀《李龍眠畫羅漢記》也可以說是“看圖作文”,但作者“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深諳李公麟“立意為先,以喻世教”的創作宗旨,同樣著重十八羅漢內在精神的刻畫,“不唯畫肉兼畫骨”,成就一段“一以畫顯、一以文名”的佳話。《李龍眠畫羅漢記》曾入選人教版的高中語文選修教材,足見其影響深遠。


  讀罷《李龍眠畫羅漢記》,彷彿親自欣賞了李公麟的《羅漢渡江圖》。李公麟的畫作、黃淳耀的美文,都讓人意味無窮,餘韻悠然。

人文桐城 | 李公麟與黃淳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