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涼皮不算小眾。主打陝西風味的館子裡,最常見的就是涼皮和米皮,偶爾也有擀麵皮;蘭州牛肉麵館裡,許多人都會點澆了麻醬的釀皮子。它們到底都有啥區別?哪個最好吃?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作為一枚西北小吃的鐵粉,牛肉麵、餄烙面、清湯羊肉、土暖鍋、肉夾饃、洋芋卜拉……這些常見或不常見的小吃總能引起我的興趣。尤其是涼皮,它不僅是陝西小吃的代表,在整個西北,乃至整個北方都人氣頗旺,而且與之差不多的小吃還真不少。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在北京,涼皮不算小眾。主打陝西風味的館子裡,最常見的就是涼皮和米皮,偶爾也有擀麵皮;蘭州牛肉麵館裡,許多人都會點澆了麻醬的釀皮子。它們到底都有啥區別?哪個最好吃?

涼皮的起源,是個謎

大概每種小吃,都有過跨越千年跟歷史名人舉手自拍的努力。涼皮也不例外。

關於涼皮的起源,網絡上有兩個常見的說法:

一說是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久旱不雨,打下的稻穀盡是稻秕。當時有位姓朱叫十三的農民,將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溼之後,用碾米的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糊狀,然後傾倒在甄箅上蒸熟,再切成條狀,名為大米皮子,大家嘗後各個稱奇。朱十三和納貢的人來到秦鎮,將麵皮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吃了麵皮感覺美味可口,讚不絕口。

另一說是:劉邦稱王漢中,政業興旺連年豐收。農民探索新的食品:把麵粉加水稀釋,蒸成薄餅,後切成條佐以辣醬等涼拌而食,味道很是鮮美。劉邦體察民情,主人就以新食品來招待劉邦。劉邦一吃便讚口不絕。

大概率,秦始皇和劉邦是沒有機會“讚不絕口”的,大家全當一樂就好。但巧的是,這兩個說法,都交代了製作涼皮最常用的兩種原料——大米和小麥。

▍涼皮、米皮、麵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區別?

原料、做法的些微差異,往往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口感和風味,涼皮就是如此。

通常,我們所說的涼皮,是個總稱,可囊括一切。

涼皮之下,以原料分,用大米熬漿製成的皮,就是米皮;用麵粉去筋做成的皮,就是麵皮。

• 米皮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好的米皮外觀白、軟、細、韌。相比麵皮,米皮的製作工序會簡單一些,通常會經過浸泡大米——將大米磨成米漿——過濾澄清——上籠蒸製成薄皮四道工序。蒸出來的米皮摺疊切成細條狀,待吃的時候拿起一小撮,放入辣椒油中一蘸,再澆上醋水子、蒜水子,把那汆燙過的小菜往底下一鋪,用西北話說,簡直攢勁。

米皮中,名聲在外的有秦鎮米皮和漢中熱米皮。

秦鎮米皮是戶縣秦渡鎮特產,素有“乾州的鍋盔岐山的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的說法。好的秦鎮米皮,口感厚重踏實,一口咬下去,牙齒彷彿墮入了溫柔鄉,會為那種綿軟而戰慄。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漢中熱米皮,則是漢中人開啟新一天的通關密碼——一碗熱米皮,一碗菜豆腐,豆腐蘸著米皮湯吃,是漢中人的標配早餐。

不過在漢中當地,大家更習慣把熱米皮稱作麵皮。如果說秦鎮米皮是涼拌著吃,那漢中熱米皮則是浸泡在米皮湯,也就是調料水中。《早餐中國》第25集就記錄了陝西漢中一家制作漢中熱米皮的小店。店主對原料頗有一種手藝人的堅持,米要用桂朝米,水要用自家的井水,因為水質硬一點,做出來的米皮沒有那麼粘。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還有一種黑米皮,做法都一樣,就是原料多了黑米。

• 麵皮

麵皮是用小麥粉做的皮,常見的有蒸麵皮、擀麵皮、烙麵皮等。

賈平凹在《陝西小吃小識錄》中對面皮的做法有著極盡詳細的描述:

一斤麵粉用二斤水,分三次倒入,先和成稠糊,再陸續加水和稀,加鹽,加鹼,稀漿用手勺揚起,能拉起筷子粗細的條為宜。蒸籠上鋪白紗布,麵漿倒其上,攤二分厚,薄厚均勻,大火暴蒸,約六七分鐘即熟。

將麵皮從籠箅(bì)上扣在案上,每張麵皮上抹一層菜油,疊堆一起晾涼後用擺刀切成細條即成。賣主賣時並不用稱,三個指頭一捏,三下一碗,碗碗份量平等,不會少一條,多一條也不給。加焯過的綠豆芽,加鹽,加醋,加芝麻醬,後又三指一捏,三條四條地在辣椒油盆裡一蘸放入碗上,白者青白,紅者豔紅,未起唇則涎水滿口。

總結起來就是和麵—製作麵漿—過濾澄清—上籠蒸制。不過,賈平凹描述的做法中,少了一步“洗面”的操作。所謂“洗面”,就是把麵糰放在水裡用力揉搓,再用細網籮過濾,最後留下的一小團黏黏的膠狀物就是麵筋蛋白,也是我們常說的生面筋。只要活過面,你就一定感受過麵筋蛋白的力量——和麵時,我們總會感到麵糰有彈性,而產生這種彈性的物質就是麵筋蛋白。

洗面的原理並不複雜,就是分離澱粉和麵筋蛋白的過程。麵筋蛋白不溶於水,加水揉麵後,蛋白分子吸水膨脹,形成有序的空間網狀結構,把澱粉分子網羅其中。澱粉顆粒吸水後也有從麵筋網絡中逃逸、脫離的趨勢,只要浸泡足夠長的時間,藉助水的張力和人的揉搓,就會有大量的澱粉分子逃逸到水裡,剩下的麵筋蛋白網絡就成了“膠狀”。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洗面之後,除去了麵筋蛋白,留下的就是一盆澱粉水。過濾後的澱粉水在盆中沉澱後,撇去清水,剩下的就是用來製作麵皮的麵漿,上鍋蒸制就好。做好的麵皮色發黃,外表順滑,看一眼就能想象到麵皮在口中順溜的口感。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相比較一般的麵皮,擀麵皮的做法要更復雜一些。除了和麵——洗面這個流程之外,擀麵皮還多了一步“發酵”的工序。洗面之後,撇去清水,加入酵母粉或鹼面發酵,待其表面有泡,味微酸時就差不多了。每個季節所需的發酵時間不同,這需要製作者自己掌握。發酵好的麵漿放在鍋中煉製,水分蒸發的過程需要快速攪動,以免粘鍋,直到除去水分成麵糰,麵糰不粘手,色呈半透明狀即可。然後像擀麵條一樣擀開,上鍋蒸制。

擀麵皮是我最喜歡吃的一種麵皮,它性格十足,不是米皮那種軟糯溫柔款的。吃擀麵皮,需要一副好牙,因為牙齒要與之搏鬥才能體會到擀麵皮的筋道、耐嚼。細細一聞,能嗅到發酵的酸味。

還有一種烙麵皮。如名字所預示的那樣,烙麵皮就是將擀好的麵皮,放入平底鍋文火烙熟,一般比擀麵皮會薄些。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涼皮中的靈魂伴侶——麵筋

麵筋歷史悠久,是素仿葷菜餚的主要原料之一。早在宋朝,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已有“凡鐵之有鋼者,如面中有筋,濯盡柔面,則麵筋乃見”的記載。

不知誰是第一個把麵筋拌進了涼皮的人,創造了1+1>2的完美效果。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通常,涼皮中所發的麵筋,有兩種。一種是多孔、呈蜂窩狀的麵筋,汁水極易滲入,吃起來蓬鬆、有彈性,常拌在蒸麵皮之中。這種麵筋是蒸出來的。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另一種麵筋質地密,形似雞肉,吃起來有嚼頭,常拌在擀麵皮之中。做法是把洗好的麵筋蛋白揪成條狀,用手指纏繞一下,然後放入鍋中煮熟,撈出後撕成條狀。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麵筋的存在使得涼皮的口感更豐富。麵筋也可與豆芽、黃瓜涼拌,單成一個菜。愛麵筋的人,甚至會單點一碗涼拌麵筋來吃。

沒有油津津、紅豔豔的油潑辣子,涼皮將黯然失色

涼皮本身並無味道,它提供的是口感。其他味覺和視覺享受,要靠調料和配菜。

調料無外乎油潑辣子、醋、蒜、鹽、味精等。

辣椒油的地位無人能撼動。好的油潑辣子,紅潤鮮亮,細嗅香氣撲鼻醇厚。一碗涼皮擺在面前,能否賞心悅目,讓食客食指大動,在我看來,全靠辣椒油。

就像咖喱有無數種配方和做法一樣,油潑辣子的製作,各家都有自己的方子。只一點,調涼皮用的辣椒油,單用油潑辣椒粉,是做不出好味道的。通常都需要加八角、香葉、桂皮、草果、花椒等香料,或是用油直接炸過,然後將略微冷卻的熱油倒入辣椒麵、辣椒片和熟芝麻的混合物;或是和炒過的辣椒一起研磨,再加入熟芝麻,澆上熱油。油最好用菜籽油,味淡,冷卻後也不易凝固;澆熱油時,需不停攪動,以防受熱不均導致有的調料面還是生的,有的卻已經糊了。

涼皮、米皮、擀麵皮、烙麵皮,到底有啥不一樣?

另外,還有兩個小秘訣,可以讓油潑辣子更誘人。一是在辣子潑好後靜置幾分鐘,再滴上幾滴醋,香味就能立馬激發出來。二是可以加點白糖,色澤會更加紅潤鮮亮。

北京很多涼皮店,都不製作油潑辣子,而是給你一包袋裝辣椒油,自個兒澆著吃,體驗很差。

醋水和蒜水,做好了完美融入涼皮,食客沒感覺;但做壞了你一吃就知道,這家不行。

一般店家做醋水,都會稀釋一下,講究的還會用八角、草果、桂皮、香葉等香料熬製香醋。醋不能用太酸的醋,否則會搶風頭。

蒜水也是,蒜搗成蒜泥,加水加少許鹽,有時候也會加點糖。蒜水主要起到潤滑和增加風味的作用,若有若無的蒜味最好。

配菜的選擇也就幾種,豆芽、黃瓜、芹菜都比較常見,也有放紫衣甘藍和西蘭花的,不過我個人認為紫衣甘藍口感偏硬,西蘭花口感粗糙,跟涼皮的口感不搭。

涼皮深得小吃精髓

在陝西,涼皮、夾饃、冰峰被稱為“三秦套餐”。它對陝西人的意義,如小面之於重慶人。

同小面一樣,涼皮也處處透著一股輕巧的態度。

多為小家小戶經營的涼皮,既可以推著小推車沿街售賣,也可以租個小店面。

就技術含量來說,涼皮可以簡化為麵皮/米皮+調料+配菜,所用無一例外都隨處可得。

它也不是大菜,但即可當主食,又是涼菜。食客點單,店家三五兩下涼拌,吸溜吸溜幾口下肚,就是一頓飯。

炎炎夏日,來一碗涼皮,該是多麼愜意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