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小小一个淮西吴元济竟然打了3年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唐宪宗再次把李吉甫从淮南召回京城二次为相,唐王朝的中兴终于走上了正轨。

【李吉甫,元和中兴的第一功臣】

李吉甫与其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不如说是一位极有执行力的实干家,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强。

而且李吉甫的思路与唐宪宗非常一致,都是维护中央权威、力主削藩的强硬派。包括前一年与成德镇的战争,李吉甫认为只是战术上的失败,坚决削藩的战略是不容置疑的。

但李吉甫也并非一个拿锤子到处砸的战争狂人,在没有好的削藩机会之前,他有足够的耐心先解决唐王朝的一些内部问题。

解决问题就要先了解情况,继元和二年李吉甫第一次为相时组织编撰的《元和国计簿》之后,李吉甫又组织了《元和郡县图志》、《六代略》、《十道州郡图》等国家重要文献的编撰,这项工作持续了数年,摸清了唐王朝的家底儿,《元和郡县图志》在历史上评价也非常高。

仅凭这一点来看,就能看出李吉甫的出众能力,同时李吉甫必定有一个优秀的情报收集、汇总和分析的团队,只有掌握了最准确详实的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内政方面李吉甫大刀阔斧的整治吏治,不但合并、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官位,更是对各种临时性使职进行了清理,减少了“名存职废、额去俸存”的弊端。《新唐书》中记载,当年就裁掉了冗官和小吏二千余人。

当时韩愈只是一个小小的职方员外郎,正六品上,就是这件事务的具体负责人之一,同时期另一个名人白居易也只是个七品小官。

李吉甫在三年后暴病身亡,他所做的大量基础工作与攻城略地相比似乎没有那么辉煌,但这些才是国家根本,他才是“元和中兴”的第一功臣。

安史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小小一个淮西吴元济竟然打了3年


【魏博镇归顺,唐宪宗捡了一个大便宜】

李吉甫一回到唐宪宗的身边,唐宪宗的好运气就又来了。

元和七年(812年),一个意外的惊喜降临,就是河北三镇之一魏博镇的归降。

事情很简单,老魏博节度使死了,十一岁的儿子继任,但其他将领反对,内部冲突爆发。在朝中重臣商议是出兵还是安抚的讨论过程中,短短三个月,魏博内乱结束,胜利者认为投靠朝廷利益更大,于是举魏博全镇归降朝廷。

自安史之乱后,魏博镇五十年割据局面从此结束,而且原本连为一片的河北三镇也被分割,为之后解决藩镇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唐宪宗捡了一个大便宜。

史书上记载了当时李吉甫主张武力解决,另一位宰相李绛反对,最后唐宪宗决定暂不用兵,但做好出兵准备。

个人认为,这并非李吉甫的判断错误。

魏博内乱后归顺朝廷实属偶然,不能等到那边有了结果朝廷才决定是打还是抚,必须要立足武力解决,在此基础上争取和平统一,就像现在的某问题一样。

安史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小小一个淮西吴元济竟然打了3年

【软柿子淮西镇吴元济】

唐宪宗的好运气在继续,元和九年(814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了。

几年前,吴少阳在前任淮西节度使死后自立为节度留后,当时朝廷正在忙于与成德镇王承宗作战,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就没有对淮西采取措施。

少阳据蔡州凡五年,不朝觐。”(《旧唐书》)利用蔡州有马匹的优势,吴少阳多次纵兵在周边抢掠作为养兵物资,还隐匿了不少亡命之徒。

这就是唐朝藩镇的标准形态,加上吴少阳的前任,淮西一地已经近三十年不归朝廷管辖了。

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隐藏了老爹的死讯,以吴少阳的名义上表由自己主持工作。在淮西内部,吴少阳对亲朝廷的官员、将领或杀、或擒,且四处出兵掳掠,逼近了东都洛阳,“关东大恐。”(《旧唐书》)

吴元济的倒行逆施让朝野上下一致认为出兵平叛是唯一的选项。于是,虽然李吉甫在当年十月病亡,但唐王朝的国家机器已经启动,在接替李吉甫的武元衡主持下,元和十年(815)正月唐王朝的平叛大军到了淮西。

之所以说这是唐宪宗的好运气,就在于淮西一地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区域狭小,周边各势力还大多是忠于朝廷,与河北三镇连成一片且区域广阔不同。也就是说,与河北三镇相比,淮西是个软柿子,解决淮西问题的难度不比当年平定蜀中刘辟之乱高多少。

安史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小小一个淮西吴元济竟然打了3年

(唐宪宗景陵)


【宰相武元衡当街遇刺,又多了成德镇王承宗这个敌人】

但谁也没想到这个软柿子是如此的难啃,此战竟然持续了三年之久。

初期的战事还算是顺利,唐军十六路兵马攻打淮西,双方各有胜负,其中一路是忠武节度使李光颜,此人有勇有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到了当年五月,唐军已经逐渐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

吴元济知道如果这样下去自己不会有好下场,就向河北三镇求助,除了刚刚归顺朝廷的魏博之外,成德镇王承宗和淄青李师道都不想让朝廷拿淮西立威,于是都屡次上表皇帝请求赦免吴元济,而唐宪宗自然不会让步。

于是,元和十年(815)六月三日,发生了唐王朝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当街刺杀宰相和重臣案件,主战派宰相武元衡在上朝途中被刺客伏击,武元衡被从马上拉下,像杀猪一样被杀死并割下首级;武元衡的副手裴度,当时是御史中丞,也在自家门口被刺受伤,是滚落路边水沟才逃过一劫。

此案一出,长安满城震惊,唐宪宗下令全城搜捕凶手。但凶手非常嚣张,甚至在负责长安治安的左右金吾卫府、京兆府及长安万年两个京县衙门飞刀留书,“

毋急捕我,我先杀汝!”(《资治通鉴》)

没过几天,在长安群众举报下,成德驻长安办事处的几个人被捕获,对刺杀武元衡、裴度之事供认不讳,朝廷认定了是王承宗指使,七月,“数王承宗罪恶,绝其朝贡”(《资治通鉴》),但也说了希望王承宗自己悔过,暂时不用武力处置。

安史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小小一个淮西吴元济竟然打了3年


【武元衡案的变化,真正的凶手是淄青镇李师道】

这种危机时刻,唐宪宗的体现出优秀帝王的坚决,驳斥了主和派提出的罢免裴度以安成德、淄青之心的建议,并在二十多天裴度伤愈后破格提拔为宰相,由裴度主持削藩大业。

一个月后,发生在洛阳的一个事情又使武元衡被刺案发生了变化。

淄青李师道在洛阳的办事处里有百十人,蓄谋在城中放火杀掠,结果被人告发。洛阳城守派人围捕,贼人突围逃入了洛阳周边的山中。在洛阳城守重金悬赏下,这些贼人被擒获,供认出除了要在洛阳起事之外,还供认了指使刺杀武元衡的是李师道,甚至之前河阴转运院一把大火烧了钱帛三十万、谷二万斛的也是李师道。

这次战争期间,有过多次“盗贼”焚烧唐军粮草物资以及焚毁唐王朝守卫薄弱的帝王陵、宫殿的记录,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改变,颇有一些后世游击战、超限战的架势。

这一下包括淮西、成德、淄青三镇都成了朝廷必须处置的对象,但两线作战已经是兵家大忌,更何况三线作战。

安史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小小一个淮西吴元济竟然打了3年

【两线作战的唐宪宗】

元和十一年正月(816),唐宪宗正式下诏六路大军讨伐成德王承宗。

个人认为,当时在淮西战事未平之前,在河北开设第二战场欠妥。

当时朝中反对的人也很多,两位宰相张弘靖、韦贯之都提出两线作战国力不支,但唐宪宗仍然坚持出兵河北,估计唐宪宗下这个决心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淮西战事已经占了上风,如果能够很快结束,对河北战事不会有太大影响;

其次,王承宗已经不再保持表面上对朝廷的恭顺,“纵兵四掠,幽、沧、定三镇皆苦之,争上表请讨承宗”(《资治通鉴》),包括河北三镇中的魏博,自从归顺朝廷后表现得很是忠顺,不但出兵三千协助平淮西吴元济,还主动要求要出兵成德讨伐王承宗,如果用好这些力量,朝廷在河北方面不必投入太大;

第三,要表示出对成德的坚决态度,以避免裴度等主战派失去信心,并压制主和派。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王承宗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不打不行了。而王承宗要的就是把水搅浑,迫使唐军分兵以减轻淮西压力,否则淮西一平,朝廷的下一个目标还是成德。

安史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小小一个淮西吴元济竟然打了3年


【韩愈对时局的分析】

但事态发展并没有唐宪宗预想的那么理想,淮西之战迟迟未能打开局面,战事又拖延了一年半,直到元和十二年(817)年的八月仍然没有取胜。

这其中还是有原因的,韩愈当时虽然官位不高,在历史上也只是以唐宋八大家之一闻名,其政治上的能力被文学才能掩盖,实际上韩愈在政治上还是很清醒的。

对于淮西之战,韩愈认为淮西不过三州之地,举大唐之力平定不是难事,但其中变数就是“在陛下断与不断耳”,直指唐宪宗并未把战事放在第一位,要想平叛就要放开对将领的束缚。

这是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皇帝的通病,既要用将领平叛,又担心将领立功后造反,所以宦官监军甚至统军都成了常态,这些权力极大又很少有真正本领的宦官,在军中起到的负面作用远远比想象的要大得多。

同时,韩愈对十六路围攻淮西的方略也表示不同意见,每军不过二三千人,势单力孤,又都是远道而来的客军,对当地情况不熟悉,补给供应都依赖朝廷,无法发挥战斗力,还不如在当地临时募兵效果更好一些。

考虑到淮西之战前后打了三年之久,足够一个新兵蛋子成长为百战老兵了,韩愈的建议还真是可行的。

这段时间唐宪宗在前线用人方面也存在问题,前后两任统帅,或者能力不足,或者是存有私心,尤其是后一个韩弘,为统帅期间养寇自重,故意拖延战局,实际上早有机会结束淮西战事。

安史乱后唐王朝的复兴,小小一个淮西吴元济竟然打了3年

(韩愈)

“元和中兴”这个盛唐之后的最高成就看来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到的。但正因为此,才有了裴度亲临前线督战,以及李愬雪夜入蔡州的传奇。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