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句诗?

zpeng0815


问题:你如何理解“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句诗?


前言

这两句出自于五代诗人翁宏,原是一首五言律诗《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后来北宋词人晏几道拿来放入了自己的《临江仙》中: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一、 诗词的不同之处

诗常常用以言”志“, 五言律诗写得象翁宏《春残》如此柔婉是不多见的。细看唐宋人的诗词,同一个人作诗和作词往往判若两人。例如比翁宏大了几十岁的温庭筠,他的诗词我们可以比较一下: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 ]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翁宏用五言律诗这种相对庄重的形式,写出了词的妩媚,令人感觉气息太弱,因此并不出彩,算不得是一首好诗。但是这两句被晏几道放入了词里,就妥贴得多。我们再看一首翁宏的《秋残 》:

又是秋残也,无聊意若何。客程江外远,归思夜深多。 岘首飞黄叶,湘湄走白波。仍闻汉都护,今岁合休戈。

与《春残》相比,同样是闺怨诗,”客程江外远,归思夜深多“章法上反学杜甫月夜,从对面写来。”岘首飞黄叶,湘湄走白波“以景融情,都比春残庄重好多。 结尾处”仍闻汉都护,今岁合休戈“ 思入边塞,可知仍旧是一首闺情诗 ,也可知中间二联之妙。

假如《春残》如果缩写成绝句,会比写成五律要好一些。

再看一首翁宏的《送廖融处士南游》:

病卧瘴云间,莓苔渍竹关。孤吟牛渚月,老忆洞庭山。 壮志潜消尽,淳风竟未还。今朝忽相遇,执手一开颜。

这首五律就是有几分老杜的意思了。 再看看杜甫的《月夜》 ,是老杜被困长安时望月思家所做。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

可以和翁宏的放在一起比较一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二、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在)落花中,人独立;(在)微雨中,燕子双飞。这种2+3句式的前两个字是状语,后面是主谓结构,这种句式是一种常见的诗家语。例如:

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 《离夜 》南北朝·谢朓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月夜》唐·杜甫巫山-臣作赋,汾水-帝为歌。《同蔡学士君知咏云》(隋末唐初·王绩)春风潮水漫,正月柳条寒。《陪卢使君登楼送方巨之还京》(唐·皎然)

相似的2+3句式,主谓+主谓, 如:

风高-黄叶散,日下-白云滋。登陇坂二首 其二(隋末唐初·王绩)

又如另一种2+3,谓宾+谓宾:

坐石-吟杉月,眠云-忆岛仙。《寄独孤处士》(唐·栖白)

结束语

这两句诗之所以有名,不在于原创翁宏而在于搬运工晏几道。

一般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翁宏的诗算不上佳作,这两句放在整首诗中也并不出彩,但是放在婉约词中却成千古绝唱,所谓橘生淮南即如此。

另外翁宏仅仅传下来三首诗,埋没了诗名,与声名显赫的晏几道无法相比,这也是主要原因。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落花人独立,微语燕双飞“这两句诗本是出自五代诗人翁宏的《春残》。

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不过,这两句诗却是经过晏几道的化用之后,才成为千古名句的。

临江仙

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两句诗经晏几道含抄用后,近代词评家谭献评曰:“名句(落花二句)千古不能有二。”(《词辨》卷一)

“落花人独立,微语燕双飞”这两句诗,从翁宏的惜春诗移到晏几道的怀人词中来,浑然天成,恰当好处,与晏词的意境完美融合,所以,翁诗岌岌无名,而晏词却成了千古名篇。



那么这两句诗好在哪里呢?

一、从技法来看,诗人先用落花的凄美意境渲染小蘋的哀伤之情,再用“燕双飞”寓缱绻之情反衬行小蘋的孤寂之感。

二、从意境来看,细雨与落花营造了一个极为凄美的意境,双飞的燕子使独立的词人更加显得孤独,丝丝牵引着词人对情人的思念。在这凄美的意境中思念美丽的情人,读起来有一种哀伤的美感。


谢小楼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是非常美的一个句子,说起这个句子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晏小山(晏几道)同学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其实并不是小山同学的原创,如果放到今天,不知道小山的这首小令能不能过了头条的原创审核?

这句“落花,微雨”的原创是五代诗人翁宏,翁宏写过一首诗《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晏小山同学把人家的作品,毫无违和感地拿来,经过巧妙的借用,起到了出人意料的作用,成为千古名句,这也算是对翁宏作品的致敬吧。谭献《谭评词辨》评这二句词为“名句千古,不能有二”。

晏几道是晏殊的七子,晏殊身居相位是北宋著名词人,晏几道世称“小晏”,他和他的父亲是宋词中小令的坚持者。晏几道号小山,他父亲去世之后家道中落,而他又由于性格耿直,不肯向权贵低眉折腰,因此一生贫苦落魄,只能醉卧花丛。

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就是一首小令的经典之作。小山同学故地重游恰逢“落花”与“微雨”的季节,更是想念分别的恋人。看似写景,实乃抒情,然纵观全词,却无一处有“情”“愁”,虽不写情愁,却处处有情愁。把词家心中的一份惆怅、无奈、痛楚、离别的不忍,表达的淋漓尽致。

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落魄潦倒的小山酒后方醒,步出楼阁,回首相望,看着依依不舍的小苹伫立在落花微雨之中,这时一双燕子穿过雨水从头顶飞过。燕儿尚能双宿双飞,可人呢?琵琶声声更像是当初与小苹一起的窃窃私语,当时的明月今日犹在,曾映照妙姿倩影恰似彩云归来。

这首小令的上下两片的后半句如果合为一首诗,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小山后半生仕途不畅,只能落魄花间,寄情于诗酒风流。而那缠绵悱恻、哀怨欲绝的小令,便成为他心灵唯一的借慰。


翰墨今香


这是一句诗。北宋晏几道借用五代翁宏的诗句,融入词中,情境相合,韵味隽永。

破阵子.北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诗人从喝醉入梦,到梦醒惆怅,景物依旧,人去楼空,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独自站在树下,落英缤纷,无奈离枝,而天空的燕子一点都不体会人的感受,依然成双成对地自由飞翔。小苹来时穿的衣裳,印着双重心字,琵琶弦上弹奏着甜蜜的情歌,她的行动就像裹着彩云一样,飘来飘去,让人心驰神往。

由于场景,意象设计得相当好,一个妙龄少女的形象跃然纸上。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呀。虽为借用,却十分恰当,有点石成金之妙。此词也成为晏几道的名作之一。

且看翁宏原诗: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微。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翁宏存诗不多,此首却因颔联隽秀又因晏几道借用而广为游传。说实话,本诗后面两联赶不上晏几道词的意象。晏词的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韵味隽永,让人回味无穷。

(图源网络)


绮阁书生


这两句诗是好诗,要不然也不会反复出现和引用。

但是如果单独把这两句提出来问我如何理解,那就只能看字面意思了。因为任何文字营造的情境是需要上下文相互呼应的。

为什么是好句,当然有几个方面。

音律

这两句诗是不是念起来很清爽啊?因为严格合律。“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没有生僻字,我们很轻易可以标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其中“落”、“独”、“立”都是入声字。而这种平仄关系实际上就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首字不论之变格。

并不是说写诗非得合律,但是合律的句子读起来清朗疏阔,这是必然的。因为格律就是排除了音律之病后总结出来的。

同时我们看到出句首字“落”为仄,而对句就选择了“平”,这样有什么好呢?这就保证了严格对仗,先不谈意思,至少在平仄上完全相对,连变化的地方都相对。

咱们看是不是完全可以作一副对联给挂起来?

音律的清朗,对仗的工整,保证了这两句诗念起来抑扬顿挫,前后回环。

从音律上来说,这就是个好句了。

内容

上下五言,用精巧对仗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晚春细雨中的景色,又用“燕双飞”来存托出“人独立”的孤单和寂寞,出句对句结构上完全对仗,意思上却有承续,有深化。

诗的这种对仗方式是比较难的,很多人写对仗容易写成平头,只是排比罗列景色,没有互相之间的承接转换,让人觉得啰嗦乏味。

另有好例子,大概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

而且这两句都是采用先写环境,再写动态的二加三的语言结构,是非常典型的“诗家语”。在出句五个字当中,有花,有人,有落,有独立,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在对句当中,有雨,有燕,有微,有双飞,描画细致,对比明显。

内容充实却不显得臃肿,境界清疏却不显得空洞,实在是五言中的佳作。

这就是这两句诗能够脱离作品而成为名句的原因。

情境

不过句子的真正功用,还是体现在具体情境中。也就是说,还是得看在诗里面表现得怎么样。

好句子可以脱离原作情境存在吗?可以。但其实我们只不过把这个句子代入到别的情境中去罢了。

这两句诗的原作者是五代诗人翁宏,出自他的五律《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晚唐五代,时局混乱,兵凶民艰。每到王朝末期,文人作品就会滋生出两大类别,享受派和隐逸派,这是文学随着时政起伏的必然结果。翁宏就是个隐者,他的诗作现存很少,就算是这首《春残》,也是靠着“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才流传于世。

这首诗其实在文学创作上较为奇特,起句“又是春残也”完全是践行了中唐韩愈散文入诗的路子,既简单明了,又直接点题。像这种方式开句的律诗真的非常少。

整诗就是写一个女子在春末走出闺阁,在细雨中触景伤怀,思念旧人。我们可以看出除了首联开局独特,颔联对偶工整,清新自然之外,后面几句虽然不能说败笔,但是并没有再起高潮,而是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淡。

所以,这首诗不红。

真味

这句子真正红起来是北宋风流才子晏几道的引用。

晏几道看中了他的颔联,创造性地挪用了翁宏这两句诗,写了一首词《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正所谓诗言志,词调情。在律诗中显得清新自然的句子到了晏几道这首相思小苹的词中,多了一丝无奈和苦楚。虽然是借用,却不落窠臼,写出了自己的味道。

而他把这两句诗使用在上阙写景的结尾,也让我们明显感觉到“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意在言外的味道,其实更适合在句尾,白描一副动静合意的画面,此中真味任人去联想,更加有意思。

假设我们把《春残》的后面两联拿掉,剩下一首五绝: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感觉更加动人,更有意境了啊。言而未尽,诗意留白,正是唐诗真味。

诗是韵文,更是一种精炼的文字表达。

写文章,啰嗦点无伤大雅,像我这篇东西其实就有点啰嗦,这跟习惯性凑字数有关系,也跟没时间精炼有关系。

写诗切记不要如此。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落花”伤感之意,也代表青春易逝。诗人见景生情。孤独的伫立在残花飘落的细雨中,一对小燕子在细雨绵绵中飞翔着。“落花”寓意伤感,“燕双飞”衬托“人独立”淋漓尽致的表达了诗人的愁绪和孤独。记得在《醉桃园·南园春半踏青时》曾有一句:“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来自叹孤独。



仅此两句便已经勾勒出一副绝伦凄美的意境!

此诗出自于宋代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其实这只是晏众多怀念歌女中的一首词。再比如:记得青楼当日事,写向红窗夜月前,凭伊记小莲。


向哲洪涛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出自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全词如下: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这句词的意思是一个人在院中对着一地飘落的花瓣孤零零的站着,不知道在想些什么;这时看到一对燕子,在微风细雨中轻快地飞来飞去。落花”和“燕子”是唐诗宋词中常见的意象,古人常用“落花”表达自己的伤春之感,“燕双飞”表达夫妻情人间甜蜜和谐的感情。五代词人冯延已《醉桃源·南园春半踏青时》一句“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中的“双燕飞”说的便是这个意思。“落花”一词写出了花的凋零,春光的消逝;“燕双飞”让作者联想到自己和歌女小苹在一起的甜蜜时光。前半句“落花人独立”作者借凋零的花朵表现春光易逝,佳人不在的伤感,后半句“微雨燕双飞”成双成对的燕子在院中飞来飞去更是强烈的反衬出作者的孤独之感。


毕丹丹的贝店733807


我是梅鹤读书,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是这样来理解这一联诗的:

1、这一联诗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北宋词人晏几道的《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全词是: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在《小山词·自序》讲到,他在两位朋友家遇到莲、鸿、云、苹四位歌女,自己填完新词后常给他们演唱。晏几道非常喜欢他们。可惜时间不长,好友病的病,忘的亡,四位歌女也转手他人。晏几道很是伤情,常写词还念她们。这首词便是其中之一。

2、这两句诗照应前一句中的“春恨”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说,暮春时候,花瓣飘落,小雨淅淅沥沥,作者一个人站在花丛中,成双的燕子在空中轻轻飞过。这两句写景表现得很客观,却很深刻。人是“独立”的,燕是“双飞”的,他以“双飞”之燕衬托“独立”之人,把“春恨”写得婉约含蓄。

同样是暮春时节的落花、微雨,秦观在《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写过“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写的是主观的,是“有我之境”。

3、这一联诗出自唐末五代诗人翁宏的《春残》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这首诗写得平淡,虽有这样精巧的句子,也很少为人所知。直到晏几道引用后才大放异彩。

可见,写诗填词,可以引用前人的句子,只要用的巧妙,便有点石成金的效果。

这就是我对这一联诗的理解!!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转发、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兼无叶底花。蛱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荫来。

古木荫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五代时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蟾辉。

柳永《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等你等得花都谢了,看别人出双入对,卿卿我我,情何以堪!今日一别后,回首已百年。真个是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桃源居士45


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人在落花纷扬中幽幽独立,燕子在微风细雨中双双翱飞。

请看宋词《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句词给人的感觉是,既孤单又甜蜜,既伤感又温暖。微风斜雨,一人独立,看落花无情,缤纷一地。而此时,却有一双燕子,可爱轻巧,双双飞过眼前,俊俏的身影,如刀的尾巴,让人那般爱恋,竟然忘记了自己的孤独,羡慕起它们的双宿双飞来。

绵绵春景,往事如梦,光阴易逝,美人已远……此时,去年的春恨,却又来袭,让人对景思人,独自惆怅!当时的歌舞与长醉,俱已消失。但当时的爱恋与情思,却还在纠缠着人的内心,令人无法自拔。真是“只今已作经年别,此后知为几岁期。”

花开花落,只有真情和思念永存!毕竟,当时的明白,曾经照得彩云一片,让人心中无限慰藉。人世间,唯有男女的感情最为美好,最为让人回味,也最为让人伤痛!当词人对景情人,人却不在的时刻,是多么无望,多么悲伤,多么痛楚!

你,可曾有过这样的相思时刻?深爱的那个人,永远只存在于梦中,只存在于想念当中,只存在于逝去的时光之中,却无法牵手,无法响应,无法对诉衷肠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